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各省節能減排效率的動態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4-02-01 05:39薛靜靜彭保發王亞力熊建新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4年12期
關鍵詞:比重煤炭能源

薛靜靜 彭保發 王亞力 熊建新

(湖南文理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 湖南常德 415000)

近年中國持續大規模出現霧霾天氣,通過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技術進步實現節約能源、降低能耗以及減少環境有害物質排放備受關注。自2005 年“十一五”規劃出臺以來,節能減排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各省在基于投入產出的節能減排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國內外學者對節能減排效率做了大量實證研究,但對連續時間序列的中國各省節能減排效率評價研究相對較少。同時相關研究在指標選取方面大多考慮了資本、勞動力、GDP 因素,投入指標方面鮮有考慮廢物排放治理投入,缺乏對節能減排效率評價結果的成因分析?;谏鲜銮闆r,考慮到能源對環境的影響較資本與勞動力更為顯著,節能減排效率主要考慮能源的環境影響,本文擬運用DEA 模型,對2005-2010 年中國30個省級評價單元考慮廢物排放治理投入的“純節能減排”效率進行評價,揭示其變化趨勢和空間分布特征,從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等方面對各省節能減排效率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分析,為更加科學合理推進節能減排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1 研究方法

1978 年,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 和E.Rhodes發表了“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的有效性度量”,正式提出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其模型簡稱C2R 模型。該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根據決策單元的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包絡面的有效部分,確定出有效生產前沿面,并根據每個決策單元與生產前沿面的距離狀況,確定每個決策單元是否為DEA 有效(效率值為1)。隨著對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研究不斷深入,基于規模報酬不變的C2R 模型,又提出用于研究生產部門間“技術有效性”的規模報酬可變的B2C 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可用來評價多部門之間及多種方案之間的相對有效性,對于同時為“規模有效”與“技術有效”,具有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的“生產部門”是一種十分有效的研究方法。該方法無需建立指標間的函數關系,避免了采用不恰當的函數形式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2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節能減排強調“節能”和“減排”的一致性,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是減排的主要方面。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考慮廢物排放治理投入,構建多個投入和產出指標的中國區域節能減排效率測度指標體系??紤]到能源對環境的影響較資本與勞動力更為顯著,不同于以往文獻選取能源投入、勞動力、資本作為投入指標,文章選取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廢氣治理設施數和廢水治理設施數。節能減排效率主要考慮能源的環境影響,因此本文在產出指標方面主要選取污染物,并將污染物指標盡量細化,即選取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生活SO2硫排放量、生活煙塵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和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

本研究投入和產出樣本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5-2010),選取包含中國大陸30 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截面數據(未包括港、澳、臺和西藏的數據)。DEA 模型從投入最小化或產出最大化角度對DUM決策單元進行效率評價,而節能減排追求環境有害物質排放的最小化,因此對產出指標數據取倒數值作為DEAP2.1 軟件的基礎輸入數據,投入指標數據保持不變。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總體來看,近年來中國各省節能減排的規模集聚水平相對較高,規模收益不斷增長,資源利用的有效性也不斷增強,但資源配置和利用的整體水平較低。

根據2005-2010 年中國各省節能減排綜合效率的動態特征,可將其劃分為四類:

3.1 2005-2010 年海南、天津和青海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綜合效率最優,除個別年份,三者在全國30 個省級評價單元的年內投入產出效率對比中都具有優勢,其中青海的變化極為明顯,自2006 年以來,青海的節能減排效率大幅提高,之后穩定保持年內對比效率最優。

海南省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比重高,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低,2005 年和2010 年海南省三次產業結構為33.6%:24.6%:41.8%和26.1%:27.7%:46.2%。另外,海南省煤炭消費比例低,天然氣消費比例高,自2006 年開始,海南省的煤炭和天然氣消費大幅下降,石油消費比例大幅增加。先進的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促使海南省節能減排高效。天津煤炭消費比例相對較低,石油消費比例相對較高,2005-2010 年煤炭消費始終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7%以下,石油消費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30%以上。低煤炭的能源消費結構是天津節能減排高效的重要原因。2005 年青海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42×104t,2006 年猛增近一倍,到2010 年持續上升至759×104t。同時,青海省的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由2005 年的27625 t 下降至2006 年的3154 t,2007-2010 年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有所上升,但仍大幅低于2005 年的排放量。通過技術措施加強對固體廢物的大規?;厥站C合利用,促使青海省2006 年節能減排綜合效率大幅提高,并持續保持效率最優。

