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第三塊大陸,最后的故土》看拉希莉的文化取向①

2014-03-30 03:46趙文靜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4年4期
關鍵詞:老太太移民身份

趙文靜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印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是近代一位初涉美國文壇青年女作家。1967年出生于英國倫郭的一個印度移民家庭,后隨父母遷居美國,在美國羅得島長大。三塊大陸間的遷徙,兩種文化的相互交織為拉希莉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加上拉希莉的獨特的視角和對故事結構的精心安排與情節的巧妙設計使她的作品備受好評。迄今為止,她的四部作品《疾病的解說者》、《同名人》、《不適之地》以及2013年新出版的《低地》一經出版便大受好評,引起國內外眾多學者關注和研究。

《疾病的解說者》是拉希莉創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其中收錄了9個小故事,故事內容多基于印度移民在美國的生活狀況,主人公包括了在美求學的研究生、居美學者、公司職員、跟隨丈夫赴美的家庭主婦等生活在社會中下層的普通人?!兜谌箨?,最后的家園》(以下簡稱《第三大陸》)被拉希莉獨具匠心地安排在該部短篇小說集最后一篇,故事講述主人公“我”離開印度,漂洋過海去到英國求學,最后在第三塊大陸美國工作。在初到美國時,與美國房東老太太相處的一段故事。該故事中主人公的印度妻子和美國房東太太讓人印象深刻,從故事中作者對待兩個不同文化背景女性人物形象的態度變化中,反應了作者動態的文化認同過程。

1 對印度本土文化的主動疏離

拉希莉筆下的人物鮮活而真實,故事生動而逼真,在激發讀者對現實生活做出自己的結論的同時,拉希莉也在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訴說著自己對生活理解。通過對比分析主人公對待故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角色的不同態度,發掘印裔移民在異域生活中的文化取向、身份認同問題。

印裔美國學者R.Radhakrishnan將少數族裔的身份認同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移民將自己的民族性置于范式主義和機會主義的名頭之下,也就是他們將自己同化在主流文化之中,隱藏他們自己獨特的民族性[1]。在印度移民歷史的三次大潮,《第三大陸》中20世紀70年代后的印度移民大都屬于第三次大潮,他們是社會的精英,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環境移民去往美國。這類移民選擇主動脫離母國環境,為了更好地融入美國社會,他們試圖隱藏自己的民族特性,主動疏離母國文化,試圖積極主動地融入移民地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當中?!兜谌箨憽分兄魅斯拔摇睆?6歲時去往美國開始就不斷表現出對印度的冷漠。其突出代表就對家人為“我”安排的印度妻子的冷漠,按照印度包辦婚姻的傳統,娶了一名傳統的印度女人瑪拉為妻:頭戴莎麗,點朱砂,帶手鐲,和所有的印度女人一樣對丈夫言聽計從??墒?,“我”對這樁婚事只是被動接受,“我既沒有反對意見,也沒有熱情向往”(《疾》:185),主人公對這名溫柔賢惠的印度女子的冷漠溢于言表?!拔摇鄙踔烈欢日J為這是一樁強加于我的婚事,瑪拉身上所具備的一切優點都“不足以抵償她不夠漂亮的容顏,一個排的男人都因為她的長相而拒絕了她?!?《疾》:185)作者用平靜的語氣訴說著主人公對這名穿著莎麗,點著朱砂的印度女子不感興趣,即便是和她同床共枕了五天,“我”也不愿意對她的不適應以及她對印度家人的思念做出任何撫慰。

比起新婚的印度妻子,“我”對即將到來的美國之旅更加充滿激情。夜晚,我借著手電筒的光亮讀著旅行指南,對自己即將踏上另一片大陸的旅行滿懷期待。而回到故土印度與妻子結婚的過程中,主人公沒有流露出游子對故土的眷戀,有的只是對兄嫂安排婚事的冷漠順從,對婚事繁瑣環節的不耐煩。與此同時,殷切地期盼著美國之旅的到來。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離開印度后,去往英國和美國,在英國接受的西方教育讓他對西方文化有著極大的認同感。與此同時,他已經不想回到自己的故土卻渴望融入西方主流社會?!坝《纫泼駥δ竾幕o多少眷戀之情,而是深感悲哀。他們想竭力融入西方主流文化之中或是消除文化中心和邊緣之間的界限并進而消除文化身份上的差異?!保?]回歸到家鄉的“我”對印度的感情已經淡薄了,如同對待我的新婚妻子一般不熱情,有著些許冷漠。

