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陵監和西溪鹽倉考

2014-03-12 11:30王紅花
關鍵詞:海陵晏殊西溪

王紅花

(中國海鹽博物館,江蘇 鹽城 224000)

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唐時全國共有四場十監,其中嘉興監名列第一,海陵監屈居第二。無獨有偶,顧況在《嘉興鹽監記》也說:“淮海閩駱,其監十焉,嘉興為首”[1]。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發生變化?!对涂たh志補志》云:“(海陵)鹽監,歲煮鹽六十萬石,而楚州鹽城、浙西嘉興、臨平監所出次焉,計每歲天下鹽利當租賦三分之一?!保?]這說明,至遲在元和年間(806 -820)海陵監產鹽量成功趕超嘉興監,并穩居第一。有數據為證,《文獻通考》統計:“末鹽煮海,則楚州鹽城監歲煮四十一萬七千馀石,通州利豐監四十八萬九千馀石,泰州海陵監、如皋倉、小海場六十五萬六千馀石?!保?]《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統計:“淮浙鹽額最多者,泰州歲產鹽161萬石,嘉興81萬石,通州78萬石,慶元39萬石?!保?]難怪南宋人周煇在《清波雜志》中感嘆:“熬波之利,特盛于淮東,海陵復居其最?!保?]盡管海陵監在海鹽生產上創造了令人望塵莫及的業績,但目前關于海陵監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筆者不揣淺陋,在對相關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簡單梳理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見,以期拋磚引玉,有補于史志。

一、關于海陵監設立時間

關于海陵監的起始時間,目前有三種說法比較有代表性,分述如下:

1.武德說。以《兩淮運司志》為代表,“漢置海陵縣,梁置海陵郡,唐武德中(618-626)建海陵監,宋元設廣盈倉,至本朝洪武初罷監,仍建廣盈倉?!保?]黃曙生先生在《江蘇省沿海古代草煎鹽業遺存整理與保護》中持同樣觀點,而且還點明了具體年份,“唐武德九年(626),設海陵鹽監于西溪鎮?!保?]

2.開元說。以《太平寰宇記》為代表,“海陵監,煮鹽之務也。唐開元元年(713)置海陵縣,偽唐于海陵縣置泰州,以轄其監?;食_寶七年(974)移監于如皋縣,置從鹽場之便近也。管南四場,北四場?!保?]275

3.南唐說?!端螘?、《嘉靖兩淮鹽法志》、《古今鹺略》都一致認為,南唐升元元年(937)置海陵鹽監[9]。

根據本文開篇的敘述,南唐說完全可以置之度外。據《新唐書·地理五》,武德三年(620),以海陵縣置吳州,更縣名為吳陵;七年(624)州廢,縣復故名。有鹽官。[10]615很顯然,武德說是把設鹽官與海陵監相提并論,混為一談。開元九年(721)右拾遺劉彤上表論鹽鐵曰:“煮海為鹽,采山鑄錢,伐豐為室,豐余之輩也……若能收山海厚利,奪豐余之人,蠲調斂重徭,免窮苦之子,損有余益不足,帝王之道,可不謂然乎?……故臣愿陛下詔鹽、鐵、木等官各收其利,貿遷于人,則不及數年,府有余儲矣”[11]。他的建議就得到唐玄宗的認可,特派將作大匠姜師度和戶部侍郎強循檢校海內鹽鐵之課。開元二十二年(734),裴耀卿為江淮轉運使,置輸場于三門西,置鹽倉以受淮鹽??梢娮蚤_元開始征收鹽課,并非設立鹽監,因此開元說也不成立。

筆者以為,設置專門的鹽務行政機構海陵監,應是第五琦“初變鹽法”之后的產物。安史之亂后,唐朝政府財政告急,迫切需要大臣出謀劃策,共度難關。第五琦脫穎而出,人不益賦而國用饒?!缎绿茣氛f:“乾元元年,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10]808。前引《嘉興鹽監記》也指出:“乾元初,上司奏議,宜以鹽鐵之職,總以社稷之臣,斡乎山海之利,以富人也。[1]”國家為壟斷鹽利,自上而下設置管理機構就勢在必行?!尔}政志》也說,“乾元間(758-760)江淮有海陵監。劉晏因舊監置使,復置嘉興、鹽城等十監?!保?2]可見海陵監的設立時間比嘉興、鹽城兩監早,應是在乾元年間。曾任通州刺史、對淮南鹽業早有涉足的劉晏鹽法改革是在第五琦變法基礎上加以完善,使法益精密。

