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對堅持和平發展的基因影響(上)

2014-01-11 10:13于永軍
國防 2014年11期
關鍵詞:萬邦協和和平

于永軍

中國傳統文化對堅持和平發展的基因影響(上)

于永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理念源遠流長。蘊含于其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安居樂業的百姓觀,是中華民族最可珍貴的“和”文化基因,深刻認識其與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內在聯系,對于回擊“中國威脅論”的臆想鼓噪,消除一些人擔心中國會走“國強必霸”之路的認知誤讀,堅定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 軍事思想 和平發展 基因影響

作者:于永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理事、山東作協全委會委員,教授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區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理念源遠流長。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深刻認識傳統文化與中國秉承和平發展的密切關系,弄清蘊含于和平發展道路之中的傳統文化基因,對于回擊國際上少數人頑固堅持“中國威脅論”的臆想鼓噪,消除一些人擔心中國會走“國強必霸”之路的認知誤讀,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天人合一:和平發展的宇宙觀

1993年,考古學界在湖北荊門地區出土了一批楚國的竹簡。這些竹簡據推斷是公元前300年以前的,其中《郭店楚簡·語叢一》篇有句話非常重要:“《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边@里,不僅道出了《易》的本質和精髓,也確立了《易》在中國哲學或中國文化中的根脈地位。亦即說,無論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還是道家崇尚自然的學說,都可以從這里找到源頭。

《易》指的是《易經》,它為周文王姬昌所創,所以又稱《周易》。郭店楚簡這句話的含義是,《易》這本書是講會通天道和人道所以然的道理的書?!皶?,會通也,蘊含著“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一體的意思。張子在對《易》作哲學解釋時說:“《易》一物而合三才,天人一?!?這里顯然把天、地、人即整個宇宙,作為一個整體統一了起來。

“天人合一”,要義在一個“合”字上,合則為一,不合則天人對立。所以,老子說,圣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2?!吨杏埂分鲝?,“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作為宇宙運行規律,天道是真實無妄的;作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道也應該是真實無妄的。人不僅不應欺人,也不應欺天,即不應違背天的自然規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的先民,把森林砍光作為耕地,今天那些地方成了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住在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砍光了山南坡的松林,不僅摧毀了高山畜牧業的基礎,更為嚴重的是,雖然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處于枯竭狀態,但雨季的山洪卻傾瀉到平原上,導致了人間災難。這表明,人類無論是微觀的日用事理,還是宏觀的變化秩序,要想獲得自由,都必須適應或順應自然,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正是這個意義上,中國選擇走和平發展道路,所秉承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或者說是“天人合一”宇宙觀在當今時代的一個新運用、新契合。

用“天人合一”宇宙觀考量,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至少體現了兩個適應:一是適應了中國是農耕大國的基本國情。中國的先民最早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在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農業區,也決定了大陸自然經濟狀態下的農耕文化必然在中國古代占據支配地位,它依自然界的時序、韻律、節奏發展,以敬畏、順從、親近自然為基本法則,而敬天法祖、以天為則、凜(秉)尊祖制、遵循文化守成,也必然成為最重要的文明基因。今日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不動搖,血液里所涌動的正是這樣一種存在。二是適應了中國是人口大國的生存之道。目前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39億人,居世界第一位。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發展或崛起,始終要面對動力和困難兩個方面。從動力方面看,這是一個大優勢,人多力量大,可以聚合巨力干大事業。但從困難一面來看,也必須正視人口的巨大壓力——無論看似多么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只要乘以13億總人口,那就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規模的問題;無論絕對總量多么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總人口,那就不僅不會是多么大的,而會是相當低的人均水平。這就規定了中國在選擇發展道路上,尤其要高度警惕戰略性失誤,決不能像羅馬帝國、希特勒德國等那樣逞強?!皣m大,好戰必亡?!?逞強的結局是國力消耗,四面樹敵,最終結果是失敗。尤其中國人口巨量,對外逞強無論結果如何,對整個世界都將是一個大災難。而堅持和平發展,使占世界五分之一強的人過上較好的生活,既是一個人口大國的生存之道,也將使這個世界因中國的存在而變得更和諧,這無疑是對全人類和平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世界本原應是順應自然的七彩的,而不應是被現代工業文化所取代的統一為灰色的。中國順應“天人合一”宇宙觀,歷盡辛苦終于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理應信心滿懷地作為自己的主流價值觀理直氣壯地堅持,而決不應被他人的說三道四所擾惑,更不能放棄自我盲目照搬他人。所謂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要義就在這里。

