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要彰顯五個理論特性

2013-12-19 13:48肖映勝
黨政干部學刊 2013年9期
關鍵詞: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理論

肖映勝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要彰顯五個理論特性

肖映勝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切實提升教育教學實效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將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與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更好地融入到高校馬克思主義教學體系中,在教學全程中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性即科學性、實踐性、發展性、開放性、人民性,是讓學生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科學內涵、基本內容、精神實質、價值取向、理論功能等基礎問題,促使學生真信、肯學、會用,真正提升課程教育教學實效的關鍵所在。

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教學實效;理論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提升教育教學實效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重點與難點。不少學者為此作了大量的探索與嘗試,教學效果有所改善,但仍達不到明顯改觀,更談不上普遍奏效。筆者認為,要大力改善課程教學實效,除了不斷提升教師能力、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優化現代教學手段外,如何將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與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更好地融入到高校馬克思主義教學體系中,在教學全程中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性,是促使學生真信、肯學、會用,真正提升課程教育教學實效的重要路徑。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性及其功能主要體現在:(1)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客觀屬性,有助于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達到真信;(2)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有助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內化,克服理論與實踐兩張皮,做到易懂;(3)發展性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有助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系統把握,避免經典與現代的斷裂,體現揚棄;(4)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規定,有助于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推進多元文化的交融,實現共進;(5)人民性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目標取向,有助于學生培養自覺的服務意識,突出理論的社會功能,彰顯價值。

一、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推動“假信”向“真信”的轉化

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實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在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不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質疑,對馬克思主義的“假信”或“不信”。很多學生先入為主地認定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觀點自小學到大學,反復“炒現飯”對個人的發展已無足輕重,通常持半信半疑的觀點,抱可學可不學的態度,有的甚至完全抵觸與抗拒。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首先要凸顯理論自身的科學性,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貫徹課程教學全過程,并指導學生的各種實踐??茖W的知識,一般人都不會拒絕。

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列寧曾經說過:馬克思學說之所以具有無限力量,就是因為它正確,“它完備而嚴密,它給人們提供了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的世界觀”,這種完備和嚴密體現在它“是人類在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馬克思的全部天才 “正是在于他回答了而努力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保?]毛澤東亦曾說過:“我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為了好看,也不是因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為它是領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走向勝利的科學?!保?]鄧小平也多次表達過類似思想,他強調:“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保?]馬克思主義理論蘊涵著豐富的科學真理,科學性是其客觀屬性。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并非只在將其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指導思想的俄國和中國被加以推崇與發展。即便在被馬克思恩格斯視為革命靶子的資本主義社會同樣備受追捧。與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以及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都不乏大量的西方著名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加以深刻剖析,并形成諸多馬克思主義流派,甚至為爭斗馬克思主義的“正統地位”而挑起一場又一場思想戰爭。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以及科學性衍生的影響力。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是對理論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非問題的基本規定,是引導學生在馬克思主義信念問題上持“信”與“不信”、“假信”與“真信”、“半信”與“全信”立場的關鍵。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必須用科學態度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論斷一一分析,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反復經受實踐檢驗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顛撲不破的普遍真理進行科學歸納;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曾經有效指導過實踐、但由于實踐的變化使其指導功能弱化的思想、觀點進行批判繼承;將馬克思的個別論斷進行實事求是的理解、定位甚至剔除,在教學中用科學真理傳經授業,切實提高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效,促使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從不信到信、從假信到真信、從半信到全信。

二、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實現“費解”向“易懂”的飛躍

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實效不佳的又一原因在于理論與實踐脫節,出現“兩張皮”,導致很多學生認為理論學得再多,思想觀點表述得再好,但解釋不了現實,解答不了問題,覺得理論“空對空”。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凸顯理論自身的實踐性,做到理論與實踐“面對面”,理論學習目的在于實踐應用,要解釋現實,回答問題。來源于實踐并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知識,一般人也不會拒絕。

