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例童年反應性依戀障礙的診治過程談親子教育

2014-03-18 17:24姚惠俠張亞紅
衛生職業教育 2014年11期
關鍵詞:親子障礙患兒

姚惠俠,張亞紅

(甘肅省康復中心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童年反應性依戀障礙是依戀障礙的一種類型,發生于嬰幼兒及童年早期,表現為與嚴重的兒童教養不良有關的兒童社交關系模式的長期異常,伴有情緒紊亂,有安慰無效的恐懼、愁苦,而且保持高度的警覺,與同伴交往差。這種教養不良包括對兒童心理虐待或忽視,身體虐待或忽視,如長期對兒童舒適需求和(或)鼓勵要求的不理睬,對嬰兒冷淡、忽視或虐待,甚至故意的傷害,在嬰兒病痛時也不關心、不愛護,不提供診療和足夠的營養,以及對嬰兒軀體需要時不理睬,饑餓時不喂養,主要養育者的反復變換等[1]。本文報告一例童年反應性依戀障礙病例的診治過程,由此說明早期正確的親子教育對兒童性格、情緒及人際交往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1 病例

1.1 病例介紹

患兒,男,5歲半,10個月之前一直由母親撫養,跟母親的依戀關系很好,10個月之后由奶奶撫養,奶奶患高血壓病,擔心自己摔倒會傷及孫兒,故從來不抱患兒。待患兒會走路后,奶奶對患兒的行為有諸多限制。漸漸地患兒和奶奶在一起時顯得拘謹,不敢說話,和父母在一起時也逐漸變得拘束,不許父母親吻自己,晚上睡覺不許媽媽陪著。在公共場合表現為退縮、害怕。3歲上幼兒園后,教師反映患兒拒絕與其說話,跟小朋友玩耍時有沖動行為,被別的小朋友傷害后不會告訴父母。近半年來患兒不愿上幼兒園,不愿去奶奶家,只要奶奶在,患兒就沉默,即使跟父母也不說話。

家族中無精神病患者及類似病史。

1.2 體檢與診斷

體檢:生長發育正常,心肺腹及神經系統查體無異常。

精神狀況:緊張、退縮,不與醫護人員交流,不讓醫護人員牽手,很想要醫生手中的玩具但又說玩具不好。

診斷:根據ICD-10診斷標準,診斷為童年反應性依戀障礙。

1.3 治療經過

通過心理評定,找出家長育兒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治療過程:第一,依戀關系重建。首先教會父母與孩子說話時的表情、語氣等技巧,然后通過游戲互動讓患兒感受父母親的愛撫,如擁抱、愛撫、親吻等。同時讓患兒在游戲中擁抱父母,撫摸父母的手、臉等暴露皮膚,甚至親吻父母的臉等,互相體驗愛與被愛的感覺,逐漸建立依戀關系。這個過程需要兩周時間。第二,解決孩子在社交中的矛盾心理。由治療師與患兒建立親密關系,治療師在與患兒交往中,發現患兒的矛盾心理及時糾正并給予正確指導,通過游戲讓患兒學習正確的人際交往模式,多次練習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方式,這個過程也需要兩周時間。通過以上治療患兒逐漸變得愛說話,膽子也變大了,在醫院不再拘謹,并且能靜下心來畫畫或者聽治療師講故事。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患兒母親反映患兒回家后能與小區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并且能主動跟鄰居打招呼;愿意去奶奶家了,跟爺爺奶奶交流正常。

2 討論

2.1 依戀關系與親子教育

童年反應性依戀障礙的發生主要與嬰兒的生活環境有關,撫養者長期對嬰兒身體或心理的虐待或忽視,以及頻繁更換撫養人,都可能導致本病,若存在反復長期親子分離同時伴隨虐待、忽視等情況,則兒童患病的可能性極大[1]。本文介紹的患兒由于更換撫養人,撫養過程缺乏親子互動等因素,使患兒產生不安全感,形成了自卑、回避等性格特征以及人際交往障礙。由此可見,依戀關系不僅對兒童的性格產生影響,而且對情緒及人際交往也產生影響。安全的依戀關系能使兒童對情緒進行有效調控,有利于兒童學習和掌握人際交往技巧,而良好個性、正確的人際交往技巧是早期親子教育的內容之一。

2.2 親子教育

2.2.1 概念 親子教育是以親緣關系為主要維系基礎,以嬰幼兒與家長的互動為核心內容,以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和愛護嬰幼兒身心健康,開發潛能,培養個性,使新生人口的整體素質得到不斷提高為宗旨的一種特殊形態的早期教育。親子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強調父母、孩子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實現雙方互動,促進嬰幼兒人格的健康發展和父母自身素質的提高。

2.2.2 內容(1)教育家長。家庭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驛站,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朋友。創造輕松和諧的家庭育兒環境,掌握豐富的育兒知識,保持育兒熱情是培養安全依戀關系的基礎,主動接觸、觀察、了解,讀懂孩子發出的信號,準確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含義,并作出及時反饋,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而產生安全感。同時,注重與孩子的交流與互動,使孩子產生對父母親的信任與親近感??傊?,家長不僅要學會從情感上關心孩子,從人格上尊重孩子,從日常行為規范上教育孩子,而且要抓住兒童發展和學習的敏感期進行有計劃、循序漸進的教育,使孩子在快樂、輕松的親子關系中健康成長。

(2)親子活動。家長與孩子在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上進行親子活動,活動必須生活化、游戲化、音樂化、自然化。生活化,指活動材料是孩子熟悉的、喜歡的,又是在家庭中可以找到的,家長在與孩子游戲時不會因為材料不易尋找而影響親子游戲的開展。游戲化,從孩子的年齡特點考慮,組織親子活動時可以游戲的口吻、游戲的方式進行,使孩子在玩中學到本領。音樂化,為孩子和父母提供一種親子之間的音樂互動環境,并不刻意向孩子教授什么知識或技能,而是讓孩子在旋律和節奏中積累情感,進行感官體驗?;谶@種對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的再認識,我們在設計親子活動課程中更需關注幼兒的情緒、情感體驗。自然化,是指經常帶孩子到草地、公園等地方做游戲、散步,讓孩子在大自然中體驗親情,探究童年的樂趣。

綜上所述,親子教育以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為基礎,在平等、信任、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通過各種訓練和游戲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個性,使孩子得到全面發展??梢哉f,親子教育是兒童社會化和人格發展的核心與動力,對其健康成長起決定性作用。家長和孩子在整個親子活動中一起成長、一起進步,同樣也使家長體會到了自身價值,并促進了家庭的溫馨與和睦,最終使我們的社會更和諧地發展[2]。

猜你喜歡
親子障礙患兒
KD患兒急性期h-FABP、PAC-1表達與冠狀動脈受損的關系
睡眠障礙,遠不是失眠那么簡單
跟蹤導練(四)2
跨越障礙
多導睡眠圖在睡眠障礙診斷中的應用
“暖男”石卓:用懷抱安慰患兒
特發性矮小患兒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達
白血病·患兒
親子臉
親子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