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光:一位老共產黨人的風范

2014-06-25 18:20孫家坤
唯實 2014年6期
關鍵詞:低產面貌農業

孫家坤

有一位老共產黨人,他從江西瑞金一個偏僻的農村走來,經歷了蘇區第一、二、五次反“圍剿”斗爭的硝煙,參加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后又從延安到皖南、江淮大地,一生四次負傷,南征北戰,功勛卓著。解放后,這位老共產黨人先后任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省紀委書記、省委副書記、省委書記處書記、省委常務書記、國家民政部副部長等重要職務。他就是陳光同志。2014年正好是他誕辰100周年,前段時間我有幸參與編撰《陳光畫傳》,被他一生的光輝業績所深深感動,尤其是他帶領蘇北人民擺脫貧窮面貌的感人事跡,讓我深切地感受了一名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黨的好干部的高風亮節和崇高風范。

一、直面現實敢擔當

陳光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當農民利益受到侵犯時,他敢于直面現實,勇于擔當。1958年至1962年,江蘇和全國一樣,不顧當時糧食、原料、資金積累和勞動力等方面的承受能力,盲目追求生產高速度、建設上規模。工業特別是重工業上得過猛,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擠壓了農業。尤為嚴重的是,不顧客觀條件,盲目改變農村所有制結構,片面追求所謂“一大二公”,加上浮夸風和高指標、高征購等,嚴重侵犯了農民利益,破壞了農業生產力。其結果,糧食產量倒退到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水平。農業的大幅減產,使原來勉強“大躍進”上去的輕工業、重工業也只能退回來。糧食供應十分緊張,農村糧食匱乏,農民體質下降,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到了1960年,上述矛盾和困難已經明顯暴露出來,但不少地、縣級黨的組織和負責干部因受反右傾機會主義的壓力,不敢直面困難,不敢向上級反映真實情況,仍然把形勢描繪得一派大好。

是隨波逐流還是直面現實?陳光沒有滿足那種“形勢越來越好”的官樣文章,而是從客觀實際出發,深入基層,走村串戶,同老農民和社隊干部親切交談,又聽取蘇北地區有關縣委的匯報。通過調研,陳光了解到,1964年前后,盡管蘇南地區和徐、淮、鹽地區農業都在發展,但它們之間的差距仍在擴大?;幢钡貐^部分農村平均單產仍不能突破100公斤,處于“吃糧靠供應,用錢靠救濟”的貧困狀態。有80萬人口、200多萬畝耕地的濱??h,單產最高只有一百幾十斤,最低的只有幾十斤,不但不能向國家提供商品糧,每年還要國家供應1億斤糧食。被陳光稱為濱?!半y兄難弟”的阜寧、漣水、灌南三縣,其境況也大體如此?!案戕r業解決不了吃飯問題,這是什么問題?”分管農業的陳光這樣問四縣干部們,自己也在深入地思考著這個問題。為戰備問題到濱海、阜寧、漣水、灌云實地考察過的羅瑞卿等中央領導同志說:“想不到建國已經15年,革命老區還這樣貧窮,群眾家中徒有四壁,一貧如洗,令人心寒,實在無顏見父老鄉親?!边@一席話對江蘇省委和陳光該是何等的觸動??!

當時,省委和陳光已明確意識到,能否改變淮北地區貧困低產面貌,已成為江蘇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所在,也成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備戰、備荒、為人民”這一戰略方針的緊迫任務。談及打仗,陳光說:“不管從哪里打,南打還是北打,江蘇都要拿糧食支援軍隊。要保證有飯吃,就要搞好農業。農業既要抓高產地區,又要抓低產地區,抓兩頭,帶中間?!±镆ヌK北問題的解決。那里的問題不解決,就不能改變南糧北調的問題,而且那里是戰場?!边@就是省委和陳光思考的結果,也體現了他們改變蘇北低產貧困面貌,全面搞好江蘇農業的決心。

