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神童

2014-03-07 10:08王春瑜
讀書文摘 2014年3期
關鍵詞:成大器宋真宗童子

曾經有一家海外雜志,批評國人崇奉國粹的種種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宣傳神童。我認為這個批評切中時弊。

神童一詞,婦孺皆知。在我們的報刊、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介中,不時能看到、聽到關于各種神童的消息:三歲識字、四歲畫畫、五歲作文、十歲上大學……不一而足。語曰:“人生識字憂患始”,要是讀一些史書,恐怕更難免憂從中來。我對于不時出現的對神童的報道、渲染,即心竊憂之。何以故?答曰:早慧未必成大器,艷說神童,有可能使人墜入封建文化的迷霧之中。

中國歷史上的神童,可謂多矣,對此,臺灣學者寫了一部專書。不可否認,有的兒童確實是聰慧過人的,據《梁書·劉孝綽傳》載,孝綽“七歲能屬文”,這自然有點兒稀奇了,但他的舅舅是位大官,經常帶著他在親友處賣弄,“號曰神童”,則純屬拔高,多此一舉。尤有甚者,唐宋兩朝科舉有童子科,赴舉者稱應試神童。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試神童蔡伯俙,讓他對對聯,朗讀真宗的詩作,居然被授予“秘書省正字”的官職,這一年,蔡伯俙才三歲。由于他有宋真宗賜予的“三歲奇童出盛時”的詩一首,成了護身符,從此一直做官,到八十歲退休時竟已食祿七十余年。若問此人對國家的貢獻,對不起,“寂無所傳”,毫無建樹。

有些兒童,往往在某一點上,顯示出特殊才能,但其他方面,則與常人無異。如果家庭、社會引導得法,可能在長大成人后,成為人才;如果引導不得法,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不但不成材,甚至會先聰后愚,成為笑柄。明代萬歷年間的孫庾,吳江人,童年時很聰敏,善于做對聯,如:“鶯梭柳線,織成一段春光;雁字云箋,寫出幾行秋意?!贝_實很美。但是,對聯做得好,不過是對聯做得好而已,人們竟交口稱頌,“皆以大物期之”,以為他長大后會成為有成就的大人物。結果怎么樣?孫庾成人后竟愚不可及,“人皆笑其癡”,索性都叫他孫癡了。

某年春天,報紙上曾揭露河南有個青年農民,號稱神童,出版了《棄九速算法》一書,但一查,不對了,原來是抄襲他人成果的騙子。這種招搖撞騙的“神童”,實在也是古已有之。明末的江南,更是不乏其人。當時,專門有人教兒童學書大字、背幾首詩,其他皆茫然不知,然后到處打著神童的旗號,所謂寫字作詩,出入官府,官吏們夸上幾句,就成了逢人便炫耀的資本,身價也就高了起來,以致“累月而至千金”。無怪乎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把這些神童,列為晚明社會病態的七怪之一,痛斥上述教育法,是“以教猢猻禽蟲之法,教其童子,使之作偽,將奚事而不偽”。

實踐出真知。學海無涯苦作舟。從歷史上看,那些有大成就的學問家,有的固然兒時聰敏,但也有的兒時愚鈍,他們的成功之道,關鍵在于能幾十年如一日刻苦學習,在書海中不知疲倦地航行,并注重社會實踐、科學實踐,才成為一代英才。僅憑小聰明、神童而成大器者,一個也沒有。有句老話說:十歲的神童,二十歲的才子,三十歲的老而不死。這是對僅靠一點兒天資穎慧吃飯而不成氣候的神童、才子的嘲諷,語雖辛辣,卻一針見血。

我以為,我們的新聞工具,應當盡量少宣傳甚至不宣傳神童。在人才的造就上,顧炎武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應當永遠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選自《向歷史鞠躬》/王春瑜 著/作家出版社/2013年10月版)endprint

猜你喜歡
成大器宋真宗童子
出國感言
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
熊童子
王旦的氣量
習家池古今(新韻)
宋真宗年間曹瑋筑“山外四寨”考論
山童子和一串紅
如何看待宋真宗時期“相權強化”的現象
移動醫療:醫保不接軌難成大器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