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食藥用真菌產業發展前瞻

2013-07-23 01:30中國工程院院士
微生物學雜志 2013年1期
關鍵詞:菌物菌類食用菌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 玉

個人簡介李玉,男,1944年出生,山東濟南人,漢族,中共黨員,中科院理學碩士,日本筑波大學農學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菌物研究》主編,《菌物學報》(至2009年)和《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編委,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管理)專家、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國家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30余年來,在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挖掘了大量菌物資源,構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統分類體系,將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相結合,創立了“菌類作物學”。以創新成果為依托,研究解決食用菌工程技術難題,先后主持并帶領團隊完成國家和省部級菌類工程研究項目40余項,促進了菌物科學的發展及食用菌產業化升級。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深入全國各省區開展菌類資源調查,獲2萬余份標本與菌株,發現菌物新種49個,新記錄種152個,完成了《中國真菌志—香菇卷》等三部志書的編研,出版了兩部專著,使標本及菌種保藏量居于國內前列,成為我國這一領域重要的資源庫。僅黏菌就報道了400余種,占世界已知種的2/3。出版了《中國真菌志》黏菌卷一、二及兩部目一級專著。發表新種41個,為近年國際上發表新種總數的1/17,此前尚無中國人命名新種。對黏菌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全新的系統學觀點,使我國黏菌的研究居世界前列。這一成果獲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2002年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食用菌領域篩選培育出40個品種,6個通過國審;創新改進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項關鍵技術,改變了傳統栽培模式;創新集成了無公害黑木耳、香菇、靈芝等栽培上的6個標準技術體系,兩棚制花菇生產等3種生產工藝,米菇間作等6項生產模式;建立生產示范基地26個,以“五位一體”模式進行推廣示范,指導培訓技術骨干8 000多人次,帶動3萬農戶,累計推廣50多億袋(菌包),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60億元;成果分別獲2008年吉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2001年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創建了食用菌??茖I和應用生物科學(食藥用菌方向)本科專業,在國內率先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較完整的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農業部北方食用菌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食藥用菌工程研究中心、中俄及中國白俄羅斯菌物資源保育中心和吉林省食用菌創新中心,創辦了《菌物研究》學術期刊,形成技術平臺、人才培養與學術期刊相結合的完整學科體系。于2011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所帶領的團隊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將菌物學科與國際接軌,作為大會主席主持了國際和海峽兩岸學術會議4次,并被推選為將于2013年召開的第七屆國際藥用菌及2014年第八屆國際黏菌大會主席。國內外對李玉在菌物學的研究上給予高度評價。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收錄或引用,出版著作20余部,論著總被引200余次。獲得國家已授權發明專利6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

李玉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取得的成績得到了社會和政府的認可,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

1 食用菌的歸屬問題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和菌物的關系。食用菌早期放在微生物范疇,由于食用菌是擔子菌中肉眼可見、手可摘的大型菌,包括蟲生菌、木腐菌、草腐菌、菌根菌等。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是菌物,如密環菌等一些較大的真菌,占地890公頃,重量10 t。據報道中國已知的菌物不足世界已知菌物的百分之一,所以中國菌物資源調查與開發面臨艱巨的任務。

什么是菌類作物?菌類作物等同于果樹作物、蔬菜作物等作為一個獨立的作物而存在。菌類作物是指野生可馴化栽培的蘑菇。中國已知有967種,占世界50%,其中藥用菌540種,占世界70%。市場上可見的菌類作物種類約240種,其中可栽培菌類作物有60種左右,包括香菇、平菇、黑木耳、滑子菇、楊樹菇、杏鮑菇、姬松茸、大革耳、離褶傘、繡球菌等。

2 目前我國食用菌發展現狀

我國食用菌產量近10年平均每年增產135萬t,增長率近20%,2011年產值達到1 550億元。據統計,2011年食用菌產量分布情況為黑龍江248萬t,吉林120.9萬t,遼寧155.8萬t,河北207.8萬t,山東315.1萬t,河南249.1萬t,江蘇212.9萬t,浙江116萬t,福建212.1萬t,湖北132.2萬t,四川136萬t。

當前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652家企業中(包括半工廠化生產),日產量超過20 t及以上的企業總計29家,約占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總數的5%;而日產量小于5 t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包括半工廠化生產企業)約有400余家,占企業總數的60%以上;日產量5 t以上20 t以下的企業有200余家,占企業總數的30%左右。見表1。

