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譜分解技術的分頻AVO 反演

2014-04-01 01:05周竹生楊鑫
關鍵詞:反射系數剖面反演

周竹生,楊鑫

(中南大學 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湖南 長沙,410083)

地震勘探一直以來都是油氣勘探的主要方法。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術是一項利用地震振幅信息推斷地層巖性和含油氣情況的技術,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實踐,該技術已在油氣勘探領域中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1]。它利用Zoeppritz 方程或其近似方程對疊前數據進行反演、估計AVO 屬性參數,建立油氣檢測的標志,在國內外已有許多成功的實例[2-4]。AVO反演方法是能更為合理地提取隱藏在地震信息中的巖性參數,預測巖性和烴類的重要途徑。目前,AVO 技術在以下幾個方面已經獲得較為成功的應用[5]:(1) 用AVO 零炮檢距剖面做疊后巖性研究;(2) 識別亮點、平點和暗點;(3) 在薄互層情況下,用含油氣砂巖的AVO 特征來預測油氣;(4) 預測碳酸鹽巖儲層的孔隙度和流體性質等。然而,常規的AVO 技術忽略了頻率因素。事實上,地震波波速與頻率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尤其當地震波經過儲層時會發生異常高的速度頻散和衰減。含流體儲層頻變特征的基礎主要是巖石物理理論。包括Gassmann 理論[6]、Biot 理論[7]、噴射流動理論[8]、BISQ 理論[6-9]。Chapman 等[10]基于噴射流動機制,建立動態彈性孔隙模型來描述裂隙巖石中孔隙與裂隙之間,因地震波引起的流體交換,并在模型中考慮了地震波傳播的頻散和衰減特性。研究結果表明多孔介質含流體后的地震波響應特征具有頻變特性,地震波的散射或吸收會引起地震響應的頻散與衰減。本文作者以Zoeppritz 方程為基礎,從地震波反射系數與頻率關系出發,利用現代頻譜分解作為頻率屬性提取的工具,研究頻散AVO 屬性提取方法與分析技術。

1 方法原理

1.1 Chapman 多尺度裂隙介質理論

Chapman 的多尺度裂隙介質理論認為,模型的有效彈性剛度張量可以表示為[10-11]

由此可得:

引入參數 Λ ,Υ ,使其滿足:

因此,對于任意頻率、流體體積模量及時間尺度,彈性張量可表示為[11]

這樣即可求取頻率依賴的縱橫波速度和品質因子。Chapman 多尺度裂隙介質與實際儲層的介質特征非常近似?;谠摾碚?,可以推導出地震波的AVO響應與頻率之間的關系,進而獲得頻散屬性。

1.2 分頻AVO 理論

本文基于Smith 和Gidlow 的Zoeppritz 方程近似式[12],反射系數可以寫為

假設由于頻散性質的存在,界面每一邊的反射系數隨頻率變化。特別地,認為P 波S 波阻抗隨頻率變化,得到具有頻率依賴性的AVO 近似:

對式(8)在頻率fc處進行Taylor 級數展開:

式中:

式(10)所示為縱橫波速度變化率隨頻率的變化(頻散屬性)。頻散屬性的大小直接體現了巖石中的含氣情況,可作為一種新的烴類指示劑。

1.3 頻譜分解技術

對于一道地震數據x(t),利用頻譜分解技術可以獲得某一頻率fi下的單頻數據S(t,fi),而S(t,fi)包括了反射系數ref、地震子波wave、隨機噪聲noise 的影響:

因此,必須消除地震子波、隨機噪聲的影響。隨機噪聲可以在預處理中去除,因而地震子波的影響占主要地位,需要通過對地震數據的頻譜乘加權函數ω進行譜能量均衡:

這樣均衡單頻數據SB(t,fi)只包含了反射系數的能量譜,根據頻散AVO 反演理論,對其加以利用,即可求取地震資料中的頻散屬性。

2 模型分析

建立彈性模型和頻散模型,首先研究兩者的AVO響應與頻率的關系,然后進行分頻AVO 反演和頻散屬性分析。模型參數如表1 所示,第1 層為泥巖,第2 層為砂巖,氣填充巖石中的空隙后,使得模型下層具有了頻散屬性。

