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部《聊齋志異》手稿去哪兒了

2014-05-15 02:02王樹人
文史博覽·文史 2014年3期
關鍵詞:蒲松齡聊齋志異珍藏

王樹人

《聊齋志異》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志怪”文言短篇小說集。它“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但可惜的是:將近200年,市面上風行的《聊齋志異》都是出自一些手抄本,其中篡改訛誤的地方很多,已非手稿的本來面目。直到1948年,才發現了《聊齋志異》手稿的上半部,而下半部則迄今仍不知下落。

據有關資料介紹,1948年9月至10月,在當時的遼西省西豐縣領導土改的劉伯濤到該縣的元寶屯了解情況時,發現辦公室里有四麻袋舊報刊,并在其中發現了一函兩冊《聊齋志異》手寫稿殘本。通過調查了解,得知另外一函兩冊《聊齋志異》手寫稿被一位王姓女土改隊員拿走,但此時她已經調到哈爾濱工作。于是,劉伯濤馬上向上級匯報,請組織協查。大約在1948年年底或1949年年初,劉伯濤收到哈爾濱有關部門寄來的一函書,正是《聊齋志異》的兩冊手寫稿。根據有關線索,劉伯濤找到與書稿有關的農民蒲文珊。蒲文珊50歲開外,雖系務農,卻溫文爾雅,是一位老知識分子。他是《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第九代傳人。

據蒲文珊所講,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最后一稿謄清后,曾囑咐其子孫,善自珍藏。蒲松齡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去世后,他的子孫把手稿藏在蒲氏祠中,秘不示人。大概是在咸豐同治年間,由于山東鬧饑荒,蒲松齡的七世孫蒲介人帶著家眷和手稿從淄川移家到奉天(沈陽)。光緒初年,蒲介人因見手稿卷皮已經磨損,就將其重加裝訂,分為上下部各兩函共八冊。

后來,他的兒子蒲英灝在沈陽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幕中供職。依克平日喜讀《聊齋志異》,知道蒲英灝為蒲松齡后人,因問及《聊齋志異》手稿一事,蒲英灝不敢隱瞞,只好將手稿上半部借給依克唐阿。依克唐阿閱讀后,將上半部歸還蒲英灝,又借去下半部。

這時,依克唐阿因事赴北京,為了沿途消遣,就將《聊齋志異》手稿的下半部也攜帶了去。依克唐阿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病死于北京。次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公私財物被大肆洗劫,《聊齋志異》的下半部手稿很可能就是這次被搶到外國。

蒲文珊還告訴劉伯濤,光緒二十七年(1901),其父蒲英灝帶兵鎮守西豐縣,家屬也隨遷到了西豐縣。其父去世前,將《聊齋志異》上半部手稿傳于他。1933年6月,偽滿洲國奉天圖書館館長袁金鎧得知《聊齋志異》手稿在他這里,便想出重金收買,但他執意不肯。1947年,西豐縣搞土改,《聊齋志異》上半部手稿被土改工作隊拿走。

就這樣,經政府動員,蒲文珊將祖傳《聊齋志異》上半部手稿捐獻給了國家。劉伯濤于1950年春將兩函四冊《聊齋志異》上半部手稿呈交當時東北人民政府負責人林楓。經林楓組織專家鑒定,確認是蒲松齡的手跡,系海內孤本。后將此手稿交東北人民政府文化局負責人王修轉遼寧博物館珍藏。同時根據政府保護文物古跡的政策,獎給蒲文珊東北幣500元,責成劉伯濤代轉。1952年,《聊齋志異》上半部手稿經裝幀后送交中央文化部,并一度入藏北京圖書館,后又歸遼寧省圖書館珍藏至今。

現存《聊齋志異》上半部手稿是用竹紙抄寫,共400頁,紙質已陳舊發脆,其中《聊齋志異》篇后鈐有“松齡”白文長方印一枚。遺憾的是,《聊齋志異》的下半部手稿不知何日才能完璧?

猜你喜歡
蒲松齡聊齋志異珍藏
老師的珍藏
珍藏
蒲松齡紀念館舉辦“道法自然——王佑學山水寫生畫展”
聊齋志異小翠
蒲松齡
給您推薦兩部值得珍藏的寶貴醫書·博學奇書
成語連線
由對立走向友善
心雨
蒲松齡隱詩批文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