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出土遠古陶片上“水波紋”的圖像學分析1

2014-01-22 06:15周豐莊燦慧孟新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創意與設計 2014年5期
關鍵詞:水波紋馬家窯彩陶

文/ 周豐 莊燦慧 孟新(河海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1.引言

自古以來,“水”是人類生存環境中被關注的焦點。在新石器時代,“水”就被人類以“水波紋”的形式刻畫在陶器上。人類通過長期的生產勞作,逐步形成利用圖像,如:用“水波紋”來裝飾陶器?!八y”是遠古先民對自然之水的抽象概括,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之情。

我國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紋樣可以上溯8000年以上的歷史。它是按照抽象化法則將圖案結構進行變化,形成具有裝飾趣味的成熟的圖案。陶紋的題材多以自然物為主,以網格紋、鋸齒紋等幾何紋樣的形式,通過不同的排列、組織、構成,形成連續變化的裝飾效果?!八y”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遠古的陶器裝飾紋樣,形似水流動的形態。有的表現水的漩渦形狀,所以,又稱作“漩紋”或“漩渦紋”。

目前,國內對陶紋的分析僅局限于紋樣的構型方式,沒有更深入的挖掘圖像的內涵。所以,本文立足于先史人類的日常生活,融合比較考古學方法,以陶紋中“水波紋”為對象進行圖像學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地域陶紋中的水波紋圖像進行對比,分析遠古人類對于沒有固定形態的物體,如:“水”是如何表現的。

2.我國陶紋的分布及水波紋狀況對比

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等地。根據本研究需要按地域可劃分為: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等;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等;淮河流域的萬北遺址、青蓮崗遺址、龍虬遺址等;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等。

圖1 漩渦紋四系罐

關于中華文明的起源雖有許多爭論,但是,黃河、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公認的事實。因此,本研究范圍設定為黃河、長江流域以及淮河流域。今天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其他地域雖也有彩陶出土,但至今沒有發現明顯的“水波紋”,且出土的多數陶片過于零碎,不能作為研究的根據,故不在本研究對象之列。

圖2 內彩水波紋盆

圖3 水波紋盆

圖4 鋸齒漩渦紋雙耳壺

圖5 四大圈彩陶罐

圖6 水波紋雙耳罐

圖7 魚紋加水波紋

為了探究中華史前文明中的水波紋的特點及表現內涵,對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以及淮河流域的水波紋彩陶進行分析比較。研究選取的彩陶紋樣研究的樣本是從中國農業博物館,甘肅省馬家窯彩陶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等博物館的彩陶收藏中選取的。

2.1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有早、中、晚三個時期,分別以陜西半坡類型、河南廟底溝類型和后期發展起來的多種類型的文化為代表。

馬家窯文化位于黃河上游,是廟底溝類型在甘、青地區的繼承和發展。馬家窯文化彩陶可分為馬家窯型、半山型、馬廠型,彩陶的內涵十分豐富,它的三個類型代表了三個時期的文化特征和社會狀態。

馬家窯型彩陶畫著大量水波紋。這個時期的人們生活在奔流不息的黃河流域,有著對大自然的原始崇拜。該時期的水波紋以漩渦紋為主,形成以自由曲線構成的二方連續的圖像表現形式,形成極富流線韻律及動感的漩渦紋(圖1、2、3)。

半山型彩陶分布范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已逐漸西移。彩陶的裝飾以曲線和折線為主,流行運用鋸齒紋。其圖案組織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用漩渦紋組成裝飾;二是用葫蘆形紋作面的分割,使裝飾面區分為數個單位(圖4)。從人類比喻認知的視角來看,這些紋樣除了表現水的特征之外,還融入了植物的元素。

馬廠型彩陶的分布基本與半山類型相同,但更向西發展。彩陶保持半山類型彩陶的制作特色,并有新的發展。幾何紋樣常見的有折線紋、回紋。這時期的折線紋是被認為是由人形紋或山形紋演變過來的三角折線紋(圖5、6)。水波紋樣由過去的裝飾性特征轉向寫意性表現特征。

2.2 大溪文化

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的大溪文化(約為公元前4400 ~前3300年)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表1 江淮地區水波紋對比

圖8:天地自然河圖

早期大溪文化的陶器是素面、素色的,然后逐漸出現了少量繪有幾何紋、水波紋(圖7)、卷云紋、網狀紋、曲弧紋等簡單紋飾的彩陶,從圖案的線條來看,當時用于繪畫的工具還過于原始,無法描繪精細的紋飾。

2.3 江淮地區彩陶

江淮地區出土彩陶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有江蘇淮安青蓮崗和高郵龍虬等;而地處沂、沭、泗水下游即黃淮地區南緣的沭陽萬北遺址,由于文化面貌與江淮平原相同,從研究上歸入江淮地區的范疇。

代表江淮地區的三個古文明遺址出土的彩陶屬于內彩系,彩繪圖案的“水波紋”,紋樣形式簡略,是帶有符號形式的重復排列。(表1)

