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集群行為的特點及引導對策

2013-09-01 02:13楊卓翰
湖北警官學院學報 2013年9期
關鍵詞:參與者網民集群

楊卓翰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互聯網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網絡提供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社會視角,使得傳統的、現實的社會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近年來,網絡集群行為逐漸受到廣泛的關注,網絡集群行為在其特征、演化過程等方面與現實生活中的集群行為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特點。

一、網絡集群行為的界定

關于集群行為,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主要是指“那些在相對自發、不可預料、無組織的以及不穩定的情況下對某一共同影響或刺激產生反應的行為”。目前,針對“網絡集群行為”的定義,因出于研究角度、研究重點的不同,學者們并未達成一致意見,但整體上可以將“網絡集群行為”的界定劃為廣義和狹義兩類。

廣義上的“網絡集群行為”指“一定數量的、相對無組織的網民針對某一共同影響或刺激,在網絡環境中或受網絡傳播影響的群體性努力”[1]。這種定義既包含了網絡上的言語或行為表達,也包含了涉及現實行為的群體活動,能較全面地概括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即互聯網環境中的聚集行為常常會導致現實生活中集群行為的發生,如抵制“家樂?!?、抵制日貨事件等,都是先通過網絡發起,后在現實行為中實現的。

狹義的“網絡集群行為”是指“一定數量的、無組織的網絡群體,圍繞特定的現實主題,在一定誘發因素的刺激下產生的,以意見的強化與匯聚為特點的,具有現實影響力的網民聚集”[2],這種定義中不包含現實行為的群體活動。

為便于討論“網絡集群”與“現實集群”行為的區別,本文所指的“網絡集群行為”屬于狹義范疇。

二、集群行為構成要素分析

集群行為的要素由參與者、集群環境、引發集群行為等方面構成。網絡集群行為與現實集群行為在這幾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

(一)集群行為的參與主體

網絡集群行為與現實集群行為在參與者屬性、參與成員之間關系、與觸發事件的功利性程度等方面有一定差異。

1.參與者自身屬性

參與者自身屬性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等方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中男女比例為55.8:44.2,男性網民比女性網民的上網數量偏多;中國10到29歲的網民規模超過2.8億,超過總網民數的一半;高中和大專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普及率已經到了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專以上學歷人群上網比例接近飽和;學生、個體戶、自由職業者是網絡集群的主要參與群體。

現實集群行為的種類繁多,各類集群行為的參與者屬性差異大。比較而言,網絡集群的參與者整體呈現出年齡低、文化水平高的特點。網民具有一定基礎的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知識,在面對自己關注和擅長領域的新聞時,能夠對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分析,可以理性、公正地看待問題。部分年青網民還具有“指點江山”的激情,不乏一些網絡“憤青”。他們更容易受民族主義、國家尊嚴、生態環保等理念的渲染,參與網絡集群更多是懷有“打抱不平”、“不為個人”的心態,容易情緒化。

2.參與成員之間的關系

現實集群行為多是由參與者在突發因素促進下互動而產生的現象,具有自發性、偶然性和無組織性的特征。這意味著集群行為參與者之間各自獨立、人際互動簡單或陌生、了解和掌握對方信息較少,彼此之間只存在一些較松散和暫時性的互動與聯系。比如參與者們大多生活在同一區域,或者從事同樣的工作,彼此間具有一定的地緣或業緣關系紐帶。

網絡虛擬世界中的網民來自世界各地,他們以網名相稱,基本隱匿了現實生活中的信息資料,彼此之間的關系更為沙化和無規則化。但網民卻可以在沒有組織和明確分工的情況下,自覺地根據自身優勢來進行工作,自發地形成較強的組織結構,建構起內部明確分工的組織體系。如近年來頻發的各類人肉搜索事件,雖然缺乏明顯的組織者、責任主體和組織體系,但每次人肉搜索事件都在沒有明確分工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往往比現實集群行為的組織性更高。

3.功利性程度

現實集群行為的參與者利益相關程度較大,多是基于共同利益關系而產生的群體性行為。網絡集群行為突破了這種規律,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參與目標都與個人利益基本無關,具有超越功利性特征。許多網絡集群行為是因為某些事件觸犯了社會公共道德底線,如“虐貓門”、“銅須門”、“辱師門”等等。參與者的目標取向并不是為了維護或爭取個人利益,而是以社會公共道德和社會秩序為目標。與現實集群行為的利益性不同,倫理道德是網絡集群行為的主要動力來源和發展要素。

(二)集群行為的環境

網絡化是網絡集群行為區別于現實集群行為的最大特征?,F實集群行為是人們聚集在一定的場所,通過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完成集群行為。網絡則跨越了時空的限制,使不在同一時空下的成員能夠以匿名方式,用語言、符號化的手段共同參與同一集群行為。