事實上,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馬克思、恩格斯從來就認為,一切真正的科學體系都是具體時代的產物,而不是哪個天才頭腦的主觀臆造,“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保?]恩格斯非常重視馬克思基本原理的實踐性,指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于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5]后來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特性作過多次闡述:“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有不同于俄國?!保?]鄧小平也強調過同樣的意思,指出我們“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保?]胡錦濤在建黨90周年重要講話中也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源泉是實踐,發展依據是實踐,檢驗標準也是實踐。任何固守本本、漠視實踐、超越或落后于實際生活的做法都不會得到成功。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是對理論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解問題的基本規定,是引導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問題上從“費解”到“易懂”、“假懂”到“真懂”、“死記”到“活用”的關鍵。 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首先堅持理論的實踐本源性,突出理論是對社會歷史實踐和個人實踐經驗與教訓的總結與提煉,是對瞬息萬變實踐活動的概括與升華;其次要加強教學實踐,多創造條件,讓學生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能真正在實踐中得以檢驗與應用,爭取學一點就懂一點,懂一點就用一點;再次謹防理論教育的“一勞永逸”,理論講解要隨著變化著的實踐不斷發展,實踐也要在創新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完善。

三、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性,實現“經典”與“現代”的統一

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實效不佳的第三個原因在于割裂經典馬克思主義與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經典和現代遭到剝離,導致把握不到馬克思主義的系統性與整體性。很多學生質疑,一百多年前的國外的思想怎么可能指導社會歷史條件迥然不同的當代中國實踐,從而得出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又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突顯理論自身的發展性,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思想,又要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創新更多更先進的思想,并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吸取經典之精華開創時代之精神的理論,一般人同樣不會拒絕。

馬克思主義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創立的,它也會而且必須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所寫的“序言”就明確提到:《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8]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是與時俱進,實質就是對其發展性的內在規定。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離開世界文明大道的一種故步自封的學說,而是在其發展的每一階段都不斷吸收同時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中任何有價值的科學成果,是從發展著的世界中不斷豐富自身并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闡發出新的原理的科學理論。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保?]150多年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是在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的碰撞和結合中,是在關注和研究自己時代提出的最迫切需要解決和回答的重大問題中豐富和發展自身并不斷得到創新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伯恩斯坦修正主義所宣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過時”論實質上就是以教條化、僵化、停滯的眼光去看待馬克思主義,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特性相悖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以及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更是充分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性,馬克思主義傳播到我國,與我國國情、我國歷史、我國文化相結合,在革命時期、建設初期、改革時期以及全面建設時期都形成了不同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不但沒有背離馬克思主義理論,反而是對馬克思主義最好的繼承、豐富與發展。正如胡錦濤在建黨90周年重要講話中所總結的那樣,中國共產黨人堅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堅信馬克思主義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從來不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條。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性是對理論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歷史與邏輯問題的基本規定,是引導學生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上區分“全面”與“片面”、“連續”與“支離”、“科學”與“偽科學”的關鍵。 發展并不意味對權威的不尊重甚至挑戰,不斷發展才是對馬克思主義客觀性與科學性高度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真正體現。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性,首先必須系統、整體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軌跡及不同階段發展成果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而對馬克思主義有全面、科學的認知;其次需要從內容上不斷拓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與基本內容絕不是固定不變的,不能僵化、停滯對待。

四、彰顯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促進“一元”與“多元”的交融

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實效不佳的第四個原因在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狹隘化,很多學生受當代非主流文化的影響,將作為我黨我國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誤以為“獨斷”的指導思想,從而片面認為,在多元文化交錯、交匯與交融的時代中,馬克思主義不應獨樹一幟。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繼續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凸顯理論自身的開放性,理論必須包容四海先進思想,在揚棄中開放,在開放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自形成之初到不斷發展全過程都始終吸取古今中外之思想精華的思想,一般人都沒有理由拒絕。

