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設計的藝術語意研究(二)——論“詩情”、“畫意”、“樂語”的信息傳達原理

2014-04-18 12:32黃嵩HUANGSong
價值工程 2014年5期
關鍵詞:生理需求語意詩情

黃嵩HUANG Song

(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南寧530022)

(Academy of Architecture&Art of Guangxi Arts Institute,Nanning 530022,China)

1 語意信息與生理需求

1.1 生理需求的感知機制 生理指機體的生命活動和體內各器官的機能。滿足生理需求是達到心理共鳴的最直接途徑,環境藝術設計的宗旨是以人為本,而人作為主體觀察者,與客體即觀察的對象首先產生的能動反應就是生理機能的感知,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當客觀對象對感受器官刺激時,信號神經末梢通過傳入神經將興奮傳入大腦中樞,經過大腦分析后產生感知覺。例如,觀察者進入一個被觀察的空間,在視覺感知上會有大、小、方、圓、遠、近,以及黑暗光明的分析結論,在嗅覺上有香、臭或者其它氣味的生理辨識,在聽覺上有安靜、嘈雜等等的感知,在觸覺上有凹凸、粗糙、平滑、鋒利的觸感。這些都是客體對主體生理機能直接影響的結果,也是環境藝術設計要滿足主體生理需求的媒質。

1.2 傳達“詩情”、“畫意”、“樂語”藝術語意信息以滿足主體的生理需求的手段

1.2.1 視覺 從視覺上確立形態、色彩結構形式,其形式美的本質則是點、線、面、色質所構成的形態色彩關系。

①視覺平衡。藝術家創造平衡的依據是來源于生活的客觀實踐的本質規律以及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例如四季變更、氣候變化、風云雨霧以及動植物的生長和運動規律,都體現這平衡的規律。平衡在設計中是構成立體空間整體協調的作用和手段之一。

②視覺節奏。視覺節奏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就是指空間序列性,即視覺元素在空間中持續有序的虛實、強弱變化。對于人的視覺感知來說,如果客體出現的節奏關系(空間序列)符合人的生理自然秩序,與主體的生理需求相適應時,人會感到愉悅、和諧、舒暢、利于主體更主動地接受信息,反之則會感到不愉快、不和諧。對于主體即人的不同時期不同的生理需求,設計師往往根據需要設計創造一些具有個性化的空間序列來迎合主體的需要,例如設計休閑餐廳,咖啡雅座,各種主題性酒吧等等。

圖1

1.2.2 聽覺 環境藝術設計的藝術語意所指的聽覺,其實是主體通過視覺對所設計的畫面感應而產生的聲音的幻覺。這種幻覺主要有兩種:①旋律。聽覺產生的旋律是指各種音響在時間上的配置,它是在兩種以上的音樂有組織的進行中,制造起伏,高低不同的音響。在這種特殊音響中表達出來的音樂思想,包含著表達人的感情,情緒的狀態和趨向的手段。所以它成為音樂形象性的根本體現者,決定著音樂的形象性質。例如作為建筑藝術杰作的巴黎凱旋門,其門前那幅《馬賽曲》的高大浮雕,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團結御敵的壯烈情景。如果身臨凱旋門,在視覺畫面的刺激下一定會感覺到《馬賽曲》的英雄性的旋律在耳邊回響,其感受比平時更為激動人心(圖1)。又如羅馬的魁里納爾宮,它既有高貴氣派而又十分簡潔,它的細部也是大而簡單,窗戶形式為正方形或兩個正方形,方形窗在另一形式的窗戶上面,鑲著又寬又重的線腳,窗戶的橫向間距與豎向間距完全相等。這樣不斷的重復并不討厭,反而使人興奮,它很像用莊嚴的慢行板演奏的大型交響樂的開始的和弦,讓你的耳朵仿佛聽到復雜而出奇的樂章。

②韻律。指聽覺產生的節奏(韻律)。音樂中最表層的節奏是由音響運動中(相同音高和不同音高的)音的“起奏點”對時間過程的分割體現出來的,音的起奏點是表層節奏中最小的事件,這些事件的排列方式,就構成音樂的節奏律動樣式,也就是節奏。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為,主觀與客觀統一,也是心理與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想和情感)的傳達媒介。具有規整、勻稱、穩定協調的特點(規范性節奏運動),一般是呈周期性不斷重覆出現的節律律動,它的直接效應便是滿足人們對節奏運動的心理預期需要。