協和萬邦:和平發展的國際觀

人從本質上講,也是一個器物,各有自己的容量。這種器物性原理,同樣適于解讀一個國家和民族。今日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把“協和萬邦”作為國際觀和基本準則,是一種大氣度大情懷。既有擁抱世界的眼光,更有和諧世界的胸襟,所折射出的乃是大國氣象和王者風范。

“協和萬邦”,語出《尚書·堯典》篇。原文表述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意思是說,首先把自己的宗族和國家治理好,然后把各國團結起來,讓天下萬國的各族人民和睦相處。這里所贊頌的是帝堯的德行。遠古唐堯所倡導的“協和”的精神,對中華各民族的涵化、融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今日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思想圭臬。

“協和萬邦”,目的是為了“合和萬國”6,是為了“保合大和”,實現“萬國咸寧”和“天下和平”7。儒家認為,堅持“協和萬邦”原則,實現世界的普遍和平,是建設好國家和強國、富國的重要條件。通觀人類發展史,人類由原始氏族發展為部落、部落聯盟、酋邦、國家,是不斷融合發展的。而融合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以德服人”,一種是“以力服人”。前者主要依靠涵化融合的方法;后者則主要通過戰爭兼并的方法?!皡f和萬邦”的理念,顯然張揚的是“以德服人”,否定“以力服人”?,F代考古成果表明,大約距今六七千年前后,中華大地就已經逐漸繁榮起來。上古時中國部落眾多,正所謂“諸侯萬國”“天下萬邦”。那么多的人口,那么多的部落,相對集中地生活在一定的區域內,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許多部族矛盾和社會矛盾,正是得益于“協和萬邦”的整體和諧觀,牽引了中華民族在涵化、融合中建立起“大一統”的國家。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不斷協調融合、不斷謀求統一的歷史。

把“協和萬邦”作為對外關系的文化準則,必然需要回答國家的軍隊建設和對外作戰等現實問題,這是一個與“協和萬邦”原則有緊密聯系但又似乎矛盾的現象。理解這一現象的關鍵,就是認清對外作戰和建設軍隊的目的以及用兵作戰的原則。與“協和萬邦”相應,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止戈為武?!彼谴呵镂灏灾坏某f王首先提出來的。楚莊王說:“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意思是,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制止暴亂、消弭兵災、使國家穩定,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增多財富。唐朝重臣房玄齡也有個同樣的觀點:“兵惡不戢,武貴止戈?!?這表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共識,就是用兵作戰、建設軍隊并不必然是與和平、“協和萬邦”相對立的。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用兵作戰、建設軍隊是為了維護和平,是使“協和萬邦”原則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戰爭,從夏代到清代結束4000多年間,共發生5000~6000次,除了晚期的幾場抗擊外國入侵之外,基本上是中國民族或政治集團為謀求融合統一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在中國古代的兵書中,“全勝不斗,大兵無創”“不戰而屈人之兵”等一些著名思想,都閃耀著和平的光芒??梢哉f,以“和諧”取代對立,是中華民族處理國內外一切爭端的總原則和基本的情感傾向。今天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之路,從根本上說,是這種價值觀因子的承延。

進入當今世界,由于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迅猛進步,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儼然成了“地球村”,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共同利益變得越來越大、需要攜手應對的問題越來越多、互相合作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從某種意義上講,世界已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都不能單打獨斗、獨善其身,任何國家的行為不僅事關自己,也會對其他國家產生重要影響。這種互相依存的世界格局,為中國倡導“協和萬邦”,彰揚融合發展、和諧發展的文明基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寬闊舞臺和巨大空間。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和平崛起之路,既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在風險挑戰面前保持中華民族大發展的清醒選擇和智慧之舉。

(未完待續)

引文:

1.張載:《橫渠易說·卷三》環球商學院資訊網,2011-11-22。

2.老子:《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六十四章》,39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3.習近平:《習得(天下篇)——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5-29(5)。

4.老子:《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五章》,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

5.《傳世名著百部之尚書》,13頁,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6.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第一》,2頁,湖南,岳麓書社,2004。

7.歐陽修:《易童子問上》,周易研究中心,2006-08-25。

8.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國青年網文化中國,2009-07-28。

9.房玄齡:《貞觀政要·論征伐第三十五》,463頁,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伍錫星)

E20

A

1002-4484(2014)-11-0018-03

猜你喜歡
萬邦協和和平
我們班的“運動健將”
春疫
慶建國70周年
協和學子“愛星”獻愛心
博弈·和平
我在協和學了什么
期盼和平
組建“協和隊” 促進社會和諧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8期)2008-12-19
先秦儒家邦交思想摭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