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羊鎮人口流動調查研究

2013-08-15 00:46
黑龍江史志 2013年9期
關鍵詞:大姚縣鹽井流動

袁 瑞

(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8)

石羊鎮屬云南省楚雄州大姚縣,在大姚縣城西北70里處。石羊鎮是大姚縣城至三岔河、三臺、鐵鎖必經之地,也是楚雄州通往大理州祥云、賓川、大理等地重要的出口。石羊鎮追溯歷史,始于漢朝,唐初設瀘南縣(后改為鹽泉縣),屬姚州管轄,民國時設鹽豐縣,公元1958年裁撤并并入大姚縣,是為今日之石羊鎮。

石羊鎮古時又稱“白鹽井”,它因為鹽業的發展而逐漸繁榮和興盛,是名符其實的千年鹽都?!鞍拙居胁煌?,蓋其地一鹽名,學以鹽開,凡茲一切興建文物之得比于州郡者,皆以鹽故?!盵1]石羊鎮歷史因鹽而盛,“始于漢代,盛于唐代,唐代白鹽井享有‘美井鹽’的盛譽。在宋代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商賈云集,能工巧匠很多,是很重要的商品集散地”[2],“而石羊鎮的鹽業最興盛的則是在明末清初,此時“石羊城鎮人口曾經達到60000人,每天盛產食鹽達到8萬公斤,最遠銷售到西藏,每年上繳稅銀61000兩”[3]。石羊鎮產的鹽遠銷至云南的大理、麗江、芒市、建水、騰沖和西藏、四川等地區,今日的石羊鎮仍然留存著古代的鹽井。

人口流動是指人口在短期離開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現象。鹽業對石羊的人口流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當下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石羊鎮的人口流動也體現出了復雜性和多樣性。本文嘗試結合筆者參加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和云南大學研究生部主辦的2012年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生田野調查,簡要分析石羊鎮人口流動的相關問題。

一、石羊鎮人口流動的歷史與當前石羊鎮人口流動的主要類型

石羊鎮是一個半山區鄉鎮,因鹽而興,所以人口流動也就有自身的特點。

“遠古時代,大姚、祿豐、元謀等地是一個凹形內陸湖,隨著千百年萬年的地質運動不斷變化,內陸湖的深層不斷下傾,致使含有的鹽分等物質逐漸下沉積聚,最終形成埋藏于地表之下的鹽巖層?!盵4]“自漢武帝開西南夷,在大姚等地設郡立縣,便是云南食鹽產地有文字記載的濫觴?!盵5]以鹽業為基礎的工商業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直到20世紀80年代是石羊的經濟基礎。明末清初,每天進出石羊鹽區的馬幫有數十起,馬匹多達五百匹,進出“白鹽井”,將石羊鎮的鹽運往各地。這個運輸的過程推動了石羊鎮的人口流動。長期的交換也逐漸形成了以白鹽井為中心向四方擴散的商道。馬光復先生在他的《白鹽鹽豐二題》中寫到,連接白鹽井的古驛道主要有兩條:由白鹽井至永仁,到金沙江進入成都,是食鹽運輸的主要渠道;另一段稱博南道,由白鹽井至葉榆(今大理),并且在大理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中轉站和聚散地,由葉榆有一條支道叫西山道,通往鶴慶、遂久(今麗江)、平川通邛都(西昌)與西夷路相連;主道經過葉榆到霽虹橋、功果橋成為兩個運輸關口。白鹽井的食鹽經過上述兩條古道銷售到西藏等地。由于煮鹽消耗柴薪量大,導致了柴薪價格增長和柴火業日漸興盛,砍柴、運柴、賣柴成為了一部分人的謀生之路。個體賣柴者多為石羊附近的彝族村民,但石羊鹽區也有人專門從事柴火生意,有自砍、自運、也有代砍、代運的,流動到石羊以砍柴為生。伴隨著鹽業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也有明顯的增加,流入石羊的人口和流出石羊的人口日漸增加。

新中國建立至改革開放,鹽廠幾經起落?!?956年,因薪柴昂貴,加之鹵水濃度低而裁廢停廠,1958年起由地方恢復生產。1961年因石羊被水淌,石羊鹽廠被迫停產,1966年初恢復生產。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石羊鹽廠受到沖擊,時停時產達四年之久,直到1969年才恢復正規生產?!盵6]因為鹽廠的幾次起落,流入石羊的鹽商和販鹽小商販等人口有所減少,鹽廠停產后原先在鹽廠的一部分工人流向了云南大姚、昆明等地,以求生存。同時國家禁止食鹽的自由買賣使得石羊的造鹽大戶分散到各個村落,這引起了比較大的石羊鎮人口的內部流動。

