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題材人物專題片的拍攝手法

2014-03-07 06:40張培軍
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 2014年2期
關鍵詞:專題片紀實農牧民

□張培軍

農村題材人物專題片的拍攝手法

□張培軍

拍攝制作教育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的電視專題片,是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工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通常在我們所拍攝的電視專題片中,有很大比重的題材是直接表現農村黨員干部、基層黨組織的先進事跡和典型經驗的,反映的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故事,比較容易被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群眾所接受,起到用身邊人和身邊事教育周圍人的作用。但是,如何堅持把鏡頭對著農牧民,如何更好地挖掘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人物性格,拍攝制作出既受歡迎又富于教育意義的電視專題片,還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的探索和實踐。筆者結合十幾年來從事黨教片拍攝工作的經驗,就農村題材人物專題片的拍攝手法談幾點體會。

借景抒情,以情感人

通常,我們在拍攝農村題材人物專題片時,會不自覺地加入創作者的主觀意圖,常運用象征、隱喻、聯想、對比、渲染等藝術手段來達到我們預期的制片目的。在實際拍攝中,不僅需要精心構思、表現人物的現在,往往還需要表現其過去或將來。因此,在拍攝制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運用曾有過的景物借物敘事、借景抒情、以物感人、以情動人,這樣既尊重了真實性,又能使人物專題片更生動更富感染力。

如我們在拍攝制作人物專題片《山村壯歌》時,為了反映新疆青河縣阿熱勒鄉呼爾森村哈薩克農牧民在黨支部帶領下,用十年時間劈山筑渠、引水造地、拉線通電,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擺脫貧困的奮斗精神,我們拍攝了呼爾森村人當年用過的鐵錘、鐵鑿、抬桿、毛繩、鐵鏈、馬爬犁等實物及林海雪原、綿延在山邊的大渠、聳立在戈壁上的高壓電桿等景物,然后精心編輯,配上悲壯的樂曲,用畫面、音樂、解說的組合,生動再現了當年呼爾森村哈薩克農牧民戰天斗地的勞動場面和不畏艱難險阻的氣概。

紀實寫意,相得益彰

以紀實手法拍攝黨員電教片,在黨員電化教育工作才開展的那幾年曾有過一些爭議。不過在黨員電教工作者的創作實踐中,紀實拍攝已成為一種很重要的表現手法。人物專題片的生命就是真實,農村題材的人物電視片亦如此,只有真實,才能夠感動人、說服人、教育人。而這種真實性,主要表現在紀實手法的運用上。在實際拍攝中,要深入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環境,注重多采用跟拍、抓拍、搶拍,真實客觀地記錄最能夠表現主人公特點、性格的生動場景,同時適當運用長鏡頭增強場景的真實感。

一部好的人物電視專題片,除了紀實之外,還應注意意境的描寫,在紀實中創造詩的意境,在寫意中豐富紀實的內涵。如我們拍攝的人物專題片《戈壁上那片綠色》,就是一部注重紀實與寫意相結合的專題片。片子記錄反映的是新疆阿勒泰市阿葦灘鄉哈拉塔斯村哈薩克農牧民在村黨支部書記木合買提的帶領下艱苦創業、建設家園的事跡。如何生動再現長達二十多年的創業發展史呢?在拍攝中,我們跟蹤拍攝了村黨支部書記木合買提、村中年齡最長的在青海生活了50年的肯加汗老人、回遷時還是小學生的婦女主任哈依霞等幾個村里的關鍵人物。拍攝他們現在的生活,再拍攝一些在青海的老照片、畢業證書、榮譽證書和一些在青海使用過的物品記錄他們的回憶,真實地告訴觀眾哈拉塔斯村的先輩們顛沛流離的生活和回遷阿勒泰時的情感,告訴觀眾他們在“第二故鄉”的創業歷程和發展變化,告訴觀眾這片叫作“黑石頭”的戈壁灘如今已是綠樹成蔭、條田成方,家家住上新房、人人享受醫保的富裕村。為了升華哈拉塔斯村人艱苦創業、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我們在片名和解說詞的寫作上都下了很大功夫。首先片名《戈壁上那片綠色》就富有詩意,片中的結尾也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向往——“沙棗花又開了,回到新疆后的第二十二個春天又來了,生長在‘第二故鄉’的哈拉塔斯村的年輕人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發展的生力軍,他們正接過前輩的旗幟,去建設更美好的家園?!?/p>