獨自在美國的日子,主人公對她的印度妻子瑪拉印象模糊?!拔覍λ私饽敲瓷?,有時候她臉龐的細節會在我的記憶里浮現,但我卻想象不出她完整的面容來?!?《疾》:194)“我”對這位印度妻子的印象,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作者拉希莉對自己印度文化的印象。二代移民拉希莉對印度的記憶是殘缺的、碎片的,沒有在印度長期生活的經歷,對印度的印象多由父母口中得知,拉希莉的父母雖然也會定期帶她回到印度,體驗印度生活與文化。但是,從本質上講,她和印度文化是分離的。因為不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缺乏對印度文化的整體感知,這一情形宛如故事中“我”對妻子印象,知道些許,卻又無法回憶起“她完整的面容”。妻子瑪拉是印度文化在拉希莉心中的化身,對于印度文化,拉希莉的感覺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為身上流淌著印度人的血,生長在一個印度家庭,耳濡目染地感受著印度的文化習俗。拉希莉所接受的只是印度的文化環境而已,印度文化于她是遙遠的。然而,她畢竟是生長于西方社會,接受著的是西方教育,影響著她的是西方文化。對她深入骨髓影響的還是西方文化,正如拉希莉本人所言“西方藝術是我的一部分”(《疾》:207)。在剛去到美國的日子里,移民們在極力隱藏自己的印度特性的同時,也對移入國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尊敬,企圖盡快地融入移入地文化中。

2 對美國文化的積極認同

《第三大陸,最后的家園》中主角之一的克羅夫特夫人是一位典型的美國老太太。這位老太太嗓門大,說話粗聲粗氣,盛氣凌人。后殖民主義理論家霍米·巴巴說過,文化身份是由差異的他者來予以界定的[3]。主流社會通過美國身份的表征,能夠區分、隔離其他族裔、文化的“他者”,擁有身份的優越感和闡釋的話語主權。這位美國老太太鑒于她的美國身份,從一開始就掌握了話語主權。

從首次相約見面看房開始,克羅夫特夫人便以極其傲慢的姿態出現在“我”的面前。盡管如此,“我”還是極其認真地對待這一次見面:“我提前半小時出發,嘴也用漱口液清爽一新。天氣盡管熱,我還是穿了外套,打了領帶;我把這次看房當成一次正式的面談?!?《疾》:181)可見主人公對此次會面的重視。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同美國人同住,進入美國生活、融入主流文化。主人公對待這次面談的正式程度甚至超過自己對婚禮的態度,足可見其對待美國文化的敬重之情。其中還有著主人公從弱勢文化進入強勢文化表現出來的謙卑。為了適應好在美國的生活,主人公在各方面都聽從克羅夫特夫人的安排。主人公對老太太吩咐的每件事都認真完成而且從不出岔子,他總是小心翼翼地去適應這塊新大陸的一切:按照房東太太的要求鎖好門,準時交納房租,對登月事件表示“了不起”。盡管開始他會有些不適應,會有膽怯(初次和美國房東太太交流的時候,面對老太太的提問表現得怯生生的),甚至在被要求對登月事件說“了不起”時,有一點點受辱的感覺,這受辱的一刻他馬上回憶起了自己在印度的種種,托里吉岡小學上學的場景,婚禮上祭司無趣的念梵文詩歌。印度的回憶被受辱的感覺激發出來,在他生命中印度的這一部分顯然是不愿意被提及的。

主人公不僅配合房東老太太適應著美國的生活,還積極主動地做出自己的努力,每天晚上主動坐在沙發上陪老太太聊天,除了按時交納房租外,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主人公還體貼地將租金交到老太太手上,并且自己主動關心老太太的身體健康。對于老太太喪夫之后靠彈鋼琴維持生計,養大子女,以及老太太晚年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我”感到仰慕不已。老太太這種獨立自強的精神不同于印度女人對男人的完全依附。我生命中的兩個女人都依附于男人的存在,和美國老太太有著同樣喪夫經歷的“我”的母親瘋了,妻子也是在各方面依賴著我。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主人公的認同傾向很是明顯。美國老太太克羅夫特夫人成了“第一個讓我崇敬的生命”。相處了六個星期,“我”對老太太的專制沒有表示任何不滿。這在某一種程度上折射出作者本人對印度本土文化的疏離和對美國文化的積極認同。