1.集群行為的時間與空間

現實集群行為一般發生在具體的相對固定的時間和空間,由參與者通過語言、行為或氣氛的感染、模仿、暗示或從眾等方式完成。網絡集群行為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使集群行為從開始醞釀、到爆發、再到結束整個過程的時空分離。

一方面,網絡消除了因時間、地域而產生的社會結構和生活環境的差異,將處在不同時空中的網民思想、情緒、行為在網絡上進行交流互動。盡管網絡集群的參與者分布在不同地域,沒有像現實集群是在一定場所進行的,但互聯網成為了載體,使高度分散的參與者在不同時間、地域發生的類似行為聚合成網絡集群行為。

另一方面,時空分離使網絡集群具有非同步性?,F實集群中,人們的互動是同步的,受到本能、傳染、暗示和從眾的影響,往往沒有時間進行理性的思考。相對于面對面的交流,網絡的非同步交流使網絡集群的參加者有時間深思熟慮,及時修正自己的觀點,還可以預測到別人對自己的觀點的反詰。非同步交流使參與者更有信心、更為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無原則地追隨主流觀點或保持沉默。

2.集群參與者的隱瞞性

匿名心理在社會心理學中指的是在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下,人可能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3],現實集群行為和網絡集群行為都具有匿名性。勒龐認為,群體的力量擺脫了道德、法律對個人的約束,“群體是無名氏”,無名氏不需要為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負責任?!盵4]匿名性影響著現實集群的參與者,使他們存在逃避責任的僥幸心理。

網絡為網民制造了匿名的環境,與現實集群人與人的直接接觸相比,互聯網隱匿了一切現實資料,匿名效果更好。這種隱蔽性往往使網絡集群行為參與者的行為呈現出一種矛盾心理。一方面,同現實集群一樣,網絡集群參與者可能會因匿名心理而無所顧忌,如對他人的無端指責、污言穢語;但一方面,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現實集群行為中受到的“沉默螺旋”①“沉默螺旋”:指人在面對社會事件時,容易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如果對事件的贊成聲占主導地位,人會隨之表達贊成的觀點;如果贊成呼聲下降,人就會保持沉默。的影響。網絡交流的隱蔽性降低了人與人之間行為統一性的壓力,使網民敢于表達與主流觀點所不相同的意見、能夠考慮到自己參與行為的邏輯性、科學性與有效性,往往具有一定的理性。

3.集群參與者的交流方式

現實集群行為參與者之間的交流既有語言符號,也有非語言符號,如肢體行為、情緒反應等等。網絡集群行為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則絕大部分是基于文字、符號化的內容。斯賓塞認為“語言是思想的障礙,雖然它是必需的工具”。人是符號和文化的動物,人只有在藉由思想的傳遞而非語言才能實現一個人向另一個人的真正的交流。事實上,心理學家Albert Mehrabian教授的研究表明,人類在情緒和態度的交流中,語言內容只占了整體溝通中的7%,而非語言的溝通卻占了93%?,F實中的互動交流不僅僅只是通過言語表達,肢體動作和情緒上的相互感染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網絡交流多是以文字、符號等方式,其局限性就表現了出來,常常造成信息傳遞的不完整、偏差甚至錯誤。一條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新聞由于報道傳播方式、個人接收信息能力等因素的不同,有可能使網民產生相互對立的認識與看法,形成網絡集群現象,這也是網絡集群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引發集群行為的內容

引發集群行為的內容往往是集群行為所針對的對象,其內容十分廣泛,但符合“沙堆模型”的一些特征,即一定條件下,頻繁發生災變的區域今后可能還會爆發災變,而一直沒有發生災變的區域仍然長期不會出現?,F實集群行為的內容大體可分為兩種:對外表現為愛國主義(有時是民族主義)傾向的集群行為,如08年奧運會火炬傳遞問題引發的“抵制家樂?!毙袨?、因東海、南海領海問題而引發的集群行為;對內表現為批判現實主義的集群行為,大都涉及官員腐敗、政府公信力缺失、社會弱勢群體等極為敏感的話題。引發網絡集群行為的事件內容除上述兩種傾向外,有的與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新舊價值觀激烈沖突而由此產生的諸如“仇富心理”、道德審判等現象相關,如“杭州飚車案”、“銅須門”事件等。

三、集群行為的演化過程分析

現實集群行為和網絡集群行為都具有偶發性、不確定性等特點,也都具有一般的演變規律。集群行為的演化大致可描述為引爆—發展—高潮—衰減—平息等幾個階段。如圖所示:

引爆階段(t0 t1):集群行為的發生伊始都有一個引爆點,通常是現實突發事件的發生、網絡公共話題的產生,這些公共話題多數為個別人的個體事件。

發展階段(t1 t2):引爆事件發生后,個體的激動情緒通過各種傳播方式感染周圍的個體、聚集更多的個體,從而擴散開來。

高潮階段(t2 t3):集群行為不斷發展達到最大規模、社會影響最大的階段?,F實集群中的這一階段,現場參與人數眾多、人群起哄喧鬧、發生暴力破壞事件。網絡上主要表現為出現煽動性、攻擊性的言論、人肉搜索并公布當事人隱私等等。

