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他者”言說

2014-03-31 20:20張燕
鄱陽湖學刊 2014年1期
關鍵詞:艾麗斯生態女性主義他者

[摘 要]艾麗斯·沃克的第四部長篇《我親人的殿堂》極具生態內涵,超越了以往集中描寫種族沖突和女性經驗的非裔美國小說。本文側重分析小說中的男性成長和西方文明史重寫等主題,探討作家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認為該作品生動地體現了作家勇于反抗西方父權文化價值觀,觀照自然和女性的命運,倡導生命平等的生態倫理意識。

[關鍵詞]非裔美國小說;艾麗斯·沃克;《我親人的殿堂》;生態女性主義

[中圖分類號]I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4)01-0086-06

[作者簡介]張 燕(1972—),女,浙江舟山人,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英美女性文學研究。(福建泉州 362021)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美國少數族裔女性小說個案研究”(11QSK10)、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尼日利亞英語小說個案研究”(2013B157)的階段性成果。

艾麗絲·沃克(Alice Walker,1944— )被譽為“黑皮膚的弗吉尼亞·伍爾夫”,①是與托妮·莫里森齊名的美國非裔女作家。1980年代以來,她的作品引起讀者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段矣H人的殿堂》(The Temple of My Familiar,1989,以下簡稱《親人》)是沃克繼《紫顏色》(The Color Purple,1982)之后的又一部長篇力作。小說的故事背景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國或一洲,而是整個世界;在時間上,故事縱橫50萬年,沃克本人稱其為一部人類過去“50萬年的羅曼史”。②《親人》的篇幅較長,有400余頁,主要由一些黑人女性和男性的對話以及獨白構成,幾乎沒有什么連續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較為散亂,頗有后現代主義小說的味道?!队H人》發表之后,《紐約新聞日報》稱贊它是“一位擁有駭人天才作家的大膽之作”。①《親人》是一部思想內容相當博雜的小說,該書不僅在敘事藝術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思想內容方面也有很大的拓展。智利裔美國女作家伊莎貝拉·阿拉德(Isabel Allende)認為,該小說把“歷史、符號、神話、傳奇、幻想以及日常生活完美地編織在一起,如同一幅精美的掛毯?!雹?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主庫切(J. M. Coetzee)在《紐約時報書評》上撰文評價說:“這是一部揉神秘的想象、重寫的歷史、警戒式的傳記和布道為一體的作品,它雖缺乏敘事張力,但卻能充分激發讀者的思緒?!雹?/p>

沃克是一位有自覺生態倫理意識的作家,她在描寫女性生存狀態的同時自覺地表現出對大自然命運的真切關懷。近年來,她作品中的生態書寫已引起國內外評論界的關注,帕米拉·史密斯(1998&1999)、夏洛蒂·沃克(2001)、王卓(2006)、張燕(2009)等人所寫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針對《親人》的生態主題,梁艷(2010)、于愛琴(2010)、許瑩婧(2011)等人從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視角闡釋了女性與自然受歧視和被壓迫的命運。本文側重分析《親人》中的男性成長及西方文明史重寫等主題,進一步挖掘書中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

在其著名的散文集《尋找母親的花園》(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 1983)中,沃克稱自己是一位反對“分裂主義”的“婦女主義者”(womanist)。學界已經注意到,沃克的“婦女主義”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希冀所有生命形式和諧共生的生態整體觀,作家所說的“母親的花園”是世界多樣性與完整性的隱喻。④按沃克本人的定義,婦女主義者“重視并欣賞女性文化,包括女性情感的不穩定性(像珍視笑容一樣珍視眼淚)和女性力量”,她們“愛音樂”,“愛跳舞”,“愛月亮”,“喜歡愛情、食物和圓滿的事情”,“愛努力奮斗”,“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并以“人類(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生存和整體完整”為己任,她們不是“分裂主義者”。⑤在沃克看來,婦女解放不能僅僅停留在單純反對父權和男性統治的層面上,應該“在婦女團結的同時看到男性發展成長、產生變化的可能性”。⑥《親人》中的男主人公蘇威羅從一個男性沙文主義者轉變成一位平等對待女性、親近大自然的男子,筆者以為,他的成長故事生動地體現了沃克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

