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起源問題的新問題及其解答*

2014-04-16 19:55趙小娜高新民
江海學刊 2014年3期
關鍵詞:事例原型典型

趙小娜 高新民

現當代西方學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熱衷于細小、專門問題的“一門深入”。隨著深入的不斷展開,細小的研究領域又演變成了龐大的、氣勢恢宏的分支領域。對概念問題的研究就是如此。本來,概念的本質、起源以及如何反映一般、共相等問題,是傳統形而上學的一個狹小的研究課題。然而,分析哲學誕生之后,由于認知科學、心靈哲學、邏輯學、語言哲學等學科的介入,傳統的概念研究演變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研究領域,常被冠之以“概念理論”(theory of concepts)。它既小又大,成了一個集形而上學問題、本體論問題、本原問題、心靈哲學問題、語義學問題、邏輯學問題、認識論問題、心理學問題、個體化問題、發生學問題等于一體的,新的理論薈萃并層出不窮的,極為活躍的分支領域。傳統的問題仍受青睞,但具有了新的形式和內容,如共相、概念的本體論地位問題由于新的科學發現和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語言游戲”等思想的廣泛被認可,表現為這樣的問題:在什么意義上說有共相、共性?概念的擁有或獲得條件是什么?是怎樣被個體化的?等等。①限于篇幅,我們這里不泛泛討論全部概念理論,只擬就其中圍繞概念起源問題所展開的爭論以及所出現的有借鑒價值的新的理論作一些考察和分析。

這里所說的概念起源問題主要指概念的種系和個體發生問題,即人們是如何形成或獲得概念的。這個問題似乎已為傳統哲學解決了,例如已有這樣天經地義、不言而喻的結論:一個概念反映的就是一類事物的共同性質、特點,它是通過人們對個性中的共性的分析、抽象、概括、綜合等思維過程而形成的。然而,新的研究有這樣的發現:作為概念之對象的共相、共性根本沒有本體論地位,因為實在世界中存在的只是類似于家族成員的相似性的性質。微觀物理學也告訴我們:同屬一個類別的任何兩個粒子中都找不到共同的東西,同樣,從定量的、精確的角度說,同屬一個類別的宏觀物體也不存在傳統哲學所說的那種共同性。這一看法在哲學上的表現就是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論和普通語義學的“非同原理”(自然界沒有兩個事件是相同的)等理論的提出和流行。既然不存在原先所設想的共相和共性,又怎么可能對之作出抽象概括呢?另外,大量的心理學實驗也告訴人們:兒童在把通過一個實例學到的詞用到同類對象中的任一對象時,他便被證明有了范疇化或形成概念的能力,很顯然,他的概念形成并未遵循傳統哲學所規定的模式。為了回應這些反常,解決理論與事實的矛盾,一系列新的概念起源理論紛紛脫穎而出。

原型論、典型論與定型論

這些概念理論不同于傳統概念理論的最突出特點是不承認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結果。這樣的結論并非任意而為,而是得益于新的認知。發展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大量實驗和理論研究有力證明:不同概念的形成方式是不一樣的,許多概念并不是按照從個別到一般的路徑產生出來的,有些概念甚至根本沒有經過抽象綜合之類的理性思維過程。另外,在范疇化研究中,人們沿著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學說做進一步探討,驚奇地發現:基于相似性認識和判斷也能形成概念。這一發現被認為對弄清概念結構和本質有重要的意義。原型論、典型論和定型論就是在這些反叛式研究中誕生出來的理論。它們對于否定的方面的看法基本相同,如都認為,世界上不存在共相或共同性,因此概念反映的對象不可能是共相,從形成過程與方式上說,概念不可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至少許多概念是這樣;在肯定方面的看法也有相似性,即都認為,概念是表示一類對象的心理表征,抓住的是對象中的家族相似性的方面,是通過對具體事例、特征的考察、轉化而形成的。不同在于,原型論認為,作為概念形成基礎的事例是原型(prototype),而后兩種理論則分別認為,其基礎是典型(examplar)和定型(stereotype)。這三個詞在譯成中文時雖只一字之差,但三種理論的具體內容還是不能等量齊觀的。

