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秦嶺燕山期中酸性小巖體成礦規律

2014-04-30 19:41馮延清等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斑巖成礦規律花崗巖

馮延清等

摘 要:總結了東秦嶺鉬礦帶中與中酸性小巖體有關的斑巖矽卡巖型鉬礦床地質特征;對其成礦時空分布、成礦特征以及成礦物質來源進行討論,歸納其規律性;通過分析大巖基與中酸性小巖體的主量、微量元素數據及形成年齡,探討二者的關系。結果表明:東秦嶺與巖漿作用有關的鉬礦床形成時間可分為141~156、110~138 Ma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形成的礦床主要集中在東秦嶺南部,第二階段主要集中在東秦嶺北部;礦床成礦年齡由西至東、由南至北總體上具有逐漸變新的趨勢;鉬礦床具有成群成帶、分段集中展布的特點,并且這些集中段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成礦巖體的巖漿演化系列對礦化元素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巖漿酸性越強,鉬成礦越有利;微量元素及同位素資料顯示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地殼,地幔物質作用并不明顯;大巖基與小巖體有成因聯系,系同源巖漿演化的產物,大巖基為小巖體提供了充足熱量與物質來源,從而出現小巖體成礦的現象。

關鍵詞:小巖體;成礦規律;鉬礦床;花崗巖;斑巖;燕山期;東秦嶺

中圖分類號:P589.12+1;P612 文獻標志碼:A

0 引 言

東秦嶺鉬礦帶位于華北克拉通南緣,是中國重要的大型鉬礦分布區之一。鉬礦帶北以三寶斷裂為界,南至商丹斷裂,西起陜西省華縣金堆城礦床,東至河南省鎮平縣秋樹灣礦床[1]。其中,鉬多金屬礦床以斑巖型或與斑巖型有關的矽卡巖型為主,產出了金堆城、南泥湖、三道莊、上房溝、雷門溝等10多個鉬多金屬礦床。這些礦床的形成機制和成礦特點有許多相似之處,大部分與燕山期小巖體密切相關。該礦帶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地質環境,受到國內外地質工作者的重視,研究成果顯著。

總體而言,前人在以下幾方面形成共識:①東秦嶺地區具有鉬元素的地球化學背景,鉬礦帶主體形成于燕山期;②鉬礦床與小巖體在時空上具有一致性,成巖成礦為一個統一的過程;③巖石類型對礦化元素有制約性;④不同方向斷裂的復合構造控制成礦小巖體和鉬礦床的定位。盡管如此,關于礦床的成礦動力學背景仍存在爭議。陳衍景等認為成礦巖體主要為陸殼重熔型或者碰撞型,主張大規模成礦發生在陸陸碰撞過程中的擠壓伸展轉變期[2];毛景文等認為鉬礦帶形成于陸內造山環境的局部伸展過程,140 Ma和120 Ma左右的成礦作用所對應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分別是構造體制大轉折晚期和巖石圈大規??焖贉p薄期[3-4]。除此之外,關于成礦流體包裹體中富CO2的原因及其作用、是否有地幔物質加入或者地幔物質以何種方式作用于巖漿過程,也有待進一步研究?;诖?,筆者結合前人的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東秦嶺鉬礦帶中與小巖體有關的斑巖矽卡巖型鉬礦床地質特征,對其成礦時空分布、成礦特征以及成礦物質來源進行討論,歸納其規律性,以期為該區找礦工作和礦床研究提供參考。

1 成礦地質背景

1.1 區域地質概況

東秦嶺地處華北克拉通南緣與秦嶺造山帶相接部位,中生代以前為華北克拉通的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克拉通邊緣特征[5-6]。鉬礦帶近EW向展布,是華北克拉通太古宙巖石圈遭受強烈破壞及巨量減薄所伴隨的一系列強烈構造、巖漿及成礦作用的結果[7]。區域以近EW向構造為主,后期疊加NNE向構造,燕山期中酸性小巖體常沿兩組斷裂交匯部位侵入,強烈的構造巖漿熱事件[8]形成了一系列大巖基和小型斑巖體[9],鉬礦床的形成與小斑巖體密切相關[10]。