從世界歷史的宏觀視野看,馬克思主義整體上是真理,但不是真理的“大全”,不是所有的真理都被馬克思和恩格斯“承包”了,馬克思主義只是人類真理長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規定,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向實踐開放,馬克思主義不能僅靠少數人冥思苦想、閉門造車,而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中的總結概括而成的新的理論;不是憑空想象、脫離實際的產物,而是源于實踐且回到實踐經受反復檢驗的理論。其二,向其他思想理論開放,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與發展過程就是理論開放的過程。其創立就開放地吸納了前人的許多理論成果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科學社會主義;其發展一方面批判了許多理論,另一方面則包容了更多科學的理論。其三,向世界開放,馬克思主義沒有國界,在世界各國得到傳播并與不同國家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在當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向世界開放的典型代表。正如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一文中講到的:“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保?0]

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是對理論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協調多元文化問題的基本規定,是引導學生在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問題上辨析“一元”與“多元”、“中學”與“西學”、“傳統”與“現代”的關鍵。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堅持其開放性首先反對自我封閉,反對自我孤立,謹防唯我正確、唯我科學、唯我優越、唯我獨尊等夜郎自大的思想意識,必須在發展中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尤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科學理論和先進思想。反對“無邊”擴大,反對盲目“泛化”,開放是有條件的,即“有邊界”,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開放以及對其他科學真理的開放。眾所周知,對于馬克思主義,即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主要內容都有不同的讀解,其“普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可以無條件地開放;但是某些個別論斷,在馬克思本人那里就經不起“科學考驗關”,或者經不起“社會歷史條件變化關”,則不能隨意的開放。

五、彰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堅持″階級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實效不佳的第五個原因在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化”,即將其視為一個純粹的政治術語和政治概念,專屬黨政范疇,賦予其濃郁的“政治色彩”。導致很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產生誤解,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黨派理論”,非“群眾理論”,理論“只為社會主義制度辯護,為中國共產黨辯護,廣大人民群眾‘籠罩’在自上而下的、粘有‘社會主義制度標簽’的政治、法律、道德、藝術等氛圍中,使得人民喪失精神自由和發展活力?!保?1]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進一步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凸顯理論自身的人民性,闡述理論體現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人民群眾的需求,落實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源自于人民群眾且經由人民群眾掌握的理論,一般人更不會拒絕。

關于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在它創立之初就公開聲明,它是經由先進政黨、先進階級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掌握,旨在推翻極少數人壓迫剝削絕大多數人的社會制度為目標的革命的無產階級世界觀,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反映了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訴求與根本利益,具體表現在:(1)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大眾實踐運動的理論。馬克思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運動的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保?2](2)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由人民大眾掌握的理論。馬克思多次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保?3]這里的“人”不是別的,就是人民大眾。(3)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指出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理想社會的本質特征是消除階級對立和腦體差別,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保?4]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是對理論本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取向問題的基本規定,是引導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上樹立 “為個人”還是“為大眾”、“自發”還是“自覺”、“被動服務”還是“主動服務”取向的關鍵。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即源自人民大眾的生活實際,體現人民大眾的生活需要,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理論研究成果通俗化,即運用簡單、鮮明、具體的實例和生動活潑的語言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群眾的日常生活、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抽象走向具體,從書本走向生活,從深奧走向通俗,從精英走向大眾。同時又要服務人民大眾的生活實踐,促使學生達到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用科學的理論切實指導人民大眾的具體實踐,解決人民大眾的各類具體實際問題。

[1]列寧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1.

[2]毛澤東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

[3][7]鄧小平文選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2,2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

[5][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0,680.

[6]列寧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8][12][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83,273.

[10]列寧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11]呂學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探微[M].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2.

G41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2426(2013)09-0071-04

肖映勝(1976- ),男,湖南城步人,吉首大學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張小莉

猜你喜歡
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理論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堅持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神秘的混沌理論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