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態網絡的城市綠道網規劃選線研究

2013-08-20 12:34
山西建筑 2013年22期
關鍵詞:選線綠道廊道

魏 偉

(深圳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廣東深圳 518000)

近幾年,綠道在中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廣東,不到三年建成2000多千米的珠三角區域綠道,廣受民眾歡迎。綠道良好的效應給政府帶來了口碑,規劃師的理想得以實現,工程建設者收獲了經濟效益,自行車產業鏈、旅游休閑產業鏈均得到了益處,市民則有了可以游玩的廣闊的綠色空間。多方面的社會團體都從中受益,這種多方支持極大的推動了綠道后續的發展。從廣東區域綠地的實踐來看,純粹的生態保護即使有法律的保障,實施難度也很大。綠道這種引入人類的活動和利益,讓人類自己對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相互監督,制約平衡的方式,反而更有助于實現生態保護的目標。

1 綠道的概念、意義和分類

1)綠道的概念。綠道,沿用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2)綠道的功能與意義。生態和游憩是綠道的兩大核心功能,在此基礎上還包括社會、經濟、交通等功能。綠道串聯起城鄉破碎的生態斑塊,連接了物種遷移的通道,可以保護物種多樣性,優化城鄉生態安全格局,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綠道經過了主要的自然和人文景點,連接居住區和山水環境、公園綠地,提供了休閑和運動空間,有利于增進民眾身體健康。綠道對于市民轉變生活方式,提供交往空間,追求幸福生活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綠道同時促進了自行車產業、沿線旅游和休閑產業的發展、提高了沿線鄉村農民的收入。3)綠道的分類。綠道的分類有多種方法,以層級分、以經過的區域特征分、以景觀特征分等。按級別分,考慮到中國行政管理的層級,結合操作的簡便性,將城市綠道分為省級、市(縣)級、區(鄉鎮)級、社區四級。如果按照經過的區域特征分,可以分為自然型、游憩型、風景型、郊野型、遺產型、都市型、綜合型等。從景觀特征上則可以分為濱水型、山林型、田園型、公園型、道路型等等。

2 城市綠道網規劃選線要點

2.1 綠道三多,功能復合

綠道獲得如此好的效應,與其多目標、多功能、多樣性密切相關。綠道應盡量選取功能復合的線路,越是多功能越容易獲取民眾支持,更易獲取資金,并推動后續發展。綠道的使用人群有很多,有休閑、運動、健身等不同的需要,還會有專業的愛好者和驢友,在選線規劃和設計中應有意加強這種多樣化。例如在山林段有意設置高難度的自行車道,來滿足自行車發燒友的需求,包括設置一些極限運動場地等等。鄉村段可以結合農家樂、農業采摘等打造一片田園風光。多樣化會給綠道帶來更為旺盛的生命力。

2.2 有綠有道,生態優先

綠道由綠廊和人工系統組成,沒有綠廊就不是綠道,綠廊是綠道的核心。綠廊的重點是斑塊和廊道。從保護生物學的研究看,生境的破碎和消失是物種減少的最主要原因,加強生境的保護和連接,對于物種生存至關重要。斑塊越大,種群可能越多。邊緣復雜度越高,邊緣種群就可能越豐富。圓形斑塊比扁長形更有利于物種生存。斑塊的連接度越高,物種的生存和在其他生境繁殖的可能性越高。綠道應盡可能將廊道與大型生態斑塊串聯。慢行道的引入,是通過引入人類活動來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生態綠廊是本,慢行休閑為次。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人工系統對生態斑塊有較大的干擾,其影響了斑塊邊緣種群和中心種群的生存。綠道中慢行道的選線應盡可能的避免從斑塊和廊道的中心穿越,避開高生態敏感度的地區。

2.3 選線三不,連網沿邊

綠道在珠三角、深圳的建設中,為了保護生態、節約投資,采取了三不的指導原則,即不開山、不征地、不拆遷。實踐中拆遷征地基本沒有,青苗補償卻是難免。選線盡量借用原有的山路、機耕道、小路等,減少新開線路。綠道在選線規劃中,連接是非常重要的,綠道一邊連接自然風景一邊連接居住社區,以方便民眾可以從家門騎行到自然地。一邊串聯綠地公園、公共空間、人文旅游景點等,形成整體的網絡效應。

2.4 規劃銜接,注重實施

綠道網的規劃,要注意和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交通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等相關規劃銜接??梢院托聟^的開發、舊城改造、河道修復、公園綠地等相互結合。綠道沿途經過的土地類型復雜,權屬各自不同。綠道選線在落實上會遇到一些困難。規劃時要仔細研究相關的地籍資料、地形圖資料,如果涉及到一些強力部門如軍事、邊防、海關,就需要大量的協調工作。涉及到農村集體土地,也要慎重選線,避免糾紛,平衡好各方利益。規劃選線絕不僅僅是技術工作,這里面尚有大量的社會關系和利益需要解決與協調,在圖紙之外,還需耐心細致的落實工作。

