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特點分析

2014-02-12 11:06梁春陽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4年1期
關鍵詞:輿情少數民族危機

●梁春陽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蒲刑庛y川750021)

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特點分析

●梁春陽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蒲刑庛y川750021)

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輿情;網絡輿情危機;特點分析與規律運用

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產生的多源性、傳播主體或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傳播效應的敏感性、監控的復雜性。少數民族地區應對與化解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應遵循輿情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輿情傳播主體的平等性、輿情傳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輿情傳播效果的“蝴蝶效應”等規律。

網絡輿情危機屬于公共危機,同時又是網絡負面輿情的一種極化狀態,其發生幾率高、爆發周期短、影響范圍廣、后果危害深、控制難度大。在網絡時代,我國政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一系列輿情危機的挑戰,其中,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挑戰則更具特殊性和緊迫性。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使得這些地區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的產生、表達、內容、主體、載體諸方面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因而在網絡輿情的傳播主體、傳播方式、傳播語言、傳播效應等方面,亦有其突出的特點。

1 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產生的多源性

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產生,除了主要源于公共安全、社會安全、事故災害、自然災害等突發性事件外,還有大量的是因歷史原因、宗教原因、境外滲透原因而產生與形成。即民族宗教事物方面的“小事”往往成為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由頭”、“引子”。

1.1 因歷史因素引發的民族間群體性事件,進而形成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

在涉及民族之間的群體性事件中,有一些矛盾糾紛的發生有著深層次的歷史根源。如2007年6月和8月,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發生的兩起藏族群眾打砸回族群眾經營店鋪的事件(參與人數均達百人以上),就與歷史因素有關。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青海馬家軍在青南(尤其是果洛州)屠殺了大量藏民,使得這一地區的回藏群眾之間存有歷史積怨,并成為影響當前這一地區回藏民族關系的重要因素。[1]再如,云南省普洱市、玉溪市、紅河州交界的黑樹林地區,是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長期以來存在著山林、水利、土地等權屬糾紛。各個村寨對山林等資源的爭奪,常常是以民族糾紛的形式出現,普通的利益爭奪與民族間的利益糾紛交織在一起,使問題和矛盾具有了更大的復雜性。[2]盡管因為歷史根源問題引發的民族間群體事件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由于某些民族間的歷史矛盾蓄積較久且多為深層次原因,若未能予以充分重視和有效化解,很容易演化為群體性事件,進而通過網絡“發酵”,形成網絡輿情危機。

1.2 因宗教因素引起的群體性事件而形成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

由宗教因素引起的群體性事件,主要有傷害少數民族信教群眾宗教感情引發的糾紛,教派之間或教派內部矛盾引發的糾紛,一些少數民族信教群眾違反相關規定引發的糾紛,跨地區非法傳教引發的糾紛,外來信教群眾擅自建立宗教活動場所引發的糾紛,涉及宗教團體權益的糾紛等。如2007年3月,甘肅省平涼市中州清真寺、旅平清真寺門口均發現懸掛裝有豬肉的黑色塑料袋,引起當地清真寺和穆斯林群眾的不滿和抗議。[1]再如2006年烏魯木齊市某回民清真寺,因阿訇的人選問題產生爭議,后又因教產問題發生矛盾,引起教徒之間的沖突。[3]據統計,目前我國互聯網上共有宗教網站3000多個,宗教網頁70多萬個,其中,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中文網站約有1000多個,[4]另據統計,目前我國網絡上共有宗教綜合類QQ群652個、佛教類1552個、基督教類110個、天主教類514個、道教類275個、伊斯蘭教類97個。[5]一些網站常常抓住社會生活中的宗教紛爭,通過渲染、放大,很快形成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此外,宗教滲透也是境外反華分子進行滲透的首選方式,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是被他們進行宗教滲透所害的重災區。對此,有學者通過對新疆的現實情況研究后指出,宗教滲透對“意識形態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包括對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等造成嚴重威脅。[6]因為境外敵對分子往往通過宗教滲透的途徑,利用一些少數民族群眾產生被‘邊緣化’的心理落差,在中國少數民族中間煽動和制造中華文化離心力,這也是引發少數民族地區群體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一點上,伴隨著信息網絡社會的不斷發展與普及,境外“三股勢力”針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宗教滲透的方式和手法也愈益“高明”,由此直接或間接引發的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3 因境外網站滲透而形成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