改革開放后,國家允許自由買賣食鹽,流入石羊的人口復增,商鋪和商販逐漸增加。20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伴隨著農民從土地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全國農民掀起了進城務工、經商的熱潮,農民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通過在石羊鎮的調研,我們了解到近些年來流出石羊鎮的人口絕大多數流入大城市(如楚雄、昆明、麗江、以及廣州、深圳等)務工,他們在城市主要從事有建筑業、清潔環衛業、手工業和餐飲業等行業。外出務工收入增加,成為不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為了在農忙或家里有事時便于回家幫忙,一部分人選擇至離家較近的縣城。還有少部分人流出為求學或參軍。如石羊鎮土地祠村回漢雜居,外出回民大部分流入到楚雄、昆明等地經營餐飲業,一些村民流入大姚縣城、三岔河鄉等地務工,參軍的居少,外出求學的居多。石羊鎮的人口流動以流出型人口流動為主,但也有少量的內部和流入型人口流動,如因為旅游文化產業、核桃產業、烤煙種植以及蠶桑產業的發展,少部分石羊人選擇到附近的鄉村當短期雇工,有的人也會雇傭附近村民短期打工,石羊鎮也吸引了部分來自各鄉的勞動力流入石羊鎮短期務工推動了石羊鎮人口的內部流動和流入型的人口流動。如土地祠村村民、石羊鎮政府人事部門中心主任張森就指出近幾年來,有不少外地人流入石羊鎮,進行皮革加工、服裝銷售、鋼門制作、建筑業等行業。

石羊鎮是知名的文化古鎮,“儒、佛、道、彝等各種文化融合發展,交相輝映、蔚為壯觀??讖R、曬鹽篷、接官亭、古鹽井、香水河、文殊閣、孔子銅像、南北二塔、封氏節井浮雕以及七寺八閣九庵二十四橋等,構成了蔚為壯觀的古鎮文化景觀?!盵7]近年來,石羊鎮的旅游的逐步發展,不少游客到石羊鎮旅游,其中祭拜孔子成為石羊鎮旅游產業的亮點,吸引著每年高考的學生和學生家長前來祭拜以求好成績。這也是石羊鎮人口的流動的一種形式。

二、石羊鎮人口流動的原因

鹽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使得石羊鎮產生集聚人口的效應,鹽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事采薪、汲鹵、井采、煎制、運輸等,這吸引著當地和外來人來石羊鎮從事鹽產業。由于石羊鎮是半山區鄉鎮,交通運輸極其不便,所以人背馬馱的原始運輸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來回于石羊和各專賣鹽地區的古道上,促使了人口的流動。

改革開放后國家政策的放寬和城市門檻降低是石羊鎮人口流動的前提條件。新中國建立后長期時間,人口的流動尤其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受到限制,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放寬了城鄉間的人口流動。石羊鎮人口在改革開放以后流出至大姚、新街、三岔河、曇華等鄉、縣以及楚雄、昆明、麗江等市,也有部分流向沿海經濟發達的城市。這種人口流動大多是戶籍未改變而離開原居住地外出務工經商等。促使石羊鎮人口流出城市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經濟利益的需求是石羊鎮人口流動的直接動力。通過田野調查我們發現,石羊鎮地處山區,長期以來,生活條件差,經濟來源路子太窄。城市就業崗位多,工資相對較高,使得不少石羊鎮人在農閑時選擇到城市打工,外出務工成為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石羊鎮人口流動的直接動力。對城市高收入的期望與實際收入之間的差距,吸引了更多的石羊人口向城市流動。

(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加上地處山區,耕地面積相對較少,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石羊鎮近些年核桃、烤煙栽培和蠶桑養殖發展較快,只是在每年的收獲季節需要較多的勞動力。這些都使得石羊鎮大量剩余勞動力出現,這就使得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大量青壯年流向城市務工。

(三)城市建設和城市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也推動了石羊鎮的人口流動。

此外,石羊鎮每周三的集市貿易、石羊鎮經濟的發展導致雇工需求短期增加等也是石羊鎮人口流動的原因。

三、當前石羊鎮人口流動的影響

當前石羊鎮的人口流動對流動地當時和以后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石羊鎮人在城鄉之間往返,在不同的環境中積累了自己的生存經驗,他們帶著這些相互融合的經驗回到農村,短暫的停留或者長期的發展,都沖擊了以往石羊鎮的單一的狀態,改變著石羊鎮的狀態。

