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與競爭優勢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

2014-03-06 10:58王鐵男
華東經濟管理 2014年6期
關鍵詞:稀缺性敵意競爭

王鐵男,張 良,2,王 者

(1.哈爾濱工業大學 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廣東工業大學 應用數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

資源與競爭優勢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

王鐵男1,張 良1,2,王 者1

(1.哈爾濱工業大學 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廣東工業大學 應用數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

關于資源基礎觀(RBV)的實證研究已有很多,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專注于揭示特定行業中企業某種具體的資源與競爭優勢或績效的關系,而跨行業的、探索能帶來競爭優勢的資源特性的實證研究非常少。該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提煉出資源最重要的兩個特性:價值和稀缺性,并通過搜集多個行業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實證結果表明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對競爭優勢有正的影響,競爭優勢有助于提高企業績效,同時競爭優勢在資源與績效的關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而環境敵意度則調節了資源與績效的關系。研究結果豐富了資源基礎觀理論。

資源價值;資源稀缺性;環境敵意度;競爭優勢;企業績效

一、引 言

資源基礎觀(RBV)是最有影響力的戰略管理理論之一[1]。這一理論有許多奠基性的文獻[2]。1991年,Barney提出了一個廣為人接受的資源基礎觀理論框架,他認為擁有具有價值和稀缺性資源的企業可以獲得競爭優勢,并且可以在短期內提高績效[3],這一觀點被廣泛引用,但是實證研究結果卻對這一觀點提出了很多挑戰,如Newbert在2007年對關于資源基礎觀的實證研究進行回顧后,認為現有的實證研究結果僅僅對資源基礎觀理論給予了有限的支持,并且這種支持程度還會隨著變量和研究方法的選取而不同[4]。目前,關于資源基礎觀的實證研究大多是針對行業中某一特定資源進行的,如Collins等用實地研究的方法檢驗了人力資源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企業高管的社會網絡中介了人力資源實踐與企業績效的關系[5]。Berman將NBA球隊的經驗和知識作為重要資源,檢驗了它與球隊績效的關系[6]。Henderson等發現了制藥企業專利和出版數量與競爭優勢有關[7]。這些研究成果是很有價值的,它可以讓管理者知道行業中什么資源最重要,但是這種研究的價值也是很有限的,因為行業中哪種傳統資源有用是常識性問題,上述研究只不過通過科學的方法對這一常識進行了檢驗。當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管理者更想知道哪種新資源值得企業獲取和開發?哪種前所未有的新資源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換個方式來說,管理者想知道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資源具有什么特征?資源基礎觀理論其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這一觀點在獲得廣泛認可的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尷尬處境,那就是很難獲得實證研究的支持。

為了彌補這一研究空缺,本文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資源重新進行了界定,將“資源”與“能力”整合為一個概念,并從價值和稀缺性兩個方面對其進行測量,通過搜集多個行業的樣本數據,檢驗資源價值和稀缺性、競爭優勢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同時為了驗證環境因素的影響,本文引入了環境敵意度來測量環境敵意程度,考察在不同水平的環境敵意度下,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與競爭優勢的關系是否會發生改變。

二、理論綜述

(一)資源與績效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源逐漸成為戰略管理領域研究的熱點。Barney認為資源有助于企業戰略的制定與實施,還可以改善企業的效率和效益[3]。Barney進一步指出企業的資源應該是有價值的、稀缺的,同時具有難以替代性和難以模仿的特性,同時企業已經被組織化為一個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潛能的組織,利用資源的技能包括了組織方面的因素,如組織結構、控制體系以及薪酬政策[8]。在Barney觀點的基礎上,Deephouse提出企業的媒體聲譽也是一種資源,它具有資源的所有特性,并且檢驗了資源的數量和績效之間的關系[9]。近年來,借助資源基礎觀理論,關于人力資源的研究逐漸豐富起來,Lado等認為人力資源具有獨特性、模糊性以及難以模仿,可以是企業績效和競爭優勢的來源[10]。

對資源屬性的探討,一直是戰略管理領域非?;钴S的課題,Grant認為能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資源必須具有持久性、透明度、轉換能力和復制能力[11]。Collis等則把資源的屬性分為:不可模仿能力、持久能力、可獲取能力和競爭優勢[12]。但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觀點是Barney于1991年提出,他認為那些擁有和開發具有價值的和稀缺的資源的企業可以獲得競爭優勢[3]。本文將依據這一觀點,檢驗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與競爭優勢和企業績效的關系。