1.3 礦床空間分布

東秦嶺鉬礦帶西起陜西省華縣,東至河南省鎮平縣,整體受NW—SE向深大斷裂控制;北部以金堆城、雷門溝、東溝為主,主要為斑巖型,賦礦層位主要為太古界太華群及中元古界熊耳群與官道口群,層位時代較老;南部以上房溝、南泥湖、三道莊、夜長坪為主,礦床類型為斑巖矽卡巖型或矽卡巖型,賦礦層位主要為中元古界欒川群,層位時代相對較新。從圖1可以看出,這些鉬礦床具有成群成帶、分段集中展布的特點,并且這些集中段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金堆城、石家灣、八里坡礦床分布在小秦嶺地區,夜長坪礦床分布在盧氏地區,雷門溝、南泥湖、三道莊、上房溝礦床分布在熊耳山地區。此外,鉬(鎢)礦床周圍常分布著鉛鋅銀礦床,與鉬礦床一同組成一個較大規模的熱液成礦系統[11-13]。例如,南泥湖鉬礦床、駱駝山矽卡巖硫鐵鉛鋅礦床以及冷水北溝脈狀鉛鋅礦床圍繞著南泥湖斑巖體由近及遠分布,李占珂通過研究三者的氫氧同位素發現,從斑巖體、鉬礦床到鉛鋅銀礦脈,氫氧同位素組成具有從巖漿水逐漸向大氣水靠近的趨勢[11]??傊?,以上礦體分布特征為進一步找礦預測提供了參考。

2 礦化中酸性小巖體及巖石化學組成

2.1 巖體產狀、規模及巖石類型

與鉬礦有關的小巖體多為巖株狀和巖枝狀,少數為巖脈狀;平面上多為橢圓狀、紡錘狀,剖面上多為陡傾斜或直立,上小下大;與圍巖接觸多為不規則狀,少數巖體周圍有隱爆角礫巖,且是在巖體侵位前或者侵位過程中發生隱爆作用而形成的。巖體出露面積均小于1 km2(表1)。這些小巖體均產于大巖基之外,互不接觸,在本地區也無同時代的火山巖與之共生。

這些小巖體多屬于偏堿性的二長花崗斑巖、鉀長花崗斑巖、二長花崗巖、花崗巖,多數情況下是由幾種巖石構成的、從中性到酸性的復式雜巖體。上房溝巖體主體由花崗斑巖構成,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未出露地表,呈捕擄體分布在花崗斑巖體中[15];南泥湖巖體則由淺部斑狀花崗巖與深部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組成。對比巖石類型和礦化關系,如金堆城花崗斑巖體的礦化元素主要為Mo,秋樹灣花崗閃長斑巖體的礦化元素為Cu、Mo,可見成礦巖體的巖漿演化系列對礦化元素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巖漿越酸性,對鉬成礦越有利。

2.2 圍巖蝕變與礦化

蝕變特征是鉬礦床的重要標志。這些鉬礦的蝕變特點大體與典型的Climax型斑巖鉬礦床類似,蝕變基本呈帶形分布,但與典型的Climax型斑巖鉬礦床不同的是,這些鉬礦還有獨特的圍巖蝕變特征:因區域碳酸鹽地層大量發育,部分礦床為斑巖矽卡巖型,矽卡巖化比較常見[16];由于引起東秦嶺鉬礦床蝕變的流體含氟,所以部分礦床可見螢石化;東秦嶺鉬礦帶鉬的沉淀主要發生在石英絹云母化階段,鉀化帶在圍巖內也有發育,由于圍巖缺乏Ca、Mg、Fe等硅酸鹽礦物,所以青盤巖化不發育[16];東秦嶺鉬礦帶礦化大多賦存在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中,有的甚至遠離巖體。通過分析區域重磁資料以及鉛同位素地球化學資料,得出鉬礦床總體產于地殼厚度較大的位置[1]。含礦斑巖侵位深度較大,溫度較高,巖漿冷凝緩慢,大量含礦流體有充足的時間進入圍巖,加之東秦嶺構造格架為近EW向和NNE向構造交織成的格子狀,斑巖侵位地區常為兩組構造交匯附近,裂隙比較發育,為成礦流體的運移和就位提供了空間條件。

