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無錫歷史街道與建筑的保護與開發

2013-07-14 17:28王乙添楊茂川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江蘇無錫214122
大眾文藝 2013年15期
關鍵詞:無錫街道建筑

王乙添 楊茂川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當下城市化進程飛速進行,社會高速發展著,在城市的開發與再開發建設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很多歷史文化遺存,一旦被破壞了,就無法再恢復了。所以,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各個種類的歷史文化遺存中,歷史建筑的保護是首當其沖的,它們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和記憶,同時也是一種不同再生的城市建設發展資源,它能塑造出城市自身獨有的特色。所以對于它的保護是城市永續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生存下去的心理需求,以及社會、經濟和環境整體和諧發展的必要前提。所以只有通過這些成熟而有效的保護手段將歷史建筑保護好,才能使得我們的城市建設得更美好。

一、歷史街道建筑保護的重要性及場所精神理論

1.歷史街道與建筑:具有一定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反應城市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構)筑物。歷史建筑主要包括軍事建筑、宮殿、宗教或祭祀和園林建筑等。

2.保護:這里所提到的保護是指對于歷史文物的保護,它是指對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損害的措施這個過程。

3.開發:學開發是指對潛在的資源,以一定的物質和技術為條件,通過特定的程序方法,使其產生一定程度的社會效能的人的行為。

4.場所精神理論:場所最初是指人們生活的城市空間, 由特定地點與特定的環境組成。特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 同特定的人造環境構成了場所的獨特性, 這種獨特性賦予場所一種總體的特征和氣氛, 具體體現在場所使用者的活動方式上。場所因此與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和自然環境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是人們通過與環境的反復作用和復雜聯系之后, 在記憶與情感中形成的概念, 這便是場所的精神特征。場所精神類似于我們生命的靈魂, 它使靈與肉建立起了一種良好的、符合生命秩序與物質世界秩序的有機關系。對于環境中的人來說,場所精神使其獲得認同感與存在感, 這種認同感與存在感是深深地根植于復雜而神秘的人性之中, 因而場所精神直接與人類的心理結構、意識形態、人格結構相關聯。

二、無錫相關街道、建筑的保護與開發現狀

無錫市無錫市位于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北臨長江,南瀕太湖,東與蘇州接壤,西與常州交界。無錫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一座現代化工業城市,號稱“小上?!?。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又是一座享譽國內外的旅游城市。無錫地處太湖北端,是江南蒙蒙煙雨,孕育出的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其商業中心處于崇安區的崇安寺,其次無錫較為有特色的歷史街道——清明橋歷史文化街區對無錫來說,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1.無錫重要的歷史街道與建筑

(1)崇安寺

無錫崇安寺街區歷史上曾是無錫市繁華的傳統商業和文化活動中心,包括崇安寺、洞虛宮和城中公園,是集傳統特色、專業商店、民俗文化、宗教活動和游玩休憩于一體的古老商業與文化街區。崇安寺是一座佛教寺院,院內曾是特色小吃、攤販、游藝、雜耍的熱鬧場所;洞虛宮是與之緊鄰的道觀,其中的玉皇殿、三清殿(辛亥革命后改建為圖書館)、雷尊殿、火神殿的布局基本保留下來,著名音樂家阿炳就居住在雷尊殿偏房;城中公園原名“錫金公園”,是國內第一個免費對市民開放的公家花園;此外,街區內還有王羲之洗硯池、秦起烈士紀念碑、白水蕩(原春申君離宮)等較為有名且具有一定特色的歷史遺存。崇安寺街區地處古城中心部位,西起中山路,東至圓通路,北靠縣前街,南臨人民路,總用地16.8公頃,(以道路紅線為界),內轄崇安寺、洞虛宮、城中公園和盛巷民宅四大片區。從位置分布看,城中公園處于街區中央,崇安寺、洞虛宮、盛巷民宅及白水蕩小學,勝利門中學環繞周圍,再外圈則是大型商業辦公樓沿城市道路布置,整個街區呈同心環狀架構。

(2)清明橋歷史文化街區

清明橋歷史文化街區位于無錫老城南門外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一古運河為中軸,清明橋為中心,北起跨塘橋,南到南水仙廟,東起王元吉鍋廠舊址,西到定勝河沿線,占地0.44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面積18.78公頃。至今保持著路和并行的雙棋盤城市格局,保留著小橋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存有歷史建筑上百處以及九座古橋梁等。

