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西壯族文化與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

2014-04-09 11:45蘇仕林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崇拜壯族種類

蘇仕林

(百色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系, 廣西 百色 533000)

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之一,是生態系統的第一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植物界始終是人類獲取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來源。然而,在全球經濟化發展的沖擊下,地球上的植物及其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植物多樣性和植物資源保護已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領域,植物資源保護則成為植物學家和自然保護工作者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在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諸多因素中,文化是一個關鍵因素,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具有互動共有關系[1]1-9。

傳統文化知識是基于特定民族、社區傳統的信仰、道德標準和實踐活動,來源于世代承襲的文化傳統,經世代相傳并不斷發展而形成,是經過相當一段歷史時期而積累形成的知識[2]。人類的命運和生物多樣性密不可分,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責任[3]。在現代人類社會對地球各種生命形式的巨大影響下,生物多樣性不再是一個與人類社會相互分割的自然單元,人類的文化價值觀、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資源管理、政策法規和倫理道德均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密不可分,植物資源保護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還需要科學、社會、政治、經濟的共同結合和有力支持[1]142-149。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在自然保護中的作用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承認。對于民族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到國際非政府機構[4],從國際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5-6]到國內知名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專家[7]以及壯族文化研究專家[8-9],無一不強調兩者相互依存、共同促進的關系。

桂西的壯民族大多是土著人的后裔[10],民族風情古樸濃郁;在長期的生存發展過程中,與動、植物產生密切聯系,其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和地理標志知識等對當地植物資源的保護均有重要作用。作者對桂西壯族民眾不同文化習俗與植物資源利用的關系進行研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桂西壯族地區植物多樣性保護及民族植物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1 桂西壯族文化與植物的聯系

1.1 地域文化與植物的聯系

桂西壯族先民在選擇居住地時,大多選擇某一植物集中分布且生長旺盛的地域而居,因而,也根據居住地周圍環境中的優勢植物種類對居住地進行命名,而且這些植物均具有一定的經濟用途。據初步統計,在桂西共有108個自然村的村名用植物命名,涉及的植物種類初步鑒定為79屬88種(含種下類群),具體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根據植物種類命名的桂西地名1)

續表1 Table 1 (Continued)

1.2 色彩文化與植物的聯系

桂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壯族占多數。壯族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文化習俗中包括認識和利用染色植物的傳統知識和經驗,桂西壯族民間使用的染色植物種類較多,其統計結果見表2。

統計結果表明:桂西壯族民間使用的染色植物共22種,隸屬于17科21屬,均為被子植物,且這些種類除可用于染色外,還兼具食用、藥用等用途。其中,有14個科僅包含1屬1種染色植物,分別占科、屬、種總數的82.4%、66.7%和63.6%;包含1種染色植物的屬有20個,分別占屬、種總數的95.2%和90.9%;而具有2種以上染色植物的科僅有3個。其中,屬于茜草科(Rubiaceae)的染色植物有3屬3種,屬于爵床科(Acanthaceae)的染色植物有2屬2種,屬于菊科(Asteraceae)的染色植物有2屬3種。

表2 桂西壯族用于染色的植物種類統計

1.3 飲食文化與植物的聯系

桂西壯族民眾在長期的生存發展過程中與植物產生了密切聯系,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和保護植物資源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食用植物的利用方面有獨特的民族特點,特別是對野菜情有獨鐘。經初步調查,桂西壯族常用野菜有31種(表3),且具有食用部位多樣、食用方法多樣和種類多樣等特點,且部分種類還是染色植物。其中,食用部位有嫩枝葉、全草、莖葉、花或嫩葉等;食用方法包括水煮、炒、煮湯、腌制、配菜或涼拌等,其中兼具染色功能的種類則可以染糯米飯。從種類組成看,有13科31種,其中以菊科種類最多(12種),其次為唇形科(Lamiaceae)和傘形科(Apiaceae),各有3種。