蘇威羅是一名黑人歷史教師,但他所教授的美國歷史完全屬于白人男性中心主義的那一套,僅限于“白人男性的所欲、所思以及所為”,⑦完全忽略黑人和女性的歷史。蘇威羅從不閱讀女性所寫的書,也從不關心他妻子范妮精神上的痛苦——她只是為他提供性快感的工具。而當他的愛欲得不到滿足時,他便尋求婚外戀。同樣,他的情人卡羅塔也只是他發泄性欲望的對象。盡管在第一次見到卡羅塔時,他看到了她也有著“與范妮一樣被人背叛、充滿痛苦的臉”,⑧但他從不試圖去了解。他認為女性的痛苦會威脅到他的生活,使他“無法感覺到自己是男性”。①蘇威羅的名字在古北歐語里是完整的意思,但此時的他無疑是個靈與肉分離、歧視同胞、歧視女性的不完整的人。

在沃克早期的作品里,黑人男性常常以負面的形象出現?!犊缕仗m的第三次生命》(The Third Life of Grange Copeland,1970)中的父親格蘭吉的冷漠和羞辱導致妻子露絲自殺身亡,而兒子布朗菲爾德則當著兩個女兒的面槍殺了自己的妻子梅姆;《紫顏色》中西麗的丈夫阿爾伯特使西麗的自我成長幾乎陷入絕境。即便是《梅麗迪安》中那個受過良好教育的黑人藝術家特魯曼也同樣視女性為毫無自我可言的男性附屬品。在《親人》中,沃克一反以往做法首次塑造了一些洗心革面的黑人男性形象:哈爾、拉夫、奧拉成為尊重女性、理解女性的痛苦甚至能為女性權利而斗爭的黑人男性,而蘇威羅也沒有“執著”于他自私、冷漠的生活。在聽了麗茜所講的故事,特別是耳聞目睹了哈爾與麗茜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關系之后,蘇威羅的思想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逐漸意識到白人男性中心主義價值觀對他的毒害。于是,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兩個女性即妻子范妮和情人卡羅塔之間的關系。他為自己的行為向卡羅塔道歉,并認同了妻子言說的那些女性主義思想。之后,他決定寫一本關于“口述歷史”的書,里面是關于哈爾的“他說”和麗茜的“她說”。他開始將被白人男權社會價值觀所遮蔽的黑人和女性的故事納入他的歷史話語之中。人性的和諧意味著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在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意識之后,蘇威羅開始思考他以前從未想過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決定像他的祖先那樣,過一種親近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活。endprint

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家希瓦(V. Shiva)在其《發展,作為西方父權制的新計劃》一文指出,生態危機和性別危機都是父權文化的必然產物——男權社會歧視自然和女性,男性中心主義破壞與養育相關聯的女性原則,破壞人與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和諧關系。②當蘇威羅因腳上穿著鹿皮靴、臉上戴著塑料仿玳瑁眼鏡而自責時——鹿皮取自鹿身上,而塑料則是由“植物的生命之血”③石油制造而成的,我們不難看出,此時的他顯然“已經走出白人男性中心主義思想的樊籬,并逐漸擺脫了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束縛”。④他開始意識到他那些非人類“親戚”的存在,并認為它們并非為人類而存在,人類也無權剝奪它們的存在。他甚至想象,地球也是一個生命的個體,由于石油被抽干以后,它“正在顫抖和收縮,像一個被榨干了的桔子,已經被吸盡了元氣而即將死亡”。⑤蘇威羅最后選擇像古人一樣生活,與妻子居住在一幢仿古的、形狀像鳥兒一樣的房子里,他們各住一側,有各自自由的活動空間,完全平等地相處。更為重要的是,他完全打破了人與自然的人為界限,“與山貓、牡鹿、水獺、蛇等共享空間”,⑥重返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女性主義倡導平等主義的觀念,反對生命等級制,認為宇宙萬物之間,無論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之間、或是自然界的各種生命形式之間,都是沒有等級差別的。⑦沃克反對等級制及以等級制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她認為等級觀念對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接受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制作人愛米·古德曼(Amy Goodman)的采訪時,沃克說,人僅僅是大自然的一個物種而已,“生存使所有的物種都平等”。①在接受女性主義網站創建人瑪麗安妮·斯諾爾(Marianne Schnall)的采訪時,沃克指出,人與其他物種比如貓相比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因為這兩個物種基本的生存訴求是一樣的:喜歡溫暖的感覺,喜歡蜷縮著身子,喜歡食物,喜歡躺在太陽底下。②蘇威羅的精神成長過程顯然超越了傳統黑人男性成長主題的故事,他的思想變化蘊含了沃克真摯的生態女性主義關懷: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與壓迫是人與自然建立平等、和諧關系的一大障礙,因此,要解決生態危機就必須消除性別歧視和性別壓迫——人性和諧是生態和諧的重要前提!