二、關于海陵監行政級別

海陵監在全國鹽行業中處于遙遙領先的位置,它的行政級別可從監官的級別來推斷。據筆者掌握的有限資料,史載海陵監幾任監官如下:

1.《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蜀王房一系中提到李允,“同州參軍,知海陵監”[10]1394。

2.《資治通鑒》中記載,“光啟三年十月(887),畢師鐸署鄭杞知海陵監事”[13]。鄭杞不久被高霸所殺。宋代韓琦在《慶歷建帥守廳壁題名記》中評價這段歷史道:“高駢失政,致師鐸之變,孫儒楊行密之徒以盜攻盜,更相據奪,郛邑殘燼,遂為戰沖”[14]卷33。

3.道光《泰州志》中提到褚仁規,“以仁規仕吳,為海陵鹽監使兼縣事”[15]203。

4.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列舉的監官有三位。柴進思,“泰州軍事判官兼營田、鹽監”;高防,“顯德三年(956),初下泰州,即命權知州事,兼判海陵鹽監事”;張澹,“開寶七年(974),通判泰州,兼海陵鹽監副使”[16]613。

5.歐陽修在《司封員外郎許公行狀》中記錄:“(許)君諱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偽唐,為監察御史。李氏國除,以族北遷。獻其文若干篇,得召試,為汲縣尉冠氏主簿。遷秘書省校書郎、知縣事,數上書論北邊事。是時趙普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甕中,甕滿輒出而焚之,未嘗有所肯可,獨稱君為能,曰:‘其言與我多合?!侄q,拜太仆寺丞,磨勘錢帛糧草,監永城和糴,知海陵監。三歲,用監最遷大理寺丞,賜緋衣銀魚。遷太常丞,知鼎州”[17]558。

3.4.2 直流電源自身具有完善的蓄電池管理功能,可對蓄電池進行充放電管理,能有效延長蓄電池使用壽命,減少站點蓄電池投資和維護費用。

盡管海陵監監官不能一一列出,但我們仍能由此數斑而窺全豹。從上可知,除了唐末藩鎮割據時,海陵監管理失控外,其余大部分時間還是處于國家的掌控之下,為官擇人。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海陵監官通常由州官兼領,這一方面說明海陵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似乎說明它的行政級別應該比縣的級別略高,介于州與縣之間。這可以從許逖的履歷表中一目了然,知縣事,到知海陵監,再到知鼎州。褚仁規則是以“海陵鹽監使兼縣事”,亦可說明監比縣級別高。這也印證了唐代顧況在《嘉興鹽監記》中所言,“大監小州不相若”[1]。

三、關于海陵監設立地點

關于海陵監的設置地點,史書也留下一些蛛絲馬跡。

1.《宋朝類苑》直接說明,“西溪鹽倉即海陵監也”[18]421。

2.《讀史方輿紀要》也說:“海陵監本泰州鹽場。宋置監于此,亦曰西溪鹽倉。在今泰州東北百里?!蓖瑫€說,“海陵監,州東北百二十里,宋為西溪鹽倉,州產鹽,因置監于此,以司其利?!保?9]

3.前引“泰州海陵監、如皋倉、小海場六十五萬六千馀石”。在這里,統計數據時不提及西溪鹽倉,似乎也暗示海陵監與西溪鹽倉乃一處?!短┲葜尽吩?,“開寶七年(974),以海陵監移治如皋,置西溪鹽倉。孝宗乾道七年(1171)罷鹽倉,置官鹽場?!保?5]9則說明海陵監已經與西溪鹽倉一分為二。

