?

四個國家的《小學生守則》比較

2013-05-14 13:38王開林
雜文選刊 2013年10期
關鍵詞:守則成年人陌生人

王開林

一位老朋友給我發來電子郵件,內容是中、日、英、美四國的《小學生守則》。讀完后,我覺得很有意思,立刻上網搜索相關的信息。網友對此多有議論,較具代表性的酷評是:“中國的《小學生守則》像是黨員守則,日本的《小學生守則》像是軍人守則,英國的《小學生守則》像是智障兒童守則,美國的《小學生守則》像是幼稚兒童守則?!?/p>

四年前,為了寫作一本傳記,我赴云南采訪過教育家羅崇敏,他有個觀點令我記憶猶新:“中國教育的弊端顯而易見,那就是幼兒教育成人化,成人教育幼兒化?!奔氉x中國的《小學生守則》,確實會發現這個癥結就是它的死結。大而無當,空而無物,要求高而規定繁,呵護缺而關懷少,你把它當成《公民守則》或《黨員守則》來用,頂多只要修改五分之一的內容。它并不是針對六七歲以上、十二三歲以下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日常學習和生活習慣而制定的。你想想,小學生的智力尚在開啟階段,身體尚在發育階段,習慣尚在形成階段,因此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相當模糊,自律的意志力普遍薄弱,對正邪善惡的判斷力十分有限,這些方面才是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而其他的,要求越高,規定越多,就越不可能有什么顯著的成效。倘若《小學生守則》中的十條守則連大多數成年人都做不到,做不好,它還有多少價值和意義?

《小學生守則》雖小,亦可以見大。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島國,資源有限,災害頻發,曾長期奉行軍國主義的擴張政策,盡管二戰慘敗后,其內政、外交早已非復舊觀,但骨子里的東西并不容易改變,“菊與刀”的底色并不容易褪凈。由于日本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原因,其《小學生守則》反復強調紀律和服從,就不足為奇了。

每過一段時間,美國就會發生校園槍擊案,在一個準許全體成年人合法配槍的國家,其案發頻率并不算高,但驚悚效果異常猛烈。在美國,射殺一只知更鳥尚且屬于犯罪,射殺一群孩子自不待言。令人奇怪的是,美國的《小學生守則》中并沒有與安全意識相關的內容,強調的只是如何聽課、如何與老師互動、如何獨立完成作業和不可隨意曠課之類。這說明,美國本土的治安狀況遠不像好萊塢警匪片反映的那樣糟糕?

我真正欣賞的是英國的《小學生守則》,它并非視孩子為弱智,而是充分地考慮到了以下三點:孩子脆弱、天真,社會環境不容樂觀,人性善惡難辨。為此,這十條小學生守則全部具有針對性,體現了長輩殷殷的關切之情和呵護之意。我們不妨來細看一下:“1、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2、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3、生命第一,財產第二;4、小秘密要告訴媽媽;5、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不與陌生人說話;7、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家具;8、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9、不保守壞人的秘密;10、可以騙壞人?!?/p>

也許你會說,這豈不是讓孩子從小就認定人心惟危,變得貪生怕死嗎?其實不然。孩子的安全才應該是父母和教師心目中的頭等大事,這個世界充滿了危險的觸發點和傷害的潛在可能性(我想,沒有誰會否認這一點吧),對習慣防范的大人而言尚且如此,對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而言更是這樣。說起來,一些兒童夭折的悲劇原本可以避免,卻由于大人們教育不當,呵護不足,而喪失了萬金不易的良機。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任何國家里,總有一些獸性大發的成年人(有的居然還是校長、教師)對兒童實施性侵和傷害,這是不容回避的事實。為什么我們的教育主管者就不能放低身位,把仁愛和關懷一一落到實處,更具針對性地修訂《小學生守則》呢?

【原載2013年8月28日《羊城晚報·花地》】

猜你喜歡
守則成年人陌生人
現代人守則:昏死之前請把手機格式化
沒有一個成年人,能笑著看完體檢報告
成年人爆笑日常
花花世界
成年人的辛苦
謹防陌生人
謹防陌生人
30歲以上成年人吸煙致死87萬等
做好祖父母的九條守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