5 結 語

(1)與中酸性小巖體有關的鉬礦床形成時間可分為141~156、110~138 Ma兩個階段。礦床成礦年齡由西至東、由南至北總體上具有逐漸變新的趨勢,所對應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分別是構造體制大轉折晚期和巖石圈大規??焖贉p薄期。

(2)成礦巖體的巖漿演化系列對礦化元素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巖漿酸性越強,對鉬成礦越有利。

(3)大巖基與小巖體有成因聯系,系同源巖漿演化的產物,大巖基為小巖體提供了充足熱量與物質來源,從而出現小巖體成大礦的現象。圍繞大巖基周圍找礦是以后的找礦方向。

摘 要:總結了東秦嶺鉬礦帶中與中酸性小巖體有關的斑巖矽卡巖型鉬礦床地質特征;對其成礦時空分布、成礦特征以及成礦物質來源進行討論,歸納其規律性;通過分析大巖基與中酸性小巖體的主量、微量元素數據及形成年齡,探討二者的關系。結果表明:東秦嶺與巖漿作用有關的鉬礦床形成時間可分為141~156、110~138 Ma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形成的礦床主要集中在東秦嶺南部,第二階段主要集中在東秦嶺北部;礦床成礦年齡由西至東、由南至北總體上具有逐漸變新的趨勢;鉬礦床具有成群成帶、分段集中展布的特點,并且這些集中段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成礦巖體的巖漿演化系列對礦化元素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巖漿酸性越強,鉬成礦越有利;微量元素及同位素資料顯示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地殼,地幔物質作用并不明顯;大巖基與小巖體有成因聯系,系同源巖漿演化的產物,大巖基為小巖體提供了充足熱量與物質來源,從而出現小巖體成礦的現象。

關鍵詞:小巖體;成礦規律;鉬礦床;花崗巖;斑巖;燕山期;東秦嶺

中圖分類號:P589.12+1;P612 文獻標志碼:A

0 引 言

東秦嶺鉬礦帶位于華北克拉通南緣,是中國重要的大型鉬礦分布區之一。鉬礦帶北以三寶斷裂為界,南至商丹斷裂,西起陜西省華縣金堆城礦床,東至河南省鎮平縣秋樹灣礦床[1]。其中,鉬多金屬礦床以斑巖型或與斑巖型有關的矽卡巖型為主,產出了金堆城、南泥湖、三道莊、上房溝、雷門溝等10多個鉬多金屬礦床。這些礦床的形成機制和成礦特點有許多相似之處,大部分與燕山期小巖體密切相關。該礦帶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地質環境,受到國內外地質工作者的重視,研究成果顯著。

總體而言,前人在以下幾方面形成共識:①東秦嶺地區具有鉬元素的地球化學背景,鉬礦帶主體形成于燕山期;②鉬礦床與小巖體在時空上具有一致性,成巖成礦為一個統一的過程;③巖石類型對礦化元素有制約性;④不同方向斷裂的復合構造控制成礦小巖體和鉬礦床的定位。盡管如此,關于礦床的成礦動力學背景仍存在爭議。陳衍景等認為成礦巖體主要為陸殼重熔型或者碰撞型,主張大規模成礦發生在陸陸碰撞過程中的擠壓伸展轉變期[2];毛景文等認為鉬礦帶形成于陸內造山環境的局部伸展過程,140 Ma和120 Ma左右的成礦作用所對應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分別是構造體制大轉折晚期和巖石圈大規??焖贉p薄期[3-4]。除此之外,關于成礦流體包裹體中富CO2的原因及其作用、是否有地幔物質加入或者地幔物質以何種方式作用于巖漿過程,也有待進一步研究?;诖?,筆者結合前人的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東秦嶺鉬礦帶中與小巖體有關的斑巖矽卡巖型鉬礦床地質特征,對其成礦時空分布、成礦特征以及成礦物質來源進行討論,歸納其規律性,以期為該區找礦工作和礦床研究提供參考。

