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

2014-04-01 01:00呂西林張翠強周穎盧文勝曹萬林
關鍵詞:振動臺層間框架結構

呂西林,張翠強,周穎,盧文勝,曹萬林

(1. 同濟大學 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200092;2. 北京工業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北京,100124)

半再生混凝土是指混凝土中粗骨料來自建筑廢料,其余組分與一般混凝土相同。由于其力學性能與普通混凝土存在一定差別,因此,有必要研究半再生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性能。本文主要進行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模型振動臺試驗以及試驗結果的分析,最后用CANNY 軟件進行計算以及易損性分析,來綜合評定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近年來,環保和資源再利用概念在中國迅速發展,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引起了越來越多工程師和研究者的關注。2008 年汶川地震后,產生了大量建筑廢料,在災后重建中如何處理和利用建筑廢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國內外的經驗,將建筑廢料處理后制作成全再生混凝土用于建筑工程是一個重要方向。對再生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 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究基礎階段,對再生混凝土的本構曲線進行研究,肖建莊等通過試驗[1-2]或者計算手段[3]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本構曲線,得到再生混凝土的最基本的力學性能,再生混凝土與一般混凝土相比,彈性模量低,強度低,峰值應變比一般混凝土大,極限應變與峰值應變比值比一般混凝土小,表現在直觀力學性能可總結為強度低,延性差。Xiao 等[4]對不同約束材料約束再生混凝土力學性能進行對比研究,提出基于試驗的峰值應力表達式以及約束應力應變關系。

第二階段:在已有的材料力學性能基礎上展開對再生混凝土構件研究,包括再生混凝土梁,柱,剪力墻,節點的抗震性能研究。Ajdukiewicz[5]通過對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的梁、柱基本構件的強度和變形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實際工程中再生混凝土構件的強度與普通混凝土構件強度差異不大,但變形比普通混凝土構件大。Fathifazl 等[6]通過研究特定配合比再生混凝土梁的抗彎性能,結果表明特定配合比再生混凝土梁具有與普通混凝土梁相當的強度,傳統設計方法依然適用。尹海鵬等[7]針對不同配筋率對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響展開研究,結果表明隨著配筋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柱的承載力、剛度、耗能能力均有提高。張亞齊等[8]研究了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的短柱抗震性能,結果表明隨著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混凝土的彈性模量明顯減小,試件初始剛度、承載力、耗能能力明顯下降,但加設交叉鋼筋對再生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有顯著提高。Yang 等[9]對鋼管再生混凝土柱與普通鋼管混凝土柱進行對比試驗研究,并提出可將普通鋼管混凝土柱的理論模型應用于再生鋼管混凝土柱,并用試驗驗證了模型的合理性。曹萬林等[10-12]針對高寬比為2.0 的剪力墻、高寬比為1.5 剪力墻以及高寬比為1.0 剪力墻,研究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對其抗震性能影響。研究結果表明3 種高寬比再生混凝土剪力墻比普通剪力墻抗震性能有所降低,并且隨著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增加,剪力墻抗震性能呈下降趨勢,針對高寬比為1.5和1.0的再生混凝土剪力墻可以通過配置格構暗支撐能明顯改善再生混凝土剪力墻的抗震性能。Corinaldesi 等[13]通過對再生混凝土節點試驗研究,表明與普通混凝土節點相比再生混凝土節點強度有所降低,耗能性能差,但仍然可應用實際工程。肖建莊等[14]研究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節點破壞形態、滯回特性、延性等問題。結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節點破壞與普通混凝土節點破壞類似,抗震性能低于普通混凝土節點,但仍可用于實踐工程。

第三階段:隨著研究的深入,孫躍東等[15]研究單榀再生混凝土框架子結構的抗震性能,對單榀框架的研究基于擬靜力滯回加載方法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可用于工程實踐。Xiao 等[16]針對一個6 層三榀兩跨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振動臺試驗,研究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研究建議再生混凝土框架可用于6 層以下實際工程。與文獻[16]中研究對象不同之處在于,本文研究對象為8層三榀兩跨規則框架,且加速度相似常數幾乎接近1,從而有效地避免了重力失真現象,可以更加真實地再現結構破壞過程與破壞機理,更加準確地評估其抗震性能。

