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世說新語》對《詩經》的接受

2014-03-18 11:46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寧波315100
名作欣賞 2014年11期
關鍵詞:世說新語詩經時代

⊙王 巖[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100]

作 者:王巖,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寧波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文秘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秘書學教學與研究。

《詩經》流傳的歷史,就是被接受、被研究的歷史。據范子燁先生的統計,《世說新語》共有四十多則故事與《詩經》密切相關?!对娊洝纺茏鳛橐徊拷浀涠嬖谙氯?,就在于不同時代的人們去解釋、接受并運用它。

一、《世說新語》所引《詩經》的接受形式

從《世說新語》所引《詩經》來看,主要有如下一些接受形式:

(一) 直接引用《詩經》的題目?!白x經”曾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學習知識的方式,人們對《詩經》的內容更是了然于心,那么用最具概括性的詩題抒情言志就是最言簡意賅的方式了。就像曹操“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苦寒行》) 中的“東山”一出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我徂東山,滔滔不歸”的征戰之苦。晉室南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時期,東晉建都于建康,許多渡江之人一想到長安、洛陽之陷,就悲從中來?!斑^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借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言語》) 起初渡江之人面對山河之異的陵谷變遷,還沒有找到恰當的寄托情感的方式,只能相互嘆息而已。但此后不久溫嶠過江,就把所有過江避難之人的感受與“黍離之痛”聯系在了一起,應該說,沒有哪一個意象能比這一概括更能恰當而準確地傳達出人們此時的共同心理了。

詩中那緩慢的節奏、悠長的喟嘆、悲涼的境界,傳達出對故國凋敝的憂傷,也傳達出人們對往昔美好時日的懷念,社會的陵谷變遷與個人的人生悲劇也得以傾瀉“,黍離”從此也就成了感慨國家興亡的最恰當的典故。每當國家將有禍亂或哀鴻遍野的災難來臨“,黍離”之悲都會被人們反復提及。

可見“黍離之痛”穿越了歷史的時空,引發了遙遠的回響,此種情感出現之時“,總伴隨有特別的情感強度,就好像我們心中以前從未發出過聲響的琴弦被撥動,或者有如我們從未察覺到的力量頓然勃發”。

《世說新語》中用《詩經》的題目“黍離”來概括一種情境的手法,也就是一個個在眾多的同類詩中反復出現的象征的手法,西方文論稱為原型意象?!八囆g作品不是某個藝術家個人的憑空創造,而是傳統的產物,其特殊意義是超個人的?!币惶岬剿鼈?,就會將人們納入到一種特定的情境中,或悲傷、或思念、或困頓,人們都會準確地領會其真實的意圖,這就遠不是一個人的獨唱,仿佛一下子就說出了一千個人的聲音,從而構成了無數有相同境遇的人的大合唱。

(二) 同樣的詩句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意蘊。從《左傳》開始,人們已經讓《詩經》為己所用,詩成了人們彼此溝通甚至在外交場合的一種特殊的言說方式?!皵嗾氯×x”是人們最常用的言說方式,曹操的《短歌行》詠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的本義是表達情人之間的相思之情,但曹操卻拿來為我所用,表達求賢若渴的期盼,達到了言志與抒情的完美結合。接受美學認為“任何文學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決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圖式結構。它不是獨立的、自為的,而是相對的、為我的。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產生獨立的意義,而意義的實現則要靠讀者對之具體化,即以讀者的感覺和知覺經驗將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來,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確定,最終達致文學作品的實現”?!妒勒f新語》許多時候有意地讓同樣的詩句在不同的場合出現,表達各不相同的內容。如《仇隙》1:

孫秀既恨石崇不與綠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禮。后秀為中書令,岳省內見之,因喚曰:“孫令,憶疇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引文出自《詩經·小雅·隰?!?,原義謂心里喜歡上了他,哪一天能忘記他呢?孫秀借此說明自己絕對不會忘記舊日曾受過潘岳的侮辱。在《規箴》6中也同樣引用了這兩句詩:

這則故事引詩與前則相同,但表達的卻是何晏不會忘記管輅的真誠之言,雖然二人交情不深卻能以誠相待,所以牢記管輅的話就是對他最好的贊賞和謝意。同樣的詩句在不同的場合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內心所珍藏的,既可以是滿腔的仇恨,又可以是無限的感激。

