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創業意愿與大學生創業園區建設的調查研究

2014-04-10 10:06關奕檬
關鍵詞:創業園受訪者大學生

關奕檬

(華東理工大學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上海 200237)

當代大學生創業意愿與大學生創業園區建設的調查研究

關奕檬

(華東理工大學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上海 200237)

為研究和把握當代大學生對自主創業和大學生創業園區建設的態度,本文對華東和西北地區117名經管類專業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對創業態度積極、充滿信心;對創業園區建設也持積極支持參與態度,并希望政府加大建設力度。建議高校要積極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并積極拓展大學生創業實訓的途徑;社會和政府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條件,通過實施“創業基金制度”、打造創業園區等多種形式促進大學生創業和就業。

大學生; 創業意愿; 創業園區建設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驗,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已列入教育部的政策框架,目前各高校正以不同的模式進入實施階段。為了準確的把握大學生們在接受創業基礎教育之后的創業意愿,以及對創業園區建設的實際態度,筆者于2012年8月21日—8月30日以華東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三所高校的經管類專業學生為樣本總量,采取配額抽樣方式,發放問卷120份進行調研。本文擬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探討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并提出改善的對策建議。

一、調研活動基本情況

(一)調研目的與內容

研究目的:研究和把握當代大學生對自主創業和大學生創業園區建設的態度,為高校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質量提供借鑒。

研究內容和維度:對自主創業的看法及認識;創業的信心和動機以及創業的預設領域;創業者應具備的素質;自主創業面臨的障礙;學校、政府、企業和創業園區等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和服務對策;大學生自身對創業園區建設的主觀訴求等。

(二)調研對象及調研方式

以華東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三所高校的經管類專業學生為樣本總量,通過配額抽樣方式,發放自編調研問卷調查為主,并輔之以典型樣本的深度訪談,進行量化和質性分析研究。

(三)問卷回收與樣本信息

共發出問卷120份,收回117份,回收率97.5%,回收問卷全部有效,有效率97.5%。

樣本分布:(1)性別分布:女生60人,占51.28%;男生57人,占48.72%。(2)生源地區比例及人數:西部24人,占20.51%;中部8人,占6.84%;東部84人,占72.65%。(3)年級比例及人數:大一學生13人,占11.11%;大二學生14人,占11.97%;大三學生85人,占72.65%;大四學生5人,占4.27%。

二、調研結果與分析

(一)對自主創業的看法及認識

結果顯示,有72.65%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實現理想的一個重要途徑”;有20.51%的受訪者則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態度有些勉強;另有6.84%的受訪者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持否定態度,認為傳統就業方式最好??梢姸鄶荡髮W生對自主創業持積極態度,樂意接受人生的挑戰,實現自我的價值和理想。

對于創業概念,有11.2%的受訪者認為,“創業就是獨立的開辦一家公司”。而占67.5%的受訪者認為,“創業就是以開拓創新的創業精神開創一份事業,并使之快速成長的思維方法和行為”。另有21.3%的受訪者對創業概念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無法準確的定義和把握。由此看來,大部分大學生對創業的概念和創業的本質認識清楚準確,理解到位,把握住了創業的精神實質,有利于他們以堅定的信心克服創業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只有部分大學生對創業認識存在偏差,需要在平時的創業教育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提高認識。

(二)創業的信心、動機以及創業的預設領域

結果顯示,在“您目前是否有自主創業的打算”的問題上,只有6.9%的受訪者“已經進行過成功的創業或已有創業經歷”。大約88.9%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曾認真考慮過自主創業的問題”,說明大多數大學生有創業的想法。還有4.2%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完全沒有考慮過創業,以后也不打算考慮”。這種情況說明,只有少部分的學生有創業的經歷,絕大部分學生當前只停留在考慮創業階段,還未有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和詳細計劃。從中也可以看出,在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中,對學生的實訓能力培育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深入。

在對創業目的的認識上,有51.28%的受訪者將“挑戰自我、實現人生理想”作為自己創業的首要目的。有9.40%的受訪者認為創業就是“為了體驗人生,挑戰自我”。有27.35%受訪者認為,“創業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財富”,經濟目的是主要的,缺乏社會責任認同,目的取向單一。另有11.97%的受訪者認為,“創業就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效應”。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創業的目的的理解是較為準確的,還有部分學生對創業的理解較為單一,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進行強化和完善。