表1 我國日產20 t及以上食用菌工廠化(包括半工廠化)生產企業情況

我國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推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是支撐國家食物安全的生力軍。我國每年農業廢棄物有30億t,如果其中的5%用于栽培食用菌,那么生產干食用菌1 000萬t,食用菌中蛋白質如按照19%~35%計算,就相當于190~350萬t蛋白質,380~700萬t瘦肉,570~1 050萬t雞蛋,2 280~4 200萬t牛奶,真正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菌類生產在食物生產和動物生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種植業、養殖業和培植業中實現了生態循環經濟發展觀,實現了3R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秉承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以及食物短缺、資源短缺和蛋白質不足的情況下,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支撐國家食物安全的生力軍。食用菌產業真正的實現了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爭資源。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食用菌產業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

3 食用菌產業發展前瞻

3.1 加強食用菌產業區劃和規劃

根據食用菌種類差異,規劃發展主產區。就一個省來說,不同區域資源稟賦差異和產業發展的差異性也比較大。如“東木西草”主要是指吉林省東部具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冷資源,比較適合發展平菇、香菇、金針菇、靈芝、黑木耳、猴頭菌、杏鮑菇、白靈菇、滑菇、黃傘等木腐菌;吉林省的中部和西部擁有豐富的秸稈作物和畜禽糞便,比較適合發展雙孢菇、巴氏菇、雞腿菇等草腐菌。

根據資源稟賦,確定產業的戰略轉移趨勢。我國食用菌大部分盛產于南方省份,但由于北方擁有自然資源、氣候資源等巨大的優勢,因此“南菇北移”已成為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必然趨勢。

以產業集群發展理念為指導,進行產業規劃。在產業規劃過程中,要從產業集群發展的高度來對相關產業(部門)進行整體規劃,確保產業的集群發展,以獲得產業最佳收益率。如在某一特定區域進行食用菌產業規劃時需要考慮:產業發展的規模、該發展規模需要的生產基質數量和質量以及保證的手段、交通運輸能力、運輸成本和市場銷售能力;產品加工企業的加工能力、技術服務部門的服務能力、技術研發單位的研發能力、生產副產物的處理企業的加工轉化能力等要素;產業發展需要的外部環境條件,如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信貸保障體系完善度、各個部門之間關系等方面。

做好食用菌產業發展規模與生產林的培育工作。每生產1 t鮮香菇,需要消耗0.75~0.85 t干木屑;每立方米椴木產100 kg鮮香菇;做好科學的規劃,實現森林資源、環境和產業三者協調發展。

設立種質資源保護區,確保遺傳基礎豐度。

3.2 加強行業標準的制定

栽培模式隱患:分散經營、管理粗放、難以控制。反作用:“肯定列表”制度、“良好標準”制度。解決辦法為:形成配套而全面的標準化體系。

3.3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發展

以科技研究為先導,實現研究與應用的協同發展,加強生產設施改造,促進實用小型機械的研發,保護菌農健康技術研發。

3.4 加大宣傳提高全民對食用菌產業的認識

采用科普宣傳的方式,提高公眾對食用菌產業的認識,形成需求導向的全民拉動和保護的主導產業。由于過度的采集、采伐、放牧等,導致食用菌的生境破壞,從自我做起,廣泛宣傳,為保護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舉辦大型活動,例如“全國食用菌烹飪大賽”、“小蘑菇大產業健康萬里行”等。借助電視、廣播等現代傳播媒介,定期播放相關主題的科教篇,并制成光盤,進行廣泛宣傳。建立蘑菇學校。

3.5 加強國家政策支持產業發展

國家給與配套的“惠菌”政策支持,進一步推進食用菌產業的機械化發展、規?;l展、產業化發展和規范化發展。

猜你喜歡
菌物菌類食用菌
菌類蔬菜交叉種植一地雙收
用顯微鏡看世界
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中)
教育部公布新增本科專業名單 菌物科學、食用菌科學獲批
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下)
貴州成立菌物學會 食用菌有“家”了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菌物學學術研討會在大連圓滿舉行
在雨后,與菌有約嗎?
蘑菇,植物還是非植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