(一)積極影響

越來越多的石羊鎮人因為人口流動而更加開放,他們走向全國各個城市,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商品意識萌發,競爭的意識增強,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質也逐漸提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石羊鎮的就業壓力,也增加了流動人口的收入。

石羊鎮人流向城市后逐漸習慣并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和文化,他們通過城市生活積累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改變了原先的價值觀念,并且將城市文化內化為自身的品格和行為,城市化、社會化程度逐漸加深。尤其是年輕的石羊鎮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打上了明顯的城市的烙印,城市文化滲透到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人口流動也更新著石羊人的擇偶觀念。以前石羊鎮人的擇偶期望主要由農村環境決定的,“父母作為,媒人牽線”是最為普遍的現象。但隨著人口流動到城市和生存環境的現代化,青年的交際面廣了,他們的擇偶途徑和觀念也發生著變化,自由戀愛的多了,自主擇偶的也多了。

石羊鎮人口流入城市,也為城市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建設提供了勞動力資源,為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也提供了條件。石羊鎮的人口流動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勞動力,流入的人口一般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業中,多處在生產第一線的崗位,促進城市建設的發展。另外規??捎^的流動人口成為城鄉經濟、文化、技術交流的中介,促進了城鄉融合。

(二)消極影響

石羊鎮人口流動對石羊鎮的傳統文化建設有負面影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石羊鎮傳統文化的發展,加劇了傳統文化的衰落。

很多原本在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曲藝節目、慶典儀式和民間工藝等文化瑰寶都逐漸淡化,甚至要銷聲匿跡了。比如洞經音樂“傳入石羊鹽區,始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最初的洞經音樂僅在石羊孔廟祭孔時演習,道光初年出現了‘洞經社’?!唇浬纭茄葑喽唇浀拿耖g組織;置有全套設備和音響效果較好的打擊樂器和管弦樂器,并有專人保管。參加洞經會的多系文人,老中青傳承”[8]。石羊鎮的洞經音樂曲調很豐富,可惜現在很多已經失傳,很多曲調連名稱都說不出來了。又比如滇劇在康熙年間便在石羊地區廣為流傳,1919年,在石羊鹽區成立了鹽豐的第一個戲劇組織“吉祥社”。1980年后還有滇劇的愛好者組織業余劇團,但后來因為一些老藝人去世也逐漸停止了活動。明末清初,石羊鹽區還有民間文藝組織“燈社”,有很多的表演,“解放前石羊的耍龍、耍獅、踩高蹺、圓場等舞蹈很有名,甚至耍出地界,到大姚縣城、姚安等地巡回表演。解放前因無人組織和管理,“燈社”這種民間組織便自行消亡了”[9]。

近年來,石羊鎮人口流動的加劇也導致了文化傳承人的缺失。年輕人缺少對石羊鎮傳統文化的學習,極少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很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如滇劇一般是由傳承人的口傳心授而得以代代傳遞、延續和發展的,而近年來石羊鎮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也極少有對滇劇有興趣學習的人,導致滇劇文化傳承人的缺失,最終也比如導致滇劇的衰亡。

雖然石羊鎮勞動力有剩余,但大量石羊人外出所產生的吸引力針對所有石羊鎮農民。一部分人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外出務工,而留下婦女和老人在家耕種,導致正常農業生產活動中勞動力不足。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石羊鎮人口文化層次較低。例如在石羊鎮大菜地村、大中村訪談發現,外出務工人口有很大一部分只會寫出自己的名字,一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很多石羊鎮人外出務工是在不具備文化和技術基礎下的行為,有些因此無法適應工作和城市生活。

石羊鎮的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影響總的來說利大于弊。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和處理石羊鎮人口流動問題,政府通過有效地管理和適當地宏觀控制將促使石羊鎮的人口流動對石羊鎮的經濟文化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積極的作用。

注釋:

(1)續修白鹽井志.卷八上.藝文志·序.乾隆二十三年趙淳.重修白鹽井志跋。

(2)大姚縣志(1978-2005)[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0。

(3)羅世全.石羊鎮旅游產業發展初步構想.(石羊鎮政府會議資料)。

(4)(5)楊甫旺.千年鹽都–石羊[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6。

(6)大姚縣鹽業志[M].大姚縣地方志辦公室編.2002.5。

(7)羅世全.石羊鎮旅游產業發展初步構想.(石羊鎮政府會議資料)。

(8)(9)楊甫旺.千年鹽都–石羊[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6。

猜你喜歡
大姚縣鹽井流動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流動的畫
大姚縣總工會:開展衛生大掃除活動
鹽井鉆探及對接連通技術
大姚縣總工會:助推貧困戶產業脫貧
為什么海水會流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