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田野博而能精
——戴慶廈先生學術述評

2014-03-20 14:52朱艷華
文化學刊 2014年3期
關鍵詞:語言學雙語少數民族

朱艷華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北京 100083)

戴慶廈,福建省仙游人,1935年6月21日出生于福建廈門鼓浪嶼。他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北京市教學名師。1952至1956年,他進入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學習,從此走上民族語言研究之路,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漢藏語研究中心主任, “985工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教育與邊疆史地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語言中心主任;云南師范大學漢藏語研究院院長;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周邊語言文化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首席專家。兼任國際雙語學學會會長、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少數民族語言分中心主任、全國語言文字標準技術委員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標準技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1世紀第一屆語言文字規范審定委員會委員、全國術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少數民族特別分技術委員會委員; 《漢藏語學報》主編, 《中國語文》 《民族語文》《語言文字應用》 《語言研究》 《語言科學》以及美國《藏緬語區語言學》(LTBA)等學術刊物的編委。

戴慶廈先生在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領域成果豐碩,成就卓著,是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領域的學術權威,也是國際語言學界公認的知名專家。鑒于戴慶廈先生在語言學研究上的突出貢獻,美國語言學學會在2002年第76次年會上,經會員投票表決,一致同意授予他“美國語言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的稱號。①美國語言學會成立于1924年,是規模最大的國際語言學組織。國際公認的頂尖語言學期刊Language就是該學會的代表期刊。該學會于963年開始選舉榮譽會員,并規定榮譽會員是針對美國以外的語言學專家所設,總名額不超過60位。鑒于他對亞洲地區語言研究的貢獻,2011年泰國清萊皇家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一、學術成就

戴慶廈先生六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民族語言的研究,執著勤奮,務實創新。迄今已出版學術著作46部(部分為合著),主編75部著作,發表論文315篇,其中既有單一語言的描寫分析,也有跨語言的比較研究;既有語音、詞匯、語法等本體研究,也有語言學理論、語言功能、語言教育、民族語言文字方針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各個領域。下面對戴慶廈先生的學術成就略作評述。

(一)景頗語研究

景頗語研究是戴慶廈先生開始語言學研究的起點。1952年戴慶廈先生進入中央民族學院之后不久,學校給學生分配專業,戴先生被分配去學習分布在中、緬、印邊界的一種景頗族語言——景頗語(緬甸稱“克欽語”,印度稱“興頗語”),從此走上58年篳路藍縷的景頗語研究之路。出版著作包括《漢景詞典》(1981)、《景漢詞典》(1983)、《景頗成語》(1983)、《景頗語文常識》(1986)、《景頗語語法》(1992)、《景頗語詞匯學》(1995)、《景頗語參考語法》(2012)等7部,發表論文43篇。這些研究構建了景頗語語音、語法、詞匯研究的體系,使人們對景頗語的全貌有了科學、系統、深入的認識。下面以《景頗語參考語法》及一些單篇論文為例,從中管窺戴慶廈先生在景頗語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

《景頗語參考語法》對景頗語語法進行了全面、系統、細致的描寫與分析,是戴慶廈先生多年景頗語研究的結晶。在對景頗語語音、形態、詞法、句法進行整體審視的基礎上,提出對景頗語語法特征的重要認識:景頗語是藏緬語中形態變化較多的語言,同時語序和虛詞也是重要的語法手段,現代景頗語的語法類型已出現由形態發達型向分析型轉變的趨勢。根據景頗語獨特的語法特點以及多年研究景頗語語法的經驗,戴慶廈先生提出了景頗語語法研究必須注意的兩個問題:一是語法與語音的相互制約關系,二是詞法與句法的結合。

戴慶廈先生對景頗語的研究有以下特點:

一是對景頗語的語言現象和語言規律進行深入挖掘,條分縷析。以景頗語句尾詞的研究為例。在1990年至2008年的近二十年間,戴慶廈先生先后發表了《景頗語的句尾詞》 《再論景頗語的句尾詞》《景頗語句尾詞形成的結構機制》 《景頗語謂語人稱標記的多選擇性》等4篇文章,對景頗語中豐富而復雜的句尾詞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認為,景頗語的句尾詞是親屬語言中頗具特色的一類虛詞,表示以下語法意義:句子的式(即句子的語氣)、主語和賓語的人稱和數、謂語的方向。表示語法意義的手段主要是屈折變化,包括加前綴、變換前綴、變化語音(聲母、韻母、聲調)、改變詞根等。句尾詞主要來自人稱代詞和動詞,在經歷了比較充分、系統的發展過程之后,近期又出現了簡化的趨勢。