1 原型結構設計

本文的原型設計為規則的8 層框架結構,層高3 m,總高為24 m。梁截面面積為200 mm×500 mm,柱截面面積為600 mm×600 mm。原型的平面布置圖見圖1,原型整體見圖2。原型結構設防烈度為8 度,第一組,場地類型為II 類,場地特征周期為Tg=0.35 s,恒載設計值取5 kN/m2,活載設計值為2 kN/m2,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開發程序PKPM 完成配筋設計。原型結構動力特性見表1。

圖1 原型結構平面布置圖Fig.1 Plane layout of prototype

圖2 原型結構整體圖Fig.2 Model of prototype

表1 原型結構的動力特性Table 1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totype

2 振動臺試驗設計

2.1 振動臺試驗模型材料選取

根據試驗目的和相似理論,為了避免重力失真,即要求加速度相似常數為1,因此要求振動臺模型彈性模量和強度均為C30 混凝土的1/4。由于振動臺試驗室之前沒有此種混凝土的配合比,因此,必須通過適配,尋找處一組合適的配合比。為此,針對半再生混凝土(semi-recycled concrete, SRC)配制了7 組不同的配合比,見表2。根據模型設計相似比,取用配合比5 為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模型的配合比。配合比中摻入石灰膏的目的在于降低模型材料的彈性模量。施工完成以后在振動臺上的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模型見圖3。

半再生混凝土的粗骨料是由破碎的建筑廢料而來,包括碎石,砂漿塊,粒徑為8~10 mm,見圖4。由于在破碎過程中,碎石,砂漿塊以及磚塊內部存有很多微裂縫,以及碎石表面的原有砂漿結合面也成為再生混凝土破壞的源頭。

圖3 模型整體圖Fig.3 Panorama of model

圖4 再生粗骨料Fig.4 Recycled coarse aggregate

2.2 振動臺試驗模型相似關系

相似理論建立起了2 個不同尺度系統的之間聯系橋梁,其本質是物理學力學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在不同尺度系統內都適用。相似理論要求不同尺度系統之間的物理量之間存在一一對應的映射關系。如果物理量之間的量綱相同,則相同量綱物理量之間相似常數應該一致。以振動臺試驗為例,振動臺試驗主要模擬的結構的慣性力,根據相同量綱物理量之間的相似系數一致的原則,要求模型豎向重力加速度與橫向加速度具有相同的相似比。然而振動臺試驗是在地球上完成的,模型的豎向重力加速度與原型的豎向重力加速度相似比為1, 那么也要求模型水平加速度相似常數為1。

當Sa不等于1 的時候,即不滿足式(1)中的第3 式,據此設計的模型便存在重力失真。所以,本模型為了避免重力失真效應,初始設計加速度相似常數為1。該模型長度相似常數為1/4,密度相似常數為1,根據預留試驗塊的強度和彈性模量的試驗值,彈性模量相似常數為1/3,因此得到加速度相似常數取為1.20,其余相似常數確定見表3。

2.3 振動臺試驗模型設計配筋

根據構件截面承載力相似原則,模型截面的配筋見圖5。圖5 中鋼筋標號10#,12#,14#和20#的直徑依次為3.50,2.77,2.11 和0.90 mm。

2.4 振動臺試驗選波原則和輸入順序的確定

振動臺試驗的目的是通過模型試驗對原型結構抗震性能做出評估,因此,根據地震波反應譜與規范設計反應譜擬合程度,選擇4 條地震波進行輸入。由于振動臺模型進入非線性后具有不可逆性,應當按每條波輸入后結構的反應程度,將波的輸入順序進行排序。一個簡單做法就是以結構第一周期(第一周期的振型質量參與系數需大于50%)處的反應譜值按規范規定的1:0.85:0.65 進行縮放后進行平方和開平方后值進行排序。

表2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模型配合比Table 2 Semi-recycled concrete mix proportion

表3 相似關系表Table 3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圖5 模型截面配筋圖Fig.5 Rebar details of different cross sections