先看原型論。其倡導者主要是認知心理學家,當然也有哲學家,如G.Lakoff、E.Rosch、Mervis、J.A.Hampton等。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人們在對一些對象分類時,依據的是事物的典型特征或最好的事例。這里的特征指的是對象的特征,或那些特征的心理表征。例如鳥這一對象的特征是:有翅、能飛、有毛、吃蟲等。這里所說的最好或典型特征不同于傳統概念論所說的定義特征,因為前者像診斷病疾時所依據的癥狀特征一樣,是具體個別的,而后者由于作為屬差出現因而帶有一定的抽象性。從統計上說,前者的發生頻率高,而且它們對于范疇成員來說帶有偶然性。每一特征都根據其主觀重要性被賦予了不同的權重,如有翅的值可能高于能吃蟲的值,如果是這樣,有翅就是最好的例子,亦即原型。許多概念就是據此而建立的,例如兒童一看到一個動物有翅就會把它當作鳥,這說明他有關于鳥的概念,而這個概念抓住的就是有翅這個最好的特征。當然有的人的概念所依賴的原型不是一個特征,而是一組特征或特征的集合。根據原型論的最簡單的版本,原型只是一連串特征。②

由于原型不是固定的,帶有偶然性,是統計上頻率較高的、較突出的特征,因此人們可用不同方法表征范疇中的最好事例。另外,還應注意的是,盡管概念的形成依賴于原型,但某概念與某原型不是絕對對應的,因為具有同一概念的不同的個人,其形成同一概念所依據的原型可能是不一樣的。例如對于幾何學的點的概念,有的人的原型可能是多維空間中的一個點,有的可能是某種真實或理想范疇實例中的一種心理印象,有的是一組特征表征。③

概念源于原型,概念是心理性實在,那么原型是什么樣的實在呢?對此,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G.Lakoff認為,原型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原始的裝置。原型只受我們將世界范疇化的方式的影響。質言之,原型是人們所形成的關于自然種類(如狗、魚、樹等)中的典型的個例的心理圖式。④E.E.Smith等人認為,原型像定義的屬差一樣是“簡明扼要的表征”,但它們又不具有概括性。⑤這就是說,原型論認為,原型是反映類中的典型個例的特殊觀念或心理表征,而不是自在的個別事物或實在。當然也有不同看法,如E.Rosch就認為,它是一種行為結果或自然屬性。⑥

原型說是各種新概念理論中較有競爭力的一種。因為它有較強的解釋力。例如它不像傳統概念理論只適用于解釋部分概念類別,而可以解釋各種概念,即它能用原型解釋各種概念所表現出的千差萬別的特點。另外,原型論還能說明認知內容,或說明含義與指稱為什么不同。例如它可以解釋說,“暮星”和“晨星”之所以指稱相同,含義或信息內容不同,是因為它們對應于不同的原型,即一個是在傍晚被看到的,一個是在早晨被看到的。原型論也受到了激烈的爭論和批評。E.Rosch說:“事實上,它是不妥當的”,不管用什么方法來拯救,如用核心特征來輔助原型,都不能如愿。⑦其最大的問題是,不能解釋福多所說的意向心理現象的構成性以及概念在公共世界所具有的不變性之類的特征。

再看典型論。典型理論是原型論的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的建立者主要有L.R.Brooks、R.M.Nosotsky、W.K.Estes等。其基本觀點是:概念作為表示一類對象的心理符號盡管不是從許多個別觀念或表征中抽象出來的,但它又離不開關于個別事例的表征,因為它是通過組合典型的表征而形成的。只是這里的個別事例不是任意的個別事例,而是諸多事例中的標準的或典型的事例。這就是典型論所說的個別范疇事例或典型(examplar)。從日常用法上看,該詞有“榜樣”、“典型”、“事例”、“例子”等意。典型論賦予它的意思是:一類對象中的一個個例或事例,但又不是一般的、任意的事例,而是標準的或典范性的事例。

典型論一致于原型論的地方在于:典型可以像原型一樣是關于特征的印象或表征,所不同的是,典型是標準的事例。另外,典型論也不重視抽象、概括等思維形式在概念形成中的作用。其極端形式甚至認為,人們不會形成概括了不同典型的特征的表征。較溫和的觀點是:在概念形成中,概括性表征和典型表征都會出現并起作用。典型論不同于原型論的地方在于:后者認為人們對原型事例的認識比對他們曾經驗過的非原型事例的認識更容易、更可靠,理想的情況優于不那么典型的、熟悉的情況;典型論則認為,事情并不總是這樣,在有些情況下,如果說相似于概括了范疇核心傾向的表征是一種征兆的話,那么相似于先前經驗的典型則是更好的征兆。這些事實讓許多人得出如下結論:人們儲存了關于先前經驗過的范疇事例的信息,進而用這些信息來作出他們的范疇化判斷??傊?,典型論看到了通過經驗所得到的、儲存在記憶中的典型事例對概念形成的作用。正如普林茲所概括的那樣:“如果概括性表征應予排除,那么人們就一定會強調:范疇化會不變地利用這些記憶?!雹?/p>

