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大都市區(圈)空間布局改進策略研究

2013-08-15 00:51
山西建筑 2013年22期
關鍵詞:都市區主城空間布局

周 蕙

(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重慶 400074)

重慶是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于一體的“省域架構、直轄體制”的直轄市[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城市建設發展速度加快,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和城市群數量迅速增長。重慶市作為西南地區的龍頭城市之一,主城規模急劇擴張,人口、產業、經濟高度集中。周圍二級城市分布密集,產業構成趨同,公共基礎設施共享度低,城市間橫向聯系薄弱等問題漸漸凸顯。對城市空間布局方式進行統籌安排已經成為城鄉總體規劃的重中之重。

1 重慶都市區發展現狀

2007年國務院批準實施《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年~2020年)》,現階段重慶市沿用2011年修編版的城鄉總體規劃作為重慶大都市區發展指導,盡管重慶政府對主城周邊小型據點城市進行了政策傾斜與大量的開發投資,但由于區域規劃的相對滯后,周邊小型據點城市產業雷同、定位重復,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因此在新的城市區域優化中,可以借鑒國內外大都市圈規劃的思想,適當分散主城的功能,控制主城規模,同時對主城周邊據點城市進行清晰且具有地方特異性的定位,完善其城市獨立性,使其與重慶主城和鄰近據點城市協調發展。

2 國外相關大都市區規劃啟示

在最新版的倫敦城市規劃中,提出了四個關于空間發展的重要原則:1)鼓勵更集中更緊湊的開發方式,保證在不侵占開放空間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發展,并形成一個較高密度的布局結構和適宜的用地比例。2)未來開發的規模和時序必須與現有的和已規劃的公共交通系統緊密結合在一起。3)保證重要的資源供給,包括提供商業辦公空間、住宅、相關的技能培訓設施和足夠的交通設施以及高品質的環境。4)明確空間發展的優先權[2]。重慶都市區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發展的階段,產業和人口呈集聚發展的態勢,產業集聚帶動大量外來人口的進入和現有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1]。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表明,重慶1 h經濟圈內人口總數為1 764.49萬人,遠遠超過了倫敦人口的峰值1 200萬人,重慶市所面臨的人口集中化現象也更為嚴峻。因此,在考慮到城市優化布局時,首先要明確現階段重慶主城核心發展區域布局,同時,對于周邊次級城市,除了原有的加強它們與主城區之間的連接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各個次級中心城市之間,以及它們與大重慶外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形成彈性網絡,增加次級城市的獨立性。

3 重慶市大都市區域空間優化布局構想

3.1 重慶市新版城市規劃對重慶空間布局的影響

重慶市本版使用的整體規劃編制于2007年,于2010年開始對整體規劃進行修編,并于同年完成了整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在這一版的規劃中,對都市區的空間布局進行了整合調整,增加了數個工業園區和經濟新區[3]。然而隨著近年來重慶城市的發展,重慶市主城區和周邊城市之間的空間布局開始漸漸顯露出局限性,重慶直轄市作為一個大型復合型城市群集合體,空間整合所面臨的問題與普通城市群相比更加復雜和多樣。

3.2 重慶市市域空間布局現狀

重慶市是一個由大量小城市所拼合成的大型都市區。中心城市過度開發,同時周邊各個小型城市組團功能趨同,缺乏地域性分工[4]。從城市功能上來說,由于中心過于集中,與我國東部城市相比,城市腹地支撐性不強,導致城市發展受到制約,城鄉二元化結構突出。同時,有研究指出重慶市現階段的都市核心區產業過度集中與產業均衡發展是相互背離的[4]?,F階段規劃是以“一圈兩翼”作為城市發展的指導,但是由于市域面積過大,“市域—1 h經濟圈—都市區—主城區—中心城區”的五級空間層次,是以省域而不是市域的眼光謀劃全市發展,不利于城鄉資源的統籌安排和直轄市行政資源的充分發揮。盡管在市域體系規劃中設立了5個中心城市[6],但是由于地域范圍廣闊,資源差異性極大,受到交通、地形等多方面制約,東南翼與東北翼發展始終不如人意。

