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2014-04-17 05:01李全文朱宗友
關鍵詞:社會轉型價值觀法治

李全文,朱宗友

(阜陽師范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阜陽 236037)

一、中國社會轉型的基本內涵

對“社會轉型”概念進行界定,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對于“社會轉型”和“轉型社會”的概念還不甚了解。到目前為止,“社會轉型”理論也不十分成熟,國內外學者對此也眾說紛紜。由于“社會轉型”是社會學的一個特定概念和基本范疇,因此,本文主要從社會學角度對“社會轉型”的定義及其特征進行界定。

(一) 社會轉型的內涵

轉型,是指事物從一種運動形式向另一種運動形式轉變的過渡過程。顧名思義,“社會轉型”即是指社會從一種類型向另一種類型轉變的過渡過程。這種轉型到底是從哪種社會類型向何種社會類型演變發展呢?在西方早期的社會學家的社會發展理論中,他們將社會一分為二。如“英國的斯賓塞將社會分為軍事社會和工業社會,法國的迪爾凱姆將社會分為‘機械聯系社會’和‘有機聯系社會’,德國的滕尼斯將社會分為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德國的韋伯將社會分為前現代社會和現代社會,美國的梅約將社會分為身份社會和契約社會?!盵1]以上二分法,是把社會劃分最終歸結為“傳統”和“現代”這樣兩種類型。與此相應,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鄭杭生也認為,“社會轉型是一個特定含義的社會學術語,意指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或者說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盵2]386因此,“社會轉型”具體來說,就是一種由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向現代社會的社會發展模式轉變的歷史圖景。主要體現在這樣五個方面:政治領域由專制集權走向民主;經濟領域由非市場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文化領域由單一、封閉、僵化走向開放、多元、批判;社會管理領域政府由管理走向服務;生態領域由單純追求經濟走向人與自然的和解。

(二) 中國社會轉型的內涵

“中國社會轉型”是指中國社會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化,即在社會體制與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上,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信息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變遷和發展。

中國的社會轉型經歷了1840年至1949年的慢速發展和1949年至1978年的中速發展兩個傳統轉型階段,以及1978年至今快速發展的現代化轉型階段。我國目前的社會轉型一般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加速轉型時期,社會轉型的速度、廣度、深度、難度均前所未有。由于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在社會轉型時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自然是復雜多樣,比如中國存在著巨大的地區差別、城鄉差別、行業差別、所有制差別等等。

二、社會轉型期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的精神旗幟,是中國公民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實現我國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強力推手,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對于社會轉型期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深刻的客觀必要性。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導和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力武器

我國進入現代社會轉型期不久,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使我們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無疑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市場經濟在與我國實際相適應的過程中也有自身的弊端,這就需要我們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引導和規范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諸多價值沖突,在一定時期會使人們在價值觀念上感到迷茫,特別是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發展處于關鍵時期,新舊道德沖突相當激烈,有些舊的道德觀念已被顛覆,但新的適應市場經濟的道德觀念又還沒有完全確立起來,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而道德素質的提高要比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更為困難,并且會從根本上對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構建新的歷史時期的核心價值觀就被提上日程,而價值觀的構建又需要一定的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人類文明史上一切合理價值理念積極揚棄的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平穩運行的精神支撐。

(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軟實力對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是一個重要的參照系。文化的影響力是需要透過時間折射出來的。短期來看,文化的力量似乎并不顯現,但實際上文化卻是一種不可小覷的力量。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際競爭除了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較量外,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在文化軟實力方面的角逐。

在全球的信息流動中,“90%以上的新聞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控制的;美國的電影、電視生產僅占世界總量的6.7%左右,但電影卻占了世界市場的50%以上,電視占了70%以上。在全世界互聯網服務器的內存中,美國提供的一般信息占80%,服務信息占95%,而中文信息只有4%,這4%還包括新加坡等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盵3]與傳統的安全觀相比,文化安全則更加令人擔憂。按照牛頓力學定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觀點,物體的質量越大,則引力越大,質量足夠大的物體,甚至可以引得光都可以發生彎曲。由此物理學得出這樣的結論:質量決定方向。美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科技、軍事等實體,其巨大的內誘力、外張力無形中也向中國提出了嚴峻挑戰。

中國怎樣才能躋身于世界文化大浪潮中,如何才能展現中國特色,如何才能實現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如何才能完成我們的中國夢?毋庸置疑,在現代社會中,只有占據文化建設的制高點,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因此,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已迫在眉睫,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我國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練和升華,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核。在我國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一定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