1.4 民俗文化與植物的聯系——民歌中的植物

壯族人民酷愛唱歌,歌是人們表情達意、敘事論世、傳承文化的一種主要方式。民歌是壯族文學的主要載體,千百年來壯族人民創造了大量民歌并代代相傳;民歌是壯族人民思想、生活和民族發展歷史的寫照,是壯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也是壯族寶貴文化遺產;壯族民歌源遠流長,是壯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源泉。桂西壯族民歌“嘹歌”中涉及的植物有260多種,多數植物均為與壯族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種類,如野菜、野果或染色植物。統計結果(表4)顯示:桂西壯族民歌中涉及的野菜植物24種、野果植物11種、天然染料植物7種,另外還有藥用植物8種、酒餅植物3種以及其他植物200多種。由于嘹歌傳唱年代久遠,有大量植物名稱難以考證。

2 桂西壯族文化對植物資源保護的作用

2.1 植物崇拜與植物多樣性保護

壯族的植物崇拜文化群由樹崇拜文化叢、竹崇拜文化叢、果崇拜文化叢、葫蘆崇拜文化叢、禾崇拜文化叢和花崇拜文化叢組成,它們都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的花崇拜文化叢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花崇拜文化圈,構成了壯族植物崇拜文化群的主體。壯族植物崇拜文化群體現了壯民族的植物觀,對桂西壯族地區的植物資源和植物多樣性保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2.2 鄉規民俗與植物資源保護

桂西壯族群眾對植物資源的保護意識可追溯到300多年前,例如,在田陽民間就訂立了各類保護生態環境的鄉規民約[10]。位于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的巖囚山坡上立有1塊保護植物的碑刻,此碑刻立于乾隆乙卯年三月十六日,由附近12個村的村民立下規約,

表3 桂西壯族常用野菜種類及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統計

表4 桂西壯族民歌中涉及的部分植物種類1)

其主題是“為不驚動神明,不準任何人在該處地域附近砍伐樹木或葬墳墓,違者處罰”。位于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的棋盤山相傳是田陽(奉義州)方圓幾百里的風水宅地,山上有自然的棋盤、石磨和神奇的鴛鴦泉,一年四季泉水清澈見底、入口清爽甘甜;為了保護此山獨特的自熱風光、不傷龍脈,棋盤山下各村莊的村民在棋盤山上豎立了1塊保護植物的碑刻,此碑刻立于乾隆辛丑年三月初三,碑文規定“不準士民在山上亂伐樹木、安葬墳墓,違者處罰”。這些鄉規民約對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及行為準則均有一定的約束作用,是清朝時期桂西壯族民間對生態環境及植物多樣性保護的舉措之一。

3 存在問題與對策

3.1 存在問題

3.1.1 社會經濟因素對植物資源的影響 來自社會人文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經濟方面的某些因素,是造成植物資源保護成效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民眾日常生活與植物資源息息相關。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更加需要加大植物資源利用的廣度和強度。然而,自然資源面臨大規模開發和過度利用的問題,甚至出現掠奪性經營、毀林開荒及亂砍濫伐等現象,山地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致使大量的植物資源快速減少,部分植物種類甚至消失。如,地名對應植物中的香火樹、仰藤、螞蝗藤〔Pottsialaxiflora(Bl.) Ktze.〕、白藤(PoranadecoraW. W. Smith)及酒餅植物蔓多藤,還有民歌中涉及的多種植物已經無從考證。

3.1.2 現代文明對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植物資源是建立人類文明的基礎,當今社會已進入全球化時代,先進的生產技術及現代文明卻導致部分民族文化消失,進而導致植物種類的消失:

1)飲食文化的改變造成飲食結構的變化,致使部分野菜植物由于不再食用而隨環境的變化逐漸消失,如野菜植物苝五、苝帥等。

2)由于現代工業染色技術的發展,化學染料的廣泛應用導致民間染色技術逐漸衰退,人們對天然染色植物的需求量逐漸減少,致使部分天然染色植物資源日趨減少,如密蒙花(BuddlejaofficinalisMaxim.)、蓼藍(PolygonumtinctoriumAit.)和蘇木(CaesalpiniasappanLinn.)等。

3)現代文明也使壯族民歌的傳唱范圍逐步縮小,人們都喜歡流行音樂,民歌的傳唱只在少數人之間進行;而且,傳唱內容大多年代久遠,導致民歌中涉及的部分植物種類也已無從考證,如民歌中涉及的植物苝只、苝帥、刄巾、刄悶、柏瑅等。

3.1.3 壯族植物崇拜文化的負面影響 雖然壯族自然崇拜文化包含著不少積極且合理的因素,但根本上壯族自然崇拜文化從產生到形成都是以對大自然的恐懼為基礎。因此,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由始至終人一直都是處于被動狀態之中,并因此形成了集體無意識性質的被動心理。這種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被動心理,在一定意義上使得整個民族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時候,更多地處于被動的、保守的狀態,進而導致創新意識的日趨萎縮。

3.2 對策

3.2.1 制定相關政策 在《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和《保護與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個國際公約和國家相關政策指導下,根據桂西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動員廣大農村社區的力量,深入挖掘桂西壯族民間傳統文化,促進桂西地區文化多樣性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同時,加強宣傳力度,進一步加深壯族群眾對植物資源保護的了解和認識。

3.2.2 加強相關學科的研究 加強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進一步加強桂西壯族文化與植物資源和植物多樣性保護關系的研究;廣泛開展桂西壯族傳統知識的調查、記載和編目工作,為桂西農村社區社會經濟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3.2.3 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 充分發揮壯族地區的人文資源,合理利用并適度開發自然資源,適度控制現代化與現代科技對人文與自然的負效應,解決壯族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問題。

3.2.4 發揮自然崇拜文化的作用 充分發揮壯族自然崇拜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物我合一”的自然觀的作用,針對壯族地區的環境現狀,采取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積極措施,全面保護壯族地區的植物資源和植物多樣性;根據桂西壯族居住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針對壯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現狀,以壯族自然崇拜文化為基礎,廣泛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成果,樹立“從被動敬畏自然到主動順應自然”的自然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觀,建立具有獨立性、循環性和系統性的以“物我合一”為核心的天、地、人和諧共處的現代生態文明體系,實現桂西壯族地區的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裴盛基, 龍春林. 民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M].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8.

[2] 裴盛基, 淮虎銀. 民族植物學[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7: 215-240.

[3] 裴盛基. 民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1, 26(6): 190-196.

[4] RAFI. Conserv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Integrating Two Systems of Innovation[C]. Pittsboro: RAFI and UNEP, 1994.

[5] MCNEELY J A. Current major activities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J]. 生物多樣性, 1996, 4(增刊): 64-75.

[6] MCNEELY J A. Cultural factors in conserving biodiversity[C]∥XU J C. Links between Cultures and Biodiversity: Proceedings of the Cultures and Biodiversity Congress. Kunming: Yunnan Sci & Tech Press, 2000.

[7] 許再富, 劉宏茂. 西雙版納傣族貝葉文化與植物多樣性保護[J]. 生物多樣性, 1995, 3(3): 147-179.

[8] 廖明君. 壯族自然崇拜文化[M].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2: 199-360.

[9] 張聲震. 壯語地名集[M].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8: 152-289.

[10] 田陽縣民族局. 田陽少數民族古籍[R]. 田陽: 田陽縣民族局, 2009: 81-84.

猜你喜歡
崇拜壯族種類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古蜀國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條“龍”
種類豐富的酒具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消防車種類知多少
鏡頭像差的種類
消防車有哪些種類
古埃及人的圣甲蟲崇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