進入網絡時代以來,通過網絡對我國少數民族群眾進行意識形態控制,已成為境外極端宗教主義者對我滲透的重要渠道之一。他們抓住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沖突的敏感事件,利用國際互聯網大肆開展宗教滲透活動,以期通過強大穿透力和無國界性的網絡傳輸通道達到挑撥民族關系、煽動分裂國家之目的?,F實中發生的一些涉及民族方面的群體事件,經此類境外網站歪曲后予以發布,往往會引起眾多群眾以跟帖或者互發短信的方式迅速而廣泛地擴散,使不良信息的受眾群和影響力“滾雪球”般地擴張,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危機不容忽視的誘發因素。

2 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傳播或參與主體的多元性

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的傳播或參與主體,除了本國的網站、網民外,還經常有諸多境外網站、網民的主動參與;除了有大量的以漢文為媒介的網站、網民外,還有諸多以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為媒介的網站、網民的主動參與。就引導網絡輿情發展流向的“意見領袖”而言,既有本國的群主、版主,亦有諸多境外群主、版主;既有以漢文為媒介的群主、版主,也有諸多以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為媒介的群主、版主;甚至還有相當部分的以外國語言文字為媒介的群主、版主積極發表“領袖意見”。這種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傳播或參與主體的多元性,為主流媒體的網絡輿情引導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和沖擊。

另據調查,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針對我國少數民族受眾對象的一些傳統媒介宣傳、滲透活動一直呈強化趨勢。如覆蓋云南邊境一線的境外民族語廣播電臺有近30個,而新疆境外則有“美國之音”、“自由亞洲之聲”、“英國BBC”等8個主要電臺、120多個頻點,用維吾爾語對新疆進行反動宣傳。[6]這些傳統媒介與網絡媒介相互配合,不斷擴大著國外傳播主體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傳播的效能,而部分民眾在某些重大問題上又容易聽信謠言,這就會使得輿論和民眾在發生群體抗議時時常傾向于激進。

3 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傳播方式的多樣性

從2000年1月6日中國互聯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文字網站“同元藏文網站”正式開通,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有了蒙古文、藏文、哈薩克文、維吾爾文和朝鮮文的網站,少數民族用戶在網上下載部分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即可瀏覽這些網站,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等少數民族文字還支持網上聊天。[7]263如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僅新疆便有互聯網站15984家,而官方在新疆建立的少數民族文字網站則不超過10家,較為穩定的少數民族文字網站約500余家,其中維吾爾文網站400余家、哈薩克文網站30余家。[7]264

此外,作為“第五媒介”的少數民族語文手機傳輸系統也已大規模普及。2006年,國內首部多民族文字手機在北京中文信息處理重大成果匯報展上首次亮相。該手機涵蓋了10種少數民族文字的型號,包括了蒙語、藏語、維吾爾語、苗語、彝語、壯語、朝鮮語、侗語、哈薩克語、傣語等。2009年,國內還推出了擁有藏文、維文、蒙文、哈文四種少數民族文字的手機報媒體。[7]265

在網絡時代,隨著手機、互聯網、3G技術等新興媒介的興起,帶來了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促使各種信息迅速傳播、廣泛覆蓋,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具有明顯的“雙刃劍”特征,若“正向功能”發揮不佳,就極有可能導致“負向功能”在網絡上泛濫,從而引起網絡輿情危機。