典型論之所以受到一些人的支撐,是因為它比較符合發展心理學發現的事實。很顯然,兒童有關于火、水、樹、叔叔、阿姨等自然類型事物的概念,但它們不可能是抽象概括的結果,而是基于對這些類別中的典型的個例的把握。另外,這一理論也有自己的解釋力,例如它能解釋人們客觀且普遍具有的范疇化能力。能否給予解釋是判斷一個概念理論是否合格的一個標準。根據典型論,范疇化是通過把目標對象與被儲存的典型集合相匹配而完成的。有的人還提出了基于典型的范疇化模型。根據這種模型,情境就能決定什么特征維度、什么典型會導致范疇化。一個事例被看做屬于某特定范疇的概率,就是它的知覺相似于該范疇的從情境上選擇的典型集合的函數。另外,它還有解釋典型效應的作用。普林茲評價說:“典型論優于原型論的首要的地方在于:它據說能解釋范疇化過程中的‘典型效應’?!雹崴^典型效應,實即范疇化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典型論的理論困難在于:在解釋構成性、意向性時有同原型論一樣的障礙,同時還難以解釋我們事實上具有的這樣一種獲得概念的能力,它能形成這樣的概念,這些概念的事例是我們過去沒有經驗過的。另外,大量事實表明:抽象表征在概念形成中的作用是不能被抹殺的。因為概念盡管沒有反映一類對象的共同性,但無疑包含了相似性,而相似性認識依賴于抽象作用。

定型論是類似于前述兩種理論的又一種概念理論,許多認知科學家對之作過論證。著名哲學家普特南(H.Putnam)在論述自己關于意義與指稱的理論時也作過闡發,試圖把概念問題與意義問題冶于一爐,建立一種統一的概念理論。其基本觀點是:概念反映的不是一類對象的共同性狀或屬性,而只是抓住了對象的某一或某些特征。這些特征不一定是每個對象共有的,有時甚至是人錯誤認識到的。例如“水”的概念抓住的無色、透明、無味、解渴等特征,不一定是每處的水所共有的,有些特征可能是人錯誤認識的產物,如“無味”就可能如此。由此,人們形成概念的過程就不可能是傳統概念理論所說的那個樣子。更重要的是,概念有規范性、可錯性等特點。在普特南看來,概念形成的形式一定是多種多樣的,如既可能是正確地形成的,也可能是錯誤地形成的;既可能是自覺形成的,也可能是自發形成的;既可能是由理性形成的,也可能是由感性形成的,如此等等。當然,這些形式也有共同的一面,即在各種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定型的作用一定是不可缺少的。所謂定型(stereotype)是關于一類事物的典型特征的“慣例性”的規定。它的字面意義是通過一定的程序制成金屬凸版,轉義是指經過一定的過程所形成的持久的、呆板的陳規或模式。有的將其譯為“范型”。在概念理論中,它指的是概念形成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它,人們才有這樣那樣的概念。它不是傳統概念論所說的反映在思維中的共性,而是關于帶有個例性的特征、內容、對象等的表征。就此而言,定型論在本質上一致于原型論和典型論,而對立于傳統理論。但定型論又有自己的特殊主張。首先,定型論所說的定型,不是個別的事例,而是相關的特征或特征的集合。其次,作為定型的特征是典型成員的特征,而非任意的、隨便什么東西的特征。普特南說:“大多數范型實際上的確抓住了對應集合的典型成員的特征?!雹庠賱t,定型是慣例性的東西,即是說,某特征被當做定型,不是由必然的規律決定的,而是人為確定,進而為語言共同體認可和遵守的。例如某個類別x的定型,就是x中的這一個或那一個標準個例是什么樣子,行為方式如何。定型既然是規定,當然離不開思想的作用。因此定型也可看做是“慣例性的觀念”。從定型與科學概念的關系看,科學概念有一定的可靠性,抓住了對象的一定的本質,而定型未必是正確的。因為它是由歷史上處在一定認識階段上的人或專家“制定”的,他們這時的認識未必正確,另外,定型只是抓住了對應集合中的部分特征,而且不一定是正確的。還有,事物是在變化的,如過去的蝴蝶是有翅膀的,但今后是否必定如此則很難說。人的認識是在發展的,過去認為是典型特征,現在可能認為不是這樣。從歷史作用來說,定型不一定起積極的作用。從產生過程來說,定型是語言共同體確定和確認的,是“語言共同體的要求”。要想弄清定型是怎么來的,不在于研究實在的世界,而在于“必須詳細而準確地說明語言勞動分工是如何進行的”。在社會上,人們從事著不同的實踐,有些人由于對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知道得更多一些,因而成了這方面的“專家”,于是與他們工作關系密切的詞就是由他們命名的。他們把某一集合中的典型成員的特征抓出來,當做命名的參照或依據,于是便有了相對應的語詞概念。這些語詞的定型便成了概念得以形成的基礎。從意義理論的角度說,這些定型就成了語詞的意義。

