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詩詞歌賦中賞析遼代樂舞

2013-11-26 02:19王靜遠
學理論·中 2013年10期
關鍵詞:音樂舞蹈詩詞歌賦契丹

王靜遠

摘 要:契丹人是一個驍勇善戰的民族,同時與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其他民族一樣,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不但廣博地吸納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其表現樂舞方面也是如此。遼王朝存續二百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北方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與此相對應的音樂歌舞藝術也得到空前發展。以詩詞歌賦鑒賞作為印證,對詩詞歌賦中音樂的記錄和舞蹈的描述兩個方面進行檀溪,進一步說明遼代樂舞藝術的輝煌和巨大魅力。

關鍵詞:契丹;音樂舞蹈;詩詞歌賦;賞析;貢獻

中圖分類號:K24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9-0201-02

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遼王朝存續二百多年,在這二百多年里契丹人雄踞在北方,不但建立了疆域廣闊的國家,還大力發展了軍事、政治及經濟。此外契丹人利用和漢、女真、高麗和回鶻等民族的雜居,對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遼王朝建立之前,契丹人活動的核心區域是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和通遼地區,他們沿著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游牧、狩獵,“車馬為家”、“居無常所”。而音樂和舞蹈舞卻是契丹人的“平生之好”。上自契丹貴族,下至貧民奴隸,從隆重的祭祀場面到出場放牧的轉徙途中,幾乎都離不開音樂舞蹈。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姜夔和契丹人蕭總管創作詩《契丹風土歌》中的一段則詳細地說明了這一盛況。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車如水馬若龍。

春來草色一萬里,芍藥牡丹相見紅。

大胡牽車小胡舞,彈胡琵琶調胡女。

一春浪蕩不歸家,自有穹廬障風雨。①

《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從之”。②因此,遼代樂舞的興盛直接影響到一大批的詩人學者,他們借遼代樂舞以抒情,發泄內心的快感,反之也進一步推動了遼代樂舞走向輝煌。與此同時也為因史料匱乏而難以為人們所了解的遼代樂舞提供了大量的珍貴的資料。

在后世流傳下來的詩歌辭賦中留下的遼代樂舞氣息,筆者就音樂和舞蹈兩個方面進行具體說明。

一、遼代音樂的記錄

遼代的音樂以廣泛吸收各民族的先進成果為特征。處于北方草原,疆域廣闊,不但造就了契丹人英勇善戰,還具備了草原民族寬闊和博大的胸懷,善于學習總結其他民族的樂章禮法。

在這一方面體現在詩詞歌賦中的具體有如明末著名學者趙士哲在《遼宮詞》第五首中所描述的內容。

全晉輿圖屬大遼,太宗新蒞紫宸朝。

漢家禮樂真堪羨,從此坤儀改姓蕭。

詩文譯為:全后晉的疆域已歸屬大遼,太宗初次臨視汴京紫宸朝。漢家禮樂法度實讓人羨慕,從此契丹后族一律改姓蕭。

此外公元947年3月,遼太宗耶律德光攻占后晉都城開封,晉主石重貴投降。遼太宗下令將晉都諸司官吏、嬪御、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歷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薄、法物及鎧仗等統統送往首都遼上京。此在《遼史·樂志》中有記載:“漢樂,遼太宗耶律德光滅后晉,將……太常樂譜,諸宮懸……悉送上京”?!按笸辏?47年)太宗自汴將還,得晉太常樂譜、宮懸、樂架、委所司先赴中京”?!斑|雅樂歌辭,文闕不具,八音器數,大抵因唐之舊”。

從史料記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遼史》中所說的漢樂,其實就是中原的雅樂。宮懸,也稱編鐘、編磬,是雅樂的主要樂器。包括雅樂八音、歌辭、樂譜都被太宗耶律德光親自帶回了大遼國。

《遼史·樂志》中有記載:“遼有國樂、有雅樂、有大樂、有散樂、有饒歌、橫吹樂?!逼醯さ膰鴺?,中原人稱之為“番樂”是契丹祖先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樂舞風格。所以說是猶“先王之風”。國樂和雅樂的規格要高于其他諸樂。多用于宮廷冊禮、宋史來朝、祀神儀等等。如《遼史拾遺補》卷4《皇后生產儀》條記載:“若生男時……戎主著紅衣服,于前帳內動番樂,與近上契丹臣僚飲酒……若生女時,戎主著皂衣,動漢樂,與近上漢兒臣僚飲酒?!痹偃?,清人史夢蘭所著《中元節詩》:

行宮宴飲過中元,番樂聲殘漢樂喧。

佳節迎來還送去,一天月色正黃昏。

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契丹語為“賽離舍”,意為月好。是契丹人非常重視的重大節日。今人庖丁有《遼代風俗歌》流傳于上京故地:

七月十五過中元,前后四日不消閑。

十三夜行三十里,扎下氈帳睡夢酣。

十四迎節設酒宴,番樂聲聲五更天。

十五張筵奏漢曲,美酒笙歌盡歡顏。

十六早起眾西行,齊喝三聲送節完。

《遼史》卷53《禮志六》歲時雜儀一節記曰:“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宮西三十里卓帳宿焉。前期,備酒饌”。翌日,諸軍部落從者皆動番樂,飲宴至暮乃歸行宮,謂之“迎節”。十五日中元,動漢樂,大宴。十六日昧爽,復往西方,隨行諸軍部落大噪三,謂之“送節”。