二是重視研究景頗語語法與語音的相互制約關系。如:《景頗語使動范疇的結構系統和歷史演變》一文指出,由于受到雙音節化韻律的制約,景頗語前綴式使動詞(*s+自動詞)沒能向變音式演變;分析式使動詞(?ǎ31?un55“使” +自動詞)的出現,是以景頗語雙音節動詞的較大發展為基礎的?!毒邦H語名詞的類稱范疇》一文指出,名詞的類稱范疇之所以選用四音節詞的語法形式,是由景頗語的語音特點決定的。通過對《景漢詞典》中15245個詞語的統計,認為景頗語景頗語是以雙音節詞為主的語言,名詞中雙音節的比例更高。表示個稱的雙音節名詞通過雙聲或疊韻(諧韻)的手段,構成四音格詞,表示類稱,在語音上容易形成韻律感?!毒邦H語的韻律與語法結構演變》一文,指出景頗語有元音舌位高低和諧、音節前弱后強、雙聲及疊韻(諧韻)、雙音節化、重疊等5種韻律形式,景頗語的韻律特點受景頗語分析程度的制約。景頗語的類型特征經歷了形態變化由多到少的變化,這一演變使其韻律特點越來越豐富。

三是重視從跨語言的視角對景頗語的語法現象進行研究。如:《萌芽期量詞的類型學特征——景頗語量詞的個案研究》通過對景頗語和藏緬語族其他語言中的量詞特征進行比較,認為藏緬語的量詞有兩種類型:萌芽型和發達型,并對這兩種類型的差異進行了比較?!毒邦H語“給”字句的類型學特征》通過對景頗語和藏緬語族諸語言及漢語的比較,從語法、語義、詞源等方面分析了景頗語“給”字句的類型學特征?!毒邦H語四音格詞產生的機制及其類型學特征》通過景頗語四音格詞與漢語四音格詞的比較,認為景頗語和漢語雖為親屬語言,但四音格詞存在較大差異,似無共同來源。

(二)藏緬語研究

藏緬語族(以下簡稱藏緬語)是漢藏語系中分布最廣、語種最多、特點最豐富的一個語族,與漢語的親緣關系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一致認同。藏緬語的研究,無論是對漢藏語的歷史比較研究,還是對語言學的理論建設都有其特殊的價值。戴慶廈先生在這一領域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調查、記錄了多種前人未發現或未記錄過的語言。如: 《勒期語研究》《浪速語研究》《波拉語研究》等著作系統描寫了景頗族的幾種支系語言浪速語、勒期語、波拉語的語音、語法、詞匯系統?!断蓫u語研究》一書對使用人口不足100人的瀕危語言仙島語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恫鼐捳Z十五種》一書除研究景頗族各支系語言之外,還較系統地記錄、描寫了緬甸克倫族使用的一種獨特的SVO型藏緬語——克倫語,以及700多年前從北方南遷至云南通??h定居的蒙古族的語言——喀卓語。這些研究填補了藏緬語研究的空白,給藏緬語族大家庭增加了新的成員。

2.研究藏緬語一些重要語言現象的歷時演變軌跡,弄清其來源及發展演變的過程和趨勢。以藏緬語松緊元音的研究為例。元音分松緊是彝語、拉祜語、傈僳語、哈尼語、景頗語、載瓦語等部分藏緬語族語言的重要特征,但這一特征直到1948年馬學良的《倮文作祭獻藥供牲經譯注》一文中才開始被揭示出來。對松緊元音的深入研究則推戴慶廈先生的《我國藏緬語族松緊元音來源初探》 《藏緬語族松緊元音研究》等文章。這些論文闡述了松緊元音的語音特征,指出這是屬于元音范疇的一種語音現象;從來源上看,松緊元音具有多源性的特點,有的來自聲母的清濁,有的來自韻母的舒促;其發展趨勢是從松緊嚴整對立走向不完全對立和不對立。此外,《藏緬語族語言聲調研究》《藏緬語族某些語言的弱化音節探源》 《藏緬語族語言使動范疇的歷史演變》《從詞源關系看藏緬語名量詞演變的歷史層次》等論文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藏緬語聲調、弱化音節、使動范疇、名量詞等語音現象、語法范疇的歷史發展。