4.《宋會要》中提到,天圣元年(1023)三司鹽鐵司與制置茶鹽司共同規劃淮南鹽場事宜時,其中第六條,“鹽倉今后年滿班行,乞舉侍禁已上文臣。泰州如皋、楚州鹽城各知縣事即舉京朝官;通州、泰州西溪鹽倉文臣即依淮南山陽監官例舉?!保?0]327從這段記載看出,把西溪鹽倉與山陽監官相提并論,西溪鹽倉文臣享受監官的升遷待遇,似乎也能從側面說明西溪鹽倉與海陵監的淵源。

5.據張方平《文靖呂公神道碑銘》記載:“咸平三年(1000),章圣始御,便座閱郡國貢士。以進士及第,解褐絳州推官,再調鹽城監判官,將漕以干局聞,就遷大理丞,榷定鹽策,度署西溪,大儲放利?!保?1]呂夷簡因工作出色,從鹽城監調到西溪“榷定鹽策”,也可證明西溪至少是與鹽城監平級、甚至略高的行政機構所在地,而海陵監正好符合這一條件。

綜上所述,西溪鹽倉曾是海陵監所在地,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東臺西溪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春軒塔,唐代李承曾賦詩云:“東設點將臺,西有溪通淮。海軒春潮旺,皆由此塔來?!彼坪跻材茏C明西溪的不同凡響。

四、西溪鹽倉管轄鹽場

關于海陵監管轄鹽場,戴裔煊在《宋代鈔鹽制度研究》曾有專門討論。本文著力探討西溪鹽倉管轄鹽場。

《弘治運司志》記載,西溪鹽倉管轄梁垛、何垛、小海、丁溪、劉莊五場。追本溯源,這則史料應來自《宋會要》:紹興二十八年(1158),淮東提鹽吳巘列舉了淮南的十九個催煎場,其中泰州占十二個,分別為角斜、拼茶、虎墩、古窯、掘港東陳場、豐利東西場、馬塘、丁溪、何家垛、梁家垛、小淘、劉莊;并說,其中何家垛、小淘、古窯、劉莊、馬塘五場為新創建鹽場[20]391。當時為了解決海鹽的周期性過剩問題,急需對現有鹽場進行廢并,裁減場官。鹽場廢并后,西溪買納場管轄丁溪劉莊、梁垛何垛、小淘催煎場。因此上述西溪所管轄鹽場中小海應是小淘之誤。

《太平寰宇記》說:“鹽城監,古之鹽亭也,歷代海岸煎鹽之所,原管九場,偽唐以為鹽城監……鹽場九所,在縣南北五十里至三十里,俱臨海岸,即五祐、紫莊、南八游、北八游、丁溪、竹子、新興、七惠、四海?!保?]233由此可見,丁溪場始屬鹽城監管轄,后來卻演變成西溪鹽倉管轄。這其中應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1.大中祥符二年(1009),鹽城監廢為倉[22]。

2.余靖在寶元元年(1038)寫道:“景祐(1034-1038)初,太史吳公遵路漕淮南粟,兼制置使公事,乃奏言,楚之鹽城造鹽之場七,皆售縣倉,亭灶棋列,相去亙百里,掌出納者以倉為主,而不出郛廓。故私煮盜販,散漫不能禁。請分南五場傅海七十里,命一官督察之,俾火伏可見,私煮可禁。天子是其議,可其奏。公因舉殿直曹元素蒞焉。其收果益舊數?!保?3]看來,原位于鹽城縣南的鹽城監廢棄,改由縣倉管理鹽場后,出現了“私煮盜販”等問題,影響惡劣,致使南五場另派員專門管理。另外需指出的是,有的史書在引用這段記載時,往往把吳遵路張冠李戴成吳中甫。

3.劃歸西溪鹽倉管理。

五、西溪三相辯

談及西溪,就不能不提及西溪三相。目前西溪三相說已深入人心。嘉靖《兩淮鹽法志》、雍正《揚州府志》、嘉慶《重修揚州府志》等俱在相關章節予以介紹。但筆者以為,西溪三相中,范仲淹在正史和地方志中都有明確記載,在此不再贅述。呂夷簡,除張方平在《文靖呂公神道碑銘》有明確記載外,他和范仲淹在西溪還有關于牡丹的詩歌唱和。另外,范仲淹還在西溪為呂夷簡建了三槐堂。綜上所述,呂夷簡任職西溪應該也是真實可信的。唯獨晏殊任職西溪,似乎有點牽強附會。

