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陵山特困連片區中小學生體育現狀與對策研究

2013-10-13 08:16張高華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 2013年4期
關鍵詞:武陵山體育課體育

張高華 曹 健

(1.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2.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1 前言

2011年12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這是今后十年我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綱要》提出要把14個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新時期扶貧開發主戰場?!毒V要》還提出,將加大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保障其義務教育,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武陵山區作為特困區試點被單獨提出,該區域主要包括湖北(11個縣)、湖南(37個縣)、重慶(11個縣)、貴州(16個縣)四省市交界地區的71個縣(市、區),國土總面積為17.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0余萬人。該區域是我國內陸跨省交界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之一,也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的交匯地帶,但該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分別為渝、黔、鄂、湘四省治理,且遠離各省的都市中心,成為一個邊緣地帶。

學校體育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國家、民族、社會與家庭的前途和命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學校體育的缺陷并不斷探索改革良藥。體育課程擠占嚴重,運動場地不足,城鄉二元體系不均,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等問題依然存在,對武陵山特困地區青少年兒童這一數量龐大卻處于弱勢的群體進行研究,將充實學校體育改革的相關理論,豐富學校體育研究的內容和數據,對其他特困地區體育開展情況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對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內中小學體育的研究還有利于我們把握處于劇烈變遷中的特困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現狀,為各級政府制定相應的體育扶貧政策、指導未來扶貧走向,對促進特困地區體育公平,縮小發展差距及全民健身計劃的實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調查對象與領域

問卷調查總體為武陵山區的71個縣市;調查對象為農村中小學校相關人員,包括體育教師、學校體育主管人員、學生等;調查內容包括學校體育的生存和發展狀況。按照分層三階段的抽樣方案,最終確定了27個縣市的135所學校作為樣本,其中,高中23所,初中44所,小學68所(見表1)。

訪談調查的對象則為研究學校體育、農村體育的專家學者、學校管理者、學生家長和政府主管部門。

2.2 抽樣方案

擬采用分層三階段整群抽樣,如圖1所示.

表1 各抽樣的階段劃分、目的和方法

圖1 分層三階段整群抽樣方案

3 現狀分析

3.1 師資情況

在所調查學校中,從年齡結構看,30歲以下年齡段的教師比例為21.7%,30-39歲年齡段教師占52.5%,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青壯年教師占總教師比例的80.2%,占絕大多數;但青年老師多為兼職體育老師,老年教師大都是專職體育教師。從學歷結構上來看,具有大專及中師(中專)學歷的教師占90.9%,第一學歷為中專的超過一半以上,具有正規本科學歷的教師占5.7%。從體育教師數量上看,中學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214:1,小學為397:1,與國家《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中規定的農村初中生師比為180:1,小學為230:1的標準仍有差距,小學專職體育教師缺乏,難以滿足日常教學的需要。

3.2 體育課開展情況

所調查的135所中小學體育課開課率從高到低依次為:九年一貫制完全中學,獨立初中,獨立小學,村級小學,其中村級小學的開課率不足60%,而前三位均超過98%。開課率不足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學校、學生、家長不重視體育課,并且村級學校普遍缺少專業的體育教師,由于條件落后,大中專院校體育專業畢業生不愿意到村級學校就業。調查顯示,即使開課的村級小學,也大都是由其他教師兼職體育課的教學,教育質量難以保證?!督逃筷P于保證中小學體育課課時的通知》中明確規定的小學1、2年級每周不少于4節體育課,3-9年級每周不低于3課時體育課。在調查的135所學校中,每周超過3學時體育教學的學校僅有1所,一周有2學時體育課的學校占47%,低于2學時的占53%,主要集中于村級小學和畢業班。