(二)資源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1984年,Warnerfelt研究了企業內部資源和競爭優勢的關系[2]。從此理解競爭優勢的來源逐漸成為戰略管理研究的核心問題[13]。在探討競爭優勢來源問題時,大部分的研究是從企業內部來尋找答案的,重點都集中在企業資源上,不同的是他們對這種導致競爭優勢的資源認識不同。Thompson等認為那些不同于競爭對手的優勢資源如果和環境機會適當匹配是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14]。Peteraf提出資源異質性是獲取競爭優勢最基本的條件,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他又提出了限制競爭和不完全流動性的資源作為獲取競爭優勢的前提條件[13]。戰略學者們還深入討論了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具體的資源,如組織慣例[15]、組織文化[16]、企業家精神[17]、人力資源[18-20]、企業家認知資源[21]和政治資源[22,23]。

資源基礎觀理論雖然得到廣泛認同,但是在實證上面臨很大困難,實證研究結果對資源基礎觀理論支持不強[4]。Sirmon等人指出資源基礎觀理論忽略了動態性、環境情景以及管理者的作用,強調在動態環境中管理資源對競爭優勢的重要性[24]。Sirmon等人將資源基礎觀理論看作是一個黑箱,沒有詳細解釋資源是如何轉化為競爭優勢的,而企業在動態環境中對資源進行管理而創造價值正是我們應該透過這個黑箱要探究的東西??梢哉fSirmon等人的研究結果豐富了資源基礎觀理論,將人們探究競爭優勢來源的視野更加寬廣了。

三、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構建

根據資源基礎觀,企業的資源可以幫助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進而可以提高績效[3]。這一理論在獲得廣泛認可的同時,對它的批評也隨之而來,Mahoney等認為企業獲得經濟租不僅僅是因為它擁有了資源,更是因為它能更好地利用所擁有的資源[25]。對于如何利用資源這個問題,學術界也進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了兩種有影響力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強調“人力資源”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Barney等認為之所以有的資源沒有使得企業獲得競爭優勢,而相同的資源可以使別的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原因就是二者在人力資源上的差異[26]。持相同觀點的戰略學者還有Collins和Hitt[5,27]。第二種觀點是引入“能力”的概念,Newbert將能力定義為,在日常運營中,企業開發資源的一種無形的流程(如技能、才能、訣竅、專門知識、設計和管理等)[28]。并認為是資源和能力的結合使得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持相同觀點的學者還有Makadok、張曉軍等和董保寶等[29-31]。

綜合這兩方面的文獻,本文將資源定義為那些有助于企業創造并實施戰略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資產,包括企業擁有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具體包括財務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產權資源和組織資源。這一定義將傳統資源基礎觀文獻的“資源”和“能力”兩個概念的合并為一個概念,統稱為“資源”。

(一)研究假設

1.資源價值的假設

資源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價值和稀缺性。Barney認為資源與能力的價值性體現在它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抓住外部環境中的機會和避免外部環境中的威脅[3]。如果企業可以降低成本或可以應對環境的機會和威脅,那么相對其他企業,它具有競爭優勢,那么根據Barney的定義,企業如果獲得了具有價值的資源,那自然就會獲得競爭優勢。由于不同行業企業的管理過程不盡相同,相當部分企業的管理過程含有非常微妙的東西,甚至連企業的管理者都不清楚,只有深入細致研究才可能發現,要解釋企業管理資源的過程,最適合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法,本研究是在概念層面對資源價值、稀缺性與競爭優勢和績效的關系進行實證,通過收集多個行業的企業數據,研究的視野很廣,同時也帶來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每個企業管理資源過程中的細節也被忽略掉了,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本研究忽略了能反映資源與能力結合方式的企業資源管理過程,而是將企業利用資源的“能力”也看作是企業的“資源”。根據Newbert的觀點:資源與能力結合的價值性導致企業獲得競爭優勢[28],本研究對資源的價值與競爭優勢的關系提出如下假說:

H1:企業所擁有和開發資源的價值與它的競爭優勢正相關。

2.資源稀缺性的假設

關于資源的稀缺性,Barney認為如果企業的資源和能力是被廣泛擁有的,那不太可能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相反,如果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是稀缺的,或者僅被少數企業擁有以至于避免了完全競爭的情況出現,這樣的資源和能力可以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3]。Newbert進一步指出,當資源和能力以一種稀缺的方式組合起來,就可以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如果企業擁有的資源很普通,能力也很普通,但是企業資源和能力的組合方式是稀缺的,那么也可以獲得競爭優勢[28]。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假說:

H2:企業所擁有和開發資源的稀缺性與它的競爭優勢正相關。

3.競爭優勢的假設

Barney認為競爭優勢指的是一種其他企業沒能實現的降低成本、利用市場機會和規避競爭威脅的戰略達成[3]。而績效通常指的是此類戰略達成后所累積的經濟租[32]。Newbert認為競爭優勢是企業通過開發利用企業的資源與能力獲得的經濟價值,而績效是企業通過商業化獲得的經濟價值[28]。根據Newbert的觀點,績效涵蓋的經濟價值部分不一定是企業通過執行開發利用資源與能力的戰略獲得的,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的經濟價值也會反映在企業績效上。但是無論如何,通過競爭優勢獲得的經濟價值一定會反映在企業績效上[28]。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H3:企業競爭優勢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在很多研究中,企業出于降低生產成本,抓住市場機遇和抵御環境威脅的目的開發資源。如果企業通過執行這樣的戰略提升了企業績效,顯然是通過自身的競爭優勢達到的。Newbert也指出,企業為了向社會提供獨特的產品和服務或者能以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進行生產,企業就必須以競爭對手所做不到的方式開發自身的資源與能力,同時,不論這些資源與能力多么有價值和稀缺,都不能直接影響績效。要提升績效,必須先通過開發資源和能力獲得競爭優勢,然后由競爭優勢最終提升企業的績效[28]。

H4:企業競爭優勢中介了企業所擁有和開發資源的價值與績效的關系。

H5:企業競爭優勢中介了企業所擁有和開發資源的稀缺性與績效的關系。

4.環境敵意度的假設

在產品、技術以及競爭者的戰略行動變化很快的行業中,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是很困難的,相反在變化較慢的行業中,企業可以通過培養核心競爭力獲得持續競爭優勢[33]。行業中產品、技術以及組織結構變動的速度屬于企業運營環境的因素之一,上述研究揭示了環境對企業制定戰略、執行戰略和戰略結果的影響。

Thompson等指出優勢資源和環境機會的適當匹配是競爭優勢的來源[14]。Mi1ler等提出,資源對企業的競爭優勢有影響,但是這種影響與企業所處的環境有關[34]。Sirmon認為要理解如果通過管理資源去價值創造,就必須考慮外部環境對資源管理的影響[24]。李大元認為環境豐富性與敵對性對企業競爭優勢的正面或負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35]。以上研究觀點都肯定了環境對企業執行開發資源戰略的結果有影響。

競爭優勢指的是企業相對于競爭者而言,能向社會提供獨特的產品和服務或者能以更低的成本生產產品和服務,或者是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的機會和環境風險的威脅。在這個定義中出現的競爭者、市場機會和環境風險都屬于環境因素,顯然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Khand?walla將環境敵意度定義為企業所處環境的一種特性,包括競爭激烈程度、市場機會豐富程度以及環境風險大小程度等三個方面[36]。本研究遵循Khandwalla關于環境敵意度的定義,當競爭激烈程度越大,市場機會越少,環境風險越大時,環境敵意度越高,反正則越低。如果企業所處環境中,競爭很激烈,那么企業通過開發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能向社會提供獨特的產品或降低成本,那么相對于競爭者的優勢就更加明顯。根據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說:

H6:環境敵意度對資源價值與競爭優勢的關系有調節作用,當環境敵意度高時,資源價值對競爭優勢的正向作用更大。

H7:環境敵意度對資源稀缺性與競爭優勢關系有調節作用,當環境敵意度高時,資源稀缺性對競爭優勢的正向作用更大。

(二)理論模型構建

根據上文提出的研究假設,構建了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理論模型圖

四、研究方法及數據分析

(一)樣本

本研究是在概念層面對資源基礎觀理論進行實證,所以需要搜集跨行業的數據,中國各高校的MBA和EMAB學員大多是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管理人員,是極好的調查對象。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搜集數據,調查對象是部分高校的EMBA學員和擁有高級管理職位的MBA學員,這些學員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湖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暨南大學等九所高校。調查對象所從事的行業涵蓋了制造業、流通業、通信業和金融業等多個行業。在大規模調查之前,我們對問卷進行了預測試,然后根據反饋的結果對問卷進行了調整和完善。