理由一:在古代,人們通常通過建祠堂來紀念和緬懷先賢。據嘉靖《兩淮鹽法志》:“景賢堂,在來熏南,桷繪文靖呂公、文忠富公、文正范公、內翰王公、忠肅陳公、發運張公、安定胡公先生于內。垓增繪清獻趙公、運使施公,以系州人之思?!保?4]戴桷是南宋寶慶間(1225-1227)常平使,他在紀念客籍先賢的景賢堂中,沒有繪及晏殊;南宋寶慶二年(1226)起,曾三次任職泰州的陳垓在增繪時,也沒有繪及晏殊。明弘治《兩淮運司志》在提及西溪時,也只說“呂文靖公、范文正公相繼監鹽倉”[6]。直到明嘉靖時建泰州名宦祠時,才把晏殊包括在內?!疤┲菝蚂?,即舊景賢堂,嘉靖元年(1522)知州金延瑞等重建。祀宋丞相晏殊、監西溪場鹽稅呂夷簡、范仲淹等?!保?4]卷11這里說到晏殊,但未提晏殊監西溪鹽倉。

理由二:《輿地紀勝》、《方輿勝覽》都無晏殊任職西溪的相關記載。后人研究成果《唐宋詞人年譜》也無相關描述。在西溪也沒有留下任何關于范仲淹和晏殊互動的記載。

理由三:“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中來?!?為敘述簡便,下文引用此詩一律簡稱為“誰道西溪小”,筆者注)這首被地方志津津樂道、并作為重要證據的詩作者再解讀。

明《西溪鎮志》記載:“晏殊,撫州人。按,晏溪志載,本鎮有書院,有南風亭,皆晏丞相建,因此溪以晏名。有詩云,誰道西溪小。蓋由晏公曾官此地,故云?!保?5]

清雍正《揚州府志》記載,“晏殊,字同叔,撫州人,嘗官泰州西溪,故溪亦以晏名。本鎮有書院,有南風亭,皆晏所建。相傳范仲淹居政府時有詩云,誰道西溪小。仲淹與殊俱嘗官此,故云?!保?8]421

清嘉慶《重修揚州府志》記載,“西溪鎮,在縣西南五里,宋初置西溪鹽倉。晏殊、呂夷簡、范仲淹先后官此。仲淹詩云,誰道西溪小,蓋指晏、呂二公也?!保?6]291

從以上三條記載,可清楚看出這首詩從明代到清雍正、再到清嘉慶演變為范仲淹所寫的軌跡。第一條,用“有詩云”,只字未提跟范仲淹的關系。第二條,用“相傳范仲淹居政府有詩云”,表明不是確實有據,只是輾轉傳說,還比較客觀。第三條,用“仲淹詩云”,則完全認定,沒有出處,沒有理由和解釋,最終實現以訛傳訛。

筆者以為“誰道西溪小”不是范仲淹所寫。首先,這首詩不是出自《范文正公文集》[26]。其次,他作為一名從西溪走出去的有深厚儒家修養的政府官員,直白的寫出“西溪出大才”,有自我標榜之嫌。再次,《宋朝類苑》在引用呂夷簡、范仲淹牡丹詩歌唱和后,曾提出,“因二公詩筆,續和尤多?!惫P者以為此詩乃后人和詩,更合情理。若上述判斷成立,則這首詩恰恰證明西溪歷史上總共出現了兩位丞相,為呂夷簡和范仲淹,晏殊則是后人附會之說。

理由四:范仲淹、晏殊、富弼三人的特殊關系。

歐陽修在《觀文殿大學士行兵部尚書西京留守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中指出:“公(指晏殊,筆者注)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如寒士,尊酒相對,歡如也。得一善,稱之如己出,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等,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當公居相府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于臺閣,多一時之賢?!保?7]350