4 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傳播效應的敏感性

4.1 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傳播在民族心理方面的敏感性

網絡輿情危機,一方面是經濟、社會方面的問題在網絡上的發酵,另一方面也是心理和制度層面的問題在網絡上的反應,尤其對少數民族網民而言更是如此。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決定人們的反應方面,主觀感受可能比客觀事實更為重要,外部原因只有進入主體的認知范圍才具有現實意義。據此,有學者提出了“相對剝奪感”的概念,即強調人們的物質財富增加在橫向社會對比下顯得更少,人們所想要的東西(希望政府可以提供的東西)與人們實際能獲得的東西之間存在的差距愈大,相對剝奪感越大,人們參與群體性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破壞性也越大。[8]這一觀點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種情況下,所謂“相對剝奪感”的產生,也包括外部勢力灌輸、挑唆、煽動的作用。[8]

4.2 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傳播在社會沖突方面的敏感性

少數民族地區發生突發事件后,往往由于民族問題特有的敏感性,在人們知曉了最初的大概信息后,便會渴求進一步知曉更加具體、更多層面的信息與深度報道。而互聯網巨大的信息承載空間則恰恰能滿足受眾上述需求——繁如星辰的信息網站會從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方式向廣大網民全方位顯現社會突發事件的方方面面,并借助網絡超鏈接平臺,實現報道與傳播的延展性,以多媒體的形式生動地呈現事件本身以及社會各界對事件所持的立場與觀點,引導廣大網民對社會突發事件的深度探尋和廣泛討論。這期間,既有以主流媒體為主導的網絡客觀報道和健康的輿論引導,也有大量的“散兵游勇”式零散網站發布的假新聞甚至用心不良的煽動性輿論。以新疆為例,目前大多數維吾爾文網站是由網絡愛好者自己建設的個人網站,一些網站的建設者雖然在網絡技術方面有著較強的水平,但是,他們在政治素質、網絡管理及對網絡信息進行過濾、篩選與證實等方面還有待提高,所以網站上的不良信息較多。

5 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監控的復雜性

5.1 網絡輿情監控復雜而有難度,影響著及時有效地實行輿論引導

少數民族地區有著為數眾多的以民族語文為媒介的QQ群、論壇和個人空間,加之境外各類網站的傳播,其網絡輿情內容繁雜紛呈,表達方式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若用一般的、傳統的網絡輿情監控方式加以同步監控,效果會“大打折扣”,對于此類網頁上出現的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和不當言論,難以在第一時間做出有效管控和輿情引導,只能通過常規的事后懲戒方法來處置。而一旦民族性或社會性的危機事件被“三股勢力”策劃利用,通過互聯網實施輿論煽動,并經過網絡的“光速傳播”與“呈幾何級數”的擴展,極有可能由“網絡輿情危機”演變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打砸搶燒”事件,從而造成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和影響巨大的社會性恐慌。

5.2 網絡危機預警復雜而有難度,影響著主流媒體及時把握和引導輿論的主動權

任何危機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自然規律和人為因素的作用。例如2009年“7·5”事件發生之前,有些維吾爾文網站大批轉載廣東韶關旭日玩具廠“6·26”聚眾斗毆事件,利用網絡論壇進行造謠煽動。至7月4日晚,一些網民在QQ群、維吾爾文論壇和個人空間發帖,響應“世維會”在境外組織的游行示威,號召人員向烏魯木齊指定地點聚集。[9]“7·5”事件告訴我們,以網絡為主導的新媒介已經成為制造、參與社會危機的重要載體。然而,由于網絡是個“自由超市”,加上“把關人”的缺位,因而較之傳統媒體環境而言,網絡輿情則有著更多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尤其是對于以少數民族文字為載體的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潛伏期,危機預警的復雜性更為突出,難度更大。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如果官方或主流媒體未能在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畫面和聲音,而西方媒介從他們的立場和視角加以報道與評論,并通過網絡或其他渠道以他們的方式進行傳播,這對于我國的“民族和睦、宗教和順”是極其不利的。故此,如何建立健全科學的預警與防范系統,在網絡輿情危機的潛伏期或爆發前夕,及時而準確地預測事件發展的走向與趨勢,則是少數民族地區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之一。