正式調查共發出問卷450份,回收342份,有效問卷182份。

(二)變量的測度

1.資源價值的測度

本研究在調查時,沒有讓受訪者對企業每項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進行評價,而是讓受訪者對幾類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進行評價。在對資源進行分類時,按照本研究對資源的定義,將資源分為物質資源、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組織資源和產權資源。本文采用楊瑞賢等關于自然資源的指標,即:所有權投入、維護的投入、科技的投入和管理的投入四個方面設立量表,從而相應的量表也從這四個維度進行探索和考察[37]。

本文以價值的概念為主要依據,同時結合楊瑞賢的觀點,最終對資源價值的觀測變量進行界定。

2.資源稀缺性的測度

Newbert認為當一種資源可以使企業獲得壟斷地位時,則這種資源是稀缺的[28]。資源的總量越少則該資源就越稀缺。在資源稀缺性定義的基礎上,結合預測試的結果,本研究對資源稀缺性的觀測變量進行了界定。

本研究認為資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三個維度:第一,絕大多數企業難以獲得;第二,競爭對手愿以溢價的方式獲得;第三,企業更愿意投入大量成本維護已有的資源而不是從市場中購買。

3.競爭優勢的測度

本研究根據Newbert的觀點將競爭優勢和績效看成是不同的兩個構念,分別進行測量。競爭優勢是指由實施戰略而導致的降低生產成本、抓住市場機會和避免市場風險,而績效是對企業創造效益的衡量[28]。借鑒Newbert的量表,本研究通過降低成本、抓住市場機會和避免市場威脅等三項指標對競爭優勢進行測量。

4.績效的測度

由于調查對象大多是非上市企業,所以難以獲得客觀財務信息。非上市企業對外公布的客觀財務指標缺乏可信度,所以不適合用來作為企業績效的觀測變量,而主觀財務指標和市場指標更適合用來測量企業績效[38-39]。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通過主觀營業額、主觀利潤、主觀銷售增長率和主觀市場份額構建來測量企業績效。

5.環境敵意度的測度

資源基礎觀是對企業內部環境進行分析,企業內部機制的運行還要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資源對競爭優勢的影響與企業所處的具體情境有關?;谝陨戏治?,本文認為存在著環境相關的變量調節了資源與競爭優勢的關系。本研究采納Khandwalla對環境敵意度的量表,從企業所處環境的三個方面來對環境敵意度進行測量[36]。具體如下:第一,企業所處的環境是否安全;第二,企業所處的環境是否存在大量的機會;第三,企業所處的環境是否存在巨大的競爭壓力。

(三)數據分析

本研究通過結構方程模型(SEM)進行數據分析,并對相關假設進行檢驗。

1.效度和信度檢驗

首先借助SPSS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分析,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 效度檢驗

表2 綜合信度檢驗

如表2所示,所有潛變量的建構信度都大于0.74,滿足分析要求,可以通過結構方程模型繼續進行分析。

2.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競爭優勢與企業績效關系檢驗

本研究通過AMOS計算出了觀測變量對潛變量的因子載荷,以及潛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等,具體分析結果見圖2。

圖2 全模型結果

從表3路徑驗證結果來看,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假設H1、H2和H3都通過了檢驗。

表3 假設檢驗結果

在圖2所示的分析結果中,當競爭優勢變量起作用的情況下,資源價值與企業績效正相關,路徑系數為0.009,但是P值為0.748,不顯著。資源稀缺性與企業績效的路徑系數為-0.521,P值為0.041,雖然在0.05的水平上顯著,但關系卻是負的。與假設中資源稀缺性通過競爭優勢與企業績效正相關相悖。以上數據分析結果表明當競爭優勢起作用時,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對企業績效沒有正面影響。

當在結構方程中去掉競爭優勢時,各個潛在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各誤差項的方差、各干擾變量的方差以及外因潛在變量的方差,如圖3所示。

圖3 去掉競爭優勢的模型結果

由圖3可知,當去掉“競爭優勢”變量后,資源價值與企業績效的路徑系數為0.710,P值為0.000,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資源稀缺性與企業績效的路徑系數為0.526,P值為0.003,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谝陨戏治鼋Y果可知:

(1)當“競爭優勢”不起作用時,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對績效的影響顯著為正。

(2)當“競爭優勢”起作用時,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對績效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3)將“競爭優勢”引入到模型中,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通過競爭優勢對績效造成的間接影響大于直接影響。

根據溫忠麟提出的驗證中介效應的存在的條件[40],競爭優勢是資源的價值影響企業績效的中介變量,同時也是資源的稀缺性影響企業績效的中介變量。假設H4和H5通過了檢驗。

3.環境敵意度調節效應的檢驗

根據Redondo提出的方法[41],依照如下步驟對環境敵意度的調節效應進行檢驗。首先采用快速聚類法,根據環境敵意度將樣本進行聚類,共分為兩組。第一組為高環境敵意組,第二組為低環境敵意組,分組結果見表4。

表4 聚類分析結果

聚類分析的結果將樣本劃分為兩組,第一組是高環境敵意組,共有102家企業。第二組是低環境敵意組,共有70家企業。通過LISREL軟件對上述兩組進行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環境敵意度的假設檢驗

如表5所示,不論是在高環境敵意組還是低環境敵意組,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與競爭優勢的路徑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表5可知,高環境敵意組中的資源的價值與競爭優勢之間的路徑系數以及資源的稀缺性與競爭優勢之間的路徑系數都高于低環境敵意組。

本研究通過對上述兩組進行多樣本分析(Multi-sample Analysis)來檢驗調節效應,分析結果見表6。

表6 環境敵意度的假設檢驗

如表6所示,將上述兩組的參數設為自由參數時,模型的卡方值為141.53。如令兩個分組中與資源價值和競爭優勢相關的系數相等時,模型的卡方值為145.27。與自由參數狀態下的卡方值有顯著差異(P<0.05),分析結果表明環境敵意度調節了資源的價值對競爭優勢的影響,H6獲得了數據分析的支持。如令兩個分組中與資源稀缺性和競爭優勢相關的系數相等時,模型的卡方值為143.84,與自由參數狀態下的卡方值有顯著差異(P<0.05),分析結果表明環境敵意度調節了資源的稀缺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H7獲得了數據分析的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結果可知,在不同的環境下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程度不同。當環境敵意度越高時,上述的這種影響也越強,當環境敵意度越低時,這種影響也越弱。

五、結果討論

(一)理論模型影響機理討論

1.資源價值對競爭優勢影響作用討論

本研究認為企業的資源包括財務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產權資源和組織資源。上述的每一種資源都是企業在降低成本、避免環境威脅或抓住市場機會的行動中必不可少的。那么企業在獲得、維護、研發以及管理上述五種資源中投入的越多,則企業所利用和開發資源的價值越大,同時減低成本、避免環境威脅或抓住市場機會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資源的價值對競爭優勢有正面的影響。

2.資源稀缺性對競爭優勢影響作用討論

本研究從降低成本、抓住市場機會和避免市場風險等三個方面來測量競爭優勢,同時根據資源稀缺性的定義構建量表來對其進行測量,資源稀缺性的測量指標包括企業是否擁有絕大多數企業難以獲得的資源,競爭對手是否愿以溢價的方式購買,企業是否愿意投入大量成本維護。降低成本是相對的,是相對于競爭對手能以更低的成本進行生產或者提供服務,即獲得了競爭優勢,而稀缺性資源可以幫助企業做到競爭對手做不到的事情,從而獲得競爭優勢。同樣,避免環境威脅與抓住市場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對的,比對手更多地避免環境威脅與抓住市場機會也就意味著獲得了競爭優勢,所以資源的稀缺性對競爭優勢有正面的影響。

3.競爭優勢對企業績效關系影響作用討論

在很多研究中,經常把競爭優勢等同于企業績效。在本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競爭優勢直接影響企業績效,但是二者確實是不同的概念。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競爭優勢和企業績效的區別會非常明顯。例如,當企業在人力成本上投入較大時,隨之而來的人力資源優勢可能會使企業更能抓住市場機會,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但是也可能由于前期投入過高,而降低了當前的利潤,損害了企業績效。企業在競爭優勢上的提升并不能立刻反映在績效上,雖然短期二者未必同升同降,但是從長遠來看競爭優勢一定會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整體上兩者關系密切,表現為高度相關的兩個指標。

