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經濟語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4-04-08 15:12李紅梅
紅河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市場經濟語境利益

李紅梅

(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思政部,云南芒市 678400)

市場經濟語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李紅梅

(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思政部,云南芒市 678400)

市場經濟是當代社會語境中的“關鍵詞”,以其特殊的言說方式影響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章在分析語境的趨利性、競爭性和創新性特質的基礎上,分析了市場經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影響。作為承擔特定階級價值觀、道德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必須適應而不能回避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僅囿于適應市場經濟,而是要實現超越性和引導性。在適應中超越,在超越中適應,螺旋上升,層遞發展。

市場經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在當代社會語境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主導方式,決定性地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觀、道德觀和交往方式等方面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經濟生活的產物,又是承擔特定階級價值觀、道德觀的意義結構,如何與市場經濟相調適,更好地進行價值觀意義的表達和引導,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核心問題。

一 市場經濟的特質分析

“市場經濟是以個體的自主人格獨立為基礎,以對利益的公開追求為特點,以等價交換為原則,以市場上的合法競爭為手段,以價值的最大實現為目的的一種經濟形式。[1]”市場經濟在長期發展中,呈現出四個基本特征:平等性、自主性、開放性、法制性。除了這四個基本特征外,市場經濟還具有一些特質:

第一,趨利性。市場經濟是以經濟利益為驅動力的。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人”假設中,對市場主體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市場經濟是以利益為導向的經濟,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機和根本目的在于能否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在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的任何個人都具有“經濟人”屬性,這是“為人類所共有,亦為人類所特有”[2]。人們利用資本從事各種經濟活動,向市場提供產品和勞務,不是出自其恩惠,而是因為他們有自利的打算,“私人利潤的打算,是決定資本用途的唯一動機。[3]”市場經濟的運行正是以市場主體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為驅動力的,只要人存在一天,這種基于人的“自愛”心理形成的利益追逐活動就不會終止。馬克思也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使市場主體“連在一起并發生關系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4]”馬克斯?韋伯同樣認為:“任何一個個別的資本主義企業若不利用各種機會去獲取利潤,那就注定要完蛋。[5]”

我們可以結合市場經濟的目標和過程來看這一特性。從目標來看,市場雙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作為出發點。經營者對資源的配置首先考慮的是經濟效益,目標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價值增值,獲得最大化利潤。消費者追求的是滿足需要(或使用價值)的最大化,買賣雙方都以利益作為權衡點;從過程來看,趨利是市場過程所有活動的“軸心”,生產是為了獲利,為此就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生產出既有競爭力又符合市場需求的勞務或商品;交換是為了實現利潤,為此必須不斷開拓市場,與其他市場主體進行角逐;分配是利益的分割;消費是利益的享受。追求利益,實現價值,像一只無形的手指揮著市場經濟的全部活動。

第二,競爭性。競爭作為一種經濟行為是市場經濟內在特質的外部表現。早在人類產生之時就有競爭,但是在傳統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語境中,由于受到生產力水平、人的交往能力和思想觀念的限制,人與人間的競爭程度并不激烈。馬克思說過:“對市場主體而言,他們不承認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6]”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市場經濟正是通過“適者生存的過程,教育著、選擇著它所需要的主體。[7]”市場主體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取得利潤,就必須對技術、資金、設備、勞動力進行有效的結合,降低生產成本。每一主體都會想方設法地改進自己的條件和地位以便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競爭將各經濟主體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動力轉化為外部壓力,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第三,創新性。市場機制具有一種追求以較少的資源生產出較多有用產品的趨向。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自發地調節人力、財力、物力的結構,使資源不斷流入投入少產出高的部門。為了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及利用,客觀地要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暢其通,構成創新的內在激勵機制。生產工藝的創新、過程手段、管理的創新及流通方法的創新是市場經濟的內在生命力。

二 正向與負向:市場經濟語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作用

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同時又包含著一種價值體系,承載著特定價值意義。這些價值意義既有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適應、促進的一面,又有相背離的一面。

第一,自主性保證個體人格獨立,提升受教育者話語權的同時,又容易誘發個人主義。

在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傳統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人的依附關系”,強調的是集體人格,整體性倫理。無可否認,在生產力不發達,自然條件惡劣的社會這有極大的歷史必然性及合理性,但這種體制的千年綿延造成了中國民眾個體人格的自我萎縮,自主獨立意識不強,個體人格得不到張揚。這種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表現為:政治話語、公共話語、主流話語、教育者話語遮蔽了個人話語、民間話語、邊緣話語、受教育者話語,社會和教育者掌控著話語權、言說權,個人的意愿難以得到表達。

