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歷史的真義在實踐中敞現——試論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理論特質

2014-04-06 07:56朱薔薇
湖北社會科學 2014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現實

朱薔薇

(南開大學 哲學院,天津 300071)

一、歷史哲學基本輪廓的勾勒

關于“歷史”一詞,人們通常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指在過去的歷史時間中發生的歷史事件的總和,即作為以往全部人類實存的歷史;一種是指對過去時代的記錄和研究,即作為知識的歷史。英國歷史哲學家沃爾什在其名著《歷史哲學導論》中寫道:“我必須指出一個簡單的并為人所熟悉的事實,即‘歷史’一詞本身是模棱兩可的。它包括(1)過去人類各種活動的全體,以及(2)我們現在用它們所構造的敘述和說明?!盵1](p6)正是這種“模糊性”,“它為歷史哲學同時打開了兩個可能的領域”,即一方面“可能要涉及到歷史事件的實際過程”,而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關注于歷史思維的過程”。[1](p6-7)據此,沃爾什首次將歷史哲學明確區分為兩類,即思辨的歷史哲學和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

沃爾什認為,思辨的歷史哲學屬于傳統的歷史哲學,主要考慮的是形而上學的問題,“如果我們說他們尋求的是要發現整個歷史過程的意義和目的的話,那么這些哲學家們所關心的基本點就可以說是被表述出來了”,“他們認為,歷史哲學的任務就是要對歷史事件的詳細過程寫出這樣一種敘述,要表示出來它那‘真正的’意義和‘本質的’合理性”。[1](p17)對于思辨的歷史哲學來說,普通的歷史學家所描述的歷史僅僅是一些“毫無聯系的、莫名其妙的事件”,他們要著手去發現在“經驗的”歷史學看來并不存在的超越實際所發生的事件而“隱蔽在它們背后的計劃”,并揭示出歷史的基本布局?!坝谑菤v史哲學,像這些作家們所從事的那樣,就是指對于整個歷史過程的一種思辨的處理方式,在這種處理方式中人們希望能把歷史的秘密一下子就徹底地暴露出來”。[1](p4)

直到黑格爾登上思辨哲學的頂峰,幾乎所有偉大的歷史哲學體系都屬于思辨哲學的類型。圣奧古斯丁是否能被稱為一個歷史哲學家,目前尚有爭議,但是如果圣奧古斯丁對歷史哲學的貢獻得到了恰當的承認,則《上帝之城》必將成為第一部試圖從整體上把握全部歷史的著作。一般認為,意大利歷史哲學家堅巴蒂斯塔·維柯的《新科學》(全名為《關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的原則》),確立了歷史哲學的基本面貌,他在歷史的創造與基礎、解構與過程、發展與動力、認識與理解方面的諸多洞見,至今仍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的著作在當時并未引起足夠的注意。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首次使用了“歷史科學”一詞,他在1765年寫了一篇題為《歷史哲學》的論文,由于他用理性主義原則批判了神學歷史觀,試圖在前后相繼的事件背后去揭示文明的進步和它的諸因素的內在關系,因而“把哲學的明燈帶進了黑暗的歷史檔案庫”。[2](p34)

沃爾什認為,“就實用的目的而言,我們可以有權宣稱,歷史哲學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第一次得到承認則是在以1784年赫德爾的《哲學的人類歷史觀念》的第一部分的公開出版而告開始以及不久之后以黑格爾的遺著《歷史哲學講演錄》1837年的刊行而告結束的那段時期”。[1](p3)赫德爾是康德的學生,他的興趣極為廣泛,在歷史哲學方面,他在維柯之后創造了一個新的高度?!昂盏聽栟q解他的程序是這樣的:如果我們要理解人類的歷史,我們就首先必須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1](p131)“人就是大地上這種生命力的最高產物,而其他一切則都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的;但是如果把他想象為宇宙之中唯一有精神的生物,那就錯了,正好相反,一切事物都在提示著,他是處于兩個世界的中途的,形成了二者之間的一個連接環節:一個是動物生命的世界,其中他就是最高的成員,而另一個則是精神生命的世界,其中他就是那最低下的”,[1](p132)“歷史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人道,也就是要達到人們能夠最真正地成為他們自己的那樣一種事物狀態”。[1](p134)赫德爾的思想中智慧與怪誕并存,他的學說是18世紀歷史哲學的總結,又開啟了19世紀的歷史觀念和人道主義思想,因而他的地位得到了沃爾什的突出強調。