6 應對網絡輿情及網絡輿情危機的策略

當然,網絡輿情同所有社會現象一樣,在其紛繁多樣的表象之后是有規律可循的。少數民族地區應對與化解網絡輿情危機,應注重把握和遵循這些規律。

6.1 遵循“輿情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規律

在網絡社會,傳播力決定著影響力。尤其是在網絡輿情危機發生時,最能考驗政府的執政能力。網絡傳播技術與平臺具有明顯的“雙刃劍”特性,既可以起到澄清事實、溝通信息、疏導情緒、消除恐慌的作用,同時又可能混淆黑白、惡意煽動、宣傳錯誤言論,制造社會混亂。就少數民族地區而言,由于現階段以民族語文為媒介的官方網站數量還較少,規模亦較小,在網絡輿情的引導和網絡輿情危機化解方面仍顯得勢單力薄。故而,應特別注重“輿情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規律的應用。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大綜合類、生活類、科技類、娛樂類、信息服務類等各類民族語文官方網站的建設力度,大規模提升此類網站的輿情影響力;另一方面,各級黨政機關應更加注重以少數民族民族語文為媒介的政務類網站體系的建立健全工作,讓廣大少數民族網民能夠在各級各類政府網站中及時全面地獲得來源可靠的各類信息。具體到社會沖突性事件的官方性網絡報道,應突出以下原則。(1)及時、真實——應密切關注網絡論壇、博客、跟帖等信息渠道新動向,及時而準確地把握網絡輿情熱點與焦點(包括網民的質疑),科學系統地設置輿情議題,真實地報道社會矛盾和沖突,不回避社會敏感問題,在客觀、及時、全面的基礎上,正確引導網絡媒體對公眾關注話題的深度關切和討論。(2)多角度、多主體、多視點——要從多角度報道信息,采訪多個主體,多視點地呈現事件本身。(3)建設性——及時、準確地把握輿情,以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發展大局為主旨,引導廣大網民反思并探究引發社會沖突的主要原因所在,把及時有效地解決社會沖突,作為改進和完善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突破口。(4)人文關懷——將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關注人的心靈、精神和情感,作為官方性網絡報道與網絡議題設置的出發點和歸宿,使官方網絡報道與網絡民聲產生共鳴。

6.2 遵循“輿情傳播主體的平等性”規律

在網絡環境中,不論是通過何種網絡設備,用戶都可以平等的享有網絡使用權限,故“網絡面前人人平等”。政府在與網民的對話中,要切實遵循“輿情傳播主體的平等性”規律,就必須注重做到“三有三不”。[10](1)“有問有答”——充分尊重網民的意見和建議,研究完善網絡問政的反饋機制,有針對性地進行回應,讓網民“提了不白提”。(2)“有答有辦”——對于網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各級各部門要深入研究,狠抓落實。屬于信訪類的要交信訪部門處理,屬于區域或行業性問題的要交區(縣級市)或行業主管部門處理,屬于宏觀性、全局性問題的要交綜合協調部門牽頭處理,讓網民“聽了不白聽”。(3)“有辦有督”——建立督辦問責制,必要時可將督辦的事項公開上網,一日不辦,一日不消,自覺接受網民監督。同時要將督辦情況列入各級各部門的績效考核當中,確保網民意見由答復滿意轉變為結果滿意,讓網民“等了不白等”。

