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刺蛾的生物生態學特性研究

2014-04-27 02:20李愛霞劉志群范愛耘郭超
中國森林病蟲 2014年3期
關鍵詞:刺蛾羽化成蟲

李愛霞,劉志群,范愛耘,郭超

(河北省邢臺市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河北 邢臺 054000)

2008年在河北邢臺市西部深山區發現1種食葉害蟲,經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武春生研究員解剖鑒定為漢刺蛾Hampsonella dentata(Hampson),隸屬鱗翅目,刺蛾科,漢刺蛾屬[1]。從有關記載看,在國內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陜西和甘肅有分布,在河北省屬新紀錄種。幼蟲為害柞樹、板栗、核桃等樹木的葉片,嚴重時將整個山場寄主樹木的葉子吃光,嚴重影響樹木生長,造成第2年板栗、核桃減產,制約了邢臺西部太行山區林果業的發展,對生態造成威脅。作者經過4 a的室內觀察及野外調查,系統地了解了漢刺蛾各蟲態形態特征,摸清了漢刺蛾在邢臺地區的發生規律、生活史、生物學特性以及幼蟲的田間空間分布概況,為漢刺蛾的科學防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點選擇在位于太行山中低山區的邢臺縣白岸鄉大魚村和前大嶺村,沙河市禪房鄉石盆村,海拔680~1137 m,土壤類型為褐土。樹種以櫟類、核桃、板栗和灌木為主,輔以刺槐、油松和少量其它經濟林樹種。

1.2 試驗材料 頻振式殺蟲燈(鶴壁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解剖鏡、普通白熾燈、紗網等。

1.3 試驗方法

1.3.1 生活史觀察

1.3.1.1 林間套籠 選擇容易觀察的標準樣樹建立林間觀察點,試驗樹用紗網罩住,并在相鄰樹設置小養蟲籠(透明紗網,直徑20 cm、長50 cm的圓筒),統一編號進行系統觀察。將樣樹枝條套入小養蟲籠,底部封口,頂端紗網開口用尼龍繩捆綁,以便觀察和接入試蟲。將同一日羽化的成蟲1雌1雄置于小養蟲籠中,觀察其化蛹、羽化和成蟲死亡時間及存活情況等。

1.3.1.2 室內飼養 在漢刺蛾發生區常規方法室內飼養幼蟲,保持溫濕度和大田基本相同。每個培養皿放入1頭剛孵化幼蟲,每天更換新鮮板栗樹葉,觀察記錄幼蟲齡期情況。

1.3.2 各蟲態生活習性研究

1.3.2.1 幼蟲寄主調查 調查統計3個試驗點漢刺蛾危害所有喬灌木樹種的情況,確定主要寄主。

1.3.2.2 幼蟲危害行為及活動觀察 采取野外套籠法觀察。選取發育良好的初孵幼蟲,在板栗枝條上飼養,套上圓筒透明紗網,每天觀察并記錄害蟲危害方式及危害部位;1~2齡幼蟲群集飼養,3齡及以上幼蟲單頭詞養。

1.3.2.3 幼蟲耐饑餓試驗 將直徑2 cm,長7 cm的塑料養蟲管統一編號1~30號;防止供試蟲窒息死亡,管的上端剪1小孔。選取30頭生長狀況一致的5齡幼蟲分別接入塑料管。每天檢查記錄幼蟲死亡數量,以及在不取食情況下的存活天數。

1.3.2.4 成蟲行為習性調查 選擇林間套籠觀察法進行。野外采集漢刺蛾繭200個,集中淺埋在試驗樹下,深度在3 cm左右,觀察成蟲始見期、羽化盛期及1 d內蛹羽化為成蟲的時間。將同一天羽化的成蟲1雌1雄同置于小養蟲籠中,觀察交配及產卵等行為。從7月中旬開始,在蟲害發生區掛燈,每天記錄誘到的成蟲數,統計成蟲的羽化始盛期,進而推測出卵的孵化始盛期。