3.3 場地設施情況

所調查的135所學校體育經費來源均來自于國家財政撥款,投入水平較低,平均每年體育經費的投入不足學校預算的1%,學校層次與所投入體育經費成正比,特困區內生均體育經費遠遠低于國家標準。在生均體育場地面積方面,教育部規定,小學生不低于5m2,中學生不低于6.8m2,而本次調查的135所學校,生均面積大于等于國家標準的中學有15.7%,小學有9.5%,均在國家標準之下。中學和小學的體育場地器材達標率的國家標準是80%,而本次調查特困區中小學場地器材設施的達標率較低,僅有37%,九年一貫制學校情況較好,達標率也僅有50%,村小學最差100%不達標,有標準體育田徑場、籃球場的學校不到10%,大都是非標準體育場地,這種情況離國家要求相差較遠,場地設施不足,已嚴重制約特困區中小學生體育的開展。

3.4 陽光體育開展情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教體藝〔2006〕6號)精神,要求學生每天要保證一小時的鍛煉時間,根據此精神,武陵山特困區內的71個縣市均結合當地情況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方案。調查發現,所有的寄宿學校通過早操、課間操組織學生進行身體鍛煉,而小學一般是走讀,且山區學生居住分散,往往每天要花很長時間走路,大都沒有早操,只開設課間操。課間操在完全中學和獨立中學中落實情況好于小學,大都有教師組織和管理,但形式單一。廣播操、跑步是最常見的兩種運動方式,小學的課間操通常采取放任自流,由學生自由活動。陽光體育運動在特困區內無論在時間還是質量上的落實情況都不太理想,既有地理環境、學校物質條件等客觀原因造成的,也有學校、學生、教師不夠重視等人為原因造成的。

3.5 課余訓練與體育競賽情況

課余訓練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針對有體育特長的學生進行系統訓練,旨在通過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而奪取更好的運動成績,為培養體育后備人才而專門組織的一種體育教育過程。學校體育競賽不是體育課教學任務的一部分,但是體育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

(3)提高業務水平。要想快速實現以上兩點的管理機制,就必須加強學校資產管理人員和各部門資產管理人員的日常培訓工作,使其提升互聯網意識及信息化管理技術水平,從而使管理工作高效進行。

對武陵山區的135所學校調查發現有72.3%的學校沒有運動隊,有運動隊的學校主要集中于完全中學和獨立中學。不設運動隊的學校主要原因是領導不夠重視,其次是經費不足。在38所設有運動隊的學校中,訓練項目最多的是籃球,其次是田徑,其他項目由于條件限制無法開展。平均訓練頻率為每周3-4次,每次訓練時間1小時左右。

對武陵山區135所學校體育競賽情況的調查顯示,有63%的學校有田徑運動會,37%的學校無運動會,這些學校主要是偏遠地區的村級小學,通過對師生的訪談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希望參加運動會,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希望成為運動員。而老師則對運動會的組織和獎勵表示擔憂,有的老師認為,學校對運動成績、組織活動的獎勵是影響教師能否積極參與的主要原因。

3.6 課程資源與課程達標情況

課程資源是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教學內容的直接來源,課程資源的結構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教師、學生,師生本身不同的經歷、生活經驗和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學策略都是非常寶貴和直接的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絡資源、鄉土資源、家庭資源等。

對武陵山特困區135所學校課程資源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在教材的選擇上,完全采用國家或省體衛處編寫的《體育與健康》教材的占63%,部分采用的占21%,完全不采用的占16%。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有39%的教師采用的是講解示范法,有21%選擇的是合作教學法,有6%選擇主體性教學法,34%的教師采用放羊式教學?,F場觀察發現,大多數體育課還是“一個哨子二個球”的教學方式,說明體育課的規范化程度低。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傳統運動方式的田徑、足、藍、排仍是體育課上的主要項目,把民間傳統體育融入體育課堂的只占7.8%,說明教學內容陳舊,課程創新性嚴重滯后。