(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

就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而言,從價值取向上來看,生態文明反映了全人類的價值追求。因此,在不同社會制度條件下,生態文明都有其生長和發育的空間。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較早,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較早,客觀地說,資本主義國家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為解決環境問題而進行的嘗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乃至其成就和經驗,都對人類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由于資本主義國家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確立的極端“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以及在資本增值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矛盾,甚至在環境保護和改善上很大程度是以“環境問題”的國際轉移為代價,所以,資本主義國家在解決生態問題上存在著治標不治本的問題。相比而言,生態問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著更為有利的解決空間。

從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來看,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所在;從社會主義的發展目的來看,致力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偉大目標中包含著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偉大“和解”;從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來看,公有制、民主法治、共同富裕、社會公正等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更加接近生態文明的要求;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未來來看,只要社會主義國家善于借鑒西方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有益經驗,并努力走出資本主義國家所遭遇的困境,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超越,那么,生態文明的未來就一定是社會主義意義上的“綠色社會”,社會主義“兩大和解”的真正實現就是生態文明的“綠色未來”。不言而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社會主義最本質和最核心的內涵,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之魂,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體制機制和目標任務,在所有的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地位。要實現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其本身的和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毋庸置疑地成為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價值導向。

三、社會轉型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對于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所具有的重大現實意義

第一,從國家層面上講,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案粡?、民主、文明、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蘊涵的現實價值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訴諸于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而形成的基本價值訴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落實于價值實現的必然要求?!盵4]

鄧小平同志曾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共同富裕。經過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和全體中國人民殫精竭慮的共同努力,我們正在逐漸擺脫貧窮,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康莊大道,這是對人民的承諾,也是對歷史的交代,更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基礎。當前,民主已成為全球共識,在社會主義國家,其實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人民能夠充分享有行使權利的自由,即實現比資本主義國家更為高水平、高層次的政治文明。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古國,在現代文明的建設過程中,既可以繼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更要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要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博采眾長,以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諧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大要素,就是要求改變社會不公平現象,要調整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以確保每個人都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形成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而又和諧共處的局面。

第二,從社會層面上講,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自由、平等是法治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公正、法治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面臨的困惑和困難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堅定的選擇和價值取向。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到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依法治國的基本理念,從這一艱辛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法治建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走過了一段輝煌歷程,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時毋容置疑的是,我國法治建設也歷經曲折和磨難,在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個環節也的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與不足。我國法治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尤其是在關系民生的問題上,更要增強法治觀念,要在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加強法治保障,切不可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和徇私枉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了時代的最強音,其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們掃清發展道路上所遇障礙的強大武器,也是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公平保障體系的支撐。只有將“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理念落實到細微的生活中去,并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奮斗目標的指引下努力踐行,才能不斷把我國的法治建設推向前進。

第三,從公民個人層面上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有助于改善社會風氣,促進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皭蹏?、敬業、誠信、友善”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立足于公民個人層面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踐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本價值追求和道德準則上的規范,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共產黨人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新時期道德的精華。

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一些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偏離,甚至有些人覺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愛國主義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愛國主義永遠都不會過時,因為愛國是為人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敬業是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更是興業之要。每個公民只有立足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整個社會良好秩序的運行才有保證。而誠信、友善則是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的重要準則。誠信不僅是個人的立身原則,更是維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當下,社會上屢屢出現誠信缺失現象,從人們常見的買東西短斤少兩,到商品的以次充好,再到三聚氰胺、瘦肉精、皮革奶、塑化劑等食品制假售假事件,這些不誠信行為不僅損害了群眾利益,惡化了誠信環境,也妨礙乃至破壞了整個社會的團結、穩定與和諧。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包括要善待親友、他人、社會、自然等。 能否以友善的態度為人處世,不但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同時也體現了一個民族素質的高低。只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倡導并弘揚一份友善之情,發揚友善互助的精神,人間才能充滿更多的真情,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美好。

參考文獻:

[1] 劉祖云.社會轉型:一種特定的社會發展過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6):32-37.

[2] 鄭杭生.民族社會學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新浪網.李慎明:讓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同樣的芳香[EB/OL].(2005-11-08)[2014-08-15].http://news.sina.com.cn/o/2005-11-08/11187389198s.shtml.

[4] 龍興海,楊高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蘊含的價值理念和目標[J].道德與文明,2009(6):91-93.

猜你喜歡
社會轉型價值觀法治
我的價值觀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戰后臺灣如何從農業社會轉型工業社會
現象級“老炮兒”折射社會轉型之惑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