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發性肝癌中晚期介入治療后并發癥的臨床護理體會

2014-05-30 19:13王海玲王景剛
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 2014年6期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體會并發癥

王海玲 王景剛

【關鍵詞】 原發性肝癌;并發癥;護理;體會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305-02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屬慢性肝病終末期并發癥,因其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被臨床漏診,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屬于病情中晚期,并因此失去手術機會而只得選擇非手術治療[1]。介入治療是目前非手術治療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肝動脈灌注化療,將藥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配合栓塞阻斷瘤體血液供應,使瘤體缺血壞死,以達到縮小瘤體、抑制生長及復發,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之目的。

1 臨床資料

回顧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284例次中晚期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患者常見并發癥及其護理記錄,歸納術后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及其護理應對方案,全部患者163例,其中男96例,女67例;年齡23-77歲,平均年齡50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影像學、試驗室或組織病理檢查等確診。

2 術后并發癥及護理

2.1 出血傾向觀察與護理 由于局部反復插管、拔管后穿刺點壓迫不當、壓迫時間過短等,加之肝硬化患者凝血機制下降,穿刺局部出血是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颊咝g后常規平臥,穿刺局部加壓包扎并沙袋壓迫4-6h,同時囑患者穿刺側肢體避免彎曲,防止穿刺口包扎敷料松動移位。必要時可依據患者術前凝血指標予以血凝酶、維生素K1等止血藥物,加壓包扎期間除密切觀察局部敷料滲出、皮下血腫等情況外,尚需注意監測足背動脈搏動有無減弱或消失,皮膚顏色是否蒼白及皮溫是否下降,以及肢體感覺有無異常等,既預防因壓迫不當而致出血又要避免因過度壓迫而導致的下肢動脈缺血。對于發生穿刺處出血或皮下血腫患者,應立即解開包扎改為人工壓迫,以雙手掌疊加方式按壓股動脈穿刺處,直至出血停止后重新予以加壓包扎[2]。

2.2 胃腸道反應的護理 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是介入治療術后最常見并發癥。其發生與化療藥物、造影劑、栓塞劑返流至胃左/右動脈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性升高有關[3]。按比例稀釋化療藥物,保證藥物按時有序灌注對減輕癥狀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部分因術中高濃度化療藥物及栓塞作用引發應激性反應,出現胃部不適及惡心、嘔吐患者,可常規給予昂丹司瓊4-8mg對癥處理,必要時酌情予以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以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另外,當患者發生嘔吐時,予以安慰并囑其深呼吸、將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相關并發癥。此外,術后鼓勵患者多飲水,少食多餐,并常規予以抑酸、胃黏膜保護劑及止吐藥物,同時加強補液、水化以促進體內殘留化療藥物排除。重要的是,由于肝硬化患者容易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門脈高壓性胃病等,嚴重的惡心、嘔吐容易加重門脈壓力,誘發上消化道出血,故此術后需嚴格控制消化道反應,及時請示主管醫師處理,并密切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顏色、嘔吐量及伴隨癥狀。

2.3 疼痛護理 化療加栓塞較單純化療患者疼痛發生率更高,且程度重,多發生于術后2-7d,常常呈肝區持續性脹痛或燒灼樣隱痛。主要與栓塞組織缺血壞死、臨近肝組織水腫,體積增大,刺激肝包膜緊張而致肝區疼痛有關。另外由于動脈置管、應用造影劑及化療藥物誘發非靶器官血管痙攣,組織缺血缺氧也可引起疼痛。術前應作好解釋工作,向患者說明疼痛的原因及緩解的時間、方式,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必要時酌情應用鎮靜、止痛藥物。由于腫瘤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加之對介入治療期望值較高,一旦術后出現身體不適,疼痛加劇,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容易產生疑慮、憂郁和恐懼心理,家屬也會感到焦慮和恐懼。與患者及其家屬良好溝通,采用心理疏導、音樂、松弛、暗示等方法,分散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周到的關懷、細微舒適的護理、把握患者心理動態,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和理解,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對于改善術后疼痛均有重要價值。另外,要注意觀察患者疼痛的性質、部位、程度等,防治對腫瘤破裂出血或穿孔的誤診、漏診,利于及時搶救,并避免不必要的醫患糾紛。

3 討 論

近年來,我國對肝癌的診療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隨著醫學診療手段及手術技術提高,小肝癌的發現率、存活率明顯提升,20世紀90年代肝癌總體術后5年生存率達48.6%,其中小肝癌達73.3%。但仍有部分肝癌患者發現較晚或早期即有肝內擴散,加之個別患者年齡偏大、并發嚴重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或合并其他疾病等限制,削弱了臨床肝癌手術切除率。以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為代表的多種微創技術,諸如射頻消融、氬氦刀等,可以有效配合手術治療,提高部分患者生存率。尤其經導管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可以有效的將藥物作用于局部提高臨床療效。研究表明,經導管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治療中晚期肝癌療效顯著,與單純根治性切除組相比,術后肝內復發率從52.3%降至24.5%,4年生存率從33.5%提高到53.7%,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臨床預后及生活質量。同時以其創傷小,全身不良反應低等優勢,成為目前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也是手術切除術后輔助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目前超選擇插管的應用,可將導管直接送至腫瘤供血靶動脈,更利于栓塞化療成功,并減少其全身毒副作用及肝功能損害。盡管疼痛、胃腸道反應等并發癥存在,但通過充分術前宣教,術中、術后的嚴密觀察,精心護理,能避免和減輕不良反應,確保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治療效果,為介入治療在臨床安全運用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建軍.介入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療效[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2133-2134.

[2] 賴小芳,屈紫梅,吳波鋒,等.肝癌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27):136.

[3] 蔡秋妮.肝癌介入術后的護理[J].現代護理,2007(13):503.

猜你喜歡
原發性肝癌體會并發癥
三維適形半野輪照放療技術治療局部晚期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療效
消癌平片聯合TACE術治療老年原發性肝癌的療效和生命質量的臨床觀察
淺談如何做好辦公室文秘工作
淺談留級生的教育管理實踐與體會
貝伐單抗聯合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對36例晚期原發性肝癌生存預后的影響分析
肥胖的流行病學現狀及相關并發癥的綜述
戲曲表演藝術給予我的啟示
京劇舞美創作中形式感的運用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舒適護理模式對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關節鏡聯合透明質酸鈉治療老年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