3.陶紋中“水波紋”的分析

本研究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淮河流域中陶紋中的“水波紋”圖像進行比較分析,根據藝術學的圖像學并融入圖像考古的研究方法展開研究。

3.1 水波紋的圖像藝術學分析

通過運用圖像藝術學對各地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中的“水波紋”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其中的相同之處:對于“水”這種流動物質的表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大體上都采用曲線這種基本元素,通過不同的構造方法來表現水,形成各具特色的水波紋。

從馬家窯文化中出土的眾多漩渦紋中可以發現其具有的基本構型:整個圖形一點為起點向四周旋轉發散構成,好似湍急的水流中快速旋轉的漩渦。這種構圖的方式也與宋代蔡季通從蜀地帶來的一張天地自然河圖(圖8)頗為相似。后者出現的年代較前者晚了許多,可以推測水波紋演變為天地自然河圖,河圖又演變為后來的陰陽符圖,都是以一點出發的外旋線作為一個構圖原型。

從圖2的水波紋盆與圖8的天地自然河圖中構圖的旋轉方向,可以發現,都是逆時針旋轉。我國位于北半球,由于地球偏向力的影響而導致水流的漩渦方向為逆時針(圖9)?!吨芤住分v“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形成了這種觀念,是立足于自然現象的。

圖9:北半球渦流方向

阿城分析商代出土的蟠龍紋盤和大量苗族服飾中出現的河圖,推測這些螺旋的紋飾代表“玄武”,與北極星有關,他還認為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彩陶紋飾中的旋轉紋好似星宿的旋轉。其實,在遠古時代“玄武”代表北方和水神,從“玄武”可以推測到北極星,自然也可以推測到水的漩渦,也反映了古代先民們把上天的景象與大地的事物進行對應思考的特征。這種思維模式在建筑紫禁城時體現的淋漓盡致。阿成將甘肅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總結為兩種基本型,分別是“旋轉紋”與“振動紋”。阿成依據人類學者對原始部落的考察,發現原始部落人們具有使用迷幻藥物的普遍性,在藥物的作用下產生幻象。阿成推測這些彩陶上的“旋轉紋”或是“振動紋”,是藥物作用下的“幻象藝術”。阿成并沒有回答這些旋轉紋樣為什么都是逆時針旋轉的問題。如果說“振動紋”與迷幻藥物的作用下產生幻象有著某種內在的因果關系,這些圖像也必須符合人腦對美的信息處理的特點,必須有現實的參照物,而且是非具象的繪畫。這些從現代藝術家的作品里可以找到答案。

自然界中的螺旋,除了星宿之外,如:臺風,圈貝,蕨類植物等都具有螺旋形的特點。古代先人就已認識到螺旋運動形式的神奇,并將其抽象、繪畫出來。從神話傳說來看,遠古先民認識到水的神秘莫測的巨大威力與靈性,借助洛克“形象是物質感知所產生的一種感覺在精神中的再生產”的觀點,筆者認為,馬家窯出土的漩渦紋在對“水”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融入了先人的情感,用這種旋轉上升而產生的虛幻藝術,來表達對水的恐懼感和崇拜感。

馬家窯彩陶螺旋狀的陶紋,從格式塔心理學視角看代表水是完全的作為“圖”而存在的。各類的水波紋從整體上看是螺旋形態,但是從部分看,這些螺旋線其實是許多單個的同心圓組成,符合了格式塔心理學中所說的心理場與物理場,而人類的活動則是兩者結合而成的心物場。此外,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視覺藝術著作中專門論述過“張力”的概念,即人們的“視覺判斷”。水波紋的這種螺旋式的形態,蘊含著一種強烈的運動感與節奏感,并向外膨脹,形成具有“張力”的視覺表現。因為存在這種“力”,賦予了曲線運動感,使得“水波紋”的形象更加生動。如馬家窯型和大溪文化的波浪紋,也有彎曲的線條給人一種即將回歸到直線的錯覺,即所說的“張力”。

馬家窯彩陶紋樣最明顯的構成特征便是對曲線的運用,借助豐富多變的曲線構成形式,對今天的藝術工作者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如:水波紋的二方連續的形式表現,形成連續動態的視覺效果;特異構成——如圖1在漩渦紋中添加一些大小不一的圓圈,打破了單一的形式;發射構成——如圖2碗底以點為中心,向四周呈發射狀展開形成絢麗的紋飾。這些不同的構造方式形成了馬家窯陶紋豐富多彩的形式。

從色彩上分析,馬家窯彩陶用了土黃色的底色加上黑色和紅色的曲線配圖,這種黑色圖案,以黃底相襯,色差明顯,圖案醒目。

大溪文化和江淮流域的彩陶,陶紋的形式簡單。圖案運用簡單的曲線和重復排列的形式構成。與其說用于裝飾,不如說具備了符號或初文的特質。陶符出現在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時期,陶紋出現的時期更早。與陶紋用于裝飾作用相比,陶符更傾向于信息的傳遞。