4.競爭優勢中介效應討論

由數據分析的結果可知,資源的價值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但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競爭優勢傳導過去的,資源的價值幾乎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績效。這表明競爭優勢在二者的關系中屬于強中介效應。資源的稀缺性對企業績效的影也主要是通過競爭優勢傳導的,此外,資源的稀缺性也會直接影響企業績效,競爭優勢對資源稀缺性和企業績效的中介作用介于強效應和弱效應之間。綜上所述,企業可以通過開發具有價值性和稀缺性的資源獲得競爭優勢,進而改善企業績效。

5.環境敵意度的調節效應討論

在敵意度高的環境下,企業降低成本、避免環境威脅和抓住市場機會的壓力更大,此時,具有價值和稀缺性的資源越多就越有利于企業成功實施戰略,達到降低成本、避免環境威脅和抓住市場機會的目的,從而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在敵意度高的環境下,具有價值和稀缺性的資源對企業更為重要。環境敵意度調節了資源的價值與稀缺性對競爭優勢的影響,環境敵意度越高,資源價值、稀缺性對競爭優勢的正面影響越強烈。

(二)理論貢獻

目前學術界對資源基礎觀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沒有深刻揭示人力資源這種資源對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5,26-27]。第二,僅僅擁有資源不一定能帶來競爭優勢,資源必須與合適的能力結合才能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25,28-29]。第三,忽略了環境對資源與競爭優勢關系的影響[34]。本研究通過重新定義“資源”,將人力資源以及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都整合到新的“資源”定義中,可以說本研究采納了前兩個觀點,并對其進行了實證,結果表明按照上述兩個觀點進行修正后的資源基礎觀依然獲得了實證的支持。對于第三個觀點,本研究通過定義環境敵意度,考察環境敵意度對資源價值、稀缺性與競爭優勢的調節效應來研究外部環境對資源基礎觀的意義。

本研究提出的假設都獲得了支持,在不同的環境下,企業資源對競爭優勢的影響程度也會不同。當環境敵意度越高時,資源的價值和稀缺性也會越強烈得影響競爭優勢。環境的這一調節作用使得資源基礎觀更加完整了。使之成為一個分析如何開發利用內部資源能力,適應外部環境來獲得競爭優勢最終提升績效的全面戰略分析工具。

(三)實踐意義

本研究結果也為實踐界提供了一些啟示:

(1)管理者應該識別資源的價值屬性。如果企業的某種資源可以使企業達到降低成本,抓住市場機會和避免市場風險,那么這種資源就是有價值的,管理者應該對該資源重點開發,以獲取更多的競爭優勢。

(2)管理者應該具有開發稀缺資源的能力。一般來說,稀缺資源是很難獲得的,但是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某些普通的資源可能會變得具有稀缺性,這就要求管理者在維護現有稀缺資源的情況下,能夠遇見未來可能具有稀缺性的資源,同時對企業不具備的稀缺性資源還要千方百計開發替代性資源。根據本文研究的結果,在競爭激烈、市場機會較少以及風險較大的環境中運營的企業,做到上述兩點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

(四)研究展望

未來研究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通過搜集樣本企業的面板數據,引入環境動態性相關變量,探討環境動態性是否會影響資源與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

(2)針對某特定行業,選擇幾家企業進行案例研究,深入探討企業管理資源與能力的過程,以及企業如何將資源與能力轉化為競爭優勢;對企業資源與能力結合的方式進行總結和分類,探索不同行業中資源與能力以何種方式結合能使企業獲得最大的競爭優勢?在不同的競爭環境下,資源與能力以何種方式結合是有價值的?在不同的競爭環境下,資源與能力以何種方式結合是稀缺的?使得資源基礎觀理論不再是一個黑箱,讓人們對資源基礎觀的理解更加深入。

[1]Powell T C.Competitive Advantage: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9):875–888.

[2]Wernerfelt B A.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3]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4]Newbert S L.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an Assessment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2):121-146.

[5]Collins C J,Clark K D.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Top Management Team Social Networks,and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Creating Or? 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46(6):740–751.

[6]Berman S L,Charles J D,Hill W L.Tacit Knowledge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1):13-31.

[7]Henderson R,Cockburn I.Measuring Competence?Exploring Firm Effect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S1):63–84.

[8]Barney J B.Gain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M].Boston:Addison-Wesley,1997.

[9]Deephouse D L.Media Reputation as a Strategic Resource:an Integr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Resource-based The?or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26(6):1091-1112.

[10]Lado A A,Wilson M C.Human Resource Syst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A Competency-based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9(4):699-727.

