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白血病并血流感染危險因素及臨床特點分析

2014-05-30 12:05劉慧卿
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 2014年6期
關鍵詞:血流感染危險因素

劉慧卿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ˋL)患者并發血流感染狀況。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AL并發血流感染的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及結論 AL合并血流感染的發生率為5.06%,病死率為0.68%。老年組(≥60歲)和非老年組(<60歲)血流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0.53%和4.14%(P<0.01)。AL初發組、復發及未緩解組和緩解組血流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8.07%、6.81%和1.57%(P<0.01)。中性粒細胞缺乏組及中性粒細胞非缺乏組兩組血流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0.65%和0.88%(P<0.01)。高腫瘤負荷組15.38%、低血紅蛋白組6.79%、低白蛋白血癥組16.52%均高于對比組(P<0.01)。經驗性治療正確與否的病死率分別為8.8%和28.7%(P<0.01)。

【關鍵詞】 血流感染;AL;危險因素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103-02

急性白血?。ˋL)不論是疾病本身的造血功能低下,還是針對腫瘤細胞的化療所致的造血功能受抑,患者自身的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誘發各種感染,尤其是血流感染,是AL發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對AL血流感染的特點進行分析,有助于臨床對血流感染早期給予干預及控制,有效改善AL預后。本研究對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科1185例次AL患者并發血流感染的60例的臨床資料及血培養結果進行登記、歸類、總結、分析,現將其臨床特征、危險因素及病原菌株特點解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回顧性地搜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科AL住院病例,采用查閱病歷的方法進行病例登記,包括年齡、疾病診斷、疾病狀態、粒細胞缺乏否。

1.2 方法 對其中并發血培養陽性病例,跟蹤記錄血流感染時血紅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情況、血流感染病原菌類型、伴發感染部位、經驗性選擇的抗生素和病情轉歸等指標。每例血培養陽性病例均結合其病史、體格檢查、治療經過以及其他部位標本培養結果,以排除污染所致假陽性。

2 結 果

AL合并血流感染的發生率為5.06%,病死率為0.68%。老年組(≥60歲)和非老年組(<60歲)血流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0.53%和4.14%(P<0.01)。AL初發組、復發及未緩解組和緩解組血流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8.07%、6.81%和1.57%(P<0.01)。中性粒細胞缺乏組及中性粒細胞非缺乏組兩組血流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0.65%和0.88%(P<0.01)。高腫瘤負荷組15.38%、低血紅蛋白組6.79%、低白蛋白血癥組16.52%均高于對比組(P<0.01)。經驗性治療正確與否的病死率分別為8.8%和28.7%(P<0.01)。

3 討 論

AL者是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血流感染的發生更是嚴重威脅病員生命,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掌握AL血流感染發生的規律,個體化進行治療,有效控制血流感染,以提高AL的生存率。

從疾病特征分析知:疾病亞型與血流感染無關。AML與ALL的血流感染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同相關報道一致。疾病的狀態是血流感染發生的相關因素。本分析顯示初治患者、未緩解及復發患者及完全緩解、鞏固治療患者血流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8.07%、6.81%和1.57%。與其他報道類同。初治和復發患者的血流感染率明顯高于完全緩解患者。高白細胞血癥是AL出現血流感染的影響因素。WBC≥100×109/L的患者群血流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WBC<100×109/L的患者群,而后者又高于WBC<10×109/L患者群。既往文獻鮮有此報道。推測因腫瘤負荷高,正常造血受抑明顯,化療后骨髓抑制期延長相關。年齡是AL患者預后的不良因素之一,也是AL合并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老年組血流感染的發生率顯著高于非老年組。其原因可能與老年人機體免疫力低、骨髓造血恢復慢、原有的心肺疾病等因素有關。

從患者免疫營養因素分析知:血流感染的發生與粒細胞缺乏有高度相關性。有研究揭示粒細胞缺乏程度、低粒細胞持續時間是白血病患者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文獻顯示粒細胞缺乏時發生血流感染的概率為20%。本研究中粒細胞缺乏組血流感染發生率達10.65%,明顯高于非粒細胞缺乏組,支持前述觀點。血紅蛋白低下也是影響血流感染的因素之一,姜亞絨分析457例AL患者顯示Hb水平低,AL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機率高。我們將患者按Hb<80g/L和≥80g/L分為兩組,結果呈現前組血流感染高發。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球蛋白水平與血流感染的發生也有很大關系,低白蛋白血癥更容易并發血流感染,王歡等人發現血清清蛋白水平<35g/L血流感染發生率高。我們的資料顯示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和≥30g/L兩組的血流感染發生率有統計學差異;而血清球蛋白水平的差異未顯示出對血流感染的影響。

血流感染控制好轉率60%,近半數因控制不佳或死亡或放棄治療。我們資料顯示控制不佳的影響因素有:年齡、初始經驗治療不正確。任金海等分析提示高齡組病死率31.0%,低齡組病死率3.9%,與本分析結果一致。這可能由于老年人機體各臟器功能較差,且常伴慢性基礎疾病,一旦感染容易發展為多器官功能衰竭。根據血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將初始治療分為正確組和不正確組,正確組繼續原治療或選擇更為敏感的藥物,不正確組及時換用敏感的藥物,兩組患者的病死率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1)。王歡等人報道與我相似。因此血流感染一旦發生,經驗性選擇正確的抗生素,早期控制感染能明顯改善疾病預后。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314-320.

[2] 林臻,張弛.白血病患者醫院感染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8,14(4):585-587.

猜你喜歡
血流感染危險因素
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臨床應用
護理干預在預防血液透析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護理
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癥的預防與保健指導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應分析
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與兒童血流感染的相關性研究
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血培養對血流感染的臨床診斷價值
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因素及臨床護理對策
改良換藥法用于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預防效果
外科ICU獲得性血流感染患者56例危險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