市場經濟把人從“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形成了人的獨立性,形成了“普遍的社會交換關系,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及全面的能力體系。[8]”這種人對物的依賴階段是對人與人的依賴關系的一種歷史性揚棄,賦予人們主體意識,喚醒了人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話語內容上體現為社會與個人并重、政治與道德、心理并重,賦予受教育者相對平等的話語權。這為推進受教育者主體精神的發揮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為道德主體性的發揮奠定了基礎。筆者以廣州某大學學生為對象,開展了“當代社會語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7份,以下數據均來源于本次調查。從問卷結果看,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參與政治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在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理由”中,有59.2%的同學認為“是為了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澳话阃ㄟ^什么渠道反映意見”,65.0%的同學選擇通過網絡,依次為“向組織反映”、“給領導寫信或打電話”、“通過廣播電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越來越突出,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但同時,由于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性,如盲目性、滯后性、自發性,加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自律不強的主體又易走向極端個人主義。馬克思指出商品交換者在經濟活動中,由于更多關心自己利益的實現,而他人只有作為自己的買者時才覺得對自己有用,因而“每個人為另一個人服務,目的是為自己服務,每一個人都把另一個人當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9]”市場經濟這種突出自我、個體的特性反映到道德觀念上形成了以自己為目的,視他人為手段的利己主義。只關心自身利益,不關心國家、集體、他人利益,甚至以損害他人、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去達到自己的利益目標。以奸從商,不仁而富,顛覆著許多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念。這種消極的思想觀念影響到了受教育者。在“您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間的關系應該是什么樣”一問中,有82.1%的大學生認為應是“互助互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11.5%的大學生認為“利己不損人”, 4.5%的大學生認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1.9%的大學生認為“損人利己”。在個人與集體關系之間,更重視二者兼顧,但若要在二者之中做出抉擇時,許多人更傾向于以個人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趨利性在有利于主體效益意識培養的同時,又容易引起重利輕義的傾向。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因此“正確地理解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10]”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市場經濟的一個明顯變化是對利益追求的確證和公開化,利益、效益成為了市場經濟生命力的支撐點?!艾F代經濟運行的內在動因,來自于對利益的追求,離開了利益杠桿,現代經濟顯然難以建立。[11]”人在物質利益、金錢尺度等因素的作用下,衍生出一種功利性文化意識,“它把人及其所掌握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作為客體,用來滿足社會與個人需要的手段,它所確認的價值等級是由能力、金錢、財富及生產這些因素的因素等物用尺度來確定的。[12]”這種功利性意識觀念從積極方面來看:首先,提高了主體的效益意識。人們在功利理性的支配下更注重功用和效益,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和行為的利害權衡,遵循“低成本、高效率,少投入、多產出”的法則。這與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等、靠、望,不注重效益的觀念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其次,功利性意識改變了傳統的利益格局。產生于小農經濟上的傳統倫理,以非功利性道德自覺為行為的動力和依據。從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到孟子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到荀子的“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再到宋明理學的“存天理,去人欲”, 都體現了非功利性道德觀。這種義利觀在有利于形成中華民族重理想、信念、情操和人格培養的同時,又忽視了個體正常利益的需要,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功利性價值觀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利益格局,表現為:從傳統的羞于言利到追求利益公開化;從利益平均到利益分層;從利益穩定到利益多變。這種變化激發了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功利性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后果。首先,功利主義價值觀走向極至時,會對以“道義”為核心的倫理精神價值進行打壓和否定,功用理性與強調道德良心、職責、義務的價值理性對立沖突。過度的功利價值取向“使人格、良心、理想、情操等道義內容為純粹的金錢追求、物質追求所取代,人成為喪失精神價值追求的、失去靈性的自然人和經濟人”[13];功利追求的極端化“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14]。這對大學生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對“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觀點持贊同態度的占78.0%;贊同“錢是衡量人的能力與價值的尺度”占23.1%。雖然這并不一定代表大學生具有拜金主義傾向,但至少說明當代語境中的青少年越來越注重現實因素,突現出務實性。

第三,創新性為社會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又容易解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經典、動搖權威。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既追求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又力求使自己的產品、經營方式等能打破傳統和常規,標新立異,別開生面,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超出商品個別價值的交換價值。為此,“商品生產者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早,人早我廉’的經濟個性和經營策略去參與競爭,贏得效益。[15]”各展其長,各顯其異的市場機制使市場主體日益個性化、多樣化,提高了個體的創新意識,增強了市場活力,滿足了人們多種多樣的個性化需求。

