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齡前兒童487例血常規檢測結果分析

2013-08-08 11:30謝婉能王玉玨
當代醫學 2013年2期
關鍵詞:血常規紅細胞血小板

謝婉能 王玉玨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十分常用的實驗室檢查,對于多種疾病具有輔助診斷價值。本研究對487例不同性別兒童血常規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廣州市從化市太平鎮神崗衛生院健康體檢的兒童487例。其中男263例,年齡(3~5)歲,平均(4.08±0.95)歲,體重(12~18)kg,平均(15.82±2.61)kg,出生體重(2.85~3.91)kg,平均(3.03±0.61)kg;女224例,年齡(3~5)歲,平均(3.89±1.02)歲,體重(12~17)kg,平均(16.04±2.38)kg,出生體重(2.74~3.88)kg,平均(3.10±0.57)kg。所有兒童均為足月分娩,且無先天性疾病及分娩并發癥。男、女兒童在年齡、體重、出生體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儀器和方法 光電MEK-6318K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日本),全血質控品(四川省新成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確保儀器及試劑的準確性和靈敏性。所有兒童均采取1.5mL靜脈血,置于抗凝管,充分混勻,塞緊蓋子。

1.3 檢查指標 檢測所有患者血紅蛋白(Hb)、紅細胞(RBC)、白細胞(WBC)、粒細胞分類(GR)、淋巴細胞分類(LYMPH)、血小板(PLT)、紅細胞比容(HCT)、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及平均血小板體積(MPV)。

表1 我市學齡前兒童外周血成份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地區差異 我市學齡前兒童血常規檢查結果與兒科教材[1]差別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男女差異 男女兒童血常規各項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學齡前男女兒童外周血成份比較

3 討論

血液由液體及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可以對血液的細胞部分進行檢測,是臨床最基本的血液檢測。血液中功能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3大類,醫生可根據其數量、形態、分布等情況,對部分疾病進行診斷[2-3]。

不同地區人群具有不同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這些區別會間接對機體多種功能產生影響,甚至導致某些疾病發病率升高。本研究中,我市487例學齡前兒童血常規13項檢查結果與教科書中差別不大,無統計學意義。筆者認為,雖然不同地區生活飲食習慣有所差異,但是不足以引起外周血成份的差別。

男女性別的差異由基因決定,不同性別具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對于成年人而言很多實驗室檢查男女具有不同標準。本研究中,487例學齡前兒童13項血常規檢查結果性別差別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學齡前兒童性發育尚未開始有關。

血常規檢查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其檢查方便、費用低廉、對多種疾病的診斷有輔助作用[4],不同地區、不同性別的學齡前兒童其血常規檢查差別不大。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使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17.

[2]王艷,宋文琪,徐樨巍,等.學齡前兒童紅細胞系列參數及體內必需元素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15):2144-2147.

[3]魏志靜,劉希玉,張玉軍.兒童血液必需元素與血紅蛋白濃度的相關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2006,25(1):60.

[4]葉建平.缺鐵性貧血小兒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測定及臨床意義[J].浙江預防醫學,2003,15(4):45.

猜你喜歡
血常規紅細胞血小板
紅細胞的奇妙旅行
血常規檢驗中常見誤差原因及解決策略
血常規解讀
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總數和血小板平均體積的相關探討
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預防吉西他濱化療相關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觀察
探討在血常規檢驗中運用不同采血方法對于檢驗結果的影響
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治對策探討
末梢血與靜脈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價值
羊附紅細胞體病的診療
一例與附紅細胞體相關的犬脾臟腫大的診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