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工作群眾路線的傳承和踐行

2013-11-21 23:06□劉
聲屏世界 2013年5期
關鍵詞:文風黨報新聞報道

□劉 揚

本文責編:曾 鳴

群眾路線是我國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

1929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這一概念,并明確了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的根本內容,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自然也是黨的新聞工作的指導方針。

1942年初,延安地區開始整風運動。當時,《解放日報》剛創辦不久,中共中央宣傳部下發了《為改造黨報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開始改版。這一天的報紙上,刊發了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并配發了《致讀者》的改版社論。社論指出報紙應該與整個黨的方針政策、黨的動向密切相聯,強調了報紙應該加強黨性,成為黨的喉舌;加強群眾性,成為人民群眾的喉舌和朋友;加強戰斗性,與種種錯誤作斗爭;加強組織性,密切聯系根據地的實際,指導群眾運動的發展,并把這些作為改進報紙的方向。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報紙,把全黨辦報、群眾辦報作為優良的傳統繼承下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媒介也逐步走向了市場化發展的道路,開始面臨市場競爭。于是,新聞的商品屬性被重新提出,并涌現出了“讀者需求論”“受眾中心論”等理論觀點,新聞媒體的服務意識、受眾意識也受到了空前的關注。這些理論從新聞客觀規律的角度提醒黨報作為“報紙”應當遵循的基本規律與基本理念,它豐富了此前以“黨性原則”為主體的黨報理論。與此同時,大量的晚報、都市報開始興辦,這些報紙以占領市場份額為目標,以社會新聞、都市軟新聞、娛樂性新聞為報紙的中堅,其目的是“拾遺補缺”:拾黨報之不能,補黨報之不足,以此占領讀者市場??梢娦碌睦碚搶τ谶@些報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不過,黨報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然遵循傳統的黨報理論。

2002年,胡錦濤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時指出,新聞宣傳和新聞改革要堅持和落實“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2003年3月28日,胡錦濤同志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并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了“三貼近”原則。隨后,許多中央領導也對在新聞工作中落實“三貼近”原則做了指示。至此,全國新聞媒體以“三貼近”原則為指導方針,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動,特別是許多黨報在改革活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可讀性和親和力。

“三貼近”深刻揭示了新聞報道的本質和規律,對于指導新聞實踐工作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其中的貼近群眾,也是對黨在新聞工作中形成的群眾路線這一優良傳統的繼承和深化。