定型對概念的形成、對語詞的意義的確定有重要作用。例如知道了關于老虎的定型,就有可能知道老虎這個概念,就不難理解“老虎”一詞的“意義”。普特南說:“如果有人問我‘老虎’一詞的意義,我就完全知道該怎么告訴他了。我會告訴他,老虎是貓科動物,它們是黃色的且伴有黑色的花紋,它們(有時)住在叢林里,而且它們十分兇猛?!边@里列舉的特征或定型不一定是老虎的共性,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有些人有可能將“老虎住在叢林”看做是它的必要特征,有些則可能反對這種說法。但這不妨礙人們根據“老虎”一詞所抓住的這些特征去理解“老虎”這個概念及其意義。

定型論實質上是特定意義上的還原論。它首先把概念還原為心理語詞,進而把它看做是關于特征的心理表征,如一個關于“桌子”的概念,是由三條或“四條腳構成的”、“有某種作用”、“有桌面”等表征組成的。特征一般也可看做是概念,因此可進一步分解為特征。如果不能再分,這樣的特征即為原始特征。

理論理論與信息原子論

如前所述,原型論、典型論和定型論都是以相似性為基礎的概念論,共同特點是不承認知識、推理在概念形成和應用中的作用,而這里要考察的理論理論和信息原子論則是其對立面。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反對基于相似性的概念理論,強調知識、信息、信念對概念形成的作用,認為概念的形成或獲得一定離不開相當數量的理論知識或別的信息。在它們看來,相似論只關注對象的表面特征,而這對于理解概念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概念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實在,盡管只以單個語詞的形式出現,但內含了關于因果機制、目的、隱藏特征、本體論中根本類別的知識或信息。概念形成的過程不限于典型事例的確認和特征的認知、匹配,而更像是問題解決。強調理論對概念形成的作用的,即為理論理論;強調信息作用的,即為信息原子論。

理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概念是關于概念所表征的范疇的一種縮小的理論,是微型化的理論、極微理論,或理論的縮影。其倡導者有:G.L.Murphy、D.L.Medin、S.Carey等。他們之所以提出概念即理論的命題,是因為他們認為概念具備了理論的特點。在他們看來,理論是關于抽象實在和規律的抽象的學說體系。之所以是抽象的,是因為它假定存在著超越經驗的事物和關系。之所以是關于規律的,是因為它提供了由反事實支撐的因果原則,而這些原則又是表面規則的基礎。從作用上說,理論可以作出預言,形成解釋。概念也是這樣。首先,概念編碼了關于特征之間的解釋關系的信息;第二,概念編碼的信息是關于不可觀察的特征的信息;第三,不同概念受制于不同的原則,概念的發展變化類似于理論的發展變化?;趯Ω拍钆c理論一致性的認識,G.L.Murphy等人說:“概念與理論生來就是一致的?!?/p>

這一理論盡管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問題。例如,如果概念是理論,而一般認為理論由概念構成,這一來,不是要陷入循環嗎?在普林茲看來,理論理論不符合完善的概念理論的必備條件,因此是錯誤的。否定這一理論當然不是要否認人們有關于隱藏本質和解釋結構的信念,也不是要否認信念在認知中的作用,而是強調不能這么快就得出結論說:信念包含在概念之中。這里關鍵是要弄清:哪些信念可成為概念的構成要素。