3.從類型學的視野研究藏緬語的一些語法現象,獲得對語言共性與個性的客觀認識。以《藏緬語的形修名語序》一文為例。該文通過對10種藏緬語形修名語序比較分析,指出藏緬語的復合詞和短語的形修名結構既有一致性也有差異性,形容詞定語前置與后置于核心名詞在形式及功能上面都存在差別。該文還分析了形容詞、指示詞、數量共同修飾名詞時可能出現的語序,以及個體量詞與這三類定語的關系度等級,對已提出的語言類型規則有所補充。又如《藏緬語選擇疑問范疇句法結構的演變鏈》一文,通過比較28種藏緬語選擇疑問范疇的三種句法結構(即:選擇問句、正反問句、重疊問句),認為在共時上這三種類型依次具有蘊含關系,形成等級序列;在歷時上存在一個從選擇問句到正反問句再到重疊問句的演變鏈。

戴慶廈先生對包括景頗語在內的藏緬語的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美國語言學通報》評價戴慶廈先生是“中國藏緬語族下屬語支的權威學者之一”,他的研究已經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

(三)社會語言學研究

在多年的研究實踐中,戴慶廈先生認識到,任何語言都不是一種靜態的存在,而是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發生著各種變異,不同的語言在使用中也存在競爭、互補等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戴慶廈先生很重視社會語言學研究,在語言接觸、瀕危語言、雙語現象、語言和諧、少數民族語文方針政策、少數民族語言國情、跨境語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概述如下:

1.研究雙語現象及雙語教育,提出“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的理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戴慶廈先生就開始關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現象和雙語教育問題。他在Typology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ese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類型和雙語教育》)、《中國少數民族雙語的現狀及對策》《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類型》《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雙語的變化及對策》《我國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現狀及問題》等論文里系統闡述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雙語現象的類型、雙語教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同時,他還致力于雙語現象的個案調查,以更加具體微觀的考察來推動雙語現象和雙語教育研究的深入發展?!缎陆翆幨须p語場的層次分析》《阿昌族雙語轉型的成因及特點》《新蒙鄉雙語調查報告》《怒江州雙語現象及其發展》《普及教育、開放經濟是雙語發展的重要因素——基諾族雙語現象調查》等論文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雙語層次的發展、演變及轉型的成因?!兑粭l切實可行的發展民族教育之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雙語文教學體制》《建立雙語專業勢在必行——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開設蒙漢雙語專業的啟示》等論文呼吁在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文教學,在民族院校建立雙語專業,通過這些措施提高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培養少數民族語文人才。在對雙語現象和雙語教育的多年潛心研究之后,戴慶廈先生提出了“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的構想,在《片馬茶山人和諧的多語生活——語言和諧調查研究的理論方法個案剖析》《語言和諧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構建我國多民族語言和諧的幾個理論問題》《構建語言和諧是當前民族語文工作的主要任務》等論文,論述了和諧語言生活的特點、成因以及和諧的多語生活對民族發展的意義。

2.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國情及瀕危語言現象,為“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建言獻策。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少民族出現了母語衰退、漢語走強的發展趨勢,有的語言甚至出現了瀕危的現象,但具體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情況又有所區別。對于少數民族語言生活中這一顯著變化,人們只有一種朦朧、模糊的認識,缺乏具體的調查研究。進入21世紀之后,戴慶廈先生敏銳地意識到這種變化的出現,以及這一現象對我國民族語文政策制定的重要作用。2006年戴慶廈先生率先在中央民族大學985基地設立了“語言國情調查”項目,并親自帶隊奔赴邊疆地區,先后開展了十余項課題調查,出版了“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研究叢書”(已出版18部),如《基諾族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片馬茶山人及其語言》《云南蒙古族喀卓人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勐臘縣克木語及其使用現狀》等。此外,他還親自調查了8種瀕危語言和小語種,在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瀕危語言的定性分析、區分瀕危語言與衰變語言等理論問題,并出版了《中國瀕危語言個案研究》一書。這些研究對于深入認識我國語言國情有重要的價值,對國家開展民族語文工作有一定的咨政作用。2011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寫入了黨的決議。

