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2013-10-09 03:09魏旭萍龔家祥
科學導報·學術論壇 2013年8期
關鍵詞:民族村民群眾

魏旭萍 龔家祥

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發展的觀點,立足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通過加快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新平戛灑鎮是花腰傣聚居的地區,結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研究如何利用當地優勢資源和可供選擇的政策,著重從長期發展的戰略,來促進經濟的有效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寨村的基本情況

觀念陳舊,方式單一。哀牢山下的花腰傣,地理位置獨特,生態資源豐富,依靠傳統農業,從來都可以自給自足,衣食無憂,“糯米飯、干黃鱔、二兩小酒天天干”的現象依然存在;粗放型的農耕管理低效、低產;村民的文化素質不高,信息閉塞,固守傳統生活方式。

交通便利,設施落后。新寨村位于戛灑鎮北部8公里處,處于哀牢山包圍之中,省道218線穿境而過,交通便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道路狀況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飯后門邊坐”的現象阻礙了村民門廣泛的交流;沒有公共設施,人畜混居等現象影響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新寨村10個村民小組337戶1448人,其中傣族1294人,占89.5%?;ㄑ雒褡逶谶@里繁衍、生息,保持了許多純樸的民風、民俗和禮儀,古老的古堡式土掌房、文身染齒、土陶制作、紡織刺繡、稻作農耕、編織染色等花腰傣特有的民族文化隨處可見。挖掘、保護和傳承將給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復興帶來生機。

二、新寨村新農村建設的實踐經驗

新寨村立足實際,嘗試了“小耕地,大發展”的產業發展模式,以土地流轉為契機,抓好經濟建設,實現了農民的增收致富。

(一)抓農業技術培訓,改變村民觀念。一是利用好農家書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引導村民學習;二是通過舉辦培訓班、讀書比賽、參觀考察等活動,拓寬村民視野;三是請農業技術專家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提高村民農業生產技術。如:《甘蔗間套種及高產技術》、《農民工匠技能》、《科學種養殖》、《果蔬栽培技術》、《反季節蔬菜栽培》等,參訓達658人次,使村民掌握現代化的種養殖技術,改善了知識結構,拓寬了視野,種養殖大戶相繼產生。

(二)抓基礎設施建設,美化家鄉環境。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的情況下,發動群眾自籌資金,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的家園。三年來,共爭取了約250萬元的項目資金,投工投勞2萬余個勞動力,新修筑蓄水池三口1200立方米,搭建自來水管9900米,解決了沒水吃的歷史;修建了三條共2800米三面光農田灌溉水溝和兩堵攔河壩,解除了農田灌溉困難問題;新建了七個村民小組的黨團活動室、三座公廁、一個村級群眾文體活動中心、停車場、廁所、教學樓、籃球場;提供100余噸水泥對8戶養殖大戶養殖場建設;不斷完善村組級道路硬化,實現村莊道路硬化4000米,村邊的綠化、美化工程初見成效。

(三)抓產業促發展,農村經濟得上了新臺階。成功引進云南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云南新平高原甜橙公司,開發了“高原王子”。2013年2月紅土坡組成立了《新平新寨紅土坡冰糖橙產銷專業合作社》,農戶每畝籌資2000元,流轉土地規劃種植冰糖橙,六年后的紅土坡組將是一個新寨村式的“小崗村”。扶持了蛋雞養殖大戶4戶、土雜雞養殖戶1戶、生豬養殖戶3戶、山羊養殖戶1戶、鴨子養殖戶1戶,發展規模養殖。扶持種植業,除改良傳統的甘蔗、香蕉、芒果、荔枝等熱帶作物外,引進了百合花卉種植戶,養殖、種植產業發展已逐漸積聚成勢。2012年,全村實現生產總值1千萬元,較上年增長0.85%;村民人均純收入5455元,同比增長0.65%;金泰果品有限公司、高原甜橙公司實現生產總值7600萬元。

(五)抓民俗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促進民族文化大發展。一是系統整理了“羊打架舞”、“刺戳腳舞”、“撈水沙舞”、“跺腳舞”、“翻身舞”等民族舞蹈;二是組織挖掘傣族婦女的刺繡、手工藝品、陶制品等的制作方法,三是舉辦傣族文字培訓班;四是成立花腰傣舞蹈隊。新寨憑借花街節和傳統的潑水節,開展豐富多彩的慶?;顒?,吸引外地游客駐足新寨;推廣廣場民族舞,豐富了傣族婦女的晚間生活;開辦傣族文字培訓班;成立花腰傣舞蹈隊;引導群眾穿花腰傣服飾,跳花腰傣舞蹈,挖掘花腰傣民族文化,探尋花腰傣民俗傳人,實現了農村自己的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三、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一)思路決定出路,轉變思想觀念凸顯發展路子。民族地區的農村經濟靠單一的生產方式很難脫貧致富,只有創新發展思路、開拓發展模式,才能在當今的市場競爭浪潮中獲得機遇。一是要培育一批懂科技、會經營、能管理的新型農民。二是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增強群眾自主創業的信心,鼓勵群眾發展適合的項目,轉型發展,逐漸走上科學種植、養殖的致富道路。

(二)積極爭取資金,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基層設施不完善、人居環境差制約了經濟的大發展,而下撥資金有限,要解決問題,光“等”是不行的,而是要主動去“要”,以項目來爭取資金。比如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廣泛開展“一事一議”,確立改善黨團科技室、群眾公共文化娛樂活動場地、人畜飲水等公共設施工程項目,到縣里、市里以及省里爭取相應的項目資金。

(三)努力發動群眾,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一是樹立群眾觀點。要深入村組,了解村情民意,百姓疾苦,尊重群眾,與他們交心談心,讓他們誠心誠意接納你、認可你,跟著你干。二是走群眾路線。讓村民知道,道路硬化是方便他們出行、助推生產發展;建好文化娛樂活動場地是方便他們交流活動、享受現代健康文明;做好人畜分離是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等。三是維護群眾的利益。在處理土地流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務方面,村干部要做到心里裝著群眾,處處為著群眾,使村民的利益最大化。四是做實群眾工作。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動員村民自籌一部分,主動投工投勞,自己動手建設自己美好家園。

(四)依靠優勢,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利用區位優勢和獨特的民族文化,發展壩區生態農業,采取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特色的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體系。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按照構建市場經濟框架要求,加快農副產品向規?;?、商品轉化轉型推進,從根本上根治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花腰傣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加速提檔升級、提質增效和經濟成倍增長的效應作用。

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戛灑新寨村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抓住產業化發展模式的核心,充分依靠群眾,走穩定民心、改善基礎設施、農業規?;a與民族特色經濟發展并舉的可持續發展路子,是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因地制宜的體現。新寨村的“小耕地”實現“大收益”的做法,對加速民族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把民族地區的民族資源和生物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做出了積極的實踐探索。

作者簡介:魏旭萍,女,中共玉溪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與黨史黨建;龔家祥,男 新平縣委黨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黨史黨建、行政管理、民族文化、法律。

猜你喜歡
民族村民群眾
走進蘇村,共賞蘇村民歌
盞盞路燈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MINORITY REPORT
地球村民們的笑容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吃瓜群眾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眾前來省作協吊唁陳忠實先生5
傳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