清明橋歷史文化街區是古運河水鄉傳統風貌的精華地段,是吳文化與大運河發展史的重要環節,是富庶江南漕運重地的見證,是譜寫無錫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重要篇章,是江南磚瓦窯群的研究基地。

2.當前開發現狀

無錫對古街道與古建筑的開發利用和大部分城市一樣,采取歷史街道建筑與商業相結合。

(1)崇安寺

無錫政府對于崇安寺的規劃,繼承了崇安寺在歷史上的經濟中心,商業重地的作用,成為無錫的購物中心,商業步行區。在我第一次游覽崇安寺的時候,被里面琳瑯滿目的店面吸引在游玩一天結束回程的路上,我才思考崇安寺的寺廟在哪里,除了崇安寺一期的一些外形仿古的建筑,這里已經完全商業化,現代化了。后來的崇安寺二期更是如此,建筑以簡潔的幾何體作為主要元素,很容易讓第一次來的游客認為這個名字只是個噱頭罷了,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曾是一個歷史街區。

后來,通過再一次去崇安寺,以及與無錫當地的同學交流才得知這一塊為崇安寺遺址,寺廟建筑本身已經沒有了,只有在地下有一些,盡管游客們可能會經過,但是絕對不會注意到;其次就是在地面上的一些古井與故居設為景點,也因為不顯眼,所以易被忽略。

這樣的現狀引發了我的思考,在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飛速的今天,商業繁榮,利益最大化是我們的追求,但是在追求利益與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要注重對歷史文化與歷史文物的保護,繼承與發展,而不能取而代之,因為只有我們自己的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食糧,是一個民族延續的精神紐帶。

(2)清明橋歷史文化街區

它是無錫另外一處人流量很多,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建筑群與歷史街區。在這一篇文章中,我想主要詳細說明的是這一文化街區的南長街段。

首次游南長街是在白天,當時被南長街的古風古韻所感染,南長街的小店鋪的外部裝飾風格也都與整個歷史街道的風格較為吻合,沒有十分強烈的違和感,有些店的內部裝修也延續外部裝修風格,自然古樸。順著街道繼續往前參觀,就會依次看到中國絲業博物館,王元吉鍋廠舊址,民窯舊址等一些參觀景點,博物館等一些景點,商業店鋪與歷史街道結合的較為合理,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吸引了很多攝影愛好者,整個歷史街區仿佛又恢復到原來的那樣,繁華熱鬧。

但是第二次去南長街,卻更加讓我印象深刻。第二次游覽,我選擇的晚上,想去欣賞在河邊的夜景,但是在一進街道的時候,就看到夜晚街道兩旁的一些小酒吧都開始營業了,在路邊放置的一些桌椅大部分都不夠用,在有球賽的晚上,街道上更是擁堵不堪,十分的嘈雜,讓人根本沒有心情去欣賞江南古鎮的景色,酒吧雖然大多都是清吧,但是還是過于喧鬧與現代,與江南古街道的氛圍格格不入,讓想去欣賞古街夜色的游客倍感尷尬。

無錫這兩處的歷史街區與建筑的保護與開發,雖然有可取之處,但是對一些歷史文物與街道還是有破壞的地方,以及繼承不足的地方。

三、“他山之石”——成功案例的分析與探討

1.案例背景

南宋御街曾經是杭州最為繁華熱一條街道,但是后期就衰落破敗,原來繁華的街道如今成為一個蕭條的,就剩下一些賣便宜貨的商店的,墻上的灰一塊兒一塊兒的,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晚上只有幾個像鬼火一樣的路燈的街道。這成了杭州人的一塊心病。

2007年,杭州市政府找到了設計師王澍,希望他可以主持中山路南宋御街歷史街區的改造與維護。王澍突出了許多較為苛刻的條件與要求,杭州市政府出乎意料的答應了。

2.王澍的設計理念

王澍對于歷史街道與建筑的維護開發,一直秉承這一個觀點就是“歷史是具有連續性的”,他認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建筑,一個街道,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城市,所以對它們的保護與開發要以一個城市的角度去進行梳理,盲目的保護與開發,其實是對歷史街道與建筑的一種破壞,現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在打著保護的名義做設計,這是一種破壞性保護。

