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軍后勤保障能力建設的歷史發展及啟示

2014-01-11 08:27農清華郭德勇劉虎辰
軍事歷史 2014年5期
關鍵詞:后勤保障我軍后勤

□ 農清華 郭德勇 劉虎辰

我軍后勤8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適應不同時期軍事斗爭需要的保障能力生成提高的歷史。不同歷史時期的作戰,有不同的后勤保障能力建設要求。本文旨在通過回顧我軍不同時期的后勤保障能力建設情況,總結經驗,探索規律,得出對我軍未來后勤保障建設的有益啟示。

一、我軍不同時期的后勤保障能力建設

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提出了“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強軍目標,并把“能打勝仗”作為強軍之要。實際上,在我軍后勤8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后勤保障能力建設始終都是圍繞“能打勝仗”來展開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軍的規模比較小,各根據地處于被敵分割、包圍的態勢,我軍主要是以游擊戰和中小規模運動戰的方式粉碎敵人的“圍剿”。當時,部隊都是連續作戰,人員傷亡大、物資補給困難,后勤保障能力建設有三條主線:一是籌糧籌款,二是搶救傷員,三是取之于敵。為此,毛澤東提出,要建立起中心區域的堅實基礎——軍事根據地。依托根據地,開創性采取了“打土豪籌款”和“取之于敵”的方式來彌補我軍物資匱乏的先天不足。在后勤建設重點上,特別重視紅軍醫院建設,實行衛生員制度,在部隊廣泛開展衛生運動,從而保證了在極其險峻環境中的傷員救治。①《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七十年》,47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這三個方面,對于生成和恢復部隊戰斗力,保證完成戰斗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戰略方針是持久戰,主要作戰樣式是游擊戰。面對敵人的長期封鎖和連續“掃蕩”,為了保持持久抗戰的能力,我軍后勤保障能力建設在土地革命時期三條主線的基礎上,開始向兩個方面拓展:一是增加了軍械物資保障能力。當時各敵后根據地都分頭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廠和修械所,可以生產一定數量的武器彈藥,彌補部隊武器裝備的不足。二是以大生產運動的方式拓展經費物資第二代自我保障能力。毛澤東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我們黨和軍隊的領導人親自參加大生產運動,南泥灣好地方,家家戶戶紡線忙,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主要作戰方式是實施大規模運動戰。為了更好地適應大規模運動戰的需要,我軍后勤保障能力建設內涵又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加強了后勤組織領導。各大軍區、野戰軍先后成立了后勤部,有的還組建了后勤分部,后勤保障體制和保障力量開始逐步向統一、正規的方向發展。二是大規模的動員能力。比如淮海戰役中,人民群眾支前動員的保障能力被發揮到極致。整個戰役共動員民工543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88.1輛、挑子50.3萬副,由各地支前機構組織糧食供應站110余處籌措糧食4.8億公斤,超過實際消耗2.1億公斤,②《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保障史》,158頁,福州,海風出版社,2011。大規模的人民支前運動,有力地保障了戰略決戰的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現代后勤建設的開端。正如聶榮臻所說,“我們是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才充分認識到后勤工作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的”。①《聶榮臻回憶錄》,下冊,747、759頁,北京,戰士出版社,1983。這是我軍是首次出國作戰,主要作戰對手是高度現代化的美軍。由于出國作戰,就地取給有限,所有的物資必須由國內保障。面對新的作戰需求,我軍后勤的保障能力建設有四個方面的突破:一是戰略后勤支援保障能力。建立了以全國為依托、以東北為總后方的戰略后勤保障體系,動員全國力量支援作戰。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為了讓前線志愿軍官兵吃上熟食,全國各地家家戶戶炒炒面,從東北一直炒到長沙。二是組織后勤指揮能力。我軍建立了后方勤務司令部,統一指揮后勤,實行劃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的保障體制。這個體制一直延續到今天。三是軍交運輸能力。開設兵站線,并形成了兵站運輸網,采取了很多創造性的辦法,“敵隨炸,我隨修,路隨通”,形成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保證了后方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四是后方防衛能力。面對敵人的絞殺戰,我軍實行“戰斗化后勤”,“在戰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戰斗”。這一時期后勤建設的經驗做法,為我軍由傳統后勤向現代后勤取得突破性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我軍轉入現代化建設時期后,面對復雜變幻的國家安全環境,我軍的主要戰略方向和主要作戰對象歷經數次調整轉換。軍隊后勤建設緊跟形勢變化,始終以作戰需求為牽引,注重調整后勤體制,發展后勤裝備,完善戰場設施,優化物資儲備,建設后勤力量,從而有效地保障了對印、對越歷次局部戰爭的勝利和重大軍事行動的完成。

