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文化維穩:可能性、必要性與實現路徑

2013-12-20 07:47劉先春
理論導刊 2013年1期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文化

岳 彬,劉先春

(1.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 730000;2.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蘭州 730000)

作為一個社會組織,高校社會環境有它的特殊性。其人群來源構成的四面八方與五湖四海特征,以及其“傳授知識、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傳承文化”的功能價值取向,決定了它的穩定既關乎萬千家庭,更關乎社會穩定與國家民族發展。因此,歷史的看,高校的社會穩定問題一直備受黨和政府、教育界以及學術界的關注。但梳理已有實踐和研究成果,我們發現其在很大程度上也有意無意地淡化或者是忽視了高校的文化維穩視角?;诖?,本文從文化的社會功能出發,以“高校文化——高校社會關系秩序”為分析框架,在“高校文化建設加強—社會穩定度提高”的假設前提下,對高校文化維穩的可能性——維穩的根據、必要性——維穩的困境、體制機制——與維穩相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做一理論上的探索。

一、高校文化維穩何以可能

所謂社會穩定,從表象看,是整個社會處于穩固、安定、和諧的狀態,是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人類活動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一個歷史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1]從內源動力看,是社會認同。社會認同是個人行為思想與社會規范或社會期待趨于一致,表現為自我特性的一致認可、對周圍社會的信任和歸屬、對有關權威和權利的遵從等等,是實現政治社會穩定的非強制性力量,是團體增加凝聚力的價值基礎。[2]從維系手段看,一是道德建設、道德整合,從國家、社會和組織層面構建基礎性社會認同;二是制度整合和機制重建,基于社會認同用制度規制社會生活,不斷增進社會活力,保持社會必要的張力,實現社會內在的有機聯系與協調。任何道德、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認同基礎上的,而社會認同的價值基礎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是社會穩定的根本性力量。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以及長期的自我認知、自我實現過程中產生形成的一系列“知天、知人、知己”的思想觀點和生活習俗的總和。從存在與意識的關系看,文化產生的基礎和反映的深層次的存在,是人的利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但從文化形成的社會機制看,它卻也是人所特有的社會屬性——使人類能夠在多樣化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上形成群體行動與目標認同,在觀念層面的反映。所以文化從本質上來說,是社會性的、群體性的,既通過個體表達,也由人際橫向傳播、代際縱向傳遞,在社會與歷史中保持著繼承與弘揚,指導著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是維護社會穩定、社會和諧的一種重要精神力量。

而文化在維護高校社會穩定方面之所以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緣由:

其一,文化是一所高校的靈魂和旗幟。從文化社會學與文化地理學的角度看,高校文化,[3]包括人文文化、學術文化和管理文化,是高校人群在高校這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地理環境中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思維行為方式以及各種制度等。任何一所大學,由于其語言的民族性,與知識關系密切的生活方式,功能價值取向的人本性目的及其成員對真善美的追求等,其文化從產生形成之初,它就有著“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強烈的道德功能和社會功能。同時,高校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組織,其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富集的巨大優勢,追求真理、崇尚學術、善于獨立思考的精神氣質,始終堅持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并重的育人目標,使它始終能夠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高校文化生長土壤和內生機制的這一特殊性,也使它成為了新思想、新文化滋生發育的沃土,所以即便時代變遷,文化總能為其提供維護社會穩定所需的價值系統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其二,高校是歷史文化傳承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強烈的和諧傾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蘊涵的凝聚社會的價值系統,決定了它們對高校維穩的不可或缺性。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的可資借鑒的穩定和諧的精神資源和人生智慧,對解決當前高校的社會沖突、社會危機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傳統文化中的“知天、知人、知己”之道,“仁者愛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以及“執兩用中”、“致中和”的處世哲學,主張通過自我完善、和諧處事,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終實現社會穩定和諧的更多價值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智慧,對于維護高校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方法論啟示。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強烈的意識形態功能和目標導向功能,對于高校的社會穩定更是意義非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和國家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過程中探索出的一套有效的凝聚社會的價值體系。對此,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會像舊中國那樣一盤散沙,那我們的革命怎么能夠成功?我們的建設怎么能夠成功?”總結經驗他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盵4]作為涵蓋面極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它關照了、協調了不同的利益關系,包容了不同社會群體多方面的價值取向,對于形塑高校社會認同,維護高校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

正是基于上述緣由,文化維穩議題歷來為黨和政府以及高校和社會所關注,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維穩一直是高校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文化維穩何以必要