3.3 重慶市市域空間布局改進策略

根據案例以及重慶市發展現狀,在重慶市大都市區空間優化布局時可以綜合考慮各地區的特異性進行更加明確的分工。

對于重慶市西部區域,由“主城區—合川—永川”所構成的城市圈中,布局較為合理,產業分布密集,已經逐漸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集聚性經濟效應。同時,由于地質條件較好,與四川省交通便捷性較高,能夠很好的接受成渝城市帶的輻射作用,在整個市域空間布局中,可以適當加大這一區域的開發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除了原有的合川與永川2個重點城市外,應增加據點城市數量,加強各個據點城市之間的橫向聯系,使渝西形成一張交通、物資、信息交換快速的城市網絡[1]。重慶兩翼區域經濟發展顯得較為緩慢,這兩個區域由于交通距離過長,同時山巒分布密集,地理條件使得城市發展受限,各個城市之間呈現薄弱的帶狀連接而非穩定互補的網狀結構,從而導致兩翼區域發展緩慢。

對于渝東北區域(包括萬州、開縣、墊江等11個區縣),可以以現有經濟條件較好,城市功能較為健全的萬州為中心據點城市,對于離中心城市距離較遠的巫山、城口等城市,則可以強調當地的特色,推進生態建設,保護森林資源,開發成為對中心城市的物資、信息依賴性較小的獨立旅游型城市。對于渝東南區域,城市分布相對分散,山巒分布非常密集,海拔較高,不易結成城市網絡,且由于建設與交通等受到區域地形的限制,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經濟園區等的開發,對于這一區域應該明確城市定位,避免此區域城市對重慶主城區進行跟風建設??梢约s使用現有的城市空間,控制城市規模與工業規模,突出旅游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保持當地原始的風貌,作為后續發展的備用地區。

4 重慶城市發展與整合的模式

綜上所述,重慶城市群具有數量大,城市發展不平衡,城市間功能重復性大等缺陷。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可以從大都市區域的空間規劃角度,對城市群進行空間整合,整合策略如下:1)優選據點城市,以據點城市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通過不同城市所處的地理區位、經濟區位、歷史條件等現有的發展城市狀態與制約因素等,優選據點城市。然后整個大都市區以發展據點城市為主,將各個據點城市作為網絡節點建立城市交叉網絡為輔的方式進行大都市區整體布局。在發展中心據點城市時,要對現有城市用地集約化管理,避免超大型單一中心城市的無序擴張。2)注重各城市區域的錯位發展,形成特色城市圈。對于發展現狀與社會構成有明顯差異的地區,應從當地特有的產業結構、生態現狀、歷史文化積淀與市民生活需求入手,通過對當地經濟、社會現狀的分析調查,合理選擇據點城市與構建城市網絡通道的方式,采用符合當地特點的空間布局方式,形成特色城市圈。

5 結語

重慶是我國非常特殊的直轄市和大都市,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山地城市,既是重慶的優勢也帶來城市發展的一系列挑戰。本文基于重慶城市產業空間布局,帶動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城市協調發展的基本理念,根據重慶現有城市空間布局,借鑒國外類似城市規劃成功經驗,提出了重慶城市空間布局改進策略。這是將城市空間規劃原理,應用于我國城市空間布局的改進和再造的嘗試。

[1]何 波,劉 利,黃文昌.重慶都市區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J].城市規劃,2009(11):83-86.

[2]羅賓·湯普森.大倫敦戰略規劃介紹[J].城市規劃,2003(1):33-34.

[3]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2011年修訂)[Z].

[4]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市規劃局.重慶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R].2009.

[5]劉晨陽,周彤及,傅鴻源.重慶都市區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1):684-688.

[6]重慶市市域城鎮體系規劃(2003-2020)[Z].

猜你喜歡
都市區主城空間布局
重慶主城都市區工業遺產分布圖(部分)
前置化空間布局,龍湖驅動TOD的未來模式
淺析美術館建筑的選址與空間布局
都市區創智中樞 北鄭州水韻嘉城
姑臧城空間布局與五涼河西政治
空間布局圖
重慶:今年全力推進 110個道路項目建設
“十三五”時期重慶主城擬打通170條“斷頭路”
縣域對接融入都市區研究
杭州推進縣域經濟融入都市區經濟的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