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人物,豈能被隨意涂抹
——有感于人物傳記電影的歷史與細節

2013-07-31 13:27
博覽群書 2013年9期
關鍵詞:人物傳記蕭紅命運

○ 劉 濤

暑期的電影市場,有一部《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引發關注。影片以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自然災害為背景,講述了周恩來到革命老區調研四個晝夜的故事,生動地呈現周恩來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為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活得有尊嚴而傾其所有、鞠躬盡瘁。這是一部人物傳記電影,再度把周恩來的形象在銀幕上立了起來。

人物傳記電影的拍攝容易遭遇“滑鐵盧”。年初上映的《蕭紅》,將民國才女蕭紅的故事搬上了銀幕,引發一片爭議。蕭紅被譽為上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23歲寫出了被魯迅稱為“力透紙背”的《生死場》,29歲完成了文學史上一部繞不開的經典之作《呼蘭河傳》。31歲那年,天妒英才,落紅蕭蕭,正是風華絕代的歲月,還未來得及用力綻放,卻無奈凋零。在民國才女中,蕭紅算得上是一個“傳奇”,這段傳奇由三部分構成:其一是她在文學長河中掩飾不住的才情,其二是她生平遭際中一波三折的愛情,其三是她過早地離去而留給人世間的永恒遺憾。這些內容疊加在一起,使得蕭紅成了一個被資本密切關注的“富礦”。

在資本鋪設的娛樂場域中,電影中蕭紅的文學與才情退居幕后,她的私人情感反倒成為純粹的消費資源,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電影中“只見八卦,不見蕭紅”。對歷史人物而言,人們的眼光總是格外的謹慎和苛刻。關于《蕭紅》的諸多爭議,本質上指向了人物傳記電影的創作倫理問題:歷史人物表達應該把持怎樣的分寸和格調?

“史”:一部人物的“編年史”

當歷史人物被搬上銀幕,這不單單是對過去的一種接近,同樣是對過去的一種創造,這是所有藝術文本普遍共享的精神欲望。人物傳記電影首先是一種大眾消費產品,按照市場邏輯對歷史人物進行“二次再現”,最終呈現的是一種解釋性的人物和歷史。每個人的命運軌跡都是歷史總體性的一部分,個體在歷史的長河中經受風浪,既是歷史變遷的表象,也是歷史表征的果實。如同一滴水能夠映出整個世界,通過人來接近歷史,通過人的命運來觸摸歷史的脈絡和溫度,這是歷史認識論的基本途徑,也是人本主義的關鍵思想。人物傳記電影的精妙之處就是以人為原點,并由此延伸開來,在時間維度上挖掘人與歷史之間的深層互動關系。故事的主線是歷史人物的命運遭際,他的雙腳扎根于歷史的泥土中,所演繹的是帶著泥土味的時代精神。

在歷史人物的影像敘事中,時代和歷史并不是一個陪襯性的“在場”元素,而是進入人物命運變遷的深層結構,作為主體性的敘事元素參與人物命運的呈現與再造。如果失去了人物命運表征的歷史維度,這無異于剝去了傳記電影的歷史文化內涵。在電影《蕭紅》中,導演更多地著墨于男女之事,真正的歷史話語和時代內容卻聚焦不實,甚至被置于某種真空狀態,彌漫在那個年代的壓抑、愚昧與殺戮更多地作為一種戲劇噱頭出場;在電影《魯迅》中,雖然強化了魯迅與其他歷史人物“革命往事”,但那個“黑暗的年代”卻被一筆帶過,并沒有揭示“三場死亡”悲劇內涵;在電影《孔子》中,孔子孤獨地與整個時代抗爭,然而這里的“亂世”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未能清晰地指向春秋戰國那個禮樂崩壞的文化政治土壤,這使得孔子的“立志高遠”陷入一種抽象的表達。

