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蠻粗暴的慈善可以休矣

2014-04-08 23:20
看天下 2014年18期
關鍵詞:孤兒衛視救助

發愿是善心,而收獲的是跳蚤,慈善做成這個樣子,誰來為今天的局面負責?

現在,最郁悶的應該是廣西衛視,他們制作的一檔節目旨在幫助一個孤兒,卻掀起了軒然大波。這期節目,被指責為了塑造一個孤苦伶仃的兒童形象,不惜制作不實的內容。

有些參與過捐款的人,心里也不是個滋味。原本是要幫助一個可憐的孩子的,可是當初打動他們捐贈的細節,卻被證明是導演編排所為。

而事件核心的孤兒楊六斤,最為無辜,他的個人信息頻繁在公共平臺上曝光,身世也被反復挖掘,而且還經歷了被接到深圳上學,又被接回老家的各種變故。

從助人出發的慈善活動,最終變成了一個新聞鬧劇,而所有的參與方都傷痕累累。這樣的結局,已經不敢說是在幫助楊六斤了(他雖然收獲了五百萬元的捐款,但我們都知道這對他未必是一件好事)。發愿是善心,而收獲的是跳蚤,慈善做成這個樣子,誰來為今天的局面負責?

當出現慈善需求的時候,必然是社會發展尚未到位,政府責任自然首當其沖。楊六斤屬于貧困農村地區典型的事實孤兒類型(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無直系親屬照顧),他不算法定的孤兒,尚未被納入兒童保障序列。當媒體采訪當地官員的時候,政府機械地表示,楊六斤享有國家給予貧困學生的補助,享有低保,還享有公益基金會的社會救助。但是,政府沒有回應楊六斤的生活是否符合標準,除了吃飽以外,他的營養、成長、心理是否有問題。

楊六斤的生活,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因此吸引了廣西衛視節目組的關注。然而,為了符合孤兒的身份,在節目中他徹底成了獨自一人生活;為了符合貧困的需要,他只有很少的生活費來源;為了突出特殊,他還展示了吃野菜、抓魚補充營養的情景。媒體需要一個視覺與心理上沖擊力最強的故事——不能打馬賽克,不能使用假名,要把棄兒的傷疤徹底展示——因為這樣才能滿足公眾的期待。

對于捐贈的公眾而言,如果不是廣西衛視包裝的楊六斤,何曾見到多少孤兒獲得高達五百萬的捐贈。中國國內可見到的災難和悲慘太多,為了爭得傳播和公眾的捐款,網絡上的個案籌款充斥著噱頭和殘酷,感染白血病的妙齡美少女,生活得豬狗不如的兒童,都是好的題材。而公眾也打著真實、透明的旗號,不斷地強化對受助人悲慘境遇的索取。在慈善個案里,能獲得較多籌款的,一定要赤裸直接地展示貧困或者疾病的照片,有受益人真名和詳細信息,務必要有正面肖像特寫,最好是個人賬號而不是公益組織代管。最關鍵的部分,當然是務必要慘,慘到越是無法想象越好。

所謂的慈善捐助,最后成了一個悲慘消費超市:一方赤裸地展示著肉體的屈辱,拼命地揭露心靈的傷疤,另一方則在不斷提高的心理底線上,精心地挑選著要足夠悲慘的商品。國內孤兒加上事實孤兒人數高達110萬,在公益組織的救助之外,真正能獲得公眾關注而捐款的案例鳳毛麟角。一面是巨大的需求,一面是稀缺的供給,更加加劇了這場悲慘秀場爭奪的激烈。五萬元就可以極大改善楊六斤的生活,五十萬可以讓他的整個家庭擺脫貧窮,現在他收到了五百萬——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多余的錢是他的片酬,他被動參與了這場大眾狂歡,付出了原本不該付出的代價。野蠻粗暴的過程收獲了一個野蠻粗暴的結果。

樂善好施,這是好事,古已有之。而在近現代的發展中,慈善最大的發展,在于將一件主觀的事情,提供了更多的客觀的標準,并需要專業組織的參與。除了楊六斤式的熱鬧喧囂,還有政府在探索與試點救助模式,媒體在挖掘孤兒問題的癥結,公眾在支持穩定有效的救助活動??墒?,這一切體面、有尊嚴的慈善,還競爭不過粗鄙的慈善,不知不覺中,慈善活動總會滑向粗鄙的一端。粗鄙化的慈善現象,同樣是需要解決的社會病,它最終必會傷害受助人,摧毀人心。

這樣的困境是中國慈善要熬過的一個轉型期,捐款人需要在實際案例中意識到現有行為模式的不足,并逐步認識到能真正幫助到受助人的行善方法。而現階段慈善組織的能力不足,也無法有效建立更好的范式,讓公眾了解更好的助人模式。在這樣的轉型陣痛期,楊六斤的事件是一次痛,但也是一次無論媒體、公眾還是慈善組織,都需要引以為鑒的發展契機。當受助人真正得到救助,這樣我們才可以無愧自己的內心。

猜你喜歡
孤兒衛視救助
東南衛視 海峽衛視 美食紀錄片《下飯菜》專家點評
清單
“二輪劇”霸屏衛視黃金檔 新劇僅占1/3
惠州惠東:多措并舉提升國家司法救助工作實效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責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責任
趙氏孤兒
“東方、北京衛視收視飄紅” 2016衛視黃金劇場首季收視盤點
夢鳥
我們的節目從哪里“拿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