選擇地震波按輸入順序為 Wenchuan 波,MYG013(仙臺波),El Centro 波和Kobe 波。將4 條地震波的3 個方向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統一調整為70 cm/s2,進行反應譜分析,與規范8 度多遇地震設計反應譜(Designed response spectrum)反應譜畫在1 張圖上,見圖6。從圖6 可以看出:4條地震波反應譜與規范設計反應譜在結構第一周期處存在一定差距,而4 條波反應譜平均值與反應譜比較接近,因此用4 條波地震反應均值對結構進行評估。對于輸入振動臺模型地震波需要經過加速度相似常數和時間相似常數進行調整之后,方可作為振動臺輸入,對模型結構進行激勵。

2.5 振動臺試驗工況

本次試驗的目的是檢驗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在8 度設防水準下的抗震能力,是否能達到8 度抗震設防水準的要求。因此,振動臺輸入以8 度為目標,分級進行試驗。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模型振動臺輸入工況按照8 度多遇烈度雙向、三向輸入;8 度基本烈度雙向、三向輸入;8 度罕遇烈度雙向、三向輸入;8 度半罕遇烈度(PGA 為510 cm/s2)雙向、三向輸入的加載制度。

2.6 振動臺模型傳感器布置

根據本模型結構特點,分別在結構底座、第2 層、第4 層、第6 層、第8 層處布置加速度傳感器共39個;分別在底座、第4 層、第8 層布置位移傳感器6 個。

圖6 地震波反應譜與設計反應譜Fig.6 Response spectra of input ground motion and designed response spectrum

3 試驗結果

3.1 試驗現象

在不同階段分別對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的破壞現象進行對比匯總。對于框架結構來說,主要抗側力構件是梁、柱和節點。因此,對這3 個部分,在不同水準下的性能進行研究。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在8 度多遇烈度階段,框架梁端出現細微裂縫基本集中在第1~3 層,柱子沒有可見裂縫,節點沒有破壞,見圖7;8 度基本烈度階段,梁端裂縫范圍向第4~8 層擴展,第1~3 層裂縫增多,柱子有2 根出現裂縫,8 個節點出現裂縫,見圖8;8度罕遇烈度階段后,框架梁端和跨中均有裂縫,有7根柱子出現裂縫,節點破壞數量增加,既有裂縫破壞加重;8 度半罕遇烈度階段后,梁全部產生裂縫,柱子均有裂縫,節點除底層外,其余層均有破壞,見圖9??蚣芷茐氖加诘讓恿?,破壞范圍從下擴展到上部,然后是柱子破壞,然后是節點破壞,總的破損程度上部比下部嚴重,見圖10。

圖7 2 層梁端裂縫Fig.7 Cracking at the end of a beam at 2nd floor

圖8 1 層梁端交叉裂縫Fig.8 Cross cracking at the end of a beam at 1st floor

圖9 1 層柱底水平裂縫Fig.9 Cracking at the bottom of a column at 1st floor

圖10 8 層節點破壞Fig.10 Damage of joint at 8th floor

3.2 模型結構動力特性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在振動臺先后歷經五次白噪聲,主要查看結構的損傷狀況。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的頻率和阻尼比變化見圖11 和12。從圖11 可以發現:隨著地震波烈度增加,模型結構頻率出現了一致降低,在質量不變情況下,表明模型結構剛度減小,即產生一定損傷,與試驗觀察到現象一致。從圖12可以看出:模型振型結構阻尼比隨著地震烈度增加,阻尼比也在變大,低階振型阻尼比呈現一致增加趨勢,高階振型阻尼比增加趨勢不是很明顯。

圖11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模型頻率變化圖Fig.11 Changes of model frequencies of RSRC

圖12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模型阻尼比變化圖Fig.12 Changes of model damping ratio of RSRC

3.3 模型結構加速度放大系數

加速度放大系數表征結構的剛度損傷程度,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模型在不同水準下樓層加速度放大系數見圖13。從圖13 可以看出:隨著地震烈度增加,結構出現損傷后,結構的動力放大系數在降低。當結構損傷比較嚴重(8 度半罕遇)之后,結構加速度放大系數為最小。由于損傷造成結構頻率段遠離地震波卓越頻率段,因此,出現8 度半加速度放大系數比8 度的小。

3.4 模型結構位移反應

圖13 不同水準下加速度放大系數圖Fig.13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acceleration at different earthquake levels (RSRC)