(三) 運用《詩經》的美以抗衡現實的苦難?!笆勒f新語時代”是一個亂世,那是一個許多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殺頭的時代,讀那一段史書,最讓人觸目驚心的莫過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了,其文字的背后不是隱隱地透出殷紅的血跡嗎?詩歌可能是化解殘酷命運的最好手段,《世說新語》中的人物有時就運用《詩經》,于不知不覺中化解了生活中的苦難,從而達到心理的平衡。如《文學》3: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曾使一婢,不稱首,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訴,逢彼之怒?!?/p>

《詩經》意義的表達有時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為后人的解讀提供了廣闊空間。讀了這則故事,也許會讓我們想到劉禹錫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二、《詩經》流行于“世說新語時代”的因緣

晉人如此好《詩經》,這就有必要探討一下《詩經》在“世說新語時代”流行的原因了。

(一) 時人的好學風氣所致。魏晉人不但大多有著瀟灑飄逸的風姿,他們欣賞著彼此的美麗,同時他們更關注于人物的內美。從《世說新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研習各種經典著作的熱情是如此之高,同樣人們對《詩經》也有著一種特殊的偏愛,鐘嶸《詩品》就認為漢魏六朝許多詩人屬于《詩經》一系,上品的阮籍源出于《小雅》《古詩》,曹植、劉楨、左思、陸機、謝靈運源出于《國風》,其中多數人都活動在《世說新語》中。此外人們對續寫詩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夏侯湛作周詩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溫雅,乃別見孝悌之性?!?《文學》) 周詩即《詩經》中有目無篇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六篇,有其義而亡其辭,夏侯湛逐一續之,引來了潘岳的一片贊嘆之聲,說他的這些詩不但寫得溫煦高雅,更能從中見出孝順友愛的性情。

(二) 與時人言說時喜歡引經據典的風氣有關。他們從一本本古籍中汲取著各自所需的營養,有的還在為這些古籍作注,一方面豐富了自己的學識,另一方面又可以作為清談的資本。引經據典增強了交談中的說服力,又顯示了自己出眾的才華。比起其他的典籍,《詩經》多是作為官方學校的教材,精通《詩經》也往往意味著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除了引用《左傳》《春秋》《孝經》之外,《詩經》更是必不可少的。查《詩經·大雅》中多篇相傳是周公旦所作,其中《文王》《大明》《》《樸》《思齊》《皇矣》《靈臺》都是歌頌文王之德的,《下武》《文王有聲》則歌頌武王能繼文王之業。面對袁閬的發難,如果荀爽只是簡單地加以辯解,總會有蒼白無力之感,但引用了周公旦作《文王》,并不去敘說遠古帝王堯舜的德政,卻歌頌周文王、周武王,這是符合愛親人這一大義的事例,就大大增加了論辯的說服力,可見《世說新語》中的人物對《詩經》能各取所需,靈活運用。

(三) 與時人的喜歡摘句評論詩文的風氣有關。摘句就是把自己認為的秀句警句從詩中提取出來加以賞析,陸機《文賦》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薄妒勒f新語》中此種評論方法很多,如王孝伯與弟弟談論《古詩》并認為“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為最佳,于詩中尋覓警句成為當時的一種風氣。

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惫唬骸爸兌?,遠猷辰告?!敝^此句偏有雅人深致。(《文學》)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本文是一個多層面的開放式的圖式結構,它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僅僅在于人們可以對它作出不同的解釋,這些解釋既可以因人而異,也可以因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無論哪種解釋都是有意義的,也是合理的”?!耙徊课膶W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大型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啊笔勒f新語時代”人們對《詩經》反復體驗、感悟、使用,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人與詩歌相親相愛的新鮮感覺。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已經把《詩經》生活化,化為了自己語言的一部分,并成為人們交往禮儀中最好的一種言說方式,有些雖然已經遠離了《詩經》的本義,但多能恰當地傳達出特定情境下各自的意愿。從《世說新語》與《詩經》的密切關系,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溫文爾雅的氣度,魏晉風度不僅存在于阮籍、嵇康等名士的身上,同樣也在許多普通人的身上閃光,他們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踐行了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妒勒f新語》是《詩經》接受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環。

[1] 范子燁.小說書袋子:《世說新語》的用典藝術[J] .求是學刊,1998(5) .

[2]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C]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3] [德] HR姚斯,[美] 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歡
世說新語詩經時代
詩經
現代詩經
現代詩經
論李白詩中《世說新語》典故
從《世說新語》看士族女性的魏晉風度
《世說新語》中兩晉士人的文學審美趣味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