生態女性主義挑戰人類文化系統中存在的所有統治形式,批判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的思想,并根據生態主義和女性主義原則對人類思想史進行重構。③批評家們認為,女性的真正解放在于“恢復女性長久以來被壓抑、被扭曲的天性,發揮女性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獨特優勢”?;谶@樣的認識,不少生態女性主義者(尤其是文化生態女性主義者)極力頌揚“大地崇拜的女性精神”、“護佑萬物的女性倫理”以及“充滿感性與溫情的女性思維”,④他們力圖“重新喚起人們對于與前現代社會相關的價值觀念的重視”,相信那些“(男)史前期女神崇拜和母系社會的價值觀”將有助于改變和重建當今和未來的社會。⑤《親人》中,沃克通過卡羅塔的母親澤蒂所講述的在南美洲女性之間代代相傳的故事、麗茜對自己無數個前生的記憶和敘述、范妮的姐姐恩辛加在巴黎求學期間的所聞所想,展現了(男)史前期女神崇拜和非洲黑人文明興盛時期的生活畫面。這些小說人物的敘述和體驗顛覆了白人男性書寫的“文本”,尤其是《圣經》和古希臘神話中關于男人與女人、白人與黑人的敘述。

卡羅塔母親的故事講到,女性的存在要比男性早好幾個世紀。男性出現時,女性已相當文明,她們將自己打扮得無比美麗,而赤身裸體的男性只能望著她們羨慕不已。他們相信擁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是大地母神的祭司,因而具有巨大的超自然的能力。他們崇拜女性、敬畏女性。后來,男性發現了女性生育的秘密,于是就閹割自己,試圖以女性的形象重新塑造自己,希望自己能像女性一樣生兒育女。無果之后,他們趁女性生孩子之際篡奪了祭司的角色,將她們變成私有財產,從此,男女的角色和地位便顛倒過來。西方許多白人男權主義者通常把《圣經》中夏娃是亞當的肋骨所造的故事作為主要依據,認為女性的存在取決于男性,因而比男性低下,理應從屬于他。不少女權主義者著書立說批判《圣經》以及它所推斷的關于女性低劣的理論。伊麗莎白·凱蒂·斯坦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1815—1902)等人對此理論的批判尤為深入。⑥斯坦頓指出,人類歷史“是一部充滿了男人對女人的非正義和侵占的歷史,是以建立對女性的絕對專制為目標的”。⑦筆者以為,《親人》中沃克通過卡羅塔母親所講的女神崇拜故事顛覆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父權制精神控制”①的神話,體現了一種旨在修復男性與女性、人與自然之關系的生態女性主義倫理觀。

多數人認為,《圣經》中的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都是白人。因此,白人種族主義者經常利用《圣經》宣稱白種人是一切人類的祖先,而將其他人種尤其是黑人貶為劣等人種,繼而堂而皇之地對黑人進行歧視和壓迫。長期以來,白人將這種思想強行灌輸給黑人,久而久之,黑人也被這種思想所毒化。沃克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梅麗迪安》即反映了這一問題:主人公梅麗迪安的母親希爾太太身為黑人,但她卻竟然相信,將白人和黑人分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就像“上帝將綿羊和山羊區分開來”。②在她的長篇代表作《紫顏色》里,沃克對《圣經》思想的批判已十分明顯:西麗的精神引路人莎格告訴她,《圣經》中的基督最早并非是金發碧眼、高鼻深目的白種人,而是有著一頭黑色卷發的黑種人。在《親人》中,沃克則是無情地顛覆了《圣經》的“歪理邪說”。小說寫道,在太古時代,麗茜是一個黑人男子,由于患有白化病,他的母親一直用一種膏油將他涂黑,他也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正常的黑人。但是,結婚以后他卻發現自己與別的黑人不同。與別人相比,他似乎沒有膚色。這一發現使他傷心欲絕,從此以后遠離他人,最后他逃至日照時間較短的歐洲,并在那里繁衍生息,于是就成了白人的祖先。同時,由于憎恨黑人所崇拜的太陽,他自己另設神壇,轉而對所謂的“上帝”頂禮膜拜。著名的生態文學家雷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指出,西方父權文化的重要源頭——猶太-基督教應為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她認為,西方人眼中的上帝賦予人們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權力,從而使人類奴役自然、破壞自然的行經變得理所當然。③沃克持類似的觀點,她認為,必須重審西方文明,因為它是父權的、反女性的,且呈現出很明顯的等級觀念。④在接受喬迪·霍伊(Jody Hoy)的采訪時,她明確指出,西方歷史是一部否定女性、貶損自然、異化有色人種的歷史。⑤筆者以為,麗茜的講述不但顛覆了西方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論調,而且也彰顯了作家反抗上帝(父權)統治邏輯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人類真正的宗教應是非洲人對自然神(太陽)的崇拜,白人對“上帝”的崇拜無異于一種異教徒的行為!endprint