2.5 出行適宜,配套完善

從實踐上看,最受民眾歡迎的多是景觀優美、有鮮明的特色、出行比較方便的綠道。除了風景因素之外,慢行徑本身的分級、密度、網絡間距要規劃合理,其次驛站、服務點、服務半徑、植物、標識、公共自行車系統等配套要跟上。政策和管理配套非常重要,日常維護費用誰來出,誰來管理,都需要在制度上予以明確,甚至直接影響到綠道的成敗。

3 生態網絡構建與規劃選線

3.1 單因子評價

通過分析城市生態敏感度現狀,包括對生境類型、植被、河湖水系、濱海岸線、地形地貌、建設用地等因子,分別進行評價。如以植被覆蓋為例,通常森林的生態價值要大于林地,林地大于灌木,灌木大于草地,草地大于耕地。以土地類型為例,生態價值從高到低依次為海灣、濕地、河流水系、熱帶森林、溫帶森林、草地、農田等。要通過單因子分析,找出生態服務較高、較重要的土地,或者是其空間位置在生態系統中地位較高的土地。

3.2 多因子評價

根據單因子分析結果,設置相應權重,海岸、水系、生境等因子較高,地形、高程、坡度、建設用地等因子可以低一些,綜合進行疊加分析,得出區域生態環境敏感度分析圖。高敏感區是區域生態價值最高的土地,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區、河流水系、森林公園等,是生態網絡中的核心,其他依次降低,低敏感區基本上以耕地、草地、附屬綠地為主,城市建設區是不敏感用地。對于生態脆弱、受損嚴重的土地也要加以關注。

3.3 生態網絡構建

在多因子評價的基礎上,再結合對斑塊以及廊道的綜合評價、景觀格局的評價,找到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用地,首先將生態核心和重要廊道納入網絡體系,進一步連通城市現有的綠色斑塊與水系,力求保留珍貴的生物資源,為未來城市發展搭建起生態骨架,構建一個合理的生態網絡格局。需要注意的是生態網絡的構建不是要將所有的綠地都納入網絡,而是僅考慮重要的生態斑塊和廊道,對城市生態系統和關鍵生態過程有重要影響的部分。

以保證力量聚焦,資金用在刀刃上。其中現狀的大型斑塊應當采取保護戰略,建成區可以借未來城市更新或者舊城改造的契機修復生態。對斷裂的生態廊道可以提出修復建議。部分規劃的生態廊道,與現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有沖突的,建議在下一步總規和片區控規中予以適當調整。

3.4 規劃選線布局

綠道規劃,在生態網絡構建的同時,需要通過分析使用者對于綠道的功能需求,包括休閑游憩、社會交流、文化體驗、科普教育等方面,以及對于綠道的使用需求,包括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交通的接駁、環境的吸引力、游人的參與性和娛樂性等,提出適合人類活動需求的綠道選線(見圖1)。

基于人文要素的綠道選線和生態網絡兩者進行疊加。生態網絡為綠地,人文要素為線路,線路和綠地可分可合。沒有綠地,就不能說生態保護,景觀效果也不佳。而沒有人文要素的聚集,則難以吸引民眾使用和關注,不管是對于后續吸引資金還是綠道的持續推動,效果都不佳。根據選線布局劃定綠道控制區和綠道管理范圍。管理范圍小,兩側一定尺度,是運營維護、綠地養護的范圍。而控制區大,涵蓋經過的公園、河道等生態斑塊和廊道。主要控制城市建設活動對綠廊的侵蝕。

4 結語

綠道這幾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如綠道尚不屬于法定規劃,實施上有難度。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有重慢行輕自然、重路徑輕網絡、重通行輕配套、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有待解決。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尤其是動物的保護,尚缺乏連續的動物種群的監控數據。人工慢行道的引入,對于生態斑塊的邊緣種群、中心種群到底影響如何,其對生態保護利弊如何,均還需要深入研究,綠道的規劃與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

[1]李團勝.綠道及其生態意義[J].生態學雜志,2001,20(6):59-60.

[2]富 偉.景觀生態學中生態連接度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9(11):27-28.

[3]馬向明.綠道在廣東的興起與創新[J].風景園林,2012(3):41-42.

[4]仇保興.綠道為生態文明領航[J].風景園林,2012(3):88-89.

[5]蔡 瀛,何 昉.融入城鄉的綠道網選線思路與規劃方法[J].規劃師,2011(9):35-37.

猜你喜歡
選線綠道廊道
天山廊道與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騎行綠道“潮”玩成都
大美黃河生態廊道
環湖綠道游憩機會譜構建及應用——以南京市玄武湖為例
誠誠&嘟嘟的成都生活
基于壓縮感知的電力系統故障選線研究
長城廊道能使陜西旅游更豐富多彩嗎
小波變換在電力線路故障選線中的應用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構建體育健身綠道的思考
基于強跟蹤濾波器的小電流接地系統故障選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