我們終于來到了黑格爾,簡要回顧以往所有偉大的歷史哲學體系,似乎在了解歷史哲學的基本面貌之外,還有一重潛在的必要,那就是培養我們面對巔峰之作的勇氣。簡短的文字只能在記錄高度方面發揮作用,我們只能將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基本內容放到其他專題性的論述中去。在這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黑格爾的一切哲學領域都滲透著歷史興趣”;[3](p135)“黑格爾的思維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學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維方式有巨大的歷史感作基礎?!堑谝粋€想證明歷史中有一種發展、有一種內在聯系的人……在《現象學》、《美學》、《哲學史》中,到處貫穿著這種宏偉的歷史觀,到處是歷史地、在同歷史的一定的(雖然是抽象地歪曲了的)聯系中來處理材料的”。[4](p42)理性主義原則和歷史主義原則貫穿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始終,并構成了辯證的統一,共同為發現和把握歷史規律的任務服務。事實上,黑格爾“劃時代的歷史觀是新的唯物主義觀點的直接的理論前提”。[5](p531)

黑格爾之后,思辨的歷史哲學一派中備受關注的兩位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斯賓格勒和英國的湯因比。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試圖用“世界歷史的比較形態學”方法而透過文化的表面來把握其內在的命運并通過對不同文化的階段性比較,來確定一定文化的歷史階段和未來前景。湯因比則在《歷史研究》中通過文明形態史觀來透過“生活之流的表面”去發現那些最終造就了歷史的較為深沉、較為遲緩的運動。兩部作品共同的悲觀色彩常常讓人們猜想是受到了世界大戰的影響。

從以上簡述中,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思辨的歷史哲學家們幾乎都擁有令人敬佩的博大胸懷和寬廣視野,他們總是將關注的重心放在歷史整體的動向上,視探尋整個歷史過程的意義和目的為己任,盡管他們常常受了“激情”與“想象”的驅使,自我沉醉在一片“詩意”的光輝中。與思辨的歷史哲學家相比,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家在選擇和面對自己的研究對象的態度上要審慎得多。美國歷史哲學家德雷認為,“思辨的歷史哲學試圖在歷史中(在事件的過程中)發現一種超出一般歷史學家視野之外的模式或意義。而批判的歷史哲學則致力于弄清歷史學家自身研究的性質,其目的在于‘劃定’歷史研究在知識地圖上所應占有的地盤”。[3](p1-2)不難看出,這里顯示著研究興趣方面的巨大轉換,思辨的歷史哲學偏好本體論上的指認,而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主要關注認識論上的審察。

沃爾什明確將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的問題分為四組:(1)歷史學與知識的其他形式。這組問題是由有關歷史思維的本性問題所構成的,關鍵在于弄清歷史知識是否可以“自成一類”;(2)歷史中的真理與事實。這組問題主要考慮如何來檢驗歷史陳述的正確性;(3)歷史的客觀性。即批判地審查每一個歷史學家著作的客觀性和可靠性;(4)歷史學中的解釋。這一組問題的核心是歷史解釋的性質問題,即關于歷史學家解釋(或者企圖解釋)他所研究的各種事件的方式是否有任何特殊性。[1](p8-16)概括來說,這四組問題就是對歷史知識性質的分析以及對人們認識歷史的能力的批判。歷史科學何以可能?德國歷史學家齊美爾曾經明確提出了這一問題。盡管康德本人的歷史哲學思想無一例外地被歸入了思辨的一類,因為他在一篇著名的論文里暢想通過超越國家的憲法實現永久和平,并認為這是自然的“隱秘計劃”,但無可爭議的是,齊美爾的歷史理性批判的觀念受到過康德決定性的影響。這一點在齊美爾的提問方式上就已經暴露了。然而更早的狄爾泰,作為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的開創者更是在19世紀就傳播了“歷史理性批判”的概念,并終身致力于按照康德的模式寫一部《歷史理性批判》。狄爾泰用“歷史理性”來表達我們認識歷史的能力,歷史理性批判的任務就是要考察歷史認識成為可能的條件?!坝捎诰芙^自身作為實體的意義與價值,由于肯定價值、意義和進步的觀念是相對于一定的心理能量體系而言的,狄爾泰就斬斷了思辨歷史哲學的形而上學之根”。[6](p17)