建筑或建筑空間能喚起人的節奏意識。如梁思成所言:“例如有一座建筑,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是一柱,一窗;一柱,一窗地排列過去,就像‘柱,窗;柱,窗;柱,窗;柱,窗;……’的2/4拍子。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點像‘柱,窗,窗;柱,窗,窗;柱,窗,窗;……’的圓舞曲。若是一柱三窗地排列,就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盵1]

又如威尼斯15世紀建造的一棟四層住宅,有趣的是每層的窗戶都是不同的排列,因此構成四個層次的不同旋律。而煙囪的排列則象樂譜標記的小節線,使每小節都有同樣的四拍節奏,就像一首4/4拍子的四個聲部的總譜,凝神望去讓你仿佛聽到節奏分明、和聲豐滿的四重奏。(圖2)

圖2

1.3 生理需求 環境藝術設計的藝術語意信息的表達,應根據主體的生理需求制定表達方式。譬如在炎熱的南方,當人們從烈日下步進入一個住宅空間,其生理需求自然是渴望清涼,若空間色彩以蘋果綠為主,在某種程度上可滿足其生理需求。

又如一所口腔醫院的室內裝飾的材質運用,應考慮牙病患者對金屬器械生理上本能的拒絕反應(因補牙、磨牙時金屬器械發出刺激的聲音),患者在此種環境中其生理尤為需要平滑、柔軟質感的材質,這種質感的親和力可以減輕患者精神上的壓力,在某種程度上可讓患者輕松地接受治療。筆者曾經到過廣西某口腔醫院治療室,室內六根大柱子上用了堅硬、光滑的穿孔不銹鋼材料包裹裝飾,給患者一種冰冷的生理上的刺激,并可能因視覺感應產生金屬器具磨牙的聽覺上的幻覺,導致患者的心理壓力甚至諱疾忌醫。

2 語意信息與心理共鳴

2.1 心理 心理即是意識。其心理過程包括認識、注意、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暗鳛橛幸庾R的人并不都是一個模式的人,他們有各自的意識傾向(不同的需要、觀念、態度、習慣等)和心理特性(能力、氣質與性格)?!盵2]

2.2 語意信息與心理共鳴 藝術語意信息的藝術美,在建筑與建筑空間中是作為審美客體服務于審美主體(人)的。設計師通過物質手段創造了語意信息,不單是為了滿足審美主體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為了引起審美主體的心理共鳴,使主體獲得情感釋放和精神愉悅,這才是最終目的。為了以上的目的,設計師應當注意到審美主體的審美態度,因為它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審美經驗,其心理結構也是復合的,當代現象學美學家R.英迦登曾經指出,審美經驗并不是人們常常說的那種作為對某些感覺材料的反應的短暫經驗,而是一種多方面的復合過程,它的發展別具一格,包含了許多異質要素。筆者認為,由于這個復合的心理結構,能夠使語意信息與心理產生共鳴的,至少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①心理情境共鳴。著名學者陶水平指出:“在審美態度的復合心理結構中,審美情境注意是最表層的心理層面,它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最直接的心理中介,是審美主體的心理活動對特定情境中的具體對象的指向與集中。任何一個事物,只有首先進入審美情境注意的心理閾,才構成現實的審美對象……審美情境注意促使現實的審美活動得以發生?!盵3]因此,設計師創造語意信息(審美客體)要作用于審美主體產生心理共鳴的話,就應當首先考慮如何營造審美主體的心理情境,在設計中注意分主次而不是面面俱到,以便引導審美主體將注意力指向與集中到設計,這樣,語意信息才能正確地完整地傳達給主體。否則設計師所精心勾勒的藝術主體無法引起審美主體的注意,共鳴就無從談起。