圖14 不同水準下樓層位移包絡圖Fig.14 Storey displacement envelope at different earthquake levels (RSRC)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模型在不同水準下樓層位移包絡圖見圖14。從圖14 可以看出:隨著地震波烈度增加,其包絡曲線也再增大。8 度半罕遇烈度地震輸入后,結構水平位移增加已經不是很明顯,但對豎向位移增加影響比較大,表明8 度半罕遇烈度主要給結構豎向構件帶來損傷。

4 原型結構試驗結果

原型結構抗震性能根據試驗和計算兩方面綜合評定。試驗方面,根據相似理論,對模型試驗結果進行推算得到原型試驗結果,分別從原型結構動力特性,層間位移角、層間剪力和層間彎矩等幾個方面來考察。

4.1 原型結構動力特性

根據相似理論,無量綱量在不同尺度相似系數為1,因此原型結構的阻尼比和模型結構阻尼比相同,在此不再給出。根據時間相似關系,可以得到原型結構的頻率。原型結構在不同水準下的動力特性見圖15。從圖15 可以看出:結構損傷集中出現在第2~3 次白噪聲之間,表明中震給結構帶來損傷大于小震帶來損傷。第4 次白噪聲掃描為罕遇地震之后,結構頻率有進一步下降。第5 次白噪聲掃描表明結構剛度維持在白噪聲4 掃描之后水平,基本保持不變。

4.2 原型結構層間位移角

圖15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原型頻率變化圖Fig.15 Changes of frequencies of RSRC prototype

根據相似理論,推算得到原型結構的層間位移角。根據輸入地震波反應譜均值與設計反應譜擬合程度比較接近,應當取四條波的均值對結構進行評估,才能得到準確合理的結論。原型結構層間位移角均值見圖16。由于在試驗過程中(8 度半罕遇烈度階段,El Centro工況),Y 方向第6 層加速度計出現異常,故原型結構在8 度半罕遇烈度階段Y 向只有底層四層結果。從圖16 可知:原型結構在8 度多遇烈度階段滿足規范限值1/550 的要求;在8 度基本烈度階段,滿足規范限值1/200;在8 度罕遇烈度階段,滿足規范限值1/50 的要求。

4.3 原型結構剪力彎矩分布

根據相似理論得到原型結構的層間剪力和層間彎矩,半再生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層間剪力和層間彎矩見圖17 和18。

圖16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層間位移角Fig.16 Inter-storey drift of RSRC prototype

圖17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層間剪力圖Fig.17 Storey shear force of RSRC prototype

圖18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層間彎矩圖Fig.18 Storey moment of RSRC prototype

5 原型結構計算分析

對原型結構進行彈塑性時程分析以及易損性分析,主要考察層間位移角和層剪力,層彎矩評定原型結構抗震性能,以及從概率角度評定其抗震性能。

5.1 原型結構彈塑性時程分析

半再生混凝土由于再生粗骨料的影響,其單軸受壓應力應變曲線與普通混凝土不同,主要差別在于彈性模量為普通混凝土的0.55 倍,極限應變/峰值應變為1.29,小于普通混凝土的該比值,其峰值強度可取與之等級相同普通混凝土強度[17]。

采用CANNY 軟件分別建了3 個計算模型與PKPM 模型進行比較。模型1 為不考慮實際配筋,因此結構自振周期相差不大。模型2 為考慮了實際配筋影響。模型3 為考慮再生混凝土以及實際配筋。動力特性對比見表4。最終彈塑性計算模型采用模型3,通過彈塑性時程計算分析,原型結構的層間位移角(四條波均值結果)見圖19,層間剪力和層間彎矩見圖20和21。

5.2 原型結構易損性分析

根據規范設計反應譜在 PEER 數據庫(http://peer.berkeley.edu/peer_ground_motion_database/)里選擇15 條地震波。將其峰值加速度統一調整為70 cm/s2,地震波反應譜與規范設計反應譜對比見圖22。

表4 原型框架結構動力特性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totype frame

圖19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原型結構層間位移角計算結果Fig.19 Calculation result of inter-storey drift of RSRC prototype

圖20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原型結構層剪力圖Fig.20 Storey shear force of RSRC prototype

圖21 半再生混凝土框架原型結構層彎矩圖Fig.21 Storey moment of RSRC prototype

圖22 地震波反應譜與規范反應譜對比Fig.22 Comparison of response spectra of earthquake waves and code designed response spectrum

