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研究性學習述評

2014-04-17 10:42董永輝
教育 2014年7期
關鍵詞:研究性課程教育

■彭 斌 董永輝

中外研究性學習述評

■彭 斌 董永輝

研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深層學習,它在學校教育發展史上有源遠流長的思想傳承。研究性學習經歷過從教學方法的探討到課程政策的解讀,再到教學理念的研究三個階段?;谘芯啃詫W習的教學改革有三種路徑: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課程組織形式的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和課程組織形式同時轉變。研究性學習提倡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蘊含著一種新的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在學校教育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中國知網已公開發表的文章進行檢索,以“研究性學習”為主題的期刊論文共9380篇、優秀碩博士論文1665篇。關于研究性學習“是什么”的問題見仁見智,對研究性學習在基礎教育各學科中如何運用與評價、在高校各專業的教與學中如何發揮其作用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闡述,而且在實踐層面上進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探索。

研究性學習概念與發展歷史

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活動形式,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帶著一種積極要求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參與學習,而達到解決疑問、掌握相應的知識與能力的目的;或者像科學家為進行某一項科學發明或發現而去作試驗嘗試,以爭取創造發明或發現獲得成功的心態,進行學習探究的教學結構形式。研究性學習模式有兩種類型:“問題解決式”研究性學習模式和“任務驅動式”研究性學習模式。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主體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和嘗試性原則。研究性學習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中被廣泛應用。

當前高校的研究性學習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其標志是1998年美國博耶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委員會《重振本科教學: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藍圖》報告中提出的“基于研究的學習”。從中世紀歐洲產生現代意義的大學以來,大學的研究性學習按時代發展的不同特點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世紀以前的萌芽期)。此階段開始以講會式(中國古代書院)和辯論(中世紀大學)為主。古代討論式教學經長期發展,18世紀中期歐洲大學產生了一種新的教學與研究方法——研討小組(Seminar),向學生傳授一些被認為有用的不成體系的實務知識;中世紀是一個漫長的農業經濟時代,大學的唯一職能就是教學與培養少量人才。

第二階段(19世紀初至19世紀晚期的初步形成期)。1810年洪堡創立的柏林大學成為近代大學的標志,首次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措施,主張對研討小組(Seminar)進行改造并發展成為種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學——科研研討班,從此,大學生研究性教學得以正式產生。同時,研討小組(Seminar)被介紹到美國,成為美國大學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第三階段(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40年代的第一次轉向期)。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實驗研究逐漸在大學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研究生培養成為一種教育制度,它與本科教育有了明確的區分,而且只在研究生教育中實現“研究與教學的結合”,研究性學習出現了第一次轉向,研討小組(Seminar)、問題學習是本階段主要的研究性學習形式。

第四階段(20世紀40-90年代末的第二次轉向期)??茖W技術迅猛發展,科技發明與成果利用的周期明顯縮短,科學發展進入“大科學”時代,研究開始遠離教學,歷史上大學研究性學習出現第二次轉向,研討小組(Seminar)、項目學習、發現學習等成為本階段主要的研究性學習形式;繼續存在的“小科學”研究中出現了課外實踐研究這種新的研究途徑。

第五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至現在的第三次轉向期)。在知識經濟逐步形成的過程中,社會發展向高校提出把本科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世界各國都紛紛做了回應,美國提出重振本科教學,“基于研究的學習”;德國則在本科教育中普遍要求學生進行研究式的學習;日本提出“綜合學習”等;我國也先后三次(1999、2005、2007年)以頒布文件的方式強調高校研究性教學的重要。從此,“研究性學習”成為全體大學生從事學習的一種重要而普遍的有效學習方式,這是高校研究性學習的第三次轉向,研討小組(Seminar)、基于研究的學習、探究式學習、綜合學習等成為主要的學習形式。

高校對研究性學習的探索

實驗教學是學生科技創新的主要途徑之一,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7年開始,國內各高校相繼啟動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計劃,資助大學生開展研究型、創新性實驗項目,調動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倡導以啟發探索和創新性實驗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的開展與實施,是我國高校推進自主創新,培養創新人才所需采取的重要措施。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既增強了實驗教學環節,又將教學與實驗相輔相成,實現了研究與創新的齊頭并進。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實驗教學并不能一味的通過開設新的實驗項目來達到目的,而應將科研引入實驗,因為開展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更能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學習作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理念,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話題。研究性學習一般分為兩類:“研究性學習”課程和“研究性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針對“接受性學習”和“訓練性學習”而提出來的,通常是指教師或他人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它是滲透于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作為一種課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明確給出定義,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主要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發現問題確定研究課題,收集整理歸納信息,展示研究成果。這一活動過程強調實用性,著重解決問題;強調過程性,而不一味看重結果?!把芯啃詫W習”課程是為了“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充分展開所提供的相對獨立的、有計劃的學習機會。因此,“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定向型課程。