[11]Grant R.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1,33(3):114-135.

[12]Collis D C.Montgomery,Competing on Resour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4):118~128.

[13]Peteraf M.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3):179-191.

[14]Thompson A A,Strickland A J.Strategic Management:Con?cepts and Cases[M].Irwin:Homewood,1990.

[15]Nelson R R,Winter S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6]Fo11 C M.Managing Culture as a Competitive Resource:An Identity-based View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l):191-212.

[17]Rumelt R.Theory,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M].New York:Harper&Row,1987.

[18]Wright P M,Dunford B B,Snell S A.Human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701–721.

[19]戴新民.略論企業人力資源及其計量模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3):33-35.

[20]張一弛,李書玲.高績效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績效:戰略實施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08(4):107-114.

[21]蘇敬勤,崔淼.企業家認知資源與管理創新決策:理論與案例實驗[J],管理評論,2011,23(8):120-130.

[22]衛武,李克克.基于政府角色轉換的企業政治資源、策略與績效之間的相互影響[J].管理科學學報,2009,4(2):31-43.

[23]衛武.中國環境下企業政治資源、政治策略和政治績效及其關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6(2):95-109.

[24]Sirmon D G,Hitt M A,Ireland R D.Managing Firm Re? source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25]Mahoney J T,Pandain Jr.The resource-based view within the convers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5):363–380.

[26]Barney J B,Wright P M.On Becoming a Strategic Partner: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n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R].cahrs Working Paper Series,1997.

[27]Hitt M A,Ireland R D.The Essence of Strategic Leadership:Managing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2,9(1):3-14.

[28]Newbert S L.Value Rarenes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Performance:A Conceptual-level Emp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ource-base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7):745-768.

[29]Makadok R.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5):387-401.

[30]張曉軍,席酉民,謝言,等.基于和諧管理理論的企業動態能力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0,13(4):1-11.

[31]董保寶,葛寶山,王侃.資源整合過程、動態能力與競爭優勢:機理與路徑[J].管理世界,2011(3):92-101.

[32]Rumelt R P,Schendel D,Teece D.Fundamental Issues in Strateg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3]Fine C H.Clockspeed:Winning Industry Control in the Age of Temporary Advantage[M].MA:Perseus,1998.

[34]Mi11er D,Shamsie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 from1936 to1965[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519-543.

[35]李大元.企業環境不確定性研究及其新進展[J].管理評論,2010,22(11):81-87.

[36]Khandwalla P N.Some Top Management Styles,Their Con?text,an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s,1976,7(4):21–51.

[37]楊瑞賢,張奎泰.自然資源也有價值[J].社會科學戰線,1990(1):52-56.

[38]陳平,劉靜.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評價方法研究[J].財會通訊,2010(6):12-14.

[39]金曉鋒.上市公司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

[40]溫忠麟.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268-274.

[41]Redondo Y,Fierro J.Moderating Effect of Type of Product Exchanged in Long-Term Orientation of Firm-Supplier Rela?tionships: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Product& Brand Management,2005,14(7):424-437.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Impact of Resour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WANG Tie-nan1,ZHANG Liang1,2,WANG Zhe1
(1.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2.School of Applied Mathematic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90,China)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resource-based view(RBV)become very popular,but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ies focus on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pecific resour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 performance in some specific industries. There are very little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cross-industry and exploration of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to b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resource:value and scar?city,and makes verification by collecting data from a variety of industries.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 and scarci?ty of resourc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petitive advantage can improve enterprise performance,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and performance,while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hostility adju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and performance.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enrich the resource-based view theory.

value of resource;resource scarcity;degree of environmental hostility;competitive advantage;enterprise per?formance

F272

A

1007-5097(2014)06-0090-07

10.3969/j.issn.1007-5097.2014.06.017

2013-10-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71031003)

王鐵男(1960-),男,黑龍江依蘭人,教授 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戰略管理;張 良(1980-),男,山西運城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戰略管理;王 者(1984-),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研究方向:戰略管理。

程 靖]

●管理論壇

猜你喜歡
稀缺性敵意競爭
短暫相逢?
跟蹤導練(二)(6)
稀缺性下的環境資源化分析
稀缺性下的環境資源化分析
感謝競爭
北京理工大學徐特立圖書館占座現象的出路探析
資源稀缺性的一種評價方法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競爭
農資店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