再來看信息原子論。這是類似于理論理論的一種概念理論。盡管這一理論的思路類似于理論理論,對立于基于相似性的理論,如也強調概念中積淀著信息或知識,概念不是基于特征的相似性匹配而形成的,但它對理論理論多有改進。在它看來,理論理論在概念中放入了太多的信息,即在強調信息時走向了另一極端,因此又面臨許多理論困難。比如,如果概念如此復雜,那么概念的組合性、公共性以及為人們普遍持有和熟練地使用等,就成了不可思議的現象,為擺脫這類困難,福多等人創立了信息原子論。它不認為概念有那么復雜,甚至否認概念有什么結構,而強調,幾乎所有見諸語詞的概念都是沒有結構的符號,質言之,概念是原子性實在,但概念又確實攜帶有關于環境的信息,并因信息的特殊性而具有自己的個體性和同一性。就此而言,原子性概念確實是一種包含有信息的實在。福多強調:概念就是由像英語這樣的自然語言中的單詞表述的東西,不同于由短語表述的語言實在。正是基于這一點,人們把這種概念理論稱作信息原子論。

概念之所以是原子性實在,是因為它沒有結構,沒有能從語義上解釋的組成部分。一個概念在最小的語義上可解釋的部分就是概念本身。語詞性概念不能被分解為特征。就此而言,它對立于原型論、典型論。由于這一理論承認概念攜帶著信息,而信息是指向或關涉著環境的,因此概念具有意向性。所謂有信息可以這樣表述,如果一概念C處在一屬性P的法則制約之下,那么C攜帶有關于P的信息。說C在P的制約之下,意即C的個例與P的例示之間存在著受反事支持的因果關系。簡言之,P的例示可靠地引起了Cs成為概念個例,或Cs被標記為諸概念。就此而言,它解決了原型論、典型論難以說明的概念為什么有意向性的難題。

然而這一理論也存在自己的麻煩。很顯然,因果關系并不是指稱關系、意向關系的充分條件。這就是說,兩對象之間有因果關系但不一定有指稱關系。概念能指稱其對象,這被指稱的有時并不是它的真實的原因。例如在一般情況下,概念“母?!敝灾阜Q實在的母牛,是因為后者作為原因引起了前者。但在許多情況下,引起概念“母?!钡牟⒉皇悄概?,而是別的東西,如一匹馬、一頭驢或一個視幻覺等。這就是說,概念也可有它的不同于實際對象的指稱。另外,只承認概念是原子性實在而不承認概念有結構,也使它失去了許多解釋力,如無法解釋概念除了有指稱之外為什么還具有含義或認知內容等。其最大麻煩是:根據無結構的心理表征沒法說明人們怎么可能完成范疇化。

信息原子論與理論理論有同有異。同表現在:都強調概念的本質特點不是有特征,而是有理論或信息。不同在于:一個把概念等同于無結構的原子,一個夸大了概念的理論方面,乃至把兩者等同起來。原子論為了能說明概念的公共性和構成性,拋棄了結構,在這樣做時,它又犧牲了范疇化。理論理論為了能說明范疇化,承諾了結構,但在這樣論證時,又犧牲了概念的公共性和構成性。從理論效價上說,兩種理論都有其進步性、合理性,例如理論理論揭示了概念具有豐富內容這一本質特點,原子論對概念的意向性作了較之其他理論更有說服力、更有前途的說明。這些都為推進概念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普林茲等人的代型論

這一理論的倡導者是A.Clark和J.Prinz等人。其突出特點是兼收并包,既接受了傳統經驗論的基本原則,又吸收了現當代天賦論研究的積極成果。他們還從理論理論和信息原子論中借鑒了許多思想,如概念有信息內容等。由于有這一觀點,它便能對意向性作出合理的說明。這一理論從典型理論借鑒了如下思想:概念離不開對事例信息和基本信息的利用。J.Prinz說:“代型(proxytype)論從所有這些說明中都吸取了思想?!本痛硕?,“代型理論是一個混血兒”。這一理論雖是經綜合而成的,但又不是有關理論的簡單堆砌,而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和統一性。這表現在,它對別的理論的成果作了合理的組織。其組織原則是:將大量材料統一在“概念即代型”這一原則之下。不管怎樣綜合,它都沒有偏離這樣一個中心觀點,“概念是一種探測機制”,被借鑒過來的觀點都是圍繞它而組織在一起的。還值得說明的是,盡管它綜合折中,但仍有其傾向性,那就是以經驗論尤其是貝克萊的經驗論為基礎和主調。正因為有此特點,它自稱是“新經驗論”。