在創業首選地選擇方面,有48.72%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將來要創業,首選地應該是在自己的家鄉”;有35%的受訪者選擇“會在適合自己發展的外地進行創業,而不是在家鄉”。另有16.28%的受訪者會選擇“在其他地方創業(如自貿區、特區或境外),關鍵是看有哪些機遇和條件”。由此看出,幾乎有一半的受訪者將創業的首選地放在自己家鄉,主要是考慮到家鄉的人脈關系廣、文化認同感強、有著較好的創業環境,有利于創業者尋找項目、融資等;而選擇在適合自己創業的地方創業在一定程度上考慮的是創業城市(如杭州等創業城市)所具有的良好的創業氛圍和政策資源。

(三)大學生應具備的創業者素質與創業優勢

大學生要創業,除過具備專業知識以外,還需要具備創業知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等方面的素質,同時還要弄清大學生具有的比較優勢有哪些。那么,大學生是如何認識這些問題的呢?調研結果顯示,在“您認為大學生創業最需要什么”的問題上,有69%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有一個好的創業項目和經營方案,以及較強的創業資源整合能力”。還有占一定比例的受訪者認為,“個人強烈的創業意愿和創業知識的積累是必需的,而學校和政府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平臺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影響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的因素排列上,90%的受訪者認為,“個人能力、機遇、市場大環境是影響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這說明,在大學期間,通過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訓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是極其重要的。在大學生創業所具備的比較優勢上,有85%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創業相對于社會其他階層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年輕有活力,勇于拼搏,學習能力強,有創新精神等方面。而15%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的比較優勢還在于專業素質高,網絡信息能力強,思維活躍,敢于實驗,失敗承受力強”。這都表明,大學生對創業自我認知度高,相比其他階層信心足。

(四)大學生自主創業面臨的障礙與問題

有88.88%的受訪者認為,“影響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制約因素是創業環境不理想、資金不足、缺乏經驗和缺乏社會關系等創業資源”。而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認同度、美譽度則是限制大學生創業的最大瓶頸。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很高,但是現實社會中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也很多,極大地限制了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的實現和發展,因此,學校、政府或企業等社會機構應積極為鼓勵大學生創業提供條件和平臺,鼓勵和肯定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行為,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

在對“大學生對創業優惠政策的了解”調查中,幾乎有95%的受訪者對大學生創業的各類優惠政策缺乏系統的了解和認識。這說明,一方面政府等公共部門應加大創業優惠政策的支持和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應積極主動的搜集和了解這方面的信息,為自己日后創業積累經驗。

(五)大學生對創業園區建設的愿望訴求

在“你最希望地方政府在改善大學生創業環境方面應做出哪些努力”的問題中,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在創業基金的支持、融資渠道的拓寬及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

在對待大學生創業平臺建設的態度上,有91.45%的受訪者認為,“一旦有大學生創業園區平臺,只要選擇創業,都愿意加入大學生創業園區”,并且有51.28%的受訪者會選擇在投資小、風險小,易于成功的領域進行創業。說明大學生對自己定位比較準確,比較符合創業初期資金少、應對風險能力差的現狀。

在“期待創業園區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哪些幫助”的問題上,大部分創業者希望園區能為大學生提供以如下幫助:能為創業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同時,提供及時有效的創業信息;能進行專業化的創業指導與培訓;能提供創業基金,項目扶持以及人脈支持;能為創業者和政府牽線搭橋,使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能大力招商引資,擴大對創業園區的宣傳,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

在大學生對創業園區有哪些建議方面,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能建立科學有效地創業園區管理機制;能為創業者提供融資扶持及相關的優惠政策;能為創業者組織創業前期培訓和指導;能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系,實行民主管理”。

在“創業園區給您一個創業項目,您將如何運作”的問題中,大部分受訪者選擇了這樣一條路徑:市場前期調研→撰寫創業計劃書→建立創業團隊→進行融資和宣傳→設計分銷渠道→制定營銷戰略→完善售后服務→進行回訪調研。這說明,大學生們對創業程序的了解是正確的,創業路徑可行。