引導審美主體“注意”審美客體建立審美關系,最重要的手段是確定視覺中心,也就是空間的焦點,畫面的精髓。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能引起我們注意的,所引起我們興趣的東西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東西被擺在視覺中心或是空間焦點上,而是因為這些東西往往是我們期待的感興趣的。從設計語意上來說,由于審美主體的生活閱歷,生活環境和喜好的不同,他們對設計作品的要求也就不同,即能引起他們興趣的東西不同。有的人喜歡中式裝修,有的人喜歡西式結構,有的人喜歡羅馬柱頭,有的人喜歡明式家具。例如為一些主題性酒吧設計,重金屬愛好者就喜歡金屬鐵鏈,不銹鋼板,五光十色的燈光,和體量巨大的金屬構件作為空間裝飾的元素,這種元素正是迎合了觀察者的心理需求,創造了一致適應的心理情境共鳴。又如優雅休閑的咖啡屋,它屬于那些喜歡寧靜空間的人群,柔和的燈光,美妙的色彩,具有親和力的材料和平和溫馨的裝飾營造了祥和的氛圍,迎合了這類人群需求安逸休閑的心理,達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

②心理時空共鳴。設計師在創造與處理語意信息的過程中,為了使審美主體獲得心理共鳴,必須全面對審美心理時空有所認識。著名學者陶水平指出:“空間和時間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在審美態度復合結構中,審美心理時空是第二個層面。審美的心理時空是不同于一般認知心理時空的特殊時空表象,是美感活動的感性直觀形式,它在審美活動中具有整合對象感性材料與主體心理要素的功能。人們由日常注意活動過渡到審美注意活動,要伴隨由一般認知心理時空向審美心理時空的轉換。進入主體審美注意的對象,經過審美心理時空的整合,才能形成主客體融合的審美意象?!盵4]首先,審美心理時空具有突破審美客體客觀時空束縛的超越性,創造一種獨立于客觀時空的美感境界。用老子的話說,就是:“游心于物之初”,他是中國美學史上第一位提到在審美心理時空中神游的人。其次是審美心理時空所具有的可由記憶、聯想、想象、情緒、情感以及無意識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復合時空表象的有機性。例如當人們用審美心理時空去欣賞紅豆時,這當中除了整合對紅豆的各種感覺材料外,還整合自己的各種經驗因素,因此而油然產生的思緒與“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的詩句融合交匯,此時即可以構成有關紅豆的審美時空意象。例外,審美心理時空還具有時間感和空間感的互滲性,這種互相滲透,相互融合,正是各門類藝術溝通的心理基礎,本文所提到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等藝術語意其著眼點就是審美心理時空的互滲性。

把握審美心理時空的特點,設計師就可以通過整理、生發、補充那些在大眾心里早已形成的穩固的空間表象并使其形成獨特的詩情、畫意、樂語的信息,而不是像照相機一樣如實地反映,從而從深層次上讓語意信息與審美主體產生心理時空共鳴。

據傳北宋畫院曾經在一次選拔人才時,以唐詩“踏花歸來馬蹄香”為考題,其中一位應試者只在馬蹄周圍畫了幾只蝴蝶而未畫有野花。由于在人們的意識中對“野花”已存在有完整的直覺表象,所以這種穩固的空間表象就會使人們主動去整理、生發、補充畫面上沒有的野花及其它景物。

③心理人格傾向共鳴。著名學者陶水平指出:“審美人格傾向是審美態度復合結構中最深層的心理層面。審美主體的人格傾向是主體的各種心理功能的有機整合之后所產生的內在身心組織和總體性的心理傾向。它是主體先在經驗中比較穩定的審美心理定向,是主體在審美活動前的心理準備狀態。它為審美活動提供心理動力,選擇心理趨向,轉換心理時空,并在審美過程中統攝各種具體心理功能?!盵5]

陶水平在書中敘述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的奔馬圖當中有“直腿奔馬”的景象,但生活中的奔馬看地前是不可能直腿的。為什么?這是因為徐悲鴻為了使奔馬充分表現自己超越一切、一往無前的品格和情操,在自己的審美心理時空整合下,把眼中之馬變形成為心中之馬,因而就畫成了直腿奔馬。這就是心理人格傾向投射,這樣的畫面擺在具有同樣審美心理人格傾向的人的面前時,其“一往無前、征服一切”的語意信息同樣會引起他們的心理共鳴。

又如在一位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出生的成功企業家的客廳里,一幅俄羅斯畫家列賓大型的白樺林油畫,一張蓋在鋼琴上的有俄羅斯花紋的裝飾布,其發出的語意信息足可以勾起這位企業家(即審美主體)的俄羅斯情結,并引起他心靈的震撼。在這樣的空間里,他會仿佛聽到當年膾炙人口的俄羅斯經典歌曲:“一條小路彎彎曲曲細又長,一直通向那遙遠的前方……”,或者依稀能看到當年的夢中情人“卡秋莎”!