1.3.2.5 卵期觀察 在上述試驗樹上,觀察成蟲產卵的部位、卵塊、卵粒數,初產卵的顏色、隨時間變化卵顏色的變化及卵發育歷期。

1.3.2.6 越冬調查 在試驗點林地內調查漢刺蛾越冬地點,老熟幼蟲下樹期,跟蹤老熟幼蟲去向,確定越冬蟲態和越冬地點。

1.3.3 漢刺蛾種群特征研究

1.3.3.1 空間分布 在幼蟲發生高峰期,按坡向(陰、陽坡)、坡位(坡上、坡中和坡底)分類隨機選取10株樣樹,調查分析幼蟲田間空間分布情況。

1.3.3.2 雌雄性比 在成蟲羽化高峰期,用燈光引誘法誘集成蟲,統計雌雄成蟲數量,計算雌雄性比。

2 結果與分析

2.1 漢刺蛾年生活史 經過4 a的野外調查發現,漢刺蛾1 a發生1代,每年7月上中旬越冬蛹開始羽化,羽化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7月底8月上旬幼蟲出現,危害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老熟幼蟲開始下樹化蛹,9月底至10月上旬為化蛹高峰期,蛹期長達280~300 d。

2.2 漢刺蛾各蟲態生活習性

2.2.1 幼蟲寄主 對3個試驗點所有喬、灌木的調查發現,在邢臺地區漢刺蛾的主要寄主為板栗、核桃和柞樹。

2.2.2 幼蟲危害行為及活動性 幼蟲是漢刺蛾危害的唯一蟲態。1~2齡幼蟲只啃食葉肉表皮部分,被害葉呈圓形透明網狀;3~4齡幼蟲啃食后的葉片既有透明網狀,又有缺刻或孔洞;5齡幼蟲開始從葉緣起蠶食葉片造成葉缺刻或吃盡葉片,3齡以上幼蟲具有取食剛蛻下皮的習性。

幼蟲腹部呈透明狀,當腹部粘有糞便或塵土時間過長時,不再取食,該部位開始腐爛,隨后死亡。

2.2.3 幼蟲耐饑餓試驗 由表1可以看出,完全饑餓第2天幼蟲開始出現死亡現象,第5天幼蟲死亡率開始急劇上升,至第8天死亡率達93%,且當天死亡數最大,可見幼蟲在完全饑餓狀態下8 d以內一般能持續存活,第9天全部死亡。

表1 漢刺蛾幼蟲饑餓狀態下的死亡率

2.2.4 成蟲活動性 經過觀察發現,漢刺蛾成蟲夜晚活動,白天7∶00~17∶00時靜伏在葉片背面,觸角沿翅前緣向后靠攏,夜晚17∶00~7∶00活動時觸角豎起。飛翔能力較弱,白天受驚動時作短距離飛行,夜晚一般也不作遠距離飛行。

2.2.5 成蟲羽化行為 經過連續4 a的觀察發現,成蟲夜間羽化,24∶00前多于 24∶00后。18∶00~24∶00羽化數占羽化總數的 64.2%,24∶00 ~06∶00羽化數占羽化總數的31.5%,06∶00~12∶00羽化數為0,12∶00~18∶00羽化數占羽化總數的4.3%。在漢刺蛾發生的深山區,白天林內濕度偏低,溫度偏高;夜間林內溫度較低,濕度較大;漢刺蛾的白天羽化率低可能與溫濕度等有關。

經過4 a燈誘調查,發現漢刺蛾在8月3日左右進入羽化始盛期,根據漢刺蛾產卵期、卵歷期推測,8月13日左右卵進入孵化始盛期,所以8月中旬是防治漢刺蛾幼蟲最佳時期。具體歷期見圖1,2010年的監測數據無明顯的高峰期,可能跟2010年邢臺地區整個夏季雨量較大,雨水較密集有關。

