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醫學專業開設營養與健康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學實踐研究

2013-11-26 08:55王少康孫桂菊王燦楠楊立剛
衛生職業教育 2013年21期
關鍵詞:通識基礎知識營養

王少康,孫桂菊,王燦楠,楊立剛

(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9)

1 營養與健康通識選修課程的開設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在不斷發生變化,營養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愈來愈明顯,如何防制營養性疾病成為保護人類健康的重要內容。尤其是與營養相關的重要營養缺乏病、營養過多癥(或中毒)、營養代謝障礙性疾病和以營養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問題。

2002年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貧血患病率為15.2%,肥胖率為5.6%;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18.8%、2.6%,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患病率依次為2.9%、11.9%、7.4%[1]。2010年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結果顯示,18歲及以上居民肥胖率12.0%,糖尿病患病率9.7%,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3.3%,均較2002年有顯著升高[2]。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過分追求,高熱能飲食攝入過多造成營養過剩,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發生率不斷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人們錯誤的營養觀念和對身材的過度關注或對營養性疾病的極度恐懼,致使飲食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良。同樣,研究表明在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營養與健康知識匱乏,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不合理[3]現象。這一現象在非醫學專業大學生中更加普遍[4],呂姝焱[5]在洛陽市進行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營養知識平均得分的順序為醫學類>師范類>理工類。

東南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要特色,理學、工學、醫學、文學、法學、哲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為了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領域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學習不同專業領域的思想理念、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學校從2009年開始,設立了內容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等領域的通識選修課,其中包括為非醫學專業開設的營養與健康課程。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營養與健康觀念,掌握各類營養素的基本功能、各類食物的營養特點以及營養與健康、疾病的關系等知識,熟悉食品添加劑的種類,明確營養強化、營養補充和保健食品的營養保健意義,嚴格區分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藥品,確立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等觀念,為指導自身健康和傳播科學知識打下良好基礎,為學校向社會輸入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提供有力保證。

由于學生缺乏醫學背景知識,教學過程中,如何選擇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值得探討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課程組自2009年開設營養與健康通識選修課程以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改革和創新?,F就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和體會總結如下。

2 營養與健康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學實踐

2.1 講義的編寫

經搜集資料發現,營養與健康相關的教材有201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于康主編的《營養與健康》,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劉翠格主編的《營養與健康》(第2版),2008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運良主編的《營養與健康》等。這些書籍都過于專業化,內容也不夠全面,作為非醫學專業通識選修課程的教材并不合適。為了滿足這門課程的教學需要,課程組教師在上述教材的基礎上,參照200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葛可佑主編的《中國營養科學全書》,200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營養學會主編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9年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葛可佑、楊月欣主編的公共營養師培訓系列教材等著作,編寫了適用于通識選修課程的《營養與健康講義》。

2.2 教學內容選擇和學時分配

2.2.1 教學內容的多元化選擇 本課程教學內容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知識,主要介紹營養學基礎、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各類人群的營養、營養與相關疾病、營養強化與補充及保健食品等內容;第二部分緊密聯系實際,主要是一些營養與健康的社會熱點問題,如大頭娃娃事件、三聚氰胺問題、黃金大米事件、食物的相生相克、食物的酸堿性話題、牛奶致癌問題等;第三部分是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營養與美容、烹飪營養、中醫中藥與養生等開展討論。課程組本著與時俱進的原則,根據學生反饋、教學效果和社會需求,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尤其是引入社會熱點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2.2.2 學時的合理分配 本課程2/3的學時用于基礎知識的介紹,其余1/3學時用于社會熱點和學生感興趣問題的研討。為了了解學生選課的目的、基礎知識課前掌握及其興趣情況,合理分配基礎知識學時數,課程組自制問卷并對204名選修本課程的學生進行了相關調查。調查發現,選修本門課程的首要目的是個人興趣的學生數為111名,占總人數的54.4%;個人健康需要的學生數為80名,占總人數的39.2%;為獲得學分的學生數為13名,僅占總人數的6.4%。學生選修本課程前是否曾接觸過基礎知識的調查結果見表1。調查結果表明除各類人群的營養外,學生曾接觸過其他營養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比例均在50%以上,其中最高的是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選課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是否感興趣的結果見表2。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營養與相關疾病等內容比較感興趣,但對營養學基礎知識的興趣相對較低。課程組根據上述情況,對基礎知識的具體學時進行了合理分配,突出重點內容,以保證教學效果并滿足學生需求。

表1 學生是否曾接觸過基礎知識的情況[n(%)]

表2 學生對基礎知識感興趣情況[n(%)]

2.3 教學方式的設置

本課程采用理論講授與研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理論講授中應用多媒體,授課過程中穿插提問,結合營養與健康熱點問題組織隨堂討論,播放相關內容錄像等。研討分兩種形式:一是隨堂討論,教師首先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重點講解,并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情景,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研究性學習的論題,如講授食物中蛋白質含量測定時,引出三聚氰胺問題,就其出現的原因、社會影響及健康損害等方面展開討論,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二是專門設置討論課,由教師給出特定題目或者學生根據興趣自擬題目,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課前準備,包括相關資料的查閱、PPT的制作等。討論課上先由各組學生代表發言,然后展開辯論,最后由教師給予點評和總結,如日本核泄漏后中國老百姓搶購加碘鹽事件,進一步分析高鹽飲食的危害、碘的生理功能、加碘鹽的來龍去脈、對輻射危害有輔助保護功能的保健食品等,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寬知識面,把學生從只注重記憶結論的傳統學習引向注重探究問題所需要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上來,進一步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

2.4 考核的評定方式

本課程摒棄“一次考試定成敗”的傳統考核方法[6],采用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綜合評定方式??己藘热莅?方面:一是上課出勤情況,該部分占總評成績的10%;二是平時作業成績,著重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部分占總評成績的30%;三是課堂表現,如上課回答問題情況、隨堂討論情況,討論課的PPT制作、發言和辯論參與情況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該部分占總評成績的30%;四是課程論文成績,授課過程中結合課程內容有針對性給學生予以指引,幫助其完成課程論文的書寫,并進行成績評定,以考查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論述水平和寫作能力,該部分占總評成績的30%。

3 結束語

我校營養與健康通識選修課程面向非醫學專業學生已開設了4年,在課程組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根據通識選修課程的要求和學生反饋的意見,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形成了該門課程的特色,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深受學生歡迎。本門課程的開設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其個人綜合素質,增強了其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報告(2010)[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2.

[3]董文瑤.山西省某高校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狀況調查[J].運動,2012(56):69-70.

[4]鄭榮華,譚斌,張茜,等.石河子大學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的分析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2):22-24.

[5]呂姝焱,張紅珍,趙毅飛,等.洛陽市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與膳食結構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9):1056-1058.

[6]劉立靜,呂衛群.讓教學回歸其本色——淺談考核方式改革[J].科技信息,2012(33):331.

猜你喜歡
通識基礎知識營養
清律的基礎知識
夏季給豬吃點“苦”營養又解暑
這么喝牛奶營養又健康
營養Q&A
掌握基礎知識
通識少年小課堂 無線電尋寶之旅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春天最好的“營養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