遠古先民傍水而居,與水有著密切的關聯,他們觀察水并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描繪。中國甲骨文的“水”()字,以曲線的組合形象地反映了水的特點,青蓮崗遺址出土的和甲骨文的“水”字的寫法有著極其相似之處,可以看出人們反映水的流動性及動感特質的相同之處。雖然青蓮崗出土陶片中的陶紋與陶符較為相似,但理論上仍屬于陶紋。并且青蓮崗陶片上的紋飾是由一個基本圖形重復排列而成,有裝飾陶器的作用。

3.2 比較考古學分析

研究新石器時代的陶紋采用的考古學的比較法從縱向的時間和橫向的地理空間來進行比對和推測的??梢钥隙ǖ氖?,無論是何處出土的陶紋,都是對當時生活環境中常見事物進行描繪,例如半坡彩陶中多以魚紋和變體魚紋為主,體現了其漁獵文化的特征;廟底溝的農業文化中則以植物紋和鳥紋較為多見。這些經常出現的紋樣,許多學者斷定為是其氏族的圖騰或者崇拜之物。由此可以推測遠古人們把充滿神秘感的漩渦繪成“水波紋”作為圖騰崇拜。水波紋的繪制也反映先民“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天性。除了水波紋之外,遠古出土的玉璧、玉琮、璇璣、天罡的物件都呈現出螺旋的動勢造型,這些是否與水波紋一樣都源于遠古人類對水的裝飾性表達,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論證。

4 結論

通過對我國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水波紋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結論。

首先,彩陶的漩渦紋與陰陽符圖在方向上一致,均是逆時針旋轉,這種一致性可以說明遠古先民對漩渦紋的描繪是根據自然現象如實描畫的。

其次,從馬家窯文化到半山文化再到馬廠文化,文化遺址的地理位置雖不斷西移,但是“水波紋”的圖像表現形式上有著承傳性與變化,由裝飾性向寫意性發展的傾向。水波紋的表現是用曲線作為構圖方式(半山文化中添加了折線)、漩渦狀的形狀加上二方連續的表現手法來表現漩渦的特點。而部分馬廠文化的“水波紋”也與大溪文化的“水波紋”相似,以波浪紋形式展示??梢哉f明各遺址間曾有文化方面的聯系。

再次,遠古先民表達 “水”這樣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選用水在某特定條件下呈現固有造型(漩渦型)進行圖像化,人類具備通過用線記錄物理運動軌跡來表達“水波紋”圖像的生物學基礎。人類對于水的圖像化視覺表現特征,是地球環境改變導致人類大腦認知進化的結果。古代先人對在彩陶的水波紋的圖像表現上,從格式塔心理學視角來看,“水”是作為“圖”而存在的,與遠古巖畫中水作為“地”的存在相比,人類的表現更為豐富。人類對于水的造型的熱衷于表現,與人類熱衷于植物裝飾一樣都是人類對于原始棲息地的適應性的反映。

陶紋中的水波紋的表現既有相似的一面,又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征。對彩陶上水波紋的研究為現代設計學和眾多設計工作者提供了創作表現的靈感,從今天人類生存環境的視角來看,“水”是被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國際化的今天,不同語言的人們跨文化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高度的信息化社會下,非語言形式的記號,圖像的交流開始出現于網絡等場合。當代社會文化已經一致認同了“圖像時代”的來臨。與“水”相關的Pictogram 包括交通、體育、航海、民間符號等等需要設計者展開設計,如何將本土的元素與現代設計融合值得我們去探討和挖掘。

[1] 李志欽.黃河彩陶紋飾欣賞,安徽美術出版社,合肥,2009.

[2] 戶曉輝.地母之歌:中國彩陶與巖畫的生死命題,上海文化出版社,北京,2011.

[3] Eran Sharon;Michael Marder;Harry L.Swinney, Leaves, Flowers and Garbage Bags:Making Waves,American Scientist,2004 (92) ,3, p.254-261.

[4] 中國農業博物館,數字展廳,藏品精粹,http:// www.zgnybwg.com.cn/gb1/cp/cpjc03_tq_ct2-1.html.

[5] 費玲伢.江蘇新石器時代彩陶與彩陶系研究,東 南文化,2,98-103.2010.

[6] 阿城.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中華書局,北京, 2014.

[7] W.J.T.米歇爾.圖形學——形象、文本、意識 形態,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14.

[8] Koffka K.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Routledge,1999.

[9] 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 版社,成都,1998.

[10] 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第一版),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1] インゴ レンチュラー,デイヴィッド エプスタ イン,バーバラ ヘルツバーガー,美を脳か ら考える―蕓術への生物學的探検,日本新曜 社,2000.

猜你喜歡
水波紋馬家窯彩陶
回顧與反思:界首彩陶的歷史源流與傳承現狀
山東諸城發現水波紋遺跡化石和恐龍足跡化石點
銀河春韻
夜讀春秋
馬家窯彩陶器型的發展與演變
神秘的馬家窖彩陶
馬家窯彩陶的裝飾紋樣美感
瓷上波濤
文明厚土 再添華彩
水紋圖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