代型論的主要內容有三方面:一是根據發展了的經驗論,論證概念的經驗基礎。他們把這一部分內容稱作概念經驗論;二是對概念源于代型這一基本命題進行了闡述;三是說明了代型論與天賦論的相容性。

概念經驗論的基本原則是,(一)知覺優先性假說:感覺經驗對于后來的知識包括概念都具有邏輯和時間上的優先性。正如傳統的經驗論原則所表述的那樣:凡在理智中的無一不先在感覺經驗之中。(二)概念是知覺或印象的摹本,或是經驗的組合與離析。從過程上說,形成概念的過程,就是一個復制感覺印象的過程,而“復制則可看做是一種專門的因果過程?!瓘椭瓢l生于心靈之中?!粋€概念的鮮活個例實際上是知覺表征的一種復制”或摹本。所謂知覺表征指的是“專門輸入系統中的表征”,即來自于感覺經驗并儲存在認知系統中的一種特殊的心理表征,是形成別的高級的表征不可缺少的材料,例如它們是讓概念成為概念的最合適的基礎,是使概念成為可能的東西。不過,應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知覺表征盡管有相似于傳統經驗論所說的表象、印象的一面,但又不能等同,因為知覺表征不是傳統經驗論所說的類似圖像的東西?!八鼈兪菑奈恢?、層次、距離和視域中抽象出來的。高階表征還有高級的結構……傳統經驗論者不能解釋個別表征怎樣分解為能給予統一處理的部分,也不能說明我們怎么可能表征動力形式和空間關系??傊X表征不只頭腦中的圖畫?!绷硗?,知覺表征不僅有當下得到的知覺表征,還有儲存在長期記憶網絡中的知覺表征?!耙划斘覀兘涷灥侥骋粚ο蟛闹X上表征它時,知覺表征就能儲存在長期記憶之中。否則,再認活動就不可能發生?!?/p>

概念源于知覺表征,但本身并不是知覺表征,并非一切知覺表征都能成為概念。概念是怎樣從經驗中產生出來的呢?為回答這一問題,J.Prinz等人提出了代型論。他們認為,概念之所以能夠形成,關鍵是人心中有代型。所謂代型是一種十分特殊的知覺表征,它存在于人的認知系統的記憶網絡之中,盡管與概念形成關系密切,但不是理性的東西,而是感性的東西,是帶有經驗性、具體性的表征。就代型的對象而言,它表征的既可以是性質、特征、事物的構成要素,也可以是完整的事物以及事物間的關系等等。因為有這層關系,便可成為所表征的對象的“代表”或“代理”。這種身份為它成為概念提供了條件,但在沒有成為概念以前,還不是代型,而只有成為代型的可能性。J.Prinz指出:能為概念形成所用的表征不是記憶網絡中的全部信息或表征,而是這樣的表征,即在工作記憶中被激活的、被當做一個范疇或一類對象之代表的表征。一旦一個知覺表征被當做這樣的代理,它就成了代型。正像要在一群人中選一個代表一樣,每一個人都有可能,但最后只有一個能成為代表。一類對象中的知覺表征很多,但事實上只有一個被認知主體激活,從而成為代型。代型一經確立,一類對象的概念便隨之誕生?!案拍罹褪窃诠ぷ饔洃浿屑せ畹年P于范疇的心理表征”,或者說就是范疇的代型。不難看出,代型論不贊成概念是理性概括、抽象的結果的說法,而認為概念是由一經驗中的一個具體的表征轉化而來的。獲得或呈現一個代型,就是進入這樣一種知覺狀態,即一個人經驗到代型所表征的事物時所進入的狀態。代型的樣式很多,如可以是一種多模塊的表征、一種單一的視覺模型,甚至是關于一個詞的心理表征(如“狗”一詞的聽覺印象)。另外,知覺表征的每個長期記憶網絡都包含了許多交叉、重疊的代型。

這一理論有點類似于貝克萊的極端唯名論。在后者看來,概念就是具體個別的觀念,當它被用來表示同類其他特殊觀念時,就成了一個概念或一般觀念。如貝克萊所說:“本身原被認為個別的一個觀念,所以能成為普遍的,是因為我們用它來表示同類的一切其他個別的觀念?!?/p>