三、結論及建議

調研結果表明,多數受訪者對大學生創業持積極態度,對創業充滿信心;認為大學生創業園區建設對培養學生實訓能力,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應加大建設力度,積極推進。同時也反映出,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創業環境不理想、創業資金不足、實踐經驗缺乏等諸多因素,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和創業實踐。為此,我們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高校要積極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習的“第三本護照”是創業能力,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講,創業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創業知識教育和創業實踐來完成。

首先,高校應該將開設創業教育類課程提升到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高度來認識,通過創業知識教育和創業素質培養來拓展大學生的專業教育知識結構。其次,高校應更新教育理念,轉變以專業為依托的一元化就業型教育為二元化的就業、創業型教育。作為高校,需要樹立“發展創業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辦學新理念。因為從當代的國際國內環境看,從某種意義上似乎可以這樣說: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培養以專業為基礎的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因此,以專業為依托的就業和創業素質及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也應是衡量高校教育質量的最重要指標。

2.高校應積極拓展大學生創業實訓的途徑

大學生們在高校實施的創業教育中,已從理論上對創業和創業機會識別、組織創業資源、組建創業團隊、制作創業計劃書等方面有了直觀認識。但由于存在著實戰經驗不足和人脈資源缺乏等制約因素,容易在真正實施創業時遇到各種創業難題,進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創業成功率,也會降低大學生的創業介入率。為此,高校在實施創業教育中,需要從大學生的創業素質和創業技能兩方面下功夫,通過實施創業見習、創業實訓或模擬創業等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大學生自己也要主動地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來積累創業經驗、提升創業直感,自覺彌補自身不足,為將來投身創業實踐打好基礎。如積極參與創業計劃大賽,積極觀賞創業融資節目,閱讀激勵大學生的創業案例和成功創業者傳記,培育崇拜創業英雄的價值意識。最后,引入社會師資,聘任創業指導教師,對有創業意向大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整合校內資源,為大學生開展校內創業實踐提供條件,彌補創業實訓和實踐資源的不足,培育高校在創業方面的辦學特色。

3.社會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效應

對于高校來說,就業是大學生的民生之本。在就業方面,要不斷更新就業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除去傳統的就業方式之外,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渠道實現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是一種就業的新途徑。因此,應通過各種方式,逐步探索出政府、企業、高校、大學生、家庭五位一體的創業機制,優化創業環境,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平臺,激勵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4.政府應為大學生設立創業平臺,通過實施“創業基金制度”、打造創業園區等形式促進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思想靈活,擁有創業激情,愿意嘗試新鮮事物,文化素質好,專業素質較高,有機會接觸并掌握世界前沿領域的技術,勇于探索,也有著強烈的創新創業欲望。由于受過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一定的專業實踐訓練,使大學生成為最有可能在進入社會之后實現創新創業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大學生大都缺乏創業啟動資金,缺乏社會和職業歷練,缺乏人際關系和商業網絡,對創業資源獲取和整合能力有限。這種狀況容易使大學生在創業初期陷入“給小錢讓大股份,賤賣技術或創意”的境遇,弱化創業激情,為未來的發展埋下隱患。因此,各級政府應給予大學生創業資金方面的支持,通過設立創業基金或成立創業貸款擔保中心等形式,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創業啟動資金。同時,政府應通過支付公共資源的形式為大學生搭建創業平臺,如設立大學生創業園區,來刺激和孵化大學生的創業活力,通過創業園區的培訓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其創業的成功率。

[1]劉洋.高等學校就業、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創業[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3).

[2]木志榮.高等教育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2006(6).

[3]張東生,王子杰,齊秀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三螺旋解讀[J].湖北社會科學,2011(2).

[4]關嵩山,關奕檬.地方高校以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研究[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2.

[責任編輯:劉 英]

2013-11-14

2013-12-20

關奕檬(1987-),女,陜西漢中人,碩士,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助教。

G648.4

A

1673-2936(2014)01-0091-04

猜你喜歡
創業園受訪者大學生
今天,你休閑了嗎?
關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幾件小事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山西農谷青年創業園 依托科技打造現代農業新模樣
蘇州創業園:傾心服務筑僑家 碩果累累迎黨慶
五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未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臺灣青年隨父深耕福清臺農創業園20載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我們需要怎樣的創業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