衰減、平息階段(t3 t4):衰減階段是集群行為能量逐漸衰減、群體人數不斷減少、危害級別逐漸降低的階段。衰減的原因或是相關部門采取了控制措施、事件得到解決,或是人們的關注對象發生了轉移、事件逐漸淡出了群體的視野。

無論是現實集群行為還是網絡集群行為大致都會經過這樣的演化過程,但存在一定的區別。時間軸上,由于現實集群行為受時空限制大,單一的集群行為事件一般從引爆發展到平息從幾十分鐘到數日時間不等,而網絡集群行為的潛伏醞釀時間更長,如08年三鹿奶粉事件,從出現網絡報道到真正引起廣泛關注間隔期近半年之久。影響勢軸上,如前文所言,現實集群的參與者不能或者來不及理性地進行思考,對社會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程度較大;網絡的時空隔離及網絡集群的非同步性能夠給予集群者理性思考的時間,往往形成了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看法的幾個群體,且群體之間能夠相互討論,這就使得集群者較為理性面對網絡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參與者的非理性而導致的不良影響。

四、網絡集群行為的引導對策

根據網絡集群行為在構成要素及演化過程中的特點,在處理網絡集群行為時應當針對網絡特點進行選擇性的監控,加強對輿論的引導,促進網民提高理性程度。

(一)建立選擇性網絡監控系統,引導網絡輿論方向

網絡監管部門需要建立有效的監控系統,對網絡上的熱門新聞、事件進行量化監測。單位時間內點擊率、搜索引擎熱詞上升程度、門戶網站和主要網上論壇的頁面呈現位置、網絡轉載數和相關網頁創建數是重要指標,根據這些指標建立的動態監測系統將有助于網絡監管部門對網絡熱點事件熱度進行實時監控。

“沙堆模型”表明,如果某個區域頻繁發生小的沙崩,則可能有大規模的沙崩;一次大規模的沙崩后,還可能有更大規模的沙崩。頻繁發生災變的區域今后可能還會發生災變,而一直沒有發生災變的區域仍然長期不會出現。大部分的網絡集群事件都不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影響,網絡監管部門大可不必介入。而在教育、住房、醫療、食品安全、城管、大學生就業、公務員與國企領導等熱點問題上,應當給予持續關注。當此類網絡熱點事件的若干指數超過警戒數值時,網絡監管部門需要迅速判定其性質和潛在影響,并執行相應應急預案。例如可以將熱點話題引導到冷門話題上,使新聞淡出網民視野,從而減小對社會的危害和影響。

(二)提高集群參與者素質,縮短網絡集群階段時間

網絡集群的高潮階段是網絡集群行為對社會影響和危害最大的階段。若能夠縮短這一階段的持續時間,則可以減小集群行為對社會的不良影響。在網絡集群的高潮階段中,集群參與者數量眾多,受環境的影響相互感染、模仿,引發從眾心理,形成“沉默螺旋”現象,造成輿論“一邊倒”的情形。此階段特點表現為煽動性、攻擊性言論激烈,并發生人肉搜索并公布當事人隱私等行為,導致網絡暴力事件頻發。

對此,應當提高集群參與者理性程度,促使輿論由“一邊倒”現象過渡到各觀點“爭鋒相對”的衰減、平息階段。此時可以采取“化整為零”的策略,將意見統一的大群體分割成一些持不同觀點的小群體,小群體間的相互討論、意見交換。例如,在網絡集群發展的初始就構建有利于網民表達個人觀點的網絡環境,鼓勵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和學術權威、各論壇的版主等“網絡意見領袖”發表各自見解。這樣就使網民可以在參與討論中快速完成非理性思維到有限理性思維的轉變,縮短了輿論“一邊倒”的網絡集群高潮階段,降低了網絡集群可能對社會產生的不良影響程度。

[1]樂國安,薛婷,陳浩.網絡集群行為的定義和分類框架初探[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6).

[2]魏娟,杜駿飛.網絡集群的政治社會學:本質、類型與效用[J].東南大學學報,2010(1).

[3]常昌富,李依倩編選.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M].關世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1.

猜你喜歡
參與者網民集群
休閑跑步參與者心理和行為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臺胞陳浩翔:大陸繁榮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海上小型無人機集群的反制裝備需求與應對之策研究
網民低齡化 “小網蟲”的明天誰來守護
淺析打破剛性兌付對債市參與者的影響
一種無人機集群發射回收裝置的控制系統設計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Python與Spark集群在收費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機器人
海外僑領愿做“金絲帶”“參與者”和“連心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