3.研究跨境語言,引領語言學領域的學術研究熱點。早在1983年,戴慶廈先生就在《語言和民族》一文中提出“跨境語言”的概念,開啟了我國跨境語言研究之源頭。1993年,戴慶廈先生主編了《跨境語言研究》一書,該論文集的特點是:注重對跨境語言本體結構的比較研究,但對跨境語言的使用功能、演變趨勢等方面的研究關注得較少。2008年戴慶廈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學985基地設立了“跨境語言研究”項目,截止目前,已完成泰國阿卡族、拉祜族、優勉(瑤)族,老撾克木族,不丹藏族,蒙古國蒙古族,中亞東干族、俄羅斯族,哈薩克斯坦維吾爾族、緬甸的跨境民族等10個子課題,出版了“跨境語言研究叢書”7本,如《泰國萬偉鄉阿卡族及其語言使用現狀》 《老撾瑯南塔省克木族及其語言》等。這些著作研究了跨境民族的歷史來源、文化習俗、語言使用現狀及發展趨勢、跨境語言的異同等問題,對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邊疆地區的穩定繁榮以及國家安全都有重要的意義,這些研究已引領學術界出現了一股“跨境語言”研究的熱潮。

(四)語言學理論研究

戴慶廈先生不僅勤于具體語言問題的研究,也精于語言學理論的提升。他總能夠在做了大量具體語言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出一些頗有見地的語言學理論。正如他的一位博士生所說,“戴先生的穿著是三十年前的,可是他的思想是三分鐘前的”。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提煉,這正是戴慶廈先生能在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緣由。戴先生關于語言學理論的研究,主要包括語言本體研究的理論、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理論、民族語文政策的理論研究三個方面。

1.語言本體研究的理論。如:《模仿與創新——以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為例》一文縱橫捭闔,從馬建忠模仿印歐語研究模式創作《馬氏文通》,開創了用現代語言學理論研究中國語法的新篇章,到西南聯大的學者以及20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族語言大調查的研究者模仿漢語研究調查、記錄民族語言,奠定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基礎。以這些事例說明,模仿與創新是語言研究得以順利進行并能取得新成果的必要保證。該文還通過漢藏語系屬研究的發展以及彝語介詞的設立與否等例證,說明在模仿的基礎上,還要從我國語言實際出發探索新理論、新方法,只有多角度、多方法的探索,才能使得人們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真理?!稘h藏語研究的一些思考》《關于漢藏語系語言的分類問題》等論文闡述了漢藏語研究中的一些理論思考。指出,漢藏語研究要認清“一語三族,兩種類型”,要區分類型學上的相似和同源的關系;解決漢藏語的系屬問題,要多做底層比較,這樣才能得到真知灼見,能為高層次的比較提供可靠的基礎?!吨袊褡逭Z言學對發展語言學的重要性》一文從語言學理論、語言研究方法、語言事實、民族語言與漢語史研究的密切關系等角度出發,指出民族語研究對發展我國語言學理論的重要價值,呼吁今后有更多的人把漢語研究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推動我國語言學的全面發展。

2.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理論。如:《論語言關系》《語言競爭與語言和諧》《語言的外部影響與內部機制》等論文闡述了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影響、語言兼用、語言轉用等現象及其成因,指出,在多語社會中,語言競爭是語言演變的自然法則,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語言平等的原則,在民族語文工作中要按語言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要制定必要的法規、政策、措施來保障民族語文的使用和發展?!墩Z言接觸研究必須處理好的幾個問題》《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以小陂流苗語為例》《互補和競爭:語言接觸的杠桿——以阿昌語的語言接觸為例》等論文闡述了語言接觸導致的語言變異現象,提出語言接觸研究要處理好的幾個問題,如:鑒別語言影響成分是研究語言接觸的基礎和前提、在研究步驟上要由近及遠、在研究范圍上要由小到大、語言的敏銳性和耐心求證相結合?!墩摗翱缇痴Z言”》《論跨境語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論新時期我國少數民族的語言國情調查》《關于語言使用國情調查的幾個問題——以基諾族語言使用個案調查為例》等論文,系統論述了開展跨境語言研究和語言國情研究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研究的方法、研究中要注意的問題,調查研究的主要問題等。