表1 模型參數Table 1 Model parameters

圖1 所示為2 種模型不同頻率的反射系數曲線。從圖1 可以看出:彈性模型的反射系數不會隨頻率變化,而頻散模型具有頻率依賴性,反射系數隨頻率的降低而減小。但由于模型具有第三類AVO 反射特征,所有反射系數均為負,因此,低頻極限的反射系數絕對值大于高頻極限反射系數的絕對值。在氣飽和狀態下,能量向低頻方向移動。形成儲層部位的“低頻陰影”[13-18]。

圖1 界面處各頻率的反射系數Fig.1 Reflective coefficients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采取主頻為45 Hz 的雷克子波作為震源,模擬彈性與頻散模型的地震記錄。如圖2 所示。由圖2 可以看出:垂直入射振幅為負,振幅隨角度變化而逐漸減小。

圖2 彈性和頻散模型的AVO 地震模擬記錄Fig.2 Synthetic record for elastic model and dispersion model

對合成的地震記錄進行頻譜分解。取每一道譜分解后頻率為10,20,30,40,50,60,70 和80 Hz 在界面(100 ms 處)時對應的譜振幅,如圖3 所示。

彈性介質能量在地震子波主頻(40 和50 Hz)附近最強,頻散介質模型能量向低頻方向有所移動。主頻附近AVO 反射特征明顯,而低頻能量較弱,不能明顯反映AVO 特征。盡管兩者有細微不同,彈性介質和頻散介質的能量大體分布還是一致的。這是由于單頻剖面的譜振幅受地震子波的影響。要想進一步探討AVO 反射振幅特征隨頻率的變化,就要對各個單頻數據進行譜均衡來消除這種影響。對圖3 各個頻率的曲線進行譜均衡得到如圖4 所示的結果。

圖3 不同頻率對應的譜振幅Fig.3 Spectral amplitude s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圖4 不同頻率對應的振幅譜(均衡后)Fig.4 Spectral amplitudes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balanced)

由圖4 可以看出:經過譜均衡后,彈性介質中反射振幅譜不再隨頻率變化而變化,各頻率曲線與主頻曲線重合(選取地震子波主頻作為參考頻率);而頻散介質中反射振幅譜呈現了明顯的頻率依賴性,能量隨頻率由高到低逐漸減弱。這與圖1 所示結果相吻合。

以地震波主頻45 Hz 為參考頻率,在10~80 Hz 處展開,反演得到的縱波頻散屬性如圖5 所示。從圖5可以看出:頻散屬性的差異來可以區分彈性介質和頻散介質,含氣儲層中,孔隙中的烴類會導致巖石的非均質性增強,地震波傳播過程中,流體和巖石骨架之間的相對運動更為劇烈,頻散程度一般較大,因此,可以用其作為一種烴類指示劑來檢測巖石的含氣性。

圖5 頻散模型與彈性模型的縱波頻散屬性對比Fig.5 Comparison of dispersion property between elastic and dispersion model

3 實際地震資料試算

圖6 所示為某區的實際地震CDP 疊加剖面,采樣率2 ms,地震資料主頻在40 Hz 左右,目的層為含氣砂體儲層1 和儲層2(橢圓所示區域)。

圖6 實際地震CDP 疊加剖面Fig.6 A real-data CDP stacked section

對地震剖面進行頻譜分解處理,獲得地震記錄的45,30,15 和10 Hz 的分頻剖面,如圖7 所示。從圖7 可以看到:儲層1 和2 在45 Hz 的分頻剖面上沒有明顯的體現;在30 Hz 的分頻剖面上,儲層1 和2 處的能量有了加強;在15 Hz 的分頻剖面上,儲層1 和2 處的能量有了明顯加強,儲層1 和2 的埋深及其形態都體現得非常清楚,且剖面上的干擾因素減少到最少;當分頻頻率進一步降低到10 Hz 時,除了儲層區域的能量團,在700 ms 左右處也出現了低頻異常。由于此異常在疊加剖面上沒有明顯體現,因此,不能推斷它是儲層所致。