選擇角度,刻畫細節

細節一般是指作品與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生活情境等產生有機聯系的局部或細膩的敘述單位,是構成一部人物專題片敘事結構的基本要素。細節是血肉,可以使故事內容更加豐富飽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有特色,也可以使主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升華。

如我們拍攝的電視專題片《候鳥夫婦》,記錄的是一對從事農業科技研究的夫婦育種的故事。兩位主人公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畢業于江蘇農學院,當時聽從黨的召喚,來到祖國最西北角以哈薩克民族為主體的阿勒泰地區。主人公說:“當時幾乎沒有農田,沒有耕作,更沒有適合本地的良種,有限的土地上種小麥也只有一百多斤的收成?!睘榱诉吔霓r業發展,為了當地的哈薩克族百姓,他們選擇了引種和育種。當第一代雜交品種穩定推廣時,孕育了六年愛情的家庭也誕生了。為了加快育種周期,他們開始了秋去春來的南繁,像候鳥一樣一“飛”就是二十個春夏秋冬,期間顧不了家庭,愧疚于父母和子女,但收獲了“阿春一號”到“七號”這一組可在阿勒泰推廣種植的系列品種。為生動表現他們克服困難、執著追求、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我們在拍攝中選擇不同角度的細節畫面。如兩位主人公住房兼辦公試驗室的土屋、近乎三條腿的辦公桌、莫合煙袋、生滿老繭卷莫合煙的手、指導當地哈薩克農牧民生產的老照片和主人公花白的頭發、花鏡、防蚊蟲的蚊帽、沾滿泥水的雨靴,還有那一口流利的帶有江蘇口音的哈薩克語,多角度、多景別拍攝,特別是在后期編輯中精心運用特技,認真制作,讓觀眾從突出的細節中了解認識并接受了這兩位農業科技夫婦。

在我們電教工作者拍攝的專題片中,拍攝對象常常是先進個人或集體,盡管他們的職業不同,事跡不同,但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卻有很大的一致性,他們的區別在于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而最能反映和表現他們性格的,就在于他們身上經常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而又十分獨特的極具個性的細節,這些細節的表現往往是片中最感人的地方,是人物最具有魅力的地方,人們也正是從這些細節記住了這些人物,記住了這部片子。

精心采拍,巧用兩聲

人物電視專題片的“兩聲”是指同期聲和現場聲。同期聲和現場聲是構成一部人物專題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強化作品的真實性和說服力。這里的同期聲一種是指人物的“現身說法”,另一種是指與作品人物有關的當事人的聲音。同期聲可以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復雜心情,這是解說詞無法比擬的。除了同期聲外,現場聲也相當重要,它可以復原生活、渲染氣氛。所以在拍攝之前,首先要考慮好同期聲和現場聲的采錄,找好切入點,準備好外接話筒,隨身攜帶。

拍攝時,要做到有畫有聲,相得益彰。有時拍攝中還要注意抓拍、搶拍一些在后期制作中能夠用到的、稍縱即逝的、可遇不可求的現場聲。如我們拍攝的《把愛留給大山》,講述的是一位長期在邊遠山區鄉鎮醫院工作的醫生治病救人的故事。我們在前期采訪拍攝中進入一個山區村莊時突然接到一位重度中風病人的報告,醫生和我們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立即進入搶救和拍攝狀態。醫生趕緊掐病人人中、搓病人腳心,在屋梁釘釘子掛吊瓶,土法、洋法一起上,40分鐘的搶救驚心動魄,40多分鐘的拍攝也記錄了醫生凝重、沉著、嫻熟的操作以及他與病人家屬的對話。搶救成功,讓醫生和家屬長吁了一口氣,我們的拍攝者也長吁了一口氣,后來這段40分鐘的現場拍攝在片長15分的專題片中用了整整4分鐘,在當年的電教片觀摩評比中受到了同行和專家們的肯定和好評。

綜上所述,僅僅是我們在十幾年創作農村題材人物電視專題片中用心注意的幾種常用拍攝手法。其實,比手法更重要的是,在拍制片過程中,拍攝者必須首先被題材感動,這樣才能激起拍攝的欲望,也才能拍出更好的畫面,并將自己的體驗傳達給觀眾。

(作者單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委組織部遠教中心)

猜你喜歡
專題片紀實農牧民
硯邊紀實
中國夢 (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插曲)
夢想陽光(大型專題片《必由之路》主題歌)
淺析對電視專題片節奏的把握
淺談新聞及專題片中的同期聲采訪拍攝
農牧民初中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于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農牧民增收幾點思考
混亂實驗室紀實
混亂實驗室紀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