二、情牽里下河地區人民群眾生計

江蘇里下河地區,包括興化、寶應、高郵、建湖四縣的全部,江都、泰州、泰縣、海安、東臺、鹽城、阜寧、淮安八縣(市)的一部。20世紀60年代初,有225個公社,5444個大隊,42176個生產隊,567萬人口,1050萬畝耕地。這地區光熱條件好,土地資源充裕,水資源十分豐富,是江蘇省適合發展糧食生產的地區之一。這里是曾經發生了“柳堡的故事”的地方。艷陽天,芳草地,菜花黃,麥苗鮮,原野里的風車伊呀呀地轉,好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但這個地區地勢低洼,有“水鄉澤國”之稱,歷史上洪澇災害嚴重,有300多萬畝“一年一季稻,十年九受澇”的漚田,有利的光熱條件和土地資源得不到合理使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由于“五風”肆虐,這一地區的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業生產水平下降,糧食商品率只有14%,群眾生活困難很大。1960年夏天,陳光親自來到了困難重重的里下河地區。經過實地調查,他于7月9日同揚州地委負責同志作了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他指出,揚州地區去冬今春外流了20多萬人,至少還有35萬到40萬人處于無糧、無草、無錢的“三無”境地,隨時有斷炊的危險。陳光告誡大家:“侵犯了農民利益,把農民惹火了,是要挨扁擔的?!庇终f,“稍有麻痹就要出亂子。要十分警惕,要堅決保證不斷糧。個別的因病死幾個人,可能免不了。但是,像春天那樣成批死人的情況一定要避免?!币蟮匚尽拔从昃I繆,早作打算”。

在省委和陳光的領導下,里下河地區的許多干部以寶應事件為戒,做了不少工作。他們熱烈響應省委關于“到生產第一線當三員(模范的炊事員、優秀的宣傳員、負責的糧食保管員)”的號召,切實安排好群眾的生活,初步改變了勞動力大量外流和餓死人的狀況。1962年春,陳光又來到了里下河地區。他在江都走村訪戶,同老農民和社、隊干部親切交談,又聽取了里下河地區各縣委書記的工作匯報。他毫不含糊地說:“里下河的形勢,雖然比前兩年有所好轉,但是困難仍然十分嚴重?!彼M一步指出,“當前里下河地區最嚴重的問題是生產力下降的情況還沒有完全停止,社員的基本口糧年年有所減少,特別是在110多萬人口、335萬畝耕地的一熟漚田地區,困難更加突出?!?/p>

陳光深刻地分析了造成如此嚴重困難局面的主要原因,認為有六個方面:一是從1956年起,實行了較大面積的不適當的改制。這是造成土壤板結或堿化以及連年減產的原因。二是前幾年的水利工程任務過重,標準過高,要求過急,上水利工地的勞動力過多,嚴重影響了當年生產,也影響了今后幾年的生產。三是在幾次所有制的變動中,沒有很好執行政策,造成生產資料的重大損失。四是幾年來國家供應的農用物資越來越少,群眾生活方面的用材(燒草、棺木)沒有統籌安排,在農具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又有很多問題,進一步加重了生產資料的破壞程度。五是連續多年糧食征購過頭,社員的口糧越擠越少。高征購大返還,既增加了國家開支,農民又因購銷差價增加了負擔,還帶來了種子混雜的惡果。六是體制多變。每變動一次,就調動一次耕牛農具,變動一次干部,帶來一次思想混亂。高郵縣1958年以來,全縣性的體制變動竟達七次之多。為此,陳光大聲疾呼:“里下河地區當前生產、生活上的嚴重困難,不能不引起我們深切關注?!@個地區生產資料的破壞和人民體質的削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已經非常微弱,而且再也經不起工作上的波折。當前必須采取積極措施,制止生產力繼續下降的趨勢。里下河農村的困難戶,大部分是1958年以后,由于我們工作中的錯誤而產生的。對于他們的關懷和照顧,應該作為我們的政治責任?!边@一席話,展現了陳光同志敢于擔當,視民眾利益為最高利益的優秀品質。endprint