雖然15 Hz 分頻剖面可以探測含氣砂巖儲層所處的位置、形態等方面的特征。但是,為了進一步對地震資料進行研究,充分利用疊前數據的高低頻信息,對疊前數據進行分頻AVO 反演,以第20 道(儲層1 位置)為例,疊前地震資料主頻在40 和50 Hz 左右,帶寬為0~80 Hz。疊后地震道的主頻在40 Hz 左右(50 Hz的高頻能量有所減小),帶寬為0~80 Hz。對第20 道疊前道集進行頻譜分解。頻率分別為10,25,35,45,55 和70 Hz,如圖8 所示。由圖8 可以看出:分頻剖面的頻譜能量在此地震道主頻40 Hz 附近最強,且隨頻率與主頻的偏離而減小。

圖7 實際地震資料的單頻剖面Fig.7 Common frequency section of real data

對數據進行譜均衡,結果如圖9 所示。從圖9 可以看出:400~500 ms 處的同相軸能量隨頻率的升高而減弱,符合第三類AVO 低頻能量增強的特征。這種變化特征可能與流體填充導致的頻散特性有關。進一步進行頻散屬性反演以定量地確定這種變化。

以主頻40 Hz 為參考頻率,在10~100 Hz 頻率處展開進行頻散屬性的分頻AVO 反演,結果如圖10 所示。從圖10 可以看出:在疊前道集上470~480 ms 的同相軸振幅隨角度增加而增加,體現出第三類AVO反射特征;頻散屬性在此處有較大的負值,體現了第三類AVO 頻散特征;而430~440 ms 的同相軸卻沒有明顯的反映,很可能是巖性差異所致。在圖7 中10 Hz單頻剖面上600~700 ms 處出現的低頻陰影在頻散曲線上也未有明顯反映。

對每一道進行分頻AVO 反演,可得如圖11 所示頻散屬性剖面圖。從圖11 可見:背景值基本在0 附近,在圖6 中標出的儲層位置,有較大的負值頻散,可以推測該異常由含氣儲層引起。由于頻散屬性值表征頻散程度,一些上下波阻抗差異引起的強反射也被削弱,并且能夠排除一些虛假的頻率異常,突出了具有高頻散屬性的位置。而含氣儲層一般具有這種性質,因此,頻散屬性可以作為一種新的烴類指示劑。

圖8 第20 道疊前道集的單頻剖面Fig.8 Common frequency section of the 20th pre-stacked gathers

圖9 第20 道疊前道集的單頻剖面(譜均衡后)Fig.9 Common frequency section of the 20th pre-stacked gathers (balanced)

圖10 第20 道疊前道集及反演得到的縱波頻散屬性Fig.10 20th pre-stacked gathers and the P-wave dispersion property

圖11 縱波頻散屬性剖面Fig.11 P-wave dispersion property section

4 結論

(1) 地震波的反射系數與頻率密切相關,據此可以推導出地震波的AVO 響應與頻率之間的關系,進而獲得頻變AVO 屬性。

(2) 以頻譜分析技術為手段,對疊前地震資料進行時-頻譜分析,獲得了能夠區分彈性介質與頻散介質的頻散屬性,充分利用了疊前資料豐富的振幅和頻率信息,有效抑制了疊后地震資料中的部分“頻率異?!备蓴_,基本實現了含氣儲層的直接檢測。

[1] 殷八斤, 曾灝, 楊在巖. AVO 技術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5: 46-55.YIN Bajin, ZEN Hao, YANG Zaiya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VO technique[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1995:46-55.

[2] 尚永生, 楊長春, 王真理, 等. 塔里木盆地卡4 區塊AVO 研究[J].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7, 22(5): 1408-1415.SHANG Yongsheng, YANG Changchun, WANG Zhenli, et al.AVO research in Ka-4 region Tarim basin[J].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7, 22(5): 1408-1415.