新康德主義的代表人物文德爾班進一步指出,歷史“是一門批判的科學。它的職責不只是記錄和闡述,而且還是,當我們認識和理解歷史發展過程時,我們要估計什么可算作歷史發展中的進步和成果。沒有這種批判觀點,就沒有歷史。一個歷史學家是否成熟,其根據就在于他是否明確這種批判觀點;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在選材和描述細節時他就只能按本能從事而無明確的標準”。[7](p28)這就是說,歷史的記錄和闡述不能只是事件的純粹客觀的“映現”,它還應該是滲透著我們的價值判斷的反思??肆_齊曾經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而科林伍德則提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這些觀點雖然不能全面地令人信服,但它們在沖擊歷史整體的永恒意義與目的和確立歷史認識的條件性方面的確是富于建設性的。

到此為止,我們倉促地復習了一遍歷史哲學的基本輪廓。這種對于歷史哲學主要發展脈絡的粗線條勾勒旨在為我們在下文中所要探討的馬克思的“歷史科學”提供一種便于理解的思想語境。

二、作為馬克思的歷史哲學的“歷史科學”

沃爾什曾經在《歷史哲學導論》中簡單地將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思想判定為以經濟決定論為特色的思辨的歷史哲學。對于出現在典范之作中的這處重大敗筆我們難以忍受。馬克思也曾經對這種誤解明確表示了批評的態度:“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盵8](p341-342)

馬克思在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9](p62)這一聲明常常被視為馬克思和恩格斯與以往一切社會理論決裂的宣言。但是,由于他們在該文中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破”的方面,因而并沒有為我們清晰地確立他們這里所謂的作為一門唯一的科學的“歷史科學”的面貌。這一缺失給我們造成的現實困難就是,我們只能從馬克思激蕩的批判熱情中去拾綴一些零星而曖昧的表述,進而捕捉“歷史科學”的真實意蘊。當然,對于發達的詮釋學最終能否驅散相對主義的幽靈,我們并不能抱以十分樂觀的態度。

從文本的語境出發,張一兵教授認為,“馬克思是這樣提出對歷史的指認的:針對‘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家關于人的‘解放’的主觀思想視域(鮑威爾、費爾巴哈的神學批判中的人的解放,施蒂納的‘類哲學’批判中的‘個人解放’等),馬克思區分了哲學的解放和真正的解放即現實的解放。他指出哲學的解放哪怕再徹底,“‘人’的‘解放’也并沒有前進一步;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從這個語義規定,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的現實解放就是人的感性物質活動構成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也進一步具體證明道:“……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穿住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夥拧且环N歷史活動,而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盵10](p283)

馬克思對歷史的獨特指認,道出了馬克思的“歷史科學”與思辨的歷史哲學,乃至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的顯著區別。與思辨的歷史哲學相比,馬克思的“歷史科學”固然也對人類歷史的總體進程和一般規律作出了試圖把握的努力,但其理論旨趣并不在于從本體論上指認“歷史是什么”,毋寧說在馬克思那里,歷史只是一條路,是人走向現實解放的實踐之路,歷史的意義并不在人之外,歷史的進程也就是人的現實解放的進程。因而歷史不是預成的,而是生成的。與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相比,馬克思的“歷史科學”也要求對人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的性質和對人們認識歷史的能力作出批判性的分析,但這種批判性的分析并不是在一般意義上來完成的,它有著強烈的現實目的和價值取向;也就是說,馬克思的“歷史科學”要求在對歷史的認識方面必須立足于人類的現實實踐活動,并以人的現實解放為衡量和檢驗的標尺。正是這種思維邏輯上的優越性,使得馬克思的“歷史科學”理論雖然在時間上晚出于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卻勢不可擋地占領了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的理論地盤與現實權威性。

因此,“正是在‘解放’這一具體的人類實踐中,‘歷史’在馬克思的新視域中第一次重新出場了:一是與思想活動相對立的歷史活動,這不是簡單的物質現實之持續性,而是人類實踐造成的現實運動。二是歷史關系,這不是人們一般的存在狀況及其關系,而主要是‘工業’、‘農業’、‘商業’和‘交往’狀況構成的關系,實際上這是生產和‘經濟’關系,特別是現代實踐——工業所創造的社會關系”。[10](p284)張一兵教授將馬克思歷史科學的性質概括為兩點:“第一,新的歷史科學之中的歷史是一個總體性的哲學規定”;“第二,歷史科學強調人類社會實踐所造成的歷史客觀變遷”。[10](p285-288)這兩點也正是與“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學任務相契合的,雖然前者(即解釋世界的任務)不僅是馬克思哲學的任務,也是以往乃至于現在及將來一切哲學的共同任務,但由于馬克思特別地強調了“改造世界”的重要性,這就將“解釋世界”的獨立性消解了,也就是說,在馬克思這里發生了一種關系上的轉換,解釋世界的任務從此內蘊于改造世界的任務之中,正是由于改造的現實需要為解釋提供了必要性和深化的可能性。換句話說,脫離人類實踐活動的解釋理論不論其自身的邏輯形態如何發達,都只不過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言說方式,它無助于調動現實的、革命的力量,也對人類實現“現實的解放”不具有充分的意義。畢竟,人是現實地生存于客觀物質世界中,而不是存在于完美而虛幻的思維邏輯中,是“物質決定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物質”。