代型論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即經驗論是以反天賦論為前提條件的,但當今認知科學有力地證明了天賦論,且斷言:如果不承認存在著厚實的天賦資源,那么就沒法解釋認知能力。因此代型論要站穩腳跟,就必須消解它與認知科學成果的沖突。另外,在批評者看來,代型論還有這樣的困難,如難以說明下述與經驗無關的概念:關于不可觀察的事物的概念,那些不可觸的但在人們心目中又享有崇高地位的概念,如真、善、美、民主等,形式系統中所用的概念,如邏輯學中的量化、否定、析取等。它們沒有相應的代型,怎么也成了概念?普林茲認為,它們對經驗論并不構成威脅,因為經驗論對它們是有辦法予以說明的。另外,新經驗論并不根本對立于天賦論。過去之所以強調經驗論對立于天賦論,是因為對經驗論作了片面的理解。其實,經驗論并不否認人腦中有天賦的資源,新經驗論更是如此,例如它承認:有特定認知功能的細胞,如視網膜中的細胞就有天賦的模塊。兒童生來有天賦的“民間理論”,如民間哲學、民間心理學、民間力學、民間數字理論等?!案鶕@種觀點,嬰兒的心靈就像一所小大學,它可分為不同的系。每一個系都有自己的課題、課程,有自己闡釋這些課題的原則?!本兔耖g哲學來說,嬰兒生來就有自己的本體論承諾;就民間力學來說,嬰兒生來知道許多東西,例如因為兒童先天知道事物后面有原因,才會經常問為什么等。既然有天賦的知識,其中就一定有天賦的表征,而有些也許就是能成為代型的表征?!案拍罱涷炚摮姓J這些類型的天賦表征?!庇羞@樣的代型,就能說明那些與后天經驗無關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神經元或神經元群天賦地連接在一起,能對相同的事物作出探測或分辨,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綜合型理論的若干思考

從以上論述不難看出,各種新概念理論在揭示概念形成的根源、機理和方式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獨到發現,從特定方面彌補了傳統理論的某些不足,但同時又有自己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許多論者在看到這一特點的同時敏銳地意識到了一種推進概念研究的新路徑,即綜合的路徑。而綜合又有多種形式。其中之一是原型論與典型論的新的綜合,基本觀點是:概念既可通過原型形成,又可通過典型形成。因為大腦既能將原型儲存在視覺系統中,又能將典型儲存在視覺系統中。綜合的又一形式是:根據不同概念形式,選用不同的解釋理論。這是認知語義學所倡導的結構映射理論。G.Fauconnier等人認為,有兩種概念,一是表示具體經驗的概念,如通過經驗得到的表示事物具體性質、特點的概念,二是抽象概念,從起源上說,抽象概念是具體概念的轉換,而具體概念又來自于具體的經驗。轉換的機制在于:存在著結構映射。在這種映射中,兩個或更多源領域的屬性有選擇地映射為混合的空間圖式?;旌系淖钜话愕男问绞请[喻。這種觀點顯然不同于唯理論。因為后者認為,概念存在于心中,人們之所以有概念,是因為這些先天的概念被知覺喚醒了。而映射論既不承認有先驗概念的世界,同時又強調概念來自于經驗。就此而言,映射論與經驗論有一致之處,而不同則在于:它不認為概念是通過對經驗材料的抽象而形成的,而認為概念是轉換、結構映射的產物,同時強調隱喻的作用。第三種形式是著名心靈哲學家皮科克(C.Peacocke)所倡導的。在1983年《感覺與內容》一書中,他通過對觀察概念和指示性索引性概念的具體分析,強調不同概念有不同的形成方式。

筆者對概念形成問題的基本看法是:概念是不是個性中的共同性的反映,是不是經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要看對象中是否真的存在著傳統概念論所設想的那種共同性。大量科學和哲學研究已有力證明:的確不存在這樣的共同性,充其量只存在類似于家族成員的相似性那樣的性質,或如黑格爾所說的“具體共相”,即充滿或包含著個別性的共同性。就此而言,傳統的概念論是應予以修改和發展的。