歷史的看,高校的文化維穩活動是一個歷時性的維護高校社會穩定的社會管理活動。既有承前啟后、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活動主線、活動內容,不同時期也重點分明。但整體來看,既有的活動是后來活動的基礎,給后來的活動提供著可以借鑒的經驗與教訓。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重要的歷史轉折與變化,可以說是處在社會大變動時期。這一社會大變動,在給高校社會生活帶來了活力的同時,也使高校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艱巨繁重。社會大變動帶來的后果,尤其是在文化價值層面,隨著社會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并且帶有明顯的功利化傾向,社會面臨新的整合的困境,出現了信仰缺少、精神迷茫和社會生活秩序的一定程度的混亂,將是高校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所面臨的嚴重挑戰。如何積極應對這一嚴峻形勢,特別是在社會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應對不充分的條件下,如何首先對這些變化及其后果作出文化方面的回應,是需要高度重視的。

當前,高校文化維穩面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是:第一,隨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以及彰顯個性,追求豐富多彩生活方式的個人生活理念的出現,高校社會生活的自主性開始張揚,這種自主性在帶給高校社會生活活力的同時,也解構著原有的高校社會關系秩序,不同的個人在追求自主性的過程中,逐步產生了相互矛盾的利益與認知格局,高校文化開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化,校園內個體認同與群體認同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開始日益突出,高?!皞鹘y”文化與“現代”社會關系之間出現矛盾,文化維穩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第二,在全球化、市場化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隨著高校社會開放性程度的不斷加深,校園外的社會文化對校園社會文化的影響日益深刻。當前,隨著校園內外社會文化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深層次的交流、碰撞,兩種文化對接的縫隙,“外來”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的矛盾,尤其是校園外消極社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侵蝕乃至破壞作用,引起了校園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秩序的內在緊張,客觀上要求校園文化要創新發展,為校園內的人群提供新的社會認同,以建構校園社會生活、社會關系新秩序;第三,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維穩方面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使當前高校文化維穩定面臨一系列挑戰。如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由于重自然科學知識傳授、重科學研究、重工具理性培養,輕文化傳承、輕人文社會知識教育、輕價值理性培養的人才培養理念的嚴重存在,一些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在政策、經費、管理等方面,還是在人文社會學科建設尤其是政治理論課建設方面,都投入不足,導致高校穩定缺少了文化這個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如在校園維穩方面,由于片面強調制度力量、片面強調教師主體作用、片面強調學生自覺性,忽視文化的穩定作用、忽視學生自組織作用,尤其是忽視校園文化對校園內社會群體社會關系的調節作用、忽視校園文化對校園穩定的價值這樣一些錯誤思想的存在,導致了一些高校在文化建設、文化維穩方面,既重視程度不夠,方法、手段、主體、內容形式也比較單一,不能適應現實要求。

但在看到矛盾與問題、困難與挑戰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高校文化維穩進一步發展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新的實踐呼喚新的理論指導,而當前文化維穩新思想、新理念的出現,也為高校文化維穩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理論基礎;二是當前國家、社會以及高校文化建設與社會管理總體部署和新格局的確立,已經開啟了高校文化維穩歷史與現實解讀和闡發的研究路向;三是當前高校文化維穩的現實與理想的反差以及文化維穩的現實實踐,正在為高校文化維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著新的問題與新鮮的經驗;四是當前高校文化維穩客觀條件的改善,為其文化維穩進一步發展,實現實踐創新和方法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上述這些矛盾與問題、機遇與挑戰,反映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高校文化維穩所面臨的形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而這些矛盾與問題、機遇與挑戰以及這些變化,一方面要求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維穩思想、理論創新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文化維穩實踐創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在文化維穩進一步發展的價值基礎、物質基礎已經存在或者至少已經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抓住機遇,推動文化維穩創新發展,對維護高校社會穩定來說,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現實的重要性。

三、高校文化維穩的實踐取向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高校文化維穩面臨多樣的矛盾和問題,機遇與挑戰并存。從總體來看,需要解決“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問題、“外來”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關系問題、校園文化與校園社會的關系問題以及校園文化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等。這些矛盾和問題的存在,迫切需要我們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加強對文化維穩的理論支持。高校文化維穩活動需要理論的支持,目前的校園文化建設、社會管理、社會穩定、文化維穩理論研究需要高度關注這一課題。近些年來,與此相關的理論研究雖然已經成為了理論研究的重點,然而從已有成果來看,基礎理論研究部分還比較薄弱,對于涉及到的高校文化維穩的概念、特征,以及文化維穩的原則和要求等問題,缺乏透徹的闡述。另外,已有研究對文化維穩活動的一般規律揭示的也還很不夠。這就要求今后的研究要轉變思維、調整視角,扎扎實實從基礎理論研究開始,尤其要加強對文化維穩活動規律的研究。既要從對經常的、重復的文化維穩活動事實的分析中揭示出活動的各種規律,把握這些規律之間的相互聯系,也要在闡發規律的同時,揭示出運用這些規律的方法。