新世紀新階段,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不斷深入,未來戰場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信息化正取代機械化成為戰爭的主導,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成為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的基本形態。為保障打贏信息化戰爭,我軍后勤以“四化”目標,即保障體制一體化、保障方式社會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學化引領全軍后勤大變革、大轉型,推開了以信息化為內在特征和本質要求的后勤全面轉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軍委著眼“能打仗、打勝仗”的強軍目標,明確了現代后勤“三大建設任務”,即建設保障打贏現代化戰爭的后勤、服務部隊現代化建設的后勤、向信息化轉型的后勤,著力實現后勤指揮、物資保障、衛勤保障、運輸投送、工程保障和后勤動員等“六種能力”的全面躍升,確保我軍后勤保障非戰爭軍事行動有把握,保障應急作戰有能力,保障大規模作戰有堅實基礎。

二、幾點啟示

通過回顧我軍不同時期的后勤建設歷程,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后勤保障能力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不同時期應確立有針對性的建設目標。我軍后勤保障能力建設的不同階段,是由不同的建設重點所形成,過去由于受客觀條件限制,我軍后勤建設側重解決當時的迫切需要,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是強項,隨著我軍物質保障的不斷豐富,后勤保障能力建設在邁入高級階段的同時,系統規劃能力卻是我們當前的短板。為此,我們應當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后勤保障能力建設,確立一個符合時代特征、符合國情軍情、符合使命要求的長遠建設思路,并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后勤準備工作。

(二)后勤保障能力建設始終要圍繞“打勝仗”進行,保障打贏是檢驗保障力建設成效的唯一標準。我軍不同時期的后勤保障能力建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作戰需求為牽引,以打贏為目標。軍隊后勤必須堅持和發揚“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光榮傳統,始終以保障打贏的標準抓準備,“打什么樣的仗,就必須有什么樣的后勤,仗怎么打、后勤就怎么建”。但保障打贏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保障打贏的能力也不僅僅是某幾種能力的簡單拼湊,它需要各種適應作戰的能力進行有機融合,去共同發揮作用。為此,我們應展開更為系統的研究,著力發展保障打贏的新手段,著力探索保障打贏的新方法,著力謀求保障打贏的新優勢,才能確保為“打勝仗”提供堅實的后勤保障。

(三)信息化條件下后勤保障能力生成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質保障力的高低決定轉型速度的快慢。信息化戰爭與以往的最大不同,是信息的地位作用發生了變化。信息作為新質資源,改變了物質和能量的作用方式,進而改變了保障力的生成機理,無可爭議地成為生成保障力新的主導資源。置身保障力生成模式轉變的時代大潮,好的傳統我們要堅持,但如果在觀念上始終沉迷于“傳統保障力”的輝煌,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保障力生成模式就不可能從“手的延伸”發展到“腦的擴展”。是否把信息作為保障力的主要生長點,是新舊保障力生成模式的重要區別。加快轉變保障力生成模式,必須借助信息活力,激發轉變動力。誰能順應時代潮流,率先利用新資源,誰就將占領當代軍事后勤的制高點。

猜你喜歡
后勤保障我軍后勤
事業單位后勤保障管理的創新與發展
《突破口》,道出我軍制勝密碼
扎實做好疫情防控檔案工作強化疫情防控后勤保障
煤炭企業后勤創一流對標管理研究
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 后勤保障裝備走向智能化
戰區聯合作戰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兩棲登陸作戰后勤保障研究
新形勢下完善軍隊后勤管理體系的思考
關于構建戰區聯合作戰后勤聚合保障體系的思考
我軍特色聯合文化時代內涵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