圖1 漢刺蛾成蟲羽化數量動態變化曲線

2.2.6 成蟲交配行為 室內觀察發現,成蟲羽化后第2天開始交尾,交尾出現在凌晨4∶00~6∶00之間,室內、野外觀察發現成蟲交尾后一直持續到晚上20∶00左右才結束,交尾持續時間為13~16 h。

2.2.7 成蟲產卵行為及壽命 雌蟲交尾結束后第2天晚上便可產卵,產卵時間多在夜間,以22∶00~02∶00居多。卵大部分產于葉片背面散生,每雌蟲產卵量為60~150粒,產卵期為2~4 d,以3 d居多。成蟲羽化后,雄蟲第5天開始死亡,第7天死亡數最多;雌蟲第6天開始死亡,第8天死亡數最大;成蟲壽命為5~9 d,雄蟲比雌蟲壽命短1 d左右。

2.2.8 卵的觀察 初產卵為淺綠色,后變乳白色,近孵化時為淺褐色。卵發育歷期6~8 d。

2.2.9 蛹越冬場所 經過4 a野外調查及對老熟幼蟲跟蹤發現,老熟幼蟲下樹后在石塊下、樹根附近的土、雜草等處結繭化蛹,以蛹越冬。

2.3 漢刺蛾的種群特性

2.3.1 雌雄性比 根據漢刺蛾成蟲活動性研究,發現成蟲具有較強趨光性,在羽化高峰期內可對漢刺蛾成蟲進行燈光誘殺。經4 a野外調查數據統計分析,雌雄性比為1∶12左右,見表2。

表2 連續4 a燈誘漢刺蛾雌雄成蟲性比

2.3.2 空間分布 漢刺蛾蟲口密度陰坡明顯高于陽坡,坡底明顯高于坡上。

3 結論與討論

漢刺蛾是河北省的新紀錄種,近幾年在邢臺西部山區危害日趨加重,從深山向淺山嶺區蔓延,對邢臺市已建成的柞樹生態林和3.7萬hm2板栗樹、1.3萬hm2核桃樹以及正在建設的百里核桃產業帶構成直接威脅。掌握其生活史、發生規律及生物學特性,制定防治配套技術勢在必行。曹維林[2,3]在2013年對其生活規律及防治方法做了簡單介紹。作者連續4 a調查,初步了解了漢刺蛾在邢臺地區的發生、危害規律以及生物學特性,為漢刺蛾的科學防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研究中發現漢刺蛾只有在深山區才有完整的生活史,而到了平原地區,其成蟲行為,卵孵化,幼蟲生長都表現出不規律性甚至停滯、死亡,分析原因可能與地域的海拔、環境中的溫濕度、氣候等因素有密切關聯,具體原因還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漢刺蛾幼蟲在8月中旬開始危害,危害盛期在9月,此時已接近核桃、板栗的干果成熟時期,所以應選用無公害防治方法,具體的無公害防治及其配套技術正在試驗推廣中。

[1]武春生,方承萊.河南昆蟲志 鱗翅目:刺蛾科、枯葉蛾科、舟蛾科、燈蛾科、毒蛾科、鹿蛾科[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83-84.

[2]曹維林.漢刺蛾的形態特征及生活規律觀察與發生為害情況調查研究初報[J].中國植保導刊,2013(9):54 -55.

[3]曹維林.漢刺蛾的生活規律及防治措施[J].山西果樹,2013(1):49-50.

猜你喜歡
刺蛾羽化成蟲
悼留民兄
南昌茶區刺蛾發生及綜合防治技術
不同飼養方式對柑橘大實蠅羽化的影響
遼寧柞園刺蛾種類調查
儲存條件對花絨寄甲成蟲壽命及產卵量的影響
栗山天牛成蟲取食、交配和產卵行為
牡丹黃刺蛾危害以及綜合防治
藍莓采后立即追肥 謹防黃刺蛾介殼蟲
柿樹害蟲枯葉夜蛾防治效果試驗研究
浦東新區梨樹上四種刺吸式口器害蟲成蟲發生規律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