市場經濟對個性張揚的包容、對傳統和常規的解構、對潮流的追逐,超過一定限度時,又會消解主流意識形態、動搖權威。主流意識形態作為維護統治階級統治的軟武器,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傳承性,這與市場經濟力求創新構成了一定的矛盾,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對傳統、經典信仰的缺失。主要表現為“四信危機”: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認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共產主義信仰危機,認為共產主義是遙遠的,無產階級是空的,只有鈔票是實的;社會主義信仰危機,認為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甚至認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中國式的資本主義;共產黨信任危機,認為共產黨執政必定腐敗。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維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如何在尊重差異、包容個性的同時,堅持和弘揚經典,實踐和發展社會主義,異中求同,提高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又一問題。

第四,競爭性激發人們動機和期望的同時,又不利于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建構。

中國傳統社會在調整人際關系時,推崇和遵循的是“人和”,講團結、講和睦相處,如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管子的“上下合同”、“和協輯睦”。而市場經濟推崇的是競爭的權威。競爭具有雙重性,積極的競爭機制可以發揮社會控制的作用,形成一定的價值導向,引導人們自覺地選擇行為方式。但競爭又不總是溫情脈脈、關懷禮讓的,它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不利于人與人間和諧關系的構建。激烈的競爭會導致受教育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精神失常。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激烈的競爭,使許多大學生感覺目前在就業方面壓力大(55.4%)。過度的、盲目的、非法的競爭極不利于人際和諧,“競爭有余,和諧不足”的語境不利于青少年培養謙讓、關懷、善同、寬仁的品德。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市場經濟語境的互鑄

市場經濟已成為中國社會語境中的“優勢影響源”,全方位地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部分,一方面必須適應而不能回避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僅囿于適應市場經濟,而是要實現超越性和引導性。在適應中超越,在超越中適應,螺旋上升,層遞發展。

任何一種經濟體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礎或價值意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樣需要新的道德體系作為支撐,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規范構成了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霸谑袌鼋洕?,自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都起作用的場合,在法律產生并執行的場合,習慣與道德不僅存在著,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代替不了的。[16]”以一元利益主體和集體主義為軸心建構起來的舊價值觀念,面對市場經濟中的多元主體失去了昔日的引導力。這種變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立足市場經濟實際,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價值體系,引導受教育者在市場經濟中樹立正確的觀念。如:立足于市場經濟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等實際,引導受教育者樹立主體性、協調性觀念,尊重大學生的獨立人格,充分挖掘其創造力;立足于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引導大學生樹立進取、開拓、創新精神和時效等價值觀念;立足于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培養大學生開闊、整體性的思維視野等。積極推進受教育者與市場經濟價值觀念相契合,成為時代所需要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把市場經濟的現實作為至高無上的衡量尺度去剪裁社會道德體系?!爸灰蟮赖陆逃N近市場經濟,把市場意識中的那種等價交換、物質利益為驅動等普遍存在的現實作為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既違反了人類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也違反了道德和歷史發展自身的內在規律?!盵17]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克服、消解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促使其思想意識、行為方式規范化、合理化。如大力提倡和維護服務意識、質量意識、誠信意識、公益意識、法制意識等,抑制和超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對利益的狂熱崇拜和追求;提倡和維護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超越市場經濟中人們“唯我”的價值取向。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精神活動,是對未來世界的一種把握和向往,反映人們的精神需要和追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引導受教育者形成更高層次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念,提升其道德境界,形成高尚、完美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某種超越于現實的道德理想去培養人和塑造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種理想精神境界與行為方式,以此來實現對現實的超越”,[18]進而實現對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

[1]沈國權主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68.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13,314.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9,394.

[4]馬克斯?韋伯,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8,3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19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7]龔群.論功利價值觀念與現代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 (5):38-44.

[8]胡瀟.緣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88.

[9]武經偉等著.經濟人?道德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2-213.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75.

[11]厲以寧.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34.

[12]魯潔.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213-261

[13]魯潔.道德教育:一種超越[J].中國教育學刊,1994(4):2-8.

[責任編輯龍倮貴]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sity in Market economy context

LI Hong-me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Dehong normal college,Mangshi Dehong 678400,China)

Market economy is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Keywords", with its unique way of express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profit,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two-way influ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arket economy.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specific class values, moral values, one must adapt to the market economy can not be avoided; on the other hand, not only to adapt to the market economy, but to achieve transcendence and guide. Surpassing in adaptation, adaptation, beyond the spiral rise, hierarchical development.

Market econom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Univesity

G41

:A

:1008-9128(2014)04-0054-04

2013-11-04

李紅梅(1984—),女,云南騰沖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市場經濟語境利益
市場經濟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管理
財政稅收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市場經濟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關于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環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跟蹤導練(三)2
利益鏈與新壟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