馬克思哲學最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發展的一般規律,它總是從最基本的現實前提出發來闡發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整體趨勢。馬克思對歷史的闡述也是從最基本的歷史前提出發的,他說:“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盵9](p79)確立了人類歷史活動的最基本前提之后,馬克思進一步看到,人們在生產自己的物質生活資料時,還生產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樣,物質生產活動便具有了雙重性質,一方面,人們通過物質生產過程的最終的有形結果實現了人對自然界的改造;另一方面,人們通過物質生產過程的最終的無形結果實現了社會關系的生成。更為重要的是,社會關系一旦作為生產活動的結果產生出來,便反過來成為人們進一步進行生產活動的現實條件和前提?!坝纱丝梢?,一開始就表明了人們之間是有物質聯系的。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為‘歷史’,它不需要有專門把人們聯合起來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9](p81)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實踐活動才是歷史的起點和“發源地”。

歷史不僅是在人們的生產實踐中被創造的,而且是隨著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本質上不過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物質技術結構、社會交往方式及精神觀念等的生產和再生產是社會歷史的現實內容。馬克思認為,人們在與自然之間發生物質、能量交換的同時,也必然要發生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構成為社會的經濟基礎。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匯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系,構成為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為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系的總和同時又標志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11](p487)也就是說,社會歷史的分期是以具有獨特特征的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的社會關系為其基本標志的。

由于歷史本身是在人類生產實踐的對象性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某一具體的歷史事件也不可能是歷史主體的純主觀的產物,它必然要受到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上的客觀的物質生產力的制約。因而,在唯物史觀看來,對歷史事件的評價離不開客觀尺度,即必須重視“物質動因”,僅僅考察歷史主體的心理體驗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試圖從整體上來理解歷史,理解支配歷史的原理,理解歷史所隱含的意義,則必須用唯物史觀的視角,將關注現實作為評價歷史的前提,對歷史事件采取主觀的和客觀的雙重評價尺度。任何歷史的進步都是對現實的改造和超越,而舊的現實不可能主動接受歷史主體的改造,從而自覺走向必然滅亡的命運。因而歷史的進步只能在物質力量對舊的現實的批判中實現,這種改變世界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也不是一帆風順和一勞永逸的,常常要伴隨著歷史主體的巨大的犧牲。歷史哲學的研究作為一種把握人類歷史內在規律性的努力,也應該成為“批判的武器”,指向人類的自由和解放的社會目標。

徐長福教授認為:“馬克思提出實踐概念,首要的目的不是要用實踐去說明世界是什么樣子,也不是要急于告訴人們怎樣認識和改造世界,而是要用實踐去說明世界應當如何或人應當把什么當作終極價值。馬克思的意思很清楚:人的終極價值不在神那里也不在物(包括自然之物與社會之物)那里,而在人自己的身上;并且這種價值既不是人身上的理性或自我意識,也不是空洞的人的普遍性,更不是對財富的貪欲與單純的占有感覺,而是人的自由的自覺的生產性的生命活動及其全面發展。這種生產性的生命活動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實踐?!盵12](p117)因此,他著文明確指出,馬克思的實踐首先是一個價值本體概念。當然,揭示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的價值之維可能只是對馬克思的眾多解讀方式之中的一種,但是我們必須肯定的是,價值的維度是馬克思的實踐概念乃至于整個馬克思哲學的根本的維度,正是由于開出了價值之維,人與神、與物才最終區別開來,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才有了追求無限的勇氣和希望,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也才因此而彌合??梢哉f,現實的人在追求現實的解放中的每一個目的和活動都內涵著價值因素,而這些具體的價值追尋又共同構成了對終極價值的叩問。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歷史的全部意義就在于人從自身出發,自我設定目的與價值目標,并不斷依靠現實條件,以物質手段達成價值目標。這也就是所謂“自我實現的歷程”,而歷史哲學必須忠實于此歷程中的全部內容。實踐追求價值,價值確認實踐;以人類實踐為立足點,以價值實現為具體內容,這正是作為馬克思的歷史哲學的“歷史科學”的理論特質。