3.方案分析

在這次改造中,對十五奎巷到高士坊巷沿街建筑、解放路到清泰街東側沿街的屋頂進行翻修,三層以下(包括三層)的木結構建筑都保持坡度屋頂,并采用小青瓦鋪設,同時保留屋頂上的老虎窗,再現江南民居特色。墻面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系,同時用現代明快的色彩輔助。傳統建筑中的門窗采用實木門窗,恢復傳統樣式。底層商鋪采用排門形式,結合店招,形成連貫統一的底層沿街面?,F代建筑門窗采用金屬材質,但必須是亞光的,并選擇黑色、深灰色或深栗色,與建筑整體材料和顏色相匹配。中國現在許多所謂的對歷史街道建筑的保護與開發,只是給那些街道披了一層皮,并沒有深入的思考,來進行保護,但是南宋御街卻做了深入的縱向街道。

無錫崇安寺的古井以及地下的遺址都被游客,消費者們忽略了,而在王澍改造南宋御街的時候,有著這樣的一個故事:中山南路112號被燒毀的居民宅基地里,考古部門挖出了南宋、元、明、清及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的道路遺跡,有人就提出直接再在上面鋪上新的道路,但是王澍卻沒有同意,他保留了那一塊遺址,并且圍繞這一塊遺址,做了一個陳列館,供游人參觀宋朝時最原始的御街街道。在這一點上,無錫一些歷史街區做的就顯得馬虎了。

四、保護與開發的原則及方法

1.歷史街道建筑保護與開發的原則

在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必須秉承三大原則——原真性原則;完整性原則;永續性原則。

原真性原則:即真實性原則,保護文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真實地傳遞歷史的信息。所以保護文物的第一個基本點就是保護真實性。是國際公認的文化遺產評估,保護和監控的基本因素。

完整性原則:完整性主要是指風貌的完整性,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其中各個要素在相輔相成的循環鏈中生存與發展的,如果規劃過程中沒有遵循完整性的原則,就會使系統鏈發生斷裂,構成要素就會失去原貌,文物也會失去其價值。

永續性原則:永續性簡單解釋就是永久性與持續性,在開發的過程中,如果以破壞歷史街道建筑為代價來進行開發,就會破壞歷史街道建筑的本身,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得不償失。所以永續性原則在三個原則中也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對歷史街道建筑保護與開發的方法總結

(1)保持原有用途是最有利于文物建筑保護的利用方式。既節省了對于歷史建筑資源利用的開發經費,也能使得歷史建筑的保護更完整。不光只是保護了建筑的外觀形式,也保護了其內部運行模式等內涵。

(2)改變原有用途是現在最普遍的保護與利用方式。這樣既保護了歷史建筑,同時又能通過產業調整,從而使文物建筑煥發出新的活力。尤其是其中改變為旅游、公園、創新產業等功能的模式,在為公眾提供了更多的優質公共活動空間的同時,也城市的產業更新提供了空間,還能充分體現城市的自身特色。

(3)留作城市的景觀標志,是一種凍結式的保護方式,基本沒有太大的經濟效益。只有在一些較特殊的建筑情況下,才適合使用這種方式。

因地制宜,無錫的歷史街區以及建筑的保護,應該在最終保護歷史的前提下,進行進一步的開發,比如南長街的清吧,毫無疑問,他可以帶來經濟效益,但是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及歷史建筑的保護有害而無益,

其次就是一個城市對歷史街道與建筑的保護,改造與開發,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只是對建筑外觀的一般改造,需要聯系這個城市所特有的元素與文化,一個繁華的街區,從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形象與文化,中國現在許多城市在對歷史街區與建筑的改造之后,讓人發現全都大相徑庭,沒有多大的差別,這就是對文化的破壞性保護。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遵循一個城市的歷史,傳統與文化,對歷史街區進行深度的,縱向的改造。應該是不同于別的城市的,有自己文化底蘊的,屬于自己的街區建筑。我們要盡可能地讓這些歷史街道與建筑在得到保護與繼承的基礎上既可以滿足人們的商業需求,也可以成為這座城市自己的歷史文化標簽。

[1]吳志強,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陸地 . 建筑的生與死:歷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 [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3]楊鴻勛 .歷史城市和歷史建筑保護國際學術論壇會論文集 [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 社.2006

[4]楊茂川.運用歷史印記營造建筑的場所精神[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

猜你喜歡
無錫街道建筑
吳子岳:讓產品從無錫制造變成無錫設計
無錫一棉
喜茶無錫南長街靈感特色店
熱鬧的街道
街道生活
由2016年無錫中考17題說起
風居住的街道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街道等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