對計算模型進行3 向地震波輸入,輸入比例根據抗震設計規范調整為1:0.85:0.65。對原型結構進行增量動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選取整個結構最大層間位移角為工程需求參數。將所選取地震波PGA 進行統一調幅,調幅后PGA 分別為:0.035g,0.07g,0.10g,0.20g,0.40g,0.6g,0.8g,1.0g,1.2g,1.4g,1.6g,1.8g 和2.0g,并按照文獻[28]中的準則確定繼續調幅還是終止分析。PGA,Sa[T1,5%](T1處譜加速度,阻尼比為5%)與X 向最大層間位移角的關系如圖23 所示。由圖23 可以看出:選擇Sa[T1,5%]比選擇PGA 畫出IDA 曲線族離散性小。

對IDA 曲線進行概率統計,得到結構易損性曲線見圖24。半再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極限狀態[18]見表5。易損性分析表明:對于正常使用(1/550),基本可使用(1/400),以及修復后使用(1/250)3 個狀態,易損性曲線均比較陡峭,表明當Sa[T1,5%]=0.191(8 度基本烈度)時,結構超過修復后使用(1/250)概率很大,對于生命安全(1/50),結構依概率滿足規范限值要求。

當遭遇地震烈度相當于8 度多遇地震時,結構超過正常使用(1/550)概率為79.30%,超過基本可使用(1/400)概率為45.44%,超過修復后使用(1/250)概率為2.99%,超過生命安全(1/50)概率以及接近倒塌概率很小,幾乎為零。當遭遇地震烈度相當于8 度基本地震時,結構超過正常使用(1/550)概率為99.93%,超過基本可使用(1/400)概率為99.31%,超過修復后使用(1/250)概率為92.31%,超過生命安全(1/50)概率為1.67%,接近倒塌概率(1/25)為0.01%。當遭遇地震烈度相當于8 度罕遇地震時,結構超過正常使用(1/500)概率為100%,超過基本可使用(1/400)概率為99.99%,超過修復后使用(1/250)概率為99.74%,超過生命安全(1/50)概率為32.29%,接近倒塌(1/25)概率為3.74%。

圖23 IDA 曲線族Fig.23 IDA curves of structure

圖24 結構各狀態易損性曲線Fig.24 Fragility curves for different limit states

表5 框架結構性能指標Table 5 Limits states for RSRC frame structure

表6 框架結構三水準地震易損性矩陣Table 6 Seismic fragility matrix for given three ground motion levels

6 結論

(1) 振動臺模型試驗表明半再生混凝土8 層框架結構首先是梁端產生裂縫,然后是柱子產生裂縫,最后節點破壞,符合“強柱弱梁,強節點弱構件”的破壞模式。

(2) 試驗結果和彈塑性計算分析均表明半再生混凝土8 層框架結構分別在8 度多遇以及8 度罕遇階段,層間位移角均能滿足抗震規范限值,滿足8 度抗震設防要求,可用于災后重建工程實踐。

(3) 通過結構易損性分析,半再生混凝土易損性曲線比較陡峭,表明結構在8 度多遇以及基本階段容易破壞,并且破壞概率比較大。但遭遇8 度罕遇地震時,結構超過或達到生命安全狀態概率為32.29%,結構層間位移角超過規范限值可能性比較小,與振動臺試驗結論一致,結構層間位移角依概率滿足規范要求限值。

[1] 肖建莊. 再生混凝土單軸受壓應力一應變全曲線試驗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35(11): 1445-1449.XIAO Jianzhua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complete stress-strain curve of recycledd concrete under uniaxial loading[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7,35(11): 1445-1449.

[2] 肖建莊, 李佳彬, 孫振平, 等. 再生混凝土的抗壓強度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32(12): 1558-1560.XIAO Jianzhuang, LI Jiabin, SUN Zhenping, et al. Study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ecycledd aggregate concrete[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4, 32(12):1558-1560.

[3] 肖建莊, 李文貴, 劉瓊. 模型再生混凝土單軸受壓性能細觀數值模擬[J].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39(6):791-796.XIAO Jianzhuang, LI Wengui, LIU Qiong. Meso-1eve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deled recycledd concrete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1, 39(6): 791-796.