Project-based Learning或Project Learning,一般譯作項目學習、專題導向學習、項目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我國習慣稱為“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國際教育界比較普遍推崇和實施的一種新課程。法國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首先于1995年在初二年級開始實驗,最初稱為“多樣化途徑”?,F在,“研究性學習”在法國已經從初中、高中到大學預備班統一開設,形成了相互銜接的課程系列,并且它已經成為90年代以來法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美國對類似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已經進行了若干年的探索,其中勞倫期中學從1985年開始,一直開設“自主研究”的課程;1985年的《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被美國輿論界稱為最雄心勃勃的全國性的教育改革計劃,1995年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是美國科學教育史上的綱領性文獻,標準中突出科學探究,強調學生要通過探究獨立獲取科學知識的能力;該“計劃”和“標準”受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影響的痕跡比較明顯。亞洲國家受儒家教育文化影響深重,長期以來重記憶、重學術、重知識的傳承。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各國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關鍵予以特別重視。新加坡、日本等國家都先后在中小學課程結構中增加了研究性學習的板塊。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2000年9月頒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中,將“專題研習”列為課程改革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在中國大陸,對研究性學習進行實踐探索較早、積累經驗比較豐富的是上海市。在全國提出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開了“上海市中學研究性課程研討會”,強調研究性學習不僅應作為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而且應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2000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研究性學習為必修課。2001年4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龍江、遼寧、山東等七個省的高中一年級進行試點,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所有的高中都執行這一新的課程計劃。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結構中明確,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把研究性學習列為其中的必修課程。

研究性學習必須結合實際

從學習目的看,歷史上的“研究性學習”主要強調培養“理性的人”“民主社會的公民”“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所倡導“研究性學習”則指向于培養個性健全發展的人,個體健全發展是倡導“研究性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從學習內容看,歷史上的“研究性學習”大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今天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主張從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問題,其內容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與科學世界。從學習理念看,歷史上“研究性學習”的倡導者大多數認為存在一個普遍的、適用于所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模式;而今天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理念,認為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課程應遵循每個人的學習方式的獨特性。

人們當今倡導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不僅是轉變學習方式,而是通過轉變學習方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健全發展。因此“研究性學習”課程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我國基礎教育21世紀頒布實施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計劃,不管是作為一門課程還是一種學習方法,它都結合了時代精神,賦予了新的內涵,體現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從高等教育領域來看,研究性學習倡導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蘊含著一種新的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在高等教育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研究性學習應該而且可以成為我國本科教學改革的總模式。

筆者認為,從研究性學習的形成和發展歷史看,研究性學習相對來說是“舶來品”,我國學校教育開展研究性學習,還必須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和文化背景,結合中國學校教育的整體結構和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思考。首先,應將“研究性學習”上升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來規劃和實施。從深層次上解決好“傳道、授業、解惑”的思維定勢,做好課堂內、校內、課堂外、校外學習的整體設計。其次,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師的素質非常重要。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和意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充實,教師作為組織者,在多邊互動教學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的基礎教育存在著把“研究性學習”等同于“科學研究”、把“研究性學習”課程等同于“科技活動”課程,把學生引向運用理科知識探究科技類問題的錯誤傾向,我們必須擺脫“唯科學主義”的狹隘視閾,還原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初衷,實現課程的應有價值。最后,構建研究性學習體系。實際上,研究性學習方式在國外教育中從中學到大學、研究生階段都非常推崇,由此培養了一大批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教師和學生都是研究者,我們要從小學到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從制度和機制上逐步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在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上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理念,相互銜接,不出現斷層。當然,我國學校教育構建研究性學習體系,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程要走。

[1]嚴啟英.高校研究性學習的“新”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

[2]文可義.“研究性學習”的形成和發展[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1)

[3]周光禮,朱家德.重建教學:我國“研究性學習”三十年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4]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J].教育發展研究,2001(5)

(作者單位:衡陽師范學院;湖北理工學院)

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0C17)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研究性課程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實踐,讓研究性學習課堂精彩起來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學寫簡單的研究性報告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淺談“研究性”閱讀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