3.民族語文政策的理論研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民族語文有不同的態度,國家對民族語文工作出臺了不同的政策。戴慶廈先生歷經時代的變遷,目光始終關注著民族語文政策,并形成了自己的對不同歷史時期民族語文政策的理論思考。他寫了多篇理論性論文,如:《社會主義時期是民族語文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再論社會主義時期是民族語文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三論社會主義時期是民族語文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試論新時期的民族語文工作》,闡述了社會主義時期使用和發展民族語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論述了在我們這樣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學習使用漢語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問題,還提出,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語言文字使用特點的變化尤為明顯,必須科學、準確地把握這一變化,并制定正確的民族語文政策。

二、學術思想

思想是學術的靈魂。戴慶廈先生的學術思想是在他六十年民族語言研究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最突出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堅持語言事實是第一性的觀點,重視田野調查。

戴慶廈先生始終堅持語言事實是第一性的觀點,堅持通過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語料。他的第一次田野調查是在1953年讀大學時期去瑞麗勐秀德昂族山寨做德昂語調查。1956-1960年全國民族語言大調查中,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三工作隊,調查哈尼語各地方言及喀卓語、彝語等語言,為少數民族設計文字方案,通過民族文字來普及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教育,為少數民族群眾掃盲。戴先生負責創制哈尼文字,設計了哈尼文字方案,還編寫了《哈尼語詞典》,并參加了哈尼族的哈尼文掃盲和漢語文掃盲工作。哈尼文創制之前,哈尼族的文盲率高達95%以上,而有了哈尼文之后,哈尼族群眾的掃盲率達到了50%以上。哈尼群眾對他們這些民族語文工作者一直銘記在心,至今戴慶廈先生仍被哈尼族父老鄉親親切地稱為“哈尼阿波”(意為“哈尼爺爺”)。80年代以后,戴先生又對勒期、波拉、浪速、小陂流苗語、喀卓、基諾、彝、獨龍、怒、仫佬等十幾種語言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發表了多篇專題論文。如:《獨龍語的長短元音》《仫佬族的語言觀念》《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以小陂流苗語為例》等。2000年以后,戴慶廈先生主要開展瀕危語言調查(土家語、仙島語、赫哲語、滿語)、語言國情調查(基諾、阿昌、景頗、西摩洛、耿馬、片馬、克木、喀卓、彝)和跨境語言調查(泰國阿卡、泰國拉祜、泰國優勉、老撾克木、哈薩克斯坦維吾爾、緬甸克欽、果敢)。六十年來,戴慶廈先生所做的田野調查至少有六十多次,平均每年有一次,他是一個腳踏實地、名副其實的田野調查派。在長期的田野調查實踐中,戴先生一直非常重視語言資料的積累,在他辦公室的書柜里,整整齊齊地碼放著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大量的卡片和手寫稿。這些第一手語言材料,成為戴先生語言研究的源泉,也給了戴先生理論思考的靈感。

(二)語言研究必須立足本土,重視國際視野和跨語言的視野。

這一思想主要在《立足“本土”,講究“視野”——漫談當今語言研究之路》一文中進行了系統闡釋。該文指出,立足“本土”是指重視利用、開發本國的語言資源,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建立自己的優勢。我國的語言保留著大量的對語言研究有價值的現象,這對認識語言本質、語言歷史及演變有著重要啟示作用。如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保留了大量的復輔音聲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始漢藏語的聲母特點,這對漢藏語、漢語的聲韻系統的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我國的語言長期以來處于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狀態,這對接觸語言學、底層語言學等理論研究能夠提供大量新鮮的語言事實。如對“倒話”的特征及地位的研究。他還以自己58年的學術路子為例,說明立足于本土發展語言學容易做出特色,能夠做出別國做不出的特殊貢獻。