2.加強道德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實現價值的重建與社會的整合。在我國,與快速的社會轉型同步,高校的社會價值觀念也處在快速變動過程中。當前在我國社會同時并存的三種價值觀形態,即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以集體為本位的價值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而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價值觀,以及在西方文化影響下形成的極端個人主義、絕對功利主義價值觀,也存在于各個高校。[5]其中,后兩種價值觀對前一種價值觀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由此,高校部分個人與組織出現了“價值虛無、無所適從”的狀況,造成了價值失范、價值觀之間相互沖突和信仰危機的現象,價值觀沖突和信仰危機甚至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需要我們加強道德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實現價值的重建與社會的系統整合。而建設的實質,是在高校日益多元化的價值觀背景下,從學校、組織和個人層面重建基礎性認同的社會核心價值,以此重新整合高校社會、凝聚社會力量?;镜淖龇?,就是按照黨和國家以及高校關于加強道德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精神的要求,如按照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按照十六大以來黨提出的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問題的相關要求、按照2006年全國“兩會”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等,加強“三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加強和諧文化建設,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培養文明道德風尚。

3.建立健全文化維穩的長效機制。體制機制是關系高校文化維穩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工作程序。高校文化維穩工作的開展,不僅涉及到與維穩相關的一系列理論、思想和方法等,而且涉及到了相關的一系列制度建設問題,這些制度既是活動開展的土壤,也是活動創新發展的保障。在制度設計上,我們需要重點考量三個問題:一是要依據黨和國家以及高校關于文化建設和社會管理總體部署的要求,確定活動的內容;二是要確定活動的程序、方法和步驟等;三是要建立活動的保障與支持體系。從相對直接一些的角度考察,推動高校文化維穩活動有效開展,我們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體制機制:

第一,建立健全文化維穩領導機制。各級黨組織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度介入文化維穩活動,強化對文化維穩活動的領導。而介入的根本出發點是促進和放大“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正面作用,抑制和弱化其負面作用,防止“領導失靈”、“組織失靈”與“社會失靈”,促進道德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健康發展。

第二,建立健全文化維穩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機制。從制度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看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高校社會管理改革,制度變動釋放社會活力是改革的目標之一。如今,高校社會生活逐漸走出了制度約束,個人的自主性開始不斷增強,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在個人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以及思想領域,人們的自由選擇空間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健全文化維穩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機制,加強高校個體和各種社會組織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把文化維穩的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不斷增強“自我文化”、“自我穩定”意識與能力,就成為了必然。

第三,建立健全文化維穩支持和幫扶機制。對文化維穩活動的支持和幫扶是高校各級黨政機關對校園里的個人與組織開展文化建設和社會管理活動進行教育、管理和服務的活動,其注意力集中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上:既關注校園里的個人與組織文化建設、社會管理、文化維穩的能力問題,又關注其能力提高所需要的支持和幫助的問題。目前,進一步加大這一工作的力度,變革和創新支持和幫扶的體制機制,實現支持與幫扶的制度化,[6]積極幫助解決相關的政策問題、經費問題、人員問題、場地問題等實際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必要。

第四,建立健全文化維穩的監督機制。嚴格的監督是校園文化維穩健康發展的保障。主動接受監督和依法依規保護監督,自覺把自己置于各種法律法規的監督之下,是高校內的組織與個人的義務。就當前校園文化維穩監督機制的構建來說,關鍵要建立和完善學校各級黨組織和領導機關監督、個人與社會組織參與監督以及輿論監督的多層次的監督制度體系。同時,為了使監督有法可依和監督切實發揮作用,還要完善相關的監督法規、監督條例,并建立有效的監督責任追究制度。

第五,建立健全文化維穩的評估機制。文化維穩評估是文化維穩政策制定和管理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機制,其要義是對校園文化維穩真實情況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決策的主要依據,以做到各種評估標準出臺前有依據,實施后有明確的責任追究??疾飕F實,當前校園文化維穩評估機制還存在若干問題,需要完善。一是要加強評估溝通反饋與監督機制建設,既密切評估雙方聯系,又撇開評估主體與評估項目與評估者之間存在的特殊利益關系。二是要擴大評估參與主體的內涵,并保障各方力量對比的相對平衡。此外,還要科學合理的設置評估對象內容,并把評估結果作為校園文化維穩支持和幫扶的重要依據。

第六,建立健全文化維穩的獎懲機制。校園文化維穩活動順利開展,不能光靠所謂主動性、自覺性,還需要從配套政策和激勵、獎懲機制上下功夫。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要按照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以精神鼓勵為主的原則對文化維穩的先進組織和個人進行表彰,激發其政治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對那些無視文化維穩的組織,尤其是那些道德理想目標喪失、道德失范、道德情感麻木,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無視社會公德的個人,則要按照相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

[1]周永康.關于社會穩定問題[N].學習時報,2004-03-25.

[2]張春興.青年的認同與迷失[M].東華書局,1993:27.

[3]喬聯蓉.大學文化與高校內涵的發展[J].現代教育科研理論,2012,(7).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5]袁貴仁.價值與文化(2)[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7.

[6]劉先春.現階段黨內關懷的變化與實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3).

猜你喜歡
校園文化建設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