在優秀的人物傳記電影那里,故事語境其實就是時代框架,人與歷史之間水乳交融,互為詮釋,觀眾最終看到的是時間維度上的人物傳奇,而真正的“傳奇”往往指向人物與歷史之間的那種蕩氣回腸的作用關系和互動狀態。透過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傳記電影最終呈現的是一部由微觀命運澆筑并詮釋的“人的編年史”,而歷史事件便構成了傳記電影最常見的征用資源。在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中,賻儀的一生被歷史所牽絆,從清末到軍閥混戰,從抗戰到解放,看似游離于世俗之外,然而在歷史風云的吹拂之下,他的悲劇成為解讀近現代政治變遷的一面鏡子。弗蘭克林·夏夫納的《巴頓將軍》雖然指向一位傳奇將軍的戎馬一生,但他的故事被置于史詩般的歷史語境中,由于北非戰爭、諾曼底登陸等歷史事實的“在場”,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之間的深層對話關系體現的淋漓盡致;理查德·阿頓伯羅在《甘地傳》中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從24歲留學英倫后踏上南非的土地開始,一直到1948年甘地被印度教極端分子暗殺,一生中所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悉數登場,而甘地的“兩次絕食”直接換回了國家命運的兩次重要“轉機”,人物命運與歷史變遷進入了彼此的深層結構。

“氣”:由歷史詮釋的精神世界

好萊塢的編劇思路非常清晰,不僅要呈現困境,更要呈現人在困境中的選擇。在人物傳記電影那里,困境更多地指向一個時代的悲劇。作為歷史書寫的一部分,困境接受歷史事件的系統演繹,并最終散落在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歷史節點上。正是在某種近乎“ 痛苦”的選擇中,附著在歷史人物身上的人性力量和時代精神得以“立”起來。

在由生活片段和歷史素材“堆積”而成的人物傳記電影中,流動其中的是一種“氣”,也就是一個時代集體共享的某種隱秘的信仰體系和精神氣魄。揭開人物傳記電影的層層脈絡,真正沉淀下來的是一種由歷史人物牢牢占有并演繹的時代之魂。這里的“氣”搭建了一種特別的敘事語境,既是情節脈絡的邏輯依據,也是戲劇沖突的最終落點。

電影《蕭紅》呈現的卻是一個可憐的蕭紅,一個為情所困的蕭紅,而不是一個抗爭的、可敬的蕭紅,這使得附著在蕭紅身上的精神氣質被隨之抹去了。蕭紅的歷史意義首先在文學上,她用生命畫出了“沉默的國民靈魂”,以期激活人性深處的愛與善良,正如她在《火線外》中寫道,面對那個抱著孩子的兵士,她不會在乎腰間短刀的碰擊聲,只是關心“那緊貼在兵士胸前的孩子的心跳和那兵士的心跳,是不是他們彼此能夠聽到”。正是蕭紅文字深處掩飾不住的悲憫和善意,成就了文學史上那個令世人感動的蕭紅。然而在電影中,蕭紅身后的歷史事實被推向遠景,她的情感悲劇掩飾了一個時代的真正悲劇,掩飾了蕭紅骨子里那種與時代抗爭的精神氣質。

縱觀中國當下人物傳記電影的創作生態,歷史人物要么被商業接管,要么被政治挪用,他們的精神之“氣”無奈地散落一地。尤其是在主旋律傳記電影那里,歷史人物如同一個抵達當下的跳板,欲言又止地訴說著歷史之外的是是非非,這使得電影中的歷史更像是一個失去精神之魂的“歷史秀場”?!度伍L霞》、《生死牛玉儒》、《鐵人》等電影延續了主旋律電影慣用的“倫理化”、“泛情化”敘事策略,與其說是對歷史精神的正面弘揚,莫若說是對當下主流意識形態的一次簡單回應。在政治話語所鋪設的敘事邏輯中,歷史人物被現實需要透支,接受現實的隨意涂抹,成了一個臉譜化的符號形式而非一個扎根歷史深處的生命本體。

對歷史人物精神內涵的詮釋,唯有將其完整地交給那個特定的時代,如此才能傳遞一種真實的、流動的精神氣質,進而呈現一個鮮活的、有生命力的精神世界?!秴乔逶础分械膰逯?,《梅蘭芳》中的家國情懷,《阮玲玉》中的無聲反抗,《莫扎特》中的音樂之夢,《甘地傳》中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憤怒的公?!分袌讨床纳缹W,《性學教授金賽》中可敬可嘆的科學精神,《美麗心靈》中與命運抗爭的靈魂之美,《神女貞德》中史詩般的信念力量與救贖之道……這些人物傳記電影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因為流淌在人物命運深處的精神氣質令世人動容。在精神力量的召喚和統攝下,所有的故事自成一體,所有的沖突前后縫合,共同指向個體之于歷史敘述而言不可或缺的那股生命之魂。