1 成礦地質背景

1.1 區域地質概況

東秦嶺地處華北克拉通南緣與秦嶺造山帶相接部位,中生代以前為華北克拉通的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克拉通邊緣特征[5-6]。鉬礦帶近EW向展布,是華北克拉通太古宙巖石圈遭受強烈破壞及巨量減薄所伴隨的一系列強烈構造、巖漿及成礦作用的結果[7]。區域以近EW向構造為主,后期疊加NNE向構造,燕山期中酸性小巖體常沿兩組斷裂交匯部位侵入,強烈的構造巖漿熱事件[8]形成了一系列大巖基和小型斑巖體[9],鉬礦床的形成與小斑巖體密切相關[10]。

1.3 礦床空間分布

東秦嶺鉬礦帶西起陜西省華縣,東至河南省鎮平縣,整體受NW—SE向深大斷裂控制;北部以金堆城、雷門溝、東溝為主,主要為斑巖型,賦礦層位主要為太古界太華群及中元古界熊耳群與官道口群,層位時代較老;南部以上房溝、南泥湖、三道莊、夜長坪為主,礦床類型為斑巖矽卡巖型或矽卡巖型,賦礦層位主要為中元古界欒川群,層位時代相對較新。從圖1可以看出,這些鉬礦床具有成群成帶、分段集中展布的特點,并且這些集中段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金堆城、石家灣、八里坡礦床分布在小秦嶺地區,夜長坪礦床分布在盧氏地區,雷門溝、南泥湖、三道莊、上房溝礦床分布在熊耳山地區。此外,鉬(鎢)礦床周圍常分布著鉛鋅銀礦床,與鉬礦床一同組成一個較大規模的熱液成礦系統[11-13]。例如,南泥湖鉬礦床、駱駝山矽卡巖硫鐵鉛鋅礦床以及冷水北溝脈狀鉛鋅礦床圍繞著南泥湖斑巖體由近及遠分布,李占珂通過研究三者的氫氧同位素發現,從斑巖體、鉬礦床到鉛鋅銀礦脈,氫氧同位素組成具有從巖漿水逐漸向大氣水靠近的趨勢[11]??傊?,以上礦體分布特征為進一步找礦預測提供了參考。

2 礦化中酸性小巖體及巖石化學組成

2.1 巖體產狀、規模及巖石類型

與鉬礦有關的小巖體多為巖株狀和巖枝狀,少數為巖脈狀;平面上多為橢圓狀、紡錘狀,剖面上多為陡傾斜或直立,上小下大;與圍巖接觸多為不規則狀,少數巖體周圍有隱爆角礫巖,且是在巖體侵位前或者侵位過程中發生隱爆作用而形成的。巖體出露面積均小于1 km2(表1)。這些小巖體均產于大巖基之外,互不接觸,在本地區也無同時代的火山巖與之共生。

這些小巖體多屬于偏堿性的二長花崗斑巖、鉀長花崗斑巖、二長花崗巖、花崗巖,多數情況下是由幾種巖石構成的、從中性到酸性的復式雜巖體。上房溝巖體主體由花崗斑巖構成,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未出露地表,呈捕擄體分布在花崗斑巖體中[15];南泥湖巖體則由淺部斑狀花崗巖與深部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組成。對比巖石類型和礦化關系,如金堆城花崗斑巖體的礦化元素主要為Mo,秋樹灣花崗閃長斑巖體的礦化元素為Cu、Mo,可見成礦巖體的巖漿演化系列對礦化元素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巖漿越酸性,對鉬成礦越有利。