3 語意信息與想象

《辭?!分嘘P于想象是這樣表述的:“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人腦在外界刺激物的影響下,對過去存儲的若干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成。人不僅能回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即表象),而且還能想象出當前和過去從未感知過的事物形象。但想象的內容總是來源于客觀現實。一般可分為創造想象與再造想象兩種,它們對人進行創造型活動和掌握新的知識經驗起重要作用”。[6]

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或者聆聽音樂作品時,作品中的人物場景似乎就出現在眼前,作品通過各種語意信息的傳達,人的頭腦里會描繪出一些具體形象,這種形象不是憑空產生的。

例如我們讀唐朝王維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時,盡管我們沒有去蘇州,頭腦中也會出現一幅深秋夜晚旅客寄宿城外舟中的圖景,“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城外”“寒山寺”“鐘聲”“客船”等元素正是我們熟悉的場景。

環境藝術設計的藝術語意信息,可以激發主體的豐富的想象,達到豐富心理情感,釋放心理情感的目的。例如園林設計中所采用的各種透窗形式,通過扇形或者菱形的窗戶看到窗外的芭蕉樹,它可以使人想象到“雨打芭蕉”的情景,不僅聽到淅淅瀝瀝的雨聲,還仿佛聽到廣東音樂《雨打芭蕉》的優美旋律。(圖3)

圖3

4 語意信息與聯想

聯想在兩種心理狀態下出現。一種是在無聯想意識的狀態下出現的聯想,這叫“無意聯想”;另一種是在有聯想意識的狀態下出現的聯想,這叫“有意聯想”。本文所指的聯想,則是通過語意符號信息的合理使用,使信息作用于審美主體并引發聯想,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審美愉悅,這當中包含了“有意聯想”和“無意聯想”。

例如當你步入一個巨大的會議空間的時候,盡管這時候沒有人在開會,可是你仍能從這種肅穆的、安靜的環境中感受到開會時的緊張氣氛,不由自主地產生會議正在進行時的聯想,這種聯想的產生,即是空間組合形式、材料符號的合理運用的整體結果,正是因為語意信息的正確傳達,讓所有在場的人都覺得這是一個莊嚴場所,不能喧嘩,步伐不自覺地放輕了。

關于聯想,鄭曙旸先生是這樣詮釋的:“聯想居于一種對物象跳躍式思維的連鎖反映。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是現實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在人腦中的反映,往往在回憶中出現。聯想有多種形式,一般分為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盵7]

巨大的空間能讓人產生聯想,其實設計者布置安排的一束花,一個花瓶,一幅畫,一首動聽的歌曲同樣能讓人產生聯想。例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能夠準確的讓人隨著音樂的進程聯想到暴風雨前的寂靜,暴風雨來時的肆虐以及暴風雨過后的陽光、鮮花和草地森林。

又如在一幢住宅的閣樓頂部設計天窗,在涼風習習的夏夜可以看到滿天星斗,同時有月光傾瀉下來,這就會使人聯想起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熟悉貝多芬音樂的人還會聯想和依稀聽到《月光》奏鳴曲的慢板樂章,整個空間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樂語。

[1]梁思成.建筑和建筑的藝術[N].人民日報,1961,7.

[2]張志光.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1.

[3][4][5]陶水平.審美態度心理學[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

[6]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8.

[7]鄭曙旸.室內設計思維與方法[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

猜你喜歡
生理需求語意詩情
高原建筑工人生理需求的特征分析
語意巧連貫,舊“貌”換新“顏”——從“八省聯考”卷探析高考語意連貫題
運用思維導圖,做好提煉語意題
冬至一陽生 塞上暢詩情
從中日兩國宗教基本概念的語意表達看兩國對宗教的認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