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終人散,情不盡,歌未央——論《伊豆的舞女》中的美麗與哀愁

2013-08-15 00:42山西大學文學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賞 2013年6期
關鍵詞:伊豆舞女川端康成

⊙高 輝[山西大學文學院, 太原 030006]

作 者:高 輝,山西大學文學院2010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文學關系。

引 言

“山路變得彎彎曲曲,快到天成嶺了。這時,驟雨白亮亮地籠罩著茂密的杉林,從山麓向我迅猛地橫掃過來?!币婚_篇,川端康成就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場伊豆雨景。整個故事由此拉開序幕。順著川端康成舒緩的行文,一路讀下來,我們不知不覺地流連于伊豆半島的秀麗風光,不知不覺地沉醉于男女主人公之間朦朧純真的情感,同時,一股淡淡的哀愁也在不知不覺中襲上心頭……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是川端康成小說中最具有“私小說”特征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說以淡淡的哀傷和美麗相結合,創造出一曲清新淡雅的歌,被譽為“昭和時代的青春之歌”。自《伊豆的舞女》1926年問世以來,評論、研究文章就層出不窮,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實、細致的研究工作。這些文章從作者的人生觀、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現風格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伊豆的舞女》。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對《伊豆的舞女》進行一番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發現解讀川端康成在作品中表現的美與哀。

一、文本細讀法

文本細讀這一術語出自英美新批評。燕卜蓀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種類型》一書,被認為是典型的“文本細讀”之作。其基本內容就是“對詩歌進行分析性的細讀”。所以布魯克斯曾說,燕卜蓀式批評的要義,就在于“批評要在詩作為詩的結構中處理詩的意蘊”;而以往的批評則傾向于“用散文的方式尋找詩的‘善’和‘真’,使詩成為哲學或者科學”。在布魯可斯看來,燕卜蓀的批評是要告訴人們:詩歌的隱喻承擔著“功能性”、而不是“修飾性”的作用,詩歌的韻律和詞句“也都成為詩歌展示意義的積極力量”。

新批評認為文學的特異性集中體現在文學語義上。新批評稱語義分析是對“文學特異性”的研究。語義分析是新批評在方法論上的特點。新批評自己把這種語義分析稱為“細讀”。所謂“細讀”,是一種立足于文本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評方法,它要求運用隱喻、張力等概念和理論對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和結構要素作盡可能詳盡的分析和解釋,在闡明每首詩中各種因素的沖突和張力的基礎上把握這首詩的有機統一。

二、自然風物之美

柳田圣山《禪與日本文化》說道:“日本的大自然,與其說是人改造的對象,不如首先是敬畏信仰的神靈?!薄白匀幻罉嫵闪巳毡久褡迕酪庾R的基底和主體?!比毡久褡迨浅绨葑匀坏拿褡?。

“南伊豆是小陽春天氣,一塵不染,晶瑩透明,實在美極了。在浴池下方的上漲的小河,承受著暖融融的陽光?!薄扒锟辗滞獬纬?,海天相連之處,煙霞散彩,恍如一派春色。從這里到下田,得走二十多公里。有段路程,大海忽隱忽現。千代子悠然唱起歌來?!薄爸丿B的山巒、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實在讓人目不暇接?!?/p>

在伊豆的旅行中,川端給我們展現出的就是一幅幅清麗脫俗的畫卷:俊秀的天成山、茂密的樹林、清冽的甘泉、濃郁的秋色、裊裊的炊煙……而所有這些美麗的景色都與美好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且不說那早已被視為日本文學經典名句的開篇,但從下面的場面中,我們就能體會到川端康成將情與景的完美融合。

在告別的碼頭上,汽笛一聲驚鳴,舞女熏子緊咬著嘴唇,舞動著白色手巾,向著遠方,淚水奪眶而出。此時“我”悵惘的情緒與恍惚流動的景物結為一體,悲與美成了作品的審美基調。當輪船開出下田的海面,伊豆半島南端漸漸在后方消失,“我”一直憑依著欄桿,一心一意地眺望著海面上的大島……淚水撲簌簌地滴在書包上。此時離別的悲涼與空曠迷茫的大海交織在一起。