2.2 圍巖蝕變與礦化

蝕變特征是鉬礦床的重要標志。這些鉬礦的蝕變特點大體與典型的Climax型斑巖鉬礦床類似,蝕變基本呈帶形分布,但與典型的Climax型斑巖鉬礦床不同的是,這些鉬礦還有獨特的圍巖蝕變特征:因區域碳酸鹽地層大量發育,部分礦床為斑巖矽卡巖型,矽卡巖化比較常見[16];由于引起東秦嶺鉬礦床蝕變的流體含氟,所以部分礦床可見螢石化;東秦嶺鉬礦帶鉬的沉淀主要發生在石英絹云母化階段,鉀化帶在圍巖內也有發育,由于圍巖缺乏Ca、Mg、Fe等硅酸鹽礦物,所以青盤巖化不發育[16];東秦嶺鉬礦帶礦化大多賦存在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中,有的甚至遠離巖體。通過分析區域重磁資料以及鉛同位素地球化學資料,得出鉬礦床總體產于地殼厚度較大的位置[1]。含礦斑巖侵位深度較大,溫度較高,巖漿冷凝緩慢,大量含礦流體有充足的時間進入圍巖,加之東秦嶺構造格架為近EW向和NNE向構造交織成的格子狀,斑巖侵位地區常為兩組構造交匯附近,裂隙比較發育,為成礦流體的運移和就位提供了空間條件。

5 結 語

(1)與中酸性小巖體有關的鉬礦床形成時間可分為141~156、110~138 Ma兩個階段。礦床成礦年齡由西至東、由南至北總體上具有逐漸變新的趨勢,所對應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分別是構造體制大轉折晚期和巖石圈大規??焖贉p薄期。

(2)成礦巖體的巖漿演化系列對礦化元素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巖漿酸性越強,對鉬成礦越有利。

(3)大巖基與小巖體有成因聯系,系同源巖漿演化的產物,大巖基為小巖體提供了充足熱量與物質來源,從而出現小巖體成大礦的現象。圍繞大巖基周圍找礦是以后的找礦方向。

摘 要:總結了東秦嶺鉬礦帶中與中酸性小巖體有關的斑巖矽卡巖型鉬礦床地質特征;對其成礦時空分布、成礦特征以及成礦物質來源進行討論,歸納其規律性;通過分析大巖基與中酸性小巖體的主量、微量元素數據及形成年齡,探討二者的關系。結果表明:東秦嶺與巖漿作用有關的鉬礦床形成時間可分為141~156、110~138 Ma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形成的礦床主要集中在東秦嶺南部,第二階段主要集中在東秦嶺北部;礦床成礦年齡由西至東、由南至北總體上具有逐漸變新的趨勢;鉬礦床具有成群成帶、分段集中展布的特點,并且這些集中段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成礦巖體的巖漿演化系列對礦化元素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巖漿酸性越強,鉬成礦越有利;微量元素及同位素資料顯示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地殼,地幔物質作用并不明顯;大巖基與小巖體有成因聯系,系同源巖漿演化的產物,大巖基為小巖體提供了充足熱量與物質來源,從而出現小巖體成礦的現象。

關鍵詞:小巖體;成礦規律;鉬礦床;花崗巖;斑巖;燕山期;東秦嶺

中圖分類號:P589.12+1;P612 文獻標志碼:A

0 引 言

東秦嶺鉬礦帶位于華北克拉通南緣,是中國重要的大型鉬礦分布區之一。鉬礦帶北以三寶斷裂為界,南至商丹斷裂,西起陜西省華縣金堆城礦床,東至河南省鎮平縣秋樹灣礦床[1]。其中,鉬多金屬礦床以斑巖型或與斑巖型有關的矽卡巖型為主,產出了金堆城、南泥湖、三道莊、上房溝、雷門溝等10多個鉬多金屬礦床。這些礦床的形成機制和成礦特點有許多相似之處,大部分與燕山期小巖體密切相關。該礦帶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地質環境,受到國內外地質工作者的重視,研究成果顯著。

