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探究中教師的作用

2014-05-30 21:53王艷玲
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 2014年7期
關鍵詞:交流情境探究

王艷玲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標準中的這段話明確闡述了教師在數學學習中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探究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要從生活實例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體會數學思想方法,構建數學模型,經歷形成猜想、驗證猜想、分析數據、歸納結論、進行反思的過程。每一個過程學生都不能完全獨立完成,需要教師提供恰當的指導和幫助。因此,在數學探究學習中,教師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導作用,直接影響制約著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影響著數學探究學習的效果。在數學探究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該在哪些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一、教師應為學生積極營造和諧的探究環境

首先,教師應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為學生進入探究活動營造一種積極而活躍的心理氣氛。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對所學的問題產生興趣,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如何形成這種心理氛圍,教師在這里起主要作用。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將視角投向學生的現實生活,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各種暗含著某種數學現象或數學規律,且有利于進行探究學習的資源,在教材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造一種情境,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把學生引入“不協調—探究—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的心理氛圍,上課伊始就使其心智過程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主動探索規律,發現奧秘。

其次,教師要合理組建學習小組,為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提供優質的空間環境。探究學習通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面對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通過獨立自主學習或合作討論而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并進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在小組里,學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維方式經過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心智碰撞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成為探究的主人,所以合理組建小組是合作探究的前提。怎樣合理組建學習小組并進行有效地合作探究學習,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和長期培養,應積極地對分組的形式加以嘗試和優化。分好學習小組,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組內成員的優化構成,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與情感特征等合作基礎,同時組內成員要有具體的分工,一定時間后還要互換角色,讓每個學生都有責任感和任務感,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二是小組座位的格局應靈活多樣,馬蹄形、新月形和圓形等形式穿插運用,便于師生密切的探究活動。

再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為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表達與交流創設寬松的人文環境。心理學家羅杰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學習的本質特征是創新性,倡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大膽地想象、猜測、驗證、發表見解,從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這樣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應給每個學生的數學交流與學習創造一個有利于發表他們自己的觀點,建構他們對數學的理解的機會。應允許學生們彼此用自己通俗的語言來解釋一些數學概念,教師應肯定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得出的一切結論,因為這些結論都是學生積極實踐的結果。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適時給予表揚贊許,并通過點撥、引導,把學生的思維上升到理性的、富于創造性的水平上去。學生在交流時心里感到安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就會和諧融洽,通過彼此的數學交流而達成共識,師生雙方就會以飽滿的熱情順利地開展數學探究活動。

二、教師應為學生精心組織良好的探究素材

探究素材是學生探究性學習必不可少的對象,它既要揭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體現所要學習的概念、規律,具有科學性;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使他們有能力通過對素材的探究來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具有可接受性。精心組織“探索素材”是小學生成功探究知識,經歷類似科學研究過程的“捷徑”。我們認為教師必須擔當起探究素材設計者的責任,要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造條件與機會。

首先,要從科學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學習化的加工。選擇、組織的素材要體現探究的意圖,能夠承載數學意識、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數學情感,關注現實性、趣味性和挑戰性。一是素材的選擇,教師應努力挖掘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同時又暗含著某些數學現象或數學規律的實際問題作為學生探究的內容,并對學生充滿吸引力;二是素材的加工要有利于探究活動的展開。探究活動中的素材是把教材中呈現的靜態知識和抽象的思維結果,轉化為觀察操作、產生疑惑、提出猜想、得出規律的動態過程,是把學術形態的數學轉化為教育形態的數學,對素材的選擇與重組,力爭表現活動過程的“問題情境—自主探索—數學交流—猜想驗證”的邏輯結構;三是素材的組織要做到問題空間的大小得當。如果教師組織的素材致使探究過程比較“順暢”,學生對得出的結論體驗就不深刻,所以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既有利于學生主動運用經驗,還需要經過一定的思考才能解決,這樣便于學生集中精力和時間,對問題作深入有效地研究和討論。

另外,組織探究素材的過程中往往還需要準備一些操作材料,教師作為設計者,幫助學生準備操作材料時要注意指導性與可行性。一方面,教師要做到凡是學生可以自行準備的操作材料,應指導學生自帶、自做,使他們感悟到科學研究的操作材料就在自己的身邊。另一方面,當學生不能自行準備操作材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去精心尋找材料、選擇材料,適時、適量提供適合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典型操作材料,便于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去參加實踐,收集事實,展開研究。

三、教師要為學生全面設計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的設計應使學生既能掌握《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又能發展各種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態度。并非所學知識都應該或都適合進行探究教學,哪些內容讓學生探究,開展哪些探究活動,教師具有主動權,要心中有數,而不能盲目或隨意而為。為使學生自主而又高效的活動,教師對探究性活動程序的每一個環節的策劃、準備、實施,都要從宏觀上抓住探究的核心問題進行設計和管理。

四、教師應及時調控交流與反思的過程

交流與反思是探究學習的主要活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離主題的現象;也存在有的學生不主動參與,或者由于同學之間關系不協調而導致交流不順暢的問題,還存在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無法進行數學化,即不能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教師需要這些問題做出調控。教師作為學生交流的引導者,要在生生交流的過程中進行必要的點撥、設疑、答疑,既要調控學生的情緒,使他們保持良好的狀態;又要調控進程,保證交流活動的有效性;還要及時發現問題,尋找典型,幫助個別交流有困難的學生排除障礙……通過激活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激起討論和交流的美麗漣漪。并根據交流的進展情況隨時對問題做出必要的調整,捕捉契機,適當控制,對探究活動實行定向、定量、定質、定序和定勢控制。

總之,探究學習是把學生的“學”作為實施教學的基本點,教師的“導”是實現學生的“學”的根本保證。教師在實施探究學習時,要重視互動生成,關注主體;更要精心預設,立足主導,盡可能考慮多種方案,主觀上窮盡各種所能,只有預設的多維、開放、靈活,才能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

猜你喜歡
交流情境探究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題的解法及應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探究式學習在國外
一道IMO預選題的探究及思考
護患情境會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