三、女性之美

《伊豆的舞女》反映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藝妓、舞女的悲慘命運。川端寫自己對她們的關注、同情與哀嘆,同時還寫“我”與舞女之間純潔又朦朧的愛情。日本當代著名評論家長谷川泉在其論著《川端文學的視點》中指出:“對女性的崇拜和哀憐是貫穿川端文學的一泓清水。川端文學離不開女性,男性往往只是映照女性的一面鏡子。女性的魅力使他感動,也使他悲哀。同時,女性本身也是美麗與悲哀的結晶,因其美麗而悲哀,也因其柔弱而悲哀,又因其悲哀而更加美麗?!薄兑炼沟奈枧分?,川端這樣描寫熏子:

我一直在觀察她,她那雙嬌媚地閃動著的,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雙眼皮的線條,也優美得無以復加。她笑起來像一朵鮮花,用笑起來像一朵鮮花這句話來形容她,是恰如其分的。

當然,川端對于女性,既有容貌和身姿的描寫,也有女性的肉體和肌膚的描寫,不僅動人,而且充滿了暗示性,體現了對于女性美麗的崇拜:

潔白的裸體,修長的雙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蕩滌著我的心。

舞女果然趕忙靠到我身邊。我一開口讀,她就湊過臉來,幾乎碰到我的肩頭,表情一本正經,眼睛閃閃發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額。

雖是“裸體”,但用“小梧桐”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熏子,我們更多看到的不是色情,而是楚楚動人的美麗和純潔。在讀者心中流淌的也是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怡然愜意。作者通過文章這些部分對小舞女的描寫,表現了少女的天真無邪、純潔和羞怯,表現了舞女的女性美。

四、情感之美

青春歲月里對異性的朦朧好感、稚嫩純真的感情,忐忑不安和種種境遇體驗,仿佛就像薄霧彌漫在少年和少女之間?!兑炼刮枧分忻枥L的青年學生與美麗舞女之間的相互愛慕之情,單純而美麗,盡管這種純美的背后有一層淡淡的憂傷。

小說主人公的純真美好的感情首先體現在對主人公的心理刻畫上。作者對男女主人公二人的純真情感描寫得非常細膩。男主人公是個比較單純的學生,剛遇到舞女的時候還會驚慌,心里會撲通撲通地跳。當舞女從樓上端茶上來的時候,剛坐在男主人公面前,臉紅了,手在不停地抖,茶碗險些從茶盤上掉下來,“我”看見他那副羞澀的表情,驚呆了。川端康成通過這樣細膩的描寫,讓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對羞澀的少男少女,盡管眼中含情,卻不能直面對方,這種由好感而萌生的愛意通過舉止、表情進行著無言的交流。這一情節表明了舞女對“我”的感情純潔,沒有任何雜念和利益。

小說結尾處作家這樣寫道:

快到船碼頭的時候,舞女蹲在海濱的身影撲進我的心頭。在我們走近她身邊以前,她一直在發愣,沉默地垂著頭。舞女往下望著運河入海的地方,一言不發。

……

當我在船上坐下來,就向左右歪倒。我枕著書包躺下了。頭腦空空如也,沒有了時間的感覺。淚水撲簌簌地滴在書包上連臉頰都覺得涼了。當別人問我怎么了,我非常坦率地說:“剛剛和人告別?!?/p>

我和舞女的愛戀是一種看不到未來的感情,但是正因為這種不完美的結局,才打動了一代代的讀者,讓我們體會到了純情的美感。

結 語

在一個山色空蒙的季節,一個就讀于大學預科的少年,在一次嫻靜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麗的舞女。伊豆不同于東京,東京的繁華熱鬧它沒有;伊豆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風古韻它也沒有,它所擁有的,大概只是那個季節里美麗而帶有哀愁的自然吧?在一個合情合理的地點,恰合時宜的季節,發生了一個讓人回味無窮的故事。故事還是有一個平淡卻再合適不過的結尾:“我”終于還是回去了。曲終人散,但情不盡,歌未央……

[1]葉渭渠主編.川端康成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有關《伊豆的舞女》小說引文均出自該文集,不再另注)

[2]葉渭渠.物哀與幽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何乃英.美而悲:川端康成小說的藝術風格[J].外國文學,2003,(04).

猜你喜歡
伊豆舞女川端康成
我的伊豆
民國時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響因素考察
——兼談民國時期上海舞女的職業身份
也談﹃舞女大班﹄
向作家借錢的年輕人
我的伊豆
繁華如夢總是空
川端康成作品中體現的愛情觀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為中心
參加葬禮的名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