總體而言,前人在以下幾方面形成共識:①東秦嶺地區具有鉬元素的地球化學背景,鉬礦帶主體形成于燕山期;②鉬礦床與小巖體在時空上具有一致性,成巖成礦為一個統一的過程;③巖石類型對礦化元素有制約性;④不同方向斷裂的復合構造控制成礦小巖體和鉬礦床的定位。盡管如此,關于礦床的成礦動力學背景仍存在爭議。陳衍景等認為成礦巖體主要為陸殼重熔型或者碰撞型,主張大規模成礦發生在陸陸碰撞過程中的擠壓伸展轉變期[2];毛景文等認為鉬礦帶形成于陸內造山環境的局部伸展過程,140 Ma和120 Ma左右的成礦作用所對應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分別是構造體制大轉折晚期和巖石圈大規??焖贉p薄期[3-4]。除此之外,關于成礦流體包裹體中富CO2的原因及其作用、是否有地幔物質加入或者地幔物質以何種方式作用于巖漿過程,也有待進一步研究?;诖?,筆者結合前人的研究進展,系統總結了東秦嶺鉬礦帶中與小巖體有關的斑巖矽卡巖型鉬礦床地質特征,對其成礦時空分布、成礦特征以及成礦物質來源進行討論,歸納其規律性,以期為該區找礦工作和礦床研究提供參考。

1 成礦地質背景

1.1 區域地質概況

東秦嶺地處華北克拉通南緣與秦嶺造山帶相接部位,中生代以前為華北克拉通的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克拉通邊緣特征[5-6]。鉬礦帶近EW向展布,是華北克拉通太古宙巖石圈遭受強烈破壞及巨量減薄所伴隨的一系列強烈構造、巖漿及成礦作用的結果[7]。區域以近EW向構造為主,后期疊加NNE向構造,燕山期中酸性小巖體常沿兩組斷裂交匯部位侵入,強烈的構造巖漿熱事件[8]形成了一系列大巖基和小型斑巖體[9],鉬礦床的形成與小斑巖體密切相關[10]。

1.3 礦床空間分布

東秦嶺鉬礦帶西起陜西省華縣,東至河南省鎮平縣,整體受NW—SE向深大斷裂控制;北部以金堆城、雷門溝、東溝為主,主要為斑巖型,賦礦層位主要為太古界太華群及中元古界熊耳群與官道口群,層位時代較老;南部以上房溝、南泥湖、三道莊、夜長坪為主,礦床類型為斑巖矽卡巖型或矽卡巖型,賦礦層位主要為中元古界欒川群,層位時代相對較新。從圖1可以看出,這些鉬礦床具有成群成帶、分段集中展布的特點,并且這些集中段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金堆城、石家灣、八里坡礦床分布在小秦嶺地區,夜長坪礦床分布在盧氏地區,雷門溝、南泥湖、三道莊、上房溝礦床分布在熊耳山地區。此外,鉬(鎢)礦床周圍常分布著鉛鋅銀礦床,與鉬礦床一同組成一個較大規模的熱液成礦系統[11-13]。例如,南泥湖鉬礦床、駱駝山矽卡巖硫鐵鉛鋅礦床以及冷水北溝脈狀鉛鋅礦床圍繞著南泥湖斑巖體由近及遠分布,李占珂通過研究三者的氫氧同位素發現,從斑巖體、鉬礦床到鉛鋅銀礦脈,氫氧同位素組成具有從巖漿水逐漸向大氣水靠近的趨勢[11]??傊?,以上礦體分布特征為進一步找礦預測提供了參考。