如何擺脫困境?在省委領導下,陳光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力措施:一抓生產資料的恢復和發展;二抓政策,做好人的工作;三抓生產隊的自主作用,幫助搞好經營管理。對作物布局、技術措施,由生產隊自己做主,不亂加干涉。四抓責任制,妥善解決社員的口糧問題以及核減地區征購任務等。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里下河地區終于從困難的低谷中走了出來,恢復了農業生產的生機和活力。

三、改變濱海、阜寧、漣水和灌云地區落后面貌

對人民負責還體現在改變革命老區低產貧困面貌的實踐中。為了實施扶貧脫困構想,在改變濱海、阜寧、漣水和灌云地區低產貧困面貌的大會上,陳光當時說了這樣的話:“濱、阜、漣、灌是革命老根據地,那里的面貌一天不改變,老百姓一天不過上好日子,我的心情就一天不能平靜?!彼踔帘硎?,如果濱、阜、漣、灌成立一個小地委的話,他愿意到那里兼任書記。這顯示了他改變那個地區面貌的高度熱忱和堅強決心。為貫徹省委常委會決議,陳光采取了三個步驟:一是親臨實地作調查研究;二是抓工作班子;三是抓制訂規劃,描繪藍圖。省委根據他的建議,在濱、阜、漣、灌成立一個由王一眾、梁公甫、錢萬新、蘇農、沈梓培(土壤專家)等和四縣縣委書記組成的領導小組,加強具體領導。

陳光同志通過集思廣益,確定了“從點做起,逐步積累,逐步推開”的原則,認為改變四縣面貌,應是徐州、淮陰、鹽城區域約1400萬人口、3000多萬畝土地徹底改變面貌的一部分。而改變四縣鹽堿土地低產面貌,首先應從張(集)、黃(圩)、六(套)、運(河)、界(牌)、周(集)、百(錄)、響(水口)著手,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提出用3~5年的時間,把“張黃六運界”和“周百響”地區的低產面貌改變過來,進而帶動四縣和徐州、淮陰、鹽城等專區的低產面貌的改變。在具體措施上,讓所有鹽堿地區的社隊場圃,學習新五大隊和新洋試驗站的精神,掀起了學、趕新五,學、趕新洋的熱潮。與此同時,陳光又馬不停蹄,趕到濱??h的張黃六地區,參加了正在舉行的農業翻身大會。當地的干部群眾由于陳光的到來倍受鼓舞,為徹底擺脫困境而戰的信心大增。之后,陳光從灌南經灌云、連云港至沭陽,邊走邊看邊議邊解決實際問題,如及時提拔和抽調青年干部及農業技術骨干給予人力上的支持;在財力上撥數百萬專項無息貸款,支援濱、阜、漣、灌四縣改造鹽堿地,發展農業生產等。

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黃六地區的改造問題。張黃六地區的改造就是一場攻堅戰,它是濱、阜、漣、灌的一個縮影,這是一塊“窮中之窮”的地方,因最窮的原張集、黃圩、六套三個鄉而得名。這個地區的干部群眾按照陳光提出的治窮脫貧的路子,突出地打了三個戰役:一是開河爽堿。每年冬天動員上萬民工開河治水,經過五六年的努力理順了水系。水系暢通后,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規律,逐步洗堿淋鹽,改良土壤。二是大種綠肥,增加土地有機質。除了能立苗的耕地外,其余基本上都種上了耐鹽的田菁。三是實行旱改水。通過旱改水,水稻面積逐步擴大到10余萬畝,從而結束了祖祖輩輩只能吃山芋的局面。張黃六的巨變以及濱、阜、漣、灌四縣低產區貧困面貌的改變,使昔日兔子不屙屎的白茫茫鹽堿土成了稻麥兩熟的綠油油的良田。對農民懷有天然感情的陳光,與群眾呼吸相通,心心相連。他在恢復里下河地區農業生產和改變濱、阜、漣、灌低產貧困面貌中的成功實踐及其可貴探索,開當代中國農村扶貧脫困的先河,留下了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史上的重彩畫卷。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

猜你喜歡
低產面貌農業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林下種植低產林改造的技術措施
圖表
新·面貌
今非昔比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關于雞東縣國有林場低產林改造的要點
茉莉老樹低產改良技術研究
那坡縣軟枝油茶造林和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要點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