[3] Fatti J L, Smith G C, Vail P J, et al. Detection of gas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using AVO analysis[J]. Geophysics, 1994,59(9): 1362-1376.

[4] 李景葉, 陳小宏, 郝振江, 等. 多波時移地震AVO 反演研究[J]. 地球物理學報, 2005, 48(4): 902-908.LI Jingye, CHEN Xiaohong, HAO Zhenjiang, et al. A study on multiple time-lapse seismic AVO invers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5, 48(4): 902-908.

[5] 宋建國, 王艷香, 喬玉雷, 等. AVO 技術進展[J].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8, 23(2): 508-514.SONG Jianguo, WANG Yanxiang, QIAO Yulei, et al. Advances in AVO technique[J].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2):508-514.

[6] Gassmann F. Elastic waves through a packing of spheres[J].Geophysics, 1951, 16(4): 673-682.

[7] Biot M A. Theory of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a fluid saturated porous solid. I: Low-frequency range[J].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56, 28(2): 168-178.

[8] Mavko G, Jizb A D. Estimating grain-scale fluid effects on velocity dispersion in rocks[J]. Geophysics, 1991, 56(12):1940-1949.

[9] Dvokin J, Mavko G, Nur A. Squirt flow in fully saturated rocks[J]. Geophysics, 1995, 60(1): 97-107.

[10] Chapman M, Zatsepin S V, Crampin S. Derivation of a micro structural poroelastic model[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2, 151(2): 427-451.

[11] Chapman M. Frequency-dependent anisotropy due to meso-scale fractures in the presence of equant porosity[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03, 51(1): 369-379.

[12] Smith G, Gidlow P. Weighted stacking for rock property estimation and detection of gas[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1987, 35(9): 993-1014.

[13] Ebrom D. The low-frequency gas shadow on seismic sections[J].The Leading Edge, 2004, 23(8): 772.

[14] Partyka G A, Gridley J M, Lopez J. Interpretational applications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i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J]. The Leading Edge, 1999, 18(3): 353-360.

[15] Castagna J P, Sun S J, Siegfried R W. Instantaneous spectral analysis: Detection of low-frequency shadows associated with hydrocarbons[J]. The Leading Edge, 2003, 22(3): 120-127.

[16] 刁瑞, 李振春, 韓文功, 等. 基于廣義S 變換的吸收衰減分析技術在油氣識別中的應用[J]. 石油物探, 2011, 50(3): 260-265.DIAO Rui, LI Zhenchun, HAN Wengong, et al. Application of absorption and attenuation analysis technique based on generalized S transform for hydro carbon identification[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2011, 50(3): 260-265.

[17] 王棟, 賀振華, 黃德濟. 時頻譜分析在油氣儲層預測中的應用[J]. 天然氣工業, 2009, 29(4): 36-38.WANG Dong, HE Zhenhua, HUANG Deji. Application of time frequency spectrum to oil and gas reservoir prediction[J].Natural Gas Industry, 2009, 29(4): 36-38.

[18] 劉蘭峰, 曹思遠, 李緒宣, 等. 未固結含氣砂巖儲層低頻地震響應特征研究[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6): 873-878.LIU Lanfeng, CAO Siyuan, LI Xuxuan, et al.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seismic response from unconsolidated gas-bearing sand reservoir[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0, 45(6): 873-878.

猜你喜歡
反射系數剖面反演
ATC系統處理FF-ICE四維剖面的分析
反演對稱變換在解決平面幾何問題中的應用
自由界面上SV波入射的反射系數變化特征*
可重構智能表面通信系統的漸進信道估計方法
基于ADS-B的風場反演與異常值影響研究
垂直發育裂隙介質中PP波擾動法近似反射系數研究
利用錐模型反演CME三維參數
多道隨機稀疏反射系數反演
一類麥比烏斯反演問題及其應用
復雜多約束條件通航飛行垂直剖面規劃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