兩個“視野”體現了戴先生開放、包容的學術態度?!皣H視野”是指要汲取國外創造的成果來為我所用。講究“國際視野”,才會有高度。但利用國外的理論必須結合中國的語言實際,否則會出現一些偏頗。戴慶廈先生在調查了中國瀕危語言的情況之后,發表了《“瀕危語言熱”二十年》一文,對瀕危語言的判斷,做出了不同于國外主流觀點的論述。他認為中國的瀕危語言問題并沒有國外所說的那么嚴重,小語種的生命力并非那么脆弱,瀕危語言的特點各國的情況不一樣,不能籠統地照搬國外的理論。正因為如此,他提出,語言理論要受到語言事實的檢驗,要根據中國境內語言語料的發掘,提出符合中國事實的理論思想。

“跨語言視野”是指研究某一語言,要參照別的語言,即用別的語言來反觀。這是深入發掘語言特點、深化語言認識的必由之路。關于“跨語言視野”的理論闡述,集中體現在《漢語非漢語結合的一些理論問題》《再論漢語非漢語研究相結合的必要性》2篇論文中。前者論述了漢語結合非漢語研究的定位問題、漢語研究能從非漢語研究中得到什么、漢語結合非漢語研究要注意區分幾種關系:同源、借貸、類型3種關系的區分; “同根同源”和“同根異源”的區分;語言現象先后順序的區分。后者從現代語言學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國情兩個角度闡釋了漢語非漢語研究相結合的必要性。戴先生用自己多年的研究踐行了這一學術思想。他的許多論文,如《漢語研究與漢藏語》《跨語言視角與漢語研究》《漢語方言研究與少數民族語言結合的一些理論方法問題》《古漢語研究與少數民族語言》 《關于漢藏語語法比較的一些理論方法問題》《藏緬語的述賓結構——兼與漢語比較》《藏緬語因果復句關聯標記研究——兼與漢語比較》《藏緬語的強調是施動句——與漢語被動句比較》等都是漢語與非漢語結合研究的典范。

(三)語言學研究必須從宏觀上堅持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的原則。

戴慶廈先生始終將個人的語言學研究與國家不同時期的重大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民族識別和提高少數民族文化水平,他積極參加了少數民族語言大調查,調查景頗族語言、為哈尼族創制文字、幫少數民族開展掃盲教育。進入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又組織了大量的語言國情調查,因為在他看來,語言國情是一個國家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過去尚未進行過系統的、全面的語言國情調查,對我國的語言國情認識處于一種朦朧的狀態。在親身參加了二十余項田野調查之后,他逐漸形成了“構建和諧語言生活”的理念。這一理念提出之后,引起了少數民族地區領導干部的重視。貴州省2012年啟動了“雙語和諧環境建設省級示范點”的建設,希望構建雙語和諧的語言生活環境,以語言關系的和諧促進民族關系的和睦,為示范點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服務,使之成為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的典范。近年來,我國周邊形式日益復雜,影響我國的邊疆穩定和國家安全。為了促進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增進民族團結,戴慶廈先生又組織了一系列跨境語言調查研究。在戴先生心中,語言學不僅僅是一種純學理性質的學科,它也是一種能夠經世致用的學科。這體現了戴先生求實、務實的學術思想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四)堅持教學、科研相長的思想。

戴慶廈先生認為,如果只搞教學不搞科研,就沒有自己得心應手的科研體會教給學生;如果光搞科研不搞教學的話,就失去了有利的支柱和科研成果的檢驗。58年來,他一直堅持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具體做法就是經常組織學生一起做田野調查,一起寫文章。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教學,先后培養了上百名研究生,上千名本科生。還出版了一些教材,如《景頗語教程》 《社會語言學》 《語言學概論》《語言調查教程》等,有的已成為全國通用教材。戴先生認為教學、科研相長,在教學中,往往能發現一些新問題,出現一些新思想,獲得一些新成果。

在58年的學術生涯中,戴慶廈先生皓首窮經,孜孜以求,在少數民族語言的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這些領域的一個標桿。但他卻說,人類對自己的語言所知甚少,語言是一個很不容易被認識的課題,有大量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研究。要立足田野,注重挖掘語言事實;要博于多種語言知識和語言理論,又能精于一種語言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在語言研究領域開創出一片新的天地。

猜你喜歡
語言學雙語少數民族
體認社會語言學芻議
《復制性研究在應用語言學中的實踐》評介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認知語言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快樂雙語
快樂雙語
快樂雙語
社會語言學名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