3.2 北京、安徽、江蘇、陜西和上海表現出極不穩定的效率最優。2005-2010 年,北京和上海的節能減排效率上升趨勢明顯,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北京和上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自2006 年開始北京節能減排綜合效率大幅提升,上海的大幅整體推進則始于2009 年,分別至2009 年和2010 年綜合效率上升為1。江蘇和安徽的綜合效率起伏較大,除效率最優年份,其余年份的效率總體處于較低水平。2005 年陜西省的節能減排效率最優,但2006 年開始出現大幅下降,并持續呈現緩慢下降趨勢。

通過大力推動金融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能源資源消耗水平低的高效、高輻射力產業發展,推進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業搬遷,以及加大對污染治理力度,2006 年北京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明顯優化,廢物排放也出現明顯下降,極大地促進了北京節能減排效率優化。2009 年上海三次產業結構大幅調整,第二產業比重由2008年的45.5%下降至39.9%,第三產業比重由53.7%上升至59.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也由0.8 tce/萬元下降至0.73 tce/萬元,節能減排水平明顯上升一個大臺階。江蘇省第二產業比重相對較高,安徽省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比重較高,除個別年份節能排放控制較好以外,其他年份節能減排綜合效率較低,存在很大不穩定性。2006 年陜西省第二產業比重上升3.6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2.5 個百分點,至2010 年產業結構呈現持續重型化趨勢,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生活SO2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明顯增加,由此導致陜西省節能減排效率出現下降趨勢。

3.3 東部地區的山東、遼寧、廣東、廣西、浙江和福建節能減排水平較低,2005-2010 年綜合效率介于0.046~0.331 之間。重型化產業結構或高煤炭消費比重導致上述省份節能減排低效,山東、遼寧、廣東、浙江和福建是工業大省,廣西為煤炭消費大省,2005 年廣西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高達94.36%,僅次于中部地區的內蒙古。近年來山東、廣東和浙江經濟快速發展,但其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3.4 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省份節能減排綜合效率較低,除青海、安徽、陜西和寧夏以外,中西部其他省份節能減排綜合效率介于0.035~0.437 之間。寧夏表現較為特殊,其綜合效率相對較高,介于0.387~0.706 之間。

除青海、安徽、陜西、寧夏、甘肅和新疆以外,中西部地區其他省份煤炭消費所占比重較高,油氣消費量少,高煤炭消費、節能減排技術和監督相對落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高是造成其節能減排低效的重要原因。寧夏注重加強對工業廢氣排放的監督,注重提升污染防治技術,節能減排成效相對較高。甘肅和新疆的煤炭消費比重相對較低,2010 年分別為63.75%和57.02%,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落后,兩省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較高,2010 年分別為1.8 tce/萬元和1.85 tce/萬元,在全國30 個省份中分別位列第六和第五,高能耗是造成甘肅和新疆節能減排低效的重要原因。

中西部地區眾多省份節能減排綜合效率明顯大幅提高,東部地區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省份節能減排綜合效率上升趨勢并不明顯,總體來看節能減排綜合效率較高省份由點狀像面狀擴展。近年來,在宏觀政策指引下,中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加大“三廢”治理力度,促使各省能源消費強度不斷降低、節能減排水平提高,絕大多數省份節能減排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4 結語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并緊抓節能減排,但節能減排的效果并不理想,整個中部及東西部大部分地區的節能減排效率還比較低。高二次產業比重、高煤炭消費比重、能源利用技術落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高、能源浪費等是導致節能減排低效的重要原因。對環境有害物質的回收利用和環境治理設施的利用存在較大的浪費,并沒有實現其最大的效用,與購買和使用成本較高有關,另外,監督效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需要國家能源部門和環境部門加強對節能減排的監督和管理。中國各省在節能和減排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能源利用多元化,降低煤炭消費所占比重,在改進規模效率的同時不斷提高純技術效率,減少能源浪費,是中國各省提高節能減排水平的關鍵。促進節能減排任重而道遠,需要個人、企業、各個行業和部門、政府不斷付出努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從長遠經濟發展和環境效益雙贏的角度,推進必要的、符合現實利益的政策扶持;技術進步是提升節能減排效率的核心,需加大對技術改革和創新的支持力度;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升級;利用多元化手段加大對節能減排思想的宣傳,培養公眾、企業的節能減排意識。

文章受湖南省重點建設學科“產業經濟學”、湖南文理學院重點建設學科“人文地理學”的資助。

猜你喜歡
比重煤炭能源
8月我國進口煤炭同比增長5.0%
國際能源署:今年清潔能源投資將再創新高
消除煤炭:是時候將煤炭載入史冊了 精讀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煤炭
用完就沒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煤炭:去產能繼續 為煤炭正名
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及比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