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其實有兩種形而上學應予以超越。一是撇開個性而孤立地思考共同性、共相的形而上學。其特點是,把共相看做赤裸裸的、純粹的、抽象的同一性,因而無法說明它與個別的關系,不是把它當做絕對獨立于個別而存在的東西,就是把它當做客觀世界不存在的、僅由人的理智虛構出來的產物。第二種形而上學雖然看到了事物的個別性,但又走向了完全否認共相、共同性的另一極端。其實,盡管不存在量的、微觀層面的共同性,但質的、一定數量級的共同性還是有的,例如人與非人肯定是不同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這個類別中存在著把一切個體統一在一起的相對的同一性,正是它們把人與非人區別開來。

形而上學是可以超越的,出路在于堅持唯物辯證法。根據唯物辯證法,共相是具體的、發展著的同一性,它本身是差異性與同一性、易變性與穩定性的辯證統一體,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相對的獨立性有助于把共相與共相、共相與個別區別開來。由于它沒有純粹的、絕對獨立的存在形式,因而它又不能離開個別而獨立自存。一共相總是與個別和其他的共相相聯系而存在的,總是寄存于諸個別之中的,并在一定條件下與殊相相互轉化。它們的這種辯證關系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進行說明,而且在不同形式的共相中有不同的特點。從事物的橫向結構看,一類事物中的屬性共相、要素共相、實體共相、關系共相具有并存性,它們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它們分別地、相聯系地存在于諸個別之中。從事物的縱向結構看,事物的共相結構具有層次性、梯級性、系統性,也可以說表現為共相與殊相,一般與個別的相互轉化的過程。各種共相既自成系統,又互演成系統,因為每一共相都是不同方面的辯證統一體,而同時又是高一層次的共相的一個方面,與其他共相一起構成更高級、更深刻的共相。不管是哪一層次的共相,只要它是客觀事物中具體的、發展著的同一性的反映,那么它就有可靠性。高層次的共相概念剔除的個別性表面上比低層次的要多,規定性似乎更少更單純了,但事實上共相概念的層次越高,所反映的本質則越深刻、規定性越豐富。因為隨著它所反映的對象的外延的擴大,它所包含的規定性也就越集中、越豐富、越具體,它包含了更多的對象的最一般、最深刻的具體同一性,因此越高層次的共相離事物的本質也就越近。從事物發展的時間方向看,共相作為存在于諸個別中的具體同一性或者如黑格爾所說的“有機的整體”,是隨著個別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是靜態穩定和動態發展的辯證統一。

既然存在著特定意義的共相或共同性,即具體共相,因此就有可能以之為對象而形成相應的認識。這樣的認識以心理表征的形式出現在思維中即是我們常說的概念。就此而言,原型論、典型論等新的概念論完全否認傳統的關于概念本質和形成方式的理論,是有其片面性的。因為只要有具體共相,只要有與個別性辯證統一在一起的共同性、一般性,人由于有辯證思維的能力,因此也就有把它們轉化為概念的能力。事實也是如此。人類已形成了許多關于各類對象中的具體共相的概念。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現代哲學和認知科學基于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神經科學等成果所作的關于概念本質和形成過程的研究,以及所提出的新概念理論,確有其不應小視的積極成果。這主要表現在:它們揭示了傳統概念論沒有看到概念以及概念形成方式的多樣性這一片面性。事實上,概念的樣式多種多樣,如觀察性概念、索引性概念、真實的概念、虛構的概念、量的概念、質的概念、肯定概念、否定概念、實然性概念、或然性概念等。每種概念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加之認識主體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個性特點、目的動機和傾向性千差萬別,因此形成概念的方式絕對不只是從個別中抽象出一般這一種方式??陀^地說,原型論、典型論、定型論、代型論等的最大功績就是分別發現了一種概念形成或獲得的方式,從而大大豐富和推進了人類的概念理論。但同時應看到的是,概念形成的方式還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①R.C.Millikan,OnClearandConfusedIdeas:AnEssayaboutSubstanceConcepts, Co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1~2.

③⑤E.E.Smith and D.L.Medin,CategoriesandConcep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p.5.

④G.Lakoff, “Cognitive Semantics”, in U. Eco(ed.),MeaningandMentalRepresentations,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51.

⑥⑦E.Rosch,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 in E. Rosch et al (eds.),CognitionandCategorization,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78,pp.62~64, p.63.

猜你喜歡
事例原型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寫最有特點的人
多項式求值題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島素瘤1例報道
包裹的一切
傳神寫照,意味深長——寫人要關注具體事例和細節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哈姆雷特》的《圣經》敘事原型考證
中國十大憲法事例(2017)
論《西藏隱秘歲月》的原型復現
原型理論分析“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