在“走轉改”活動中真心踐行群眾路線

傳媒走向市場化經營的道路之后,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政策背景下,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必須追求經濟效益。當然,從根本上來說,傳媒追求經濟效益與堅持群眾路線、服務人民群眾是密切相關的。貼近群眾是新聞的落腳點和新聞媒體競爭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聞傳播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的根本動力。貼近群眾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與普通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寫出群眾想讀,說出群眾愛聽,播出群眾想觀”的新聞精品,這就是新聞工作的立足點與出發點。只有貼近群眾,才能讓新聞廣泛傳播;只有貼近群眾,才能使新聞作品的影響力不局限于事件本身的動態變化而成為具有深遠意義的經典。因此,任何一個媒介,只有堅持群眾路線,真正服務人民群眾,才可能贏得廣大受眾的青睞,從而獲得廣告商的垂青,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當然,在信息爆炸、傳媒飛速發展的今天,也有些媒體在市場化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走向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低俗報道迎合部分受眾低級趣味的道路。還有一些媒體的新聞報道,天天圍著領導轉,圍著明星轉,就是缺少了老百姓的呼聲。這些現象都背離了新聞工作的群眾路線,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必須警惕和避免的。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聞宣傳工作要進一步落實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胡錦濤同志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社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指出,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蓖瑫r,他還強調“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边@對新時期媒體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建黨90 周年大會上告誡全黨:“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笨梢婞h中央對群眾路線的高度重視。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聯合發起“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要求廣大新聞人重新上路,奔赴基層,貼近并感受大地滾燙的熱度?!白咿D改”活動是新聞界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舉措,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在當前的新聞工作中進一步堅持“三貼近”的具體舉措。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教授認為,世界新聞史上的名作名篇,沒有哪篇不是來自社會最深處的。從黃遠生、邵飄萍、范長江、徐鑄成、子岡,到外國友人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愛潑斯坦……他們都是深入社會深入生活的典范。像范長江當年沿著紅軍長征路進行的西北紀行報道,斯諾深入延安的關于紅色中國報道,已成為現代新聞史上的典范?!拔鹜嗣瘛?,這是我國當代杰出的新聞工作者穆青生前最為鐘愛、寫得最多的信條,他也用自己一生的光輝事跡踐行著這一信條。穆青一生六訪蘭考、七下扶溝、九進輝縣、四訪寧陵、兩上紅旗渠……在他的筆下,焦裕祿、吳吉昌、潘從正等一個個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走進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靈深處。穆青曾飽含深情地說,“要當好一個稱職的記者,我的目光和筆觸時刻也不能離開人民”,“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寫出時代的篇章”。人民日報已故前總編輯范敬宜談及穆青的幸福時曾動情地說:“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層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養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數的人,他能用最底層的事感動最高層的人。他有我們許多記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眱炐阈侣劰ぷ髡咔拜叺难孕?,也將深深激勵著我們追隨他的腳步,深深扎根于基層,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中,譜寫反映人民群眾真實心聲的優秀新聞作品。

“走轉改”活動的開展,既是對廣大新聞工作者踐行群眾路線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指明了方法,即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但是,“走轉改”活動要真正取得好的效果,還需要廣大新聞工作者有一顆貼近人民群眾的真心,不僅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入基層,在基層沉得下、蹲得住、堅持好,才能從根本上心系群眾,切實轉變作風,在新聞和輿論引導工作中自覺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強化群眾視角、運用群眾語言、回應群眾關切。更好地宣傳黨的主張、堅持正確導向;更好地反映人民心聲、通達社情民意。多運用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和可讀性,真正改變新聞報道的文風。

“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在各級黨委宣傳部門、新聞單位高度重視下已扎實推進,如人民日報已建立150個基層聯系點,派出80 多名編輯記者,采寫報道百余篇;新華社已建立380 個基層聯系點,派出150 多路編輯記者,播發各類稿件數百篇;中央電視臺派出88 路268 名編輯記者,在重要頻道、名牌欄目連續推出相關報道……大批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蹲點調研,通過了解基層實際,反映群眾意愿,采寫了許多優秀的新聞報道,推進了各類工作的進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普遍好評。

總之,群眾路線是新聞工作中必須堅持的原則,“走轉改”活動是新聞戰線的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不斷深化,持之以恒。2011年9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對新聞戰線開展的“走轉改”活動的批示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體制機制,推動“走轉改”活動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我們也相信,在“走轉改”活動中,將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新聞作品。

1.方曉紅:《從“黨性原則”到“三貼近原則”——論中國黨報理論的發展與黨報改革》,《南京師大學報》,2004(9)。

2.史林杰:《新聞使命呼喚“三貼近”》,《當代傳播》,2003(5)。

3.劉云山:《扎實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黨建》,2011(8)。

4.新華網:《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動員會召開,劉云山出席并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 -08/09/c_121836184.htm。

5.新華社:《李長春充分肯定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人民日報》,2011年9月10日。

6.賈 宇,牛夢笛:《新聞界和受眾熱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光明日 報》,2011年8月29日。

猜你喜歡
文風黨報新聞報道
河下:文風厚重的“進士之鄉”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黨報專副刊怎樣撐起“半邊天”
普樅公路的文風和文脈
辦好黨報內參的思考與探索
黨報創新文娛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對電視新聞節目“改文風”的幾點思考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