三、馬克思歷史哲學理論特質中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

前文中已經提到,思辨的歷史哲學傾向于本體論上的指認,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傾向于認識論上的審察,而在馬克思的歷史哲學中,由于出現了實踐與價值的特殊耦合景觀,從而造成了理論興趣上的三者統一,即以改造世界的方法探索為主線,同時也輔以本體論上的指認和認識論上的審察。歸根結底,與改造世界直接關聯的是指導實踐活動的方法。

“歷史真理的問題——不是在對已經過去的歷史的真正認識的意義上,而是在歷史創造者的任務的真正完成的意義上——在文明的歷史運動的基本統一性問題中,找到了它的重心?!盵13](p7)任何一個歷史階段上歷史主體的活動看似是主觀隨意的,事實上都受到歷史必然性的制約,歷史哲學負有這樣的使命:即從歷史的真正主體——人的活動中去揭示歷史必然性,從而促進“歷史創造者的任務的真正完成”。為此,歷史哲學必須立足于人類的生活實踐,從解決人們生活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出發,而不是從某種脫離實際的形而上的思辨興趣出發去發掘歷史進程中的內在規律?!霸谒急娼K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于意識的空話將終止,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他們只能對整理歷史資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歷史資料的各個層次的順序。但是這些抽象與哲學不同,它們絕不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們著手考察和整理資料——不管是有關過去時代的還是有關當代的資料——的時候,在實際闡述資料的時候,困難才開始出現。這些困難的排除受到種種前提的制約,這些前提在這里是根本不可能提供出來的,而只能從對每個時代的個人的現實生活和活動的研究中產生”,[9](p74)這些前提就是現實個人的活動以及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從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理論特質出發,筆者以為,歷史哲學的本體論興趣必須與認識論和方法論結合起來,走向三者的內在統一。因為歷史哲學的,尤其是馬克思歷史哲學的下述特征決定了歷史本身的運動與人們如何認識這種運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第一,歷史哲學具有客觀的現實性。如前所述,現實的歷史是歷史哲學展開研究的資料,歷史哲學只有對現實個人的活動以及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進行考察,才能使自己與形形色色的宗教神話撇清關系;同時,歷史哲學觀點的提出與歷史哲學家本人的現實生活也是分不開的,正是個體獨特的生存體驗構成了各各殊異的理論視點。因而,第二,歷史哲學還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歷史哲學家由于受到歷史時間的歷史性局限,他們只能對以往的和當代的歷史思維進行考察,另一方面,歷史哲學家提出的歷史哲學觀點一般而言要服務于時代的主題,因而不可避免要帶有時代的印記。第三,歷史哲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這一特征是與哲學本身的階級性高度一致的。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客觀上都必須持有某種階級立場,并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整個人類歷史都是進步的階級與落后的階級相互斗爭的歷史。社會現實的階級性必定要反映到社會意識中,盡管各個時代的歷史學家和歷史哲學家們常常為了幫助統治階級緩和階級矛盾而有意淡化這一點,但事實上,其作品中鮮明的階級性是不可抹去的。

歸根結底,歷史只能是屬人的歷史,一方面,歷史本身的運動規律作為一種必然性制約著歷史主體的活動,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主體的認識和行動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歷史的進程。歷史本身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片前進的可能性空間,具體讓哪一種可能性成為現實則有賴于歷史活動主體的選擇。因此,歷史哲學的客觀現實性、強烈時代性和鮮明階級性等特征說明了歷史的客觀規律性和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

總之,在馬克思哲學中,“歷史”的意義始終與“實踐”和“價值”緊密關聯,只有立足人類實踐,借助價值之維,才能實現歷史真義對人的敞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的歷史哲學實現了對思辨的歷史哲學和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的理論改造和現實超越。

[1][英]W.H.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M].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蘇]維·彼·沃爾金.十八世紀法國社會思想的發展[M].楊穆,金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美]威廉·德雷.歷史哲學[M].王煒,尚新建,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A.斯特恩.歷史哲學:起源與目的[J].哲學譯叢,2000,(3).

[7][德]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上)[M].羅達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張一兵.馬克思哲學的歷史原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2]徐長福.走向實踐智慧:探尋實踐哲學的新進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13][法]保羅·利科.歷史與真理[M].姜志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馬克思哲學現實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菱的哲學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現實的困惑
從虛擬走到現實,有多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