6.3 遵循“輿情傳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規律

六度分隔規律指的是,假如每個人跟自己認識的人之間是一步的距離,跟自己不認識而身邊有人認識的人之間是兩步的距離,那么地球上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最多也就六步之遙。[11]而網絡信息傳播也表現為六度分隔規律,即從任何一點發出的信息,經過六次傳遞之后,可能會到網絡上的任一個人那里。從這一規律出發,當網民就某些社會熱點問題或焦點事件進行極端的評論,出現大規模不良跟帖并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力的苗頭時,政府的相關部門則應及時啟動網絡輿情預警監測功能。尤其應特別關注、實時監測那些破壞民族團結、煽動民族分裂、損害國家安全,有可能誘發社會動亂的網絡信息發布與傳播源頭、渠道及流向,并及時發布具有針對性的“正導向”信息,切實擔當起網絡信息傳播“監管人”和網絡輿情“引導者”的責任,有效控制不良輿情的擴散,確保網絡輿情的“正能量”得以充分顯現。此外,面對網絡報道與評論的海量信息,尤其是面對因社會焦點事件而引起的“井噴式”網絡輿論,政府除了依靠專門的預警監測工作人員進行監測與分析外,還需積極開發并廣泛應用有關網絡輿情采集、存儲、分析、處理的高科技技術,進而大幅度提高對不良網絡輿情的預警效率。

6.4 遵循“輿情傳播效果的‘蝴蝶效應’”規律

在少數民族地區,遵循“蝴蝶效應”規律的重要前提是,政府要樹立“矛盾與沖突是社會常態”的理念,構建觀測“池塘效應”進程的常態化體系,因為正視沖突才能有效解決沖突。當代西方社會沖突理論主要代表人物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在《社會沖突的功能》一書提出了“沖突是社會常態”的科學命題,[12]指出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價值觀或共同觀念,那么,它的性質就不是破壞性的,而只會對社會有好處。社會即是在發展—沖突—再發展—再沖突的循環中不斷曲折前進的。當代杰出的政治學家亨廷頓亦指出,一個處在社會急劇變動、社會體制轉軌的現代化之中的社會(或曰過渡性的社會),往往充滿著各種社會沖突和動蕩。[13]關于化解與消除社會沖突的基本策略,雖然西方社會學不同學派的學者們提出了各自的“妙方”,但這些策略的本質,均為“疏導化解法”,即借助于可控制的、合法的和制度化的疏導機制常態化地釋放社會壓力,消解社會矛盾,將不斷產生著的社會沖突控制在較小規模之內,解決于發生之初。就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應對與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的策略而言,應在樹立“矛盾與沖突是社會常態”理念的前提下,尤其應注重將各類人民內部矛盾與沖突及時有效地解決于“萌芽”或“初始”階段,這對于防止諸如“廣東韶關一名漢族女工的尖叫,成了十天后幾千里之外烏魯木齊發生大規模騷亂的導火索”[14]之類“蝴蝶效應”的產生,具有重要的現實與歷史意義。

[1]吳亮.中國少數民族群體性事件及治理機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2]云南大學課題組.邊疆多民族地區的社會利益格局變動與利益協調[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2):49-53.

[3]曹修偉.淺析新疆城鎮少數民族群體性治安事件的特點、原因及對策[J].新疆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6(3):21-24.

[4]郭培清.反宗教滲透綜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6):41-44.

[5]趙冰.中國宗教互聯網狀況簡介[J].理論界,2010(4):162-163.

[6]張春霞,蒲曉剛.境外宗教滲透與新疆意識形態安全[J].新疆社會科學,2010(1):65-70

[7]梁春陽.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化績效評估[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

[8]吳亮.政治學視野下的民族群體性事件及治理機制[J].民族研究,2010(4):22-31.

[9]阿布都瓦依提·尼亞孜.淺析維吾爾文網站網絡輿情引導和控制[J].新聞世界,2010(7):204-206.

[10]新華網.網絡問政要做到“三不”[EB/OL].[2010-10-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 21/c_12686706.htm

[11](美)鄧肯·瓦茨.六度分隔:一個相互連接的時代的科學[M].陳禹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2](美)L科塞著.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00-139.

[13](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40-41.

[14]周濱.“微博問政”與網絡輿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G206

A

1005-8214(2014)01-0030-05

梁春陽(1956-),漢族,寧夏吳忠人,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蒲刑幯芯筐^員。

2013-04-17[責任編輯]王崗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地區應對與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2BZZ017)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輿情少數民族危機
高等教育的學習危機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消費輿情
輿情
輿情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危機”中的自信
輿情
危機來襲/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