3 兩種文化的相互交融

斯圖亞特·霍爾認為,文化身份根本就不是固定的本質,即毫無改變地置身于歷史和文化之外的東西。它不是我們內在的、歷史未給它打上任何標記的某種普遍和超驗的精神,它不是一成不變,它不是我們可以最終回歸的固定源頭[4]。有著印度血統的拉希莉的文化身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兜谌箨憽返闹魅斯慕巧诶@虻母赣H的移民經歷。故事中的敘事者是沒有姓名的,采用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筆者認為沒有姓名實則代表著以拉希莉為代表的印度移民這一類人,是印裔移民生活狀況的普遍反映。當代印度移民作家在文化取向上已經傾向于對美國文化的認同。

《第三大陸》中主人公的經歷路程最終在他的幸福生活中實現了兩種文化的交融。盡管一開始,“我”對印度妻子的冷淡,在面對生母時的不帶感情的描寫,反映了“我”對母國文化不親近。而主人公在面對美國生活的一切時,主動關心年事已高的房東老太太,仰慕著這位自強不息的老太太。折射出作者對母親/母國文化的疏離,和對美國文化的積極向往。這些移民脫離母國文化,但是又不能完全融入移入地的文化當中,對他們而言,在移入國的被認同,在移入國身份重新建構是首要任務?!兜谌箨憽分?,只有在當美國房東克羅夫特老太太對自己的印度妻子稱贊“她真是一位完美的女士”(《疾》:200)時,主人公和印度妻子瑪拉才有了第一次對視,才開始和瑪拉慢慢靠近。美國老太太對印度妻子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主人公適應美國的信心,屬于“我”身上的一部分開始被主流文化所接納、認同、贊賞。這樣一來,主人公和妻子的距離被大大拉近。此后,夫妻二人成為了美國公民,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人。但在享受公民權利,領取安全福利的同時,“我們每隔幾年就回加爾各答看看”(《疾》:200)。兩種文化在此處交融相會,不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面,而是一同安居“我”的身上。

盡管后現代理論家宣稱“作者已死”,文本一旦完成就與作者沒了關系,但是作者創作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反映了作者的某些觀點?!叭说纳矸菡潜凰v述的關于自己的故事,以及使其成為一部連貫傳記的敘事邏輯所創造的?!保?]在美國長大的作者拉希莉如同《第三大陸》中的主人公一般,希望可以帶著自己的印度屬性積極地融入美國主流文化,希望被接受,被認可。希望可以帶著自己的印度屬性在美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讓美國這片第三大陸成為其最后的家園。

4 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更多的知識分子從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進入諸如英國、美國等第一世界國家。他們在遷入國發展,必將面對如何定位自身的族裔身份問題。他們從弱勢文化遷徙到強勢文化中,尋求自身更好的發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異國他鄉尋求認同,渴望被接受。這些移民者關注的是如何適應美國社會,并把遷入地發展成自己最后的家園。這就需要我們用一種包容和開放的眼光去看待移民作家的作品,筆者認為,如印裔作家拉希莉一樣的移民作家,在創作中對移入國文化的頌揚是可以也是應該被理解和接受的,她們對其文化認同并不意味著她對本土文化的背叛。在經歷過痛苦的身份追尋過后,移民作家們最終讓兩種文化能夠相互交融。她們在主流文化中獲得認同后,帶著身上屬于母國文化的那一部分在宗主國獲得認同。她們想要在西方社會里獲得成功,在那片土地里生根發芽,讓那里成為最后的大陸,最后的家園。

[1]R.Radhakrishnan.Ethnicity in an Age of Diaspora[C]//Jana Evans Braziel:Theorizing Diaspora:A Reader.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2]石海軍.后殖民:印英文學之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馬 巖.論華裔美國作家任碧蓮的身份觀[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4]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C]//羅剛,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Susan Hafen.Lesbian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Identities[C]//M.Fong& R.Chuang Eds:Cultural and Ethnic Identities. New York:Rowman & Littlefield,Inc.2004.

猜你喜歡
老太太移民身份
羊吃菜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老太太養老院
跟蹤導練(三)(5)
身份案(下)
簽證移民
哪剪的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Immigration移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