在遼代歷史上也出現不少契丹的教坊樂人和音樂家。史上留名者大多是契丹貴族。例如遼景宗耶律賢(公元948~982年)雅好音律①;遼圣宗耶律隆緒(公元972~1031)“曉音律”②;遼興宗耶律宗真(公元1016~1055年)“通音律”③;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075~1128年)能“親御琵琶”④;耶律倍,其人“知音律”,征渤海勝利后“作歌以獻”⑤。在契丹貴族中最著名的當屬遼道宗皇后蕭觀音,王鼎《焚椒錄》說她“幼能誦詩,旁及經子,而彈箏琵琶,尤為當時第一”。蕭觀音的傳世之作是著名的《回心院》。

唐玄宗時,楊貴妃與梅妃江采蘋爭寵,梅妃失寵,遂命宮院為“回心院”,希望玄宗回心轉意。后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特定詩體的名稱。蕭觀音所創“回心院”,用以諫阻帝之游畋無度,被疏遠失寵。這是一首凄麗哀婉的宮怨詞,例如詞中寫道:

張鳴箏,

恰恰語嬌鶯。

一從彈作《房中曲》,

常和窗前風雨聲。

待君聽。

詩文譯作:彈響心愛的古箏,象黃鶯嬌羞的叫聲。每當奏起《房中曲》的音調,常和窗前風雨聲和鳴。彈響心愛的古箏,等待君王來聆聽。

二、遼代舞蹈的描述

音樂和舞蹈就像是孿生姊妹,音樂在舞蹈中的位置尤為重要,舞蹈離不開音樂,好的音樂震撼心靈的同時,也讓人翩翩起舞。

遼之樂舞包括音樂之中,契丹有樂舞不分之說,即樂人亦為舞者,這實際上是一種邊演奏邊舞蹈的形式。如臻蓬蓬舞,這是契丹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有《臻蓬蓬歌》⑥為證:

臻蓬蓬、臻蓬蓬,

外頭花花里頭空。

但看明年正二月,

滿城不見主人翁。

“臻蓬蓬、臻蓬蓬”是象聲詞,是雙手擊打腰鼓發出的節奏聲?!罢榕钆罡琛庇置芭钆罨ā?。臻,手擊打鼓邊發出來的聲音。蓬蓬,手擊打鼓芯發出的聲音?!巴忸^花花里頭空”明指腰鼓外部華麗的裝飾,暗喻遼朝末年統治外強中干?!皾M城不見主人翁”,指遼天祚帝棄城出逃。

此歌的演出形式是用腰鼓伴奏,擊鼓舞蹈,以鼓點助舞興。以后廣泛流傳于遼東京、南京、西京等地。

同時該舞蹈也在據《宣政雜錄》記載:“宋徽宗”宣和初(公元1119~1120年)收復燕山,以歸朝遼民來京師,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節而舞,人無不喜聞其而效之者。

古人云:“宴飲無樂,不無歡樂?!眱蓢煌钩紒沓畷r,好客熱情的契丹人都要舉行隆重的宴飲歌舞場面來顯示對漢使的尊重。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多次出使契丹,留下了很多生動表現契丹人車馬為營、宴飲歌舞的詩作。如《出塞詩》云:

涿州沙上飲盤桓,

看舞春風小契丹。

塞語巧催燕淚落,

蒙蒙吹濕漢衣冠。

再如宋代詩人、詩評家朱竹坨所作《席上觀倒刺詩》云:

雪后風燈焰之寒,

云韶舊部走伶官,

一雙手技從客入,

勝舞銀貂小契丹。

“倒刺”為契丹語“歌舞”的意思。清《歷代舊聞》記載:“元有‘倒刺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瓷燈起舞?!边|宋時期的手技類舞蹈疑似蒙古族的燈舞,盅碗舞。是表現手之技巧的歌舞,屬散樂。手技用于契丹皇帝生辰樂次:“酒二行,歌,手技入”;曲宴宋國使樂次;“酒三行,歌,手技入?!雹?/p>

另一位北宋使臣王曾記載:“渤海俗,每歲時緊會作樂,先命善舞者數輩前行,女士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宛轉,號“踏錘”。渤海歸遼后,渤海的樂舞在契丹流傳很久,并在金、元還經常出現。

此外現存的大榆樹堡竹馬舞,這是瀕危的契丹人狩獵舞蹈。目前在錦州市義縣東部山區還有最后一批竹馬舞的藝人。

基于上述遼代音樂和舞蹈描述和記錄,遼代樂舞的傳承與發展,與遼代的君主開明,經濟,政治發達緊密相連。遼代樂舞不僅繼承了舊唐音樂,而且受到鮮卑音樂的影響,并傳播到后來的女真,蒙古。為中華多元一體化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脫脫,等.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趙永春.奉使遼金行程錄[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3]巴景侃.遼代樂舞[M].沈陽:遼寧萬卷出版公司,2012.

[4]蔣祖怡,張滌云.全遼詩話[M].長沙:岳麓書社,1992.

[5]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樂記(論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猜你喜歡
音樂舞蹈詩詞歌賦契丹
尋找契丹族遺跡
BADROMANCE
北漢來使 酒宴上“殉職”
淺析漢語言文學在詩詞賞析中的韻味
民樂改編在音樂舞蹈基訓課中的應用
音樂舞蹈即興教學分析
從藝術欣賞角度初探成都永陵
儀式 音樂 舞蹈
初中語文詩詞歌賦的教學研究
契丹喝死外交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