[4] XIAO Jianzhuang, HUANG Yijie, YANG Jie,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fine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under axial compression[J]. 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 2012, 26:591-603.

[5] Ajdukiewicz A B, Kliszczewicz A T. Comparative tests of beams and columns mad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and natural aggregate concrete[J]. 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 Technology,2007, 5(2): 259-273.

[6] Fathifazl G, Razaqpur A G, Isgor O B, et al.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steel-reinforced recycled concrete beams[J]. ACI Structural Journal, 2009, 106(80): 858-867.

[7] 尹海鵬, 曹萬林, 張亞齊, 等. 不同配筋率的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 震災防御技術, 2010, 5(1): 99-107.YIN Haipeng, CAO Wanlin, ZHANG Yaqi,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recycledd concrete columns with different reinforcement ratio[J].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0, 5(1):99-107.

[8] 張亞齊, 曹萬林, 張建偉, 等. 再生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 震災防御技術, 2010, 5(1): 89-97.ZHANG Yaqi, CAO Wanlin, ZHANG Jianwei,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recycledd concrete short columns with crossed reinforcing bars[J].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2010, 5(1):89-97.

[9] YANG Youfu, HAN Linhai. Experimental behaviour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6, 62: 1310-1324.

[10] 曹萬林, 徐泰光, 劉強, 等. 再生混凝土高剪力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 世界地震工程, 2009, 25(2): 18-23.CAO Wanlin, XU Taiguang, LIU Qia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igh-rise recycledd aggregate concrete shear wall[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9,25(2): 18-23.

[11] 張建偉, 曹萬林, 董宏英, 等. 再生骨料摻量對中高剪力墻抗震性能影響試驗研究[J]. 土木工程學報, 2010, 43(S2): 55-61.ZHANG Jianwei, CAO Wanlin, DONG Hongying, 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mid-rise recycled concrete shear walls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 of aggregate replacement[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 43(S2):55-61.

[12] 曹萬林, 劉強, 張建偉, 等. 再生混凝土低矮剪力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 世界地震工程, 2009, 25(1): 1-5.CAO Wanlin, LIU Qiang, ZHANG Jianwei,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low-rise recyeled aggregate concrete shear wall[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9,25(1): 1-5.

[13] Corinaldesi V, Moriconi G. Behavior of beam-column joints made of sustainable concrete under cyclic loading[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 2006, 18(5): 650-658.

[14] 肖建莊, 朱曉暉. 再生混凝土框架節點抗震性能研究[J].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33(4): 436-440.XIAO Jianzhuang, ZHU Xiaohui. Study on seismic behavior of recycledd concrete frame joints[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5, 33(4): 436-440.

[15] 孫躍東, 肖建莊, 周德源, 等. 再生輕質砌塊填充墻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試驗研究[J].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2005,25(5): 124-131.SUN Yuedong, XIAO Jianzhuang, ZHOU Deyuan, et al.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recycledd concrete frame filled with recycledd lightweight masonry block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05, 25(5):124-131.

[16] XIAO Jianzhuang, WANG Changqing, LI Jie, et al. Shake-table model tests on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J].ACI structural Journal, 2012, 109(67): 777-786.

[17] 肖建莊. 再生混凝土[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52-60.XIAO Jianzhuang. Recycled concrete[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8: 52-60.

[18] 門進杰, 史慶軒, 周琦. 框架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防目標和性能指標的量化[J]. 土木工程學報, 2008, 41(9): 76-82.MEN Jinjie, SHI Qingxuan, ZHOU Qi. Performance-based fortification criterion and quantified performance index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8, 41(9): 76-82.

猜你喜歡
振動臺層間框架結構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框架結構問題和對策
無黏結預應力框架結構的拆改加固設計
基于振動臺試驗的通信機柜地震易損性分析
瀝青路面層間剪切性能研究
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加固方法簡述
基于雙向精控動態加載系統的路面層間聯結性能測試儀開發
基于ISS&SSDR的瀝青路面層間疲勞壽命外因素綜合影響預估
層間組合隔震結構隨機動力可靠度分析
冗余驅動液驅振動臺臺陣系統內力分析及其抑制方法研究
無地下室框架結構基礎深埋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