課程評價主要是針對體育課學校效果的評判,既有診斷性評價,也有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對135所學校的體育教師、學生的調查發現,體育課的評價內容主要集中在出勤率,動作技術及運動測試成績,對課外活動的評價很少。能夠完全按照國家頒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測試的學校占總數的62%,還有38%的學校無法實施《標準》的測試項目。

4 對策與建議

4.1 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場地設施資源

我國中小學校體育歷來發展存在不均衡的現狀,武陵山區處于經濟極度貧困、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地區,學校體育在時間、場地、器材等基本的課程生存條件都難以保證。然而農村中小學也有自己的優勢,農村有廣闊的田野、空地,這些都是學生活動的好場所。民族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大多不需要太多昂貴器材。另外,還可以創新已有器材的功能,一物多用;改造體育場地設施,發揮場地多種用途,提高利用率;還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制作簡易器材等。當然,開發創新體育器材,需要在安全、科學的前提下進行。

4.2 創新開發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

武陵山特困連片區是多民族聚集區,境內有土家族、苗族等9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創造了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土家族的打毽子、打陀螺、踩高蹺、蹺旱船、肉蓮湘、棉花球運動,苗族的賽龍舟、苗拳、滾山珠等都是創新體育課程的體育元素。2006年初,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聯合頒布《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各類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活動。因此,創新師生喜聞樂見的校本課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當地大山、河川等環境資源優勢,因勢利導開展戶外體育運動,既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開拓了體育活動的開展空間。另一方面,借鑒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游戲、舞蹈和體育項目,融入當地的民族傳統節日,創造良好的體育氛圍。

4.3 逐步建立“家-校-社區”的協同教育模式

外出打工是特困地區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2012年發生于貴州畢節的慘劇引起社會廣發關注,再一次說明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體育不僅具有教育的媒介功能,還能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家庭,豐富有大量留守兒童的特困地區學生的課余生活。帶給青少年的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愉悅、自信心的建立和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家-校-社區應當聯合起來,承擔各自的角色和責任,更好的普及和發展體育運動,挖掘體育的教育功能,這對特困地區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的激發、留守兒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和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幸福感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

4.4 增加快樂體育的體驗教育

快樂體育的教育理念是以情感為導向對學生進行身體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體驗到參與、理解、掌握以及創新運動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從參加進而喜歡運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武陵山特困區域的特點決定了改善該地區中小學生體育現狀的主要力量在于接受教育的主體——學生,因時、因地制宜,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投學生所好,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建立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從軟環境著手,是從根本上保證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保持體育對其吸引力的決定因素。

4.5 加大體育師資、資金的扶持力度

體育師資落后,仍然是制約特困地區中小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教育扶貧、體育扶貧首先要加大公共財政保障力度,尤其是薄弱山區的資金扶持,提供村級小學最基本的體育設施支持,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各地區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通過提高教師待遇,吸引更多的體育人才到貧困地區就業。另一方面,通過培訓和繼續教育提升現有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定崗置換、短期深造、接收體育教育本科生實習培訓等,都是促進教師流動,促進人才建設的有力途徑。

[1]劉剛,王喆,劉安清.湖北省貧困縣中小學體育教育現狀與對策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90-93.

[2]劉靖南,趙學森.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現狀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8(15):1553-1554.

[3]王光炎.湖北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師資狀況調查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7,33(22):1630-1631.

[4]李澤群.影響湘西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對策[J].體育學刊2007,23(15):1553-1554.

[5]莫少強.廣西農村學校體育教學現狀與發展對策[l].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0):105.

[6]羅普云,韓鵬偉.對我國西北部分農村學校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的初步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4(4):10.

猜你喜歡
武陵山體育課體育
秦巴-武陵山區重慶段鄉鎮域多維貧困測度及類型劃分
可有可無體育課?不!必須有!
詩二首
過武陵山區
體育課
我們的“體育夢”
武陵山區仡佬族傳統體育的流變發展研究
上好期末三節體育課
"三個結合“上好室內體育課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