“戲”:歷史深處的細節與溫度

作為一種藝術文本形態,人物傳記電影不同于新聞報道,也不同于紀錄片,它首先是一場“戲”,這也決定了傳記電影或明或暗的虛構性內涵。然而,與其他類型電影不同的是,傳記電影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們的歷史認知。這并非刻意地強調傳記電影的“教育使命”,而是視覺文化時代“文化邏輯”的一個必然“后果”。鑒于此,傳記電影編劇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對歷史輪廓保持基本的職業尊重,而在歷史細節的處理上允許一定程度的虛構,虛構的目的是服務于電影欲望深處的戲劇性要求,然而就虛構的底線而言,既不能偏離歷史人物的精神內核,也不能與其他史料性記載內容發生沖突。

人物傳記電影說到底首先還是一部電影,用歷史放大鏡來檢查每一個細節,難免有些過于苛刻,“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應該成為影像敘事的基本話語圖景。第5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甘地傳》的開篇序言寫道:“沒有一個人的生平可以在一個故事里都包括進去,也不可能把每年發生的時間都給予同等篇幅,把與事件有關的人物也都寫進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來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事件,通過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現出來?!边@段文字清晰地呈現了導演對歷史人物的陳述方式?!陡实貍鳌泛髞碛峙醯米罴丫巹—勑〗鹑?,從一個側面也印證了奧斯卡組委會對這種編劇思路的極大認可。其實,在確保重大歷史事件“在場”的前提下,導演虛構了部分生活故事和歷史細節,這種虛構并非要顛覆影片的主旨和價值,而是要賦予歷史人物一定的生命質感,以此呈現一個偉大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

在第7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美麗心靈》中,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的諸多奮斗故事是虛構的,按照導演的說法,“電影不是通過事實,而是試圖通過想象來贊美一個生命的精神,并達到一些真理?!痹陔娪啊兑惠喢髟隆分?,滬上求學,濟世之途,東渡日本,辛亥革命,北洋軍閥,遁入空門,李叔同生命中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并未缺席,虛構的生活場景和情感故事非但沒有虛化主題精神,反倒締造了一段有血有肉的人物傳奇……可見,在尊重歷史脈絡的前提下,給歷史人物一定的表演空間和想象空間,不僅是對藝術文本創作規律的尊重,也符合電影作為商品的屬性內涵。

歷史人物都是拖著不尋常的歷史尾巴的人,命運里蘊藏著得天獨厚的故事素材和沖突資源。為了強化傳記電影的戲劇性,編劇的使命就是為人物的角色動作不斷設置障礙。在人物傳記電影那里,這種戲劇障礙更多地來自時代的“壓力”——或者體現為時代進程中一個個歷史事件(如《嘎達梅林》、《公民凱恩》、《末代皇帝》、《飛行者》),或者體現為個體追求與時代局限之間的緊張關系(如《一輪明月》、《時時刻刻》、《貝隆夫人》、《圣女貞德》),抑或體現為特定歷史背景下與命運抗爭的艱難歷程(如《靈魂歌王》、《莫扎特傳》、《美麗心靈》、《貝多芬傳》)。正是在“壓力”面前,電影核心詮釋的人性力量與精神價值以一種合理的方式浮出水面。

與其他歷史文本不同的是,人物傳記電影在關注重大歷史事件的同時,也在竭力地呈現歷史細節,呈現歷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經歷,這無疑賦予了歷史一定的質感和溫度。如果說傳統歷史文本呈現的是一部嚴肅的歷史正劇,人物傳記電影則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歷史情景劇,即通過對歷史細節和歷史紋理的挖掘,以此傳遞另一種接近歷史的敘述圖景。

猜你喜歡
人物傳記蕭紅命運
一種靈魂間的呼喚與應答——讀周和平先生的人物傳記《大道留真》
命運的更迭
讓蕭紅真正為人所知(創作談)
以人物傳記閱讀涵養學生精神成長
命運秀
蕭紅亮 作品
人物傳記
清潔工爺爺
論影像蕭紅的呈現與接受
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