《范仲淹評傳》云:“天圣五年(1027)正月,晏殊罷樞密副使,出守應天府,辟丁憂南都的范仲淹掌府學教席。晏殊薦舉他參加學士院試。天圣六年(1028)十二月,守喪期滿的仲淹,被召為秘閣校理,躋身館職清流,開始了他的立朝生涯?!保?7]45

《宋史·富弼傳》,“富弼,字彥國,河南人?!俸V學,有大度,范仲淹見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云湮氖就踉?、晏殊,殊妻以女?!保?8]

清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中記載:“鄭公(富弼)父富言乾興、天圣中嘗監泰州稅務,州學有石刻,蔣穎叔書,云,鄭公嘗侍其父征商于海陵。又嘉靖志云,鄭公于治平二年(1065)任泰州通判?!保?6]754

從上可清楚看出,晏殊是范仲淹、富弼的伯樂,范仲淹又是富弼的伯樂。監西溪鹽倉的范仲淹對當時年僅18歲的富弼十分賞識,日后推薦他應制舉,又向恩師晏殊極力推薦,遂被晏招納為婿。慶歷新政中,范、富成為親密的政治伙伴[27]42。三人同朝為官,并先后成為丞相,成就了北宋政壇的一段佳話。后人在西溪建書院和南風亭懷念范仲淹和晏殊,也就變得順理成章;甚至把西溪改名晏溪也是出于不忘本的考慮,并非作為晏殊任職西溪的證據,而是對晏殊這一伯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正如鹽城曾改名“葉挺城”,并非因為葉挺曾經任職鹽城,而是因為鹽城作為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所在地,不忘葉挺軍長的卓越貢獻一樣。

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這已成大勢所趨。古為今用,這本無可非議。筆者以為,任何對歷史文化的開發,應建立在對相關史料的充分研究和正確揭示的基礎上,千萬不可似是而非,而應是去偽存真。這也是本文寫作的目的所在。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1][唐]顧況.嘉興鹽監記,文苑精華.卷808[M].北京:中華書局,1966:4269.

[2][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1074.

[3][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5[M]∥四庫全書.6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4[M].徐規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5][明]汪砢玉.古今鹺略[M]∥續修四庫全書8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2.

[6][明]鄭仲達等撰.兩淮運司志.卷5[M].弘治二十四年刻本.

[7]江蘇省文物局.江蘇省文物課研課題成果匯編(2004—2006)[C].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07-208.

[8][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四庫全書4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5.

[9][清]徐松輯,葉渭清撰.宋會要[M]∥續修四庫全書7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10][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王小甫標點.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1]杜來梭.唐姜師度在安邑設置鹽屯和檢校海內鹽鐵之課時間考[J].鹽業史研究,2004(2):61-64.

[12][明]朱廷立.鹽政志[M]∥續修四庫全書839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22.

[13][宋]司馬光.[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22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79.

[14][明]盛儀.嘉靖惟揚志[M].卷33.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15][清]陳世镕撰,泰州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6][清]阿克當修,姚文田,江藩,等撰.嘉慶《重修揚州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7][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李逸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

[18][清]尹會一,程夢星撰修.雍正揚州府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19][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續修四庫全書5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56.

[20][清]徐松輯,葉渭清.宋會要[M]∥續修四庫全書7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7.

[21]李成學.呂夷簡任西溪鹽官小考[J].黑龍江史志,2009(9):26-28.

[22][清]徐松輯,葉渭清.宋會要[M]∥續修四庫全書7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12.

[23]郭正忠.宋代鹽業經濟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2.

[24][明]史起蟄.嘉靖兩淮鹽法志[M].荀德麟點校.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387.

[25]西溪鎮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16[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133.

[26]陳鈞.北宋三相與東臺西溪[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56-61.

[27]方健.范仲淹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8][元]脫脫.宋史[M].劉浦江標點.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7268.

猜你喜歡
海陵晏殊西溪
Beautiful Summer
《宋書·州郡志》“海陵”的一處句讀
晏殊換題
《海陵叢刻》及其研究
晏殊的忘年知音
晏殊換題
杭州西溪濕地
所見·西溪度假酒店
晏殊《完溪沙》
海陵灣臺風浪場的數值模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