2 礦化中酸性小巖體及巖石化學組成

2.1 巖體產狀、規模及巖石類型

與鉬礦有關的小巖體多為巖株狀和巖枝狀,少數為巖脈狀;平面上多為橢圓狀、紡錘狀,剖面上多為陡傾斜或直立,上小下大;與圍巖接觸多為不規則狀,少數巖體周圍有隱爆角礫巖,且是在巖體侵位前或者侵位過程中發生隱爆作用而形成的。巖體出露面積均小于1 km2(表1)。這些小巖體均產于大巖基之外,互不接觸,在本地區也無同時代的火山巖與之共生。

這些小巖體多屬于偏堿性的二長花崗斑巖、鉀長花崗斑巖、二長花崗巖、花崗巖,多數情況下是由幾種巖石構成的、從中性到酸性的復式雜巖體。上房溝巖體主體由花崗斑巖構成,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未出露地表,呈捕擄體分布在花崗斑巖體中[15];南泥湖巖體則由淺部斑狀花崗巖與深部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組成。對比巖石類型和礦化關系,如金堆城花崗斑巖體的礦化元素主要為Mo,秋樹灣花崗閃長斑巖體的礦化元素為Cu、Mo,可見成礦巖體的巖漿演化系列對礦化元素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巖漿越酸性,對鉬成礦越有利。

2.2 圍巖蝕變與礦化

蝕變特征是鉬礦床的重要標志。這些鉬礦的蝕變特點大體與典型的Climax型斑巖鉬礦床類似,蝕變基本呈帶形分布,但與典型的Climax型斑巖鉬礦床不同的是,這些鉬礦還有獨特的圍巖蝕變特征:因區域碳酸鹽地層大量發育,部分礦床為斑巖矽卡巖型,矽卡巖化比較常見[16];由于引起東秦嶺鉬礦床蝕變的流體含氟,所以部分礦床可見螢石化;東秦嶺鉬礦帶鉬的沉淀主要發生在石英絹云母化階段,鉀化帶在圍巖內也有發育,由于圍巖缺乏Ca、Mg、Fe等硅酸鹽礦物,所以青盤巖化不發育[16];東秦嶺鉬礦帶礦化大多賦存在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中,有的甚至遠離巖體。通過分析區域重磁資料以及鉛同位素地球化學資料,得出鉬礦床總體產于地殼厚度較大的位置[1]。含礦斑巖侵位深度較大,溫度較高,巖漿冷凝緩慢,大量含礦流體有充足的時間進入圍巖,加之東秦嶺構造格架為近EW向和NNE向構造交織成的格子狀,斑巖侵位地區常為兩組構造交匯附近,裂隙比較發育,為成礦流體的運移和就位提供了空間條件。

5 結 語

(1)與中酸性小巖體有關的鉬礦床形成時間可分為141~156、110~138 Ma兩個階段。礦床成礦年齡由西至東、由南至北總體上具有逐漸變新的趨勢,所對應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分別是構造體制大轉折晚期和巖石圈大規??焖贉p薄期。

(2)成礦巖體的巖漿演化系列對礦化元素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巖漿酸性越強,對鉬成礦越有利。

(3)大巖基與小巖體有成因聯系,系同源巖漿演化的產物,大巖基為小巖體提供了充足熱量與物質來源,從而出現小巖體成大礦的現象。圍繞大巖基周圍找礦是以后的找礦方向。

猜你喜歡
斑巖成礦規律花崗巖
遼寧楊家杖子礦田松樹卯鉬礦的礦床地質特征
強風化花崗巖地層中雙護盾TBM掘進參數和控制要點分析
草店-小林地區中生代花崗巖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
蓬萊市崮寺店—小雪金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遠景分析
西藏鐵礦典型礦床及成礦規律初步研究
東天山板塊構造與金屬礦產成礦規律研究
花崗巖風化帶的劃分及工程評價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陶勒蓋銀鉛鋅礦成因研究
斑巖型銅礦的成礦地質特征及成因綜述
新疆西準噶爾斑巖成礦遠景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