在古希臘神話中,蛇發的戈耳工(Gorgan,亦即美杜莎)是個魔女,據說,看見她的人會立刻化為石頭。最后,她被英雄帕爾修斯砍下了頭顱,她頭顱上滴下的血一落到地上隨即變成了毒蛇。而女神雅典娜則是直接從其父宙斯的腦袋里蹦出來,并且非常自覺地維護男性秩序。筆者認為,《親人》解構了這兩個神話原型。通過范妮同父異母的姐姐恩辛加在巴黎求學期間的所聞所想,我們看到古希臘神話中的美杜莎和雅典娜的原型都是非洲人所頂禮膜拜的長有一頭蛇發的“黑圣母”(Black Madonna)。恩辛加講到,“美杜莎的翅膀是埃及的翅膀,而她的頭則是非洲的頭”“人類所知的最早的雅典娜女神也有著一頭蛇發,…… 只是后來白人男性才將她的一頭蛇發換成飄逸的金發”。⑥美杜莎和雅典娜原先頭發上的蛇在非洲是智慧和豐產的象征,但在白人的《圣經》中卻變成了魔鬼的化身,這也是為何女神雅典娜原先的一頭蛇發被換成金發的原因所在。麗茜的記憶印證了恩辛加的說法:在非洲,那些非洲女神的信徒要么遭到殺戮,要么被賣作奴隸。而在歐洲,所謂的“宗教裁判所”將那些黑皮膚的女性當作女巫處以火刑。因為白人,即便是黑發的西班牙人,也不愿承認“他們的基督(金發藍眼)是哪個黑皮膚婦女的兒子”。在他們看來,“黑顏色和女性只屬于魔鬼”。①筆者以為,沃克通過恩辛加的視角認同了馬丁·伯納爾(Martin Bernal)在其《黑色的雅典娜》(Black Athena: 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1987)一書中提出的觀點:希臘文化根植于埃及的閃米特和各種其他南方和東方文化,但19世紀期間卻被改寫成“亞利安人”的文化。它的閃米特或非洲的根基“或被有意識地清除掉了,或者被掩蓋起來了”。②白人男權主義文化文本之所以把非洲的“黑圣母”扭曲為兩個極端的形象,即扮演妖女的美杜莎和扮演天使的雅典娜,無非是試圖“謀殺和摧毀非洲的黑人女神以及非洲的文化傳統”,③從而將非洲和女性妖魔化,并將其強行納入白人男性所創造的男性秩序之中。

有些讀者或許會認為,沃克在《親人》中對《圣經》和古希臘神話的解構與顛覆有點矯枉過正之嫌,但應該肯定的是,她之所以這么做并非想確立女性“霸權主義”,而是想以此喚起人們對于史前人類社會價值觀的重視。在沃克眼里,(男)史前期的女神崇拜和母系社會的倫理觀念有利于建構一個生態和諧的社會。她或許意識到,《圣經》和古希臘神話的“敘事結構及其傳達的善惡模式、人物類型等等,已經積淀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滲透到人們靈魂深處,左右并強化著價值觀的確定”;④它們強化了白人男性關于兩性以及種族文化身份與秩序的界定,將女性和黑人妖魔化,扭曲了女性和黑人的人格,因此必須被破除和顛覆。

責任編輯:王俊暐endprint

猜你喜歡
艾麗斯生態女性主義他者
萊辛作品中生態女性主義解讀
基于生態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紅字》解讀
“他者”眼中的“她者”
《瘋狂動物城》的生態女性主義解析
“莉迪亞死了”——《無聲告白》中他者的悲劇解讀
他者視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生態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理智與情感》
為“他者”負責:論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責任
筆友
琴緣(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