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徽宗:皇帝好『俅』

2014-07-03 03:00云海
讀者欣賞 2014年6期
關鍵詞:趙佶徽宗蹴鞠

文云海

圖Fotoe

宋徽宗:皇帝好『俅』

文云海

圖Fotoe

宋代蹴鞠紋銅鏡

明皇擊球圖(局部)紙本白描 32.1×230.5cm 佚名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王圻《三才圖會》蹴鞠圖

圖中描繪的是唐玄宗等16人擊球的場景,卷首卷尾分立球門,各有二人把守,以唐明皇為中心的9人姿態各異,靜中有動,富于變化。畫面布局疏密有致,線條流暢。

作品畫心無作者款印,后有明代傅著、吳乾、董其昌等的題跋,流傳中一直被視為李公麟所作,近人從畫風分析認為應是南宋人所畫。

“往左,右,右!好,踢得好!”越過雕梁畫棟的宮殿,一場激烈的宮廷蹴鞠比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皞髦枷氯?,贏的賞銀50兩,輸的,黃白涂臉,領鞭20!”看球的是皇帝陛下,他不但看得興致勃勃,連指揮都顯得十分投入,頗有幾分金牌教練的架勢。這樣的情形在中國古代的宮廷里或許并不鮮見,但如果這位皇帝名叫趙佶,多少會讓人覺得訝然。

宋徽宗這位文化巨匠、“侏儒”皇帝,或許應該獲聘為世界蹴鞠推廣大使。作為堂堂國家元首的他,號召力和影響力在當時無疑是最大的。而趙佶對于蹴鞠的熱愛和癡迷完全出自本心,既不可能是為了“一球成名”,也不是推行什么“蹴鞠外交”。

蹴鞠雕硯臺

球星盛行的時代

漫長的中國歷史,宋代居于其間總顯得有些尷尬,明明大多數方面都做得頗為出色,但因為歷史形象沒有營造好,弄得到處被人瞧不起。話說宋徽宗除了做皇帝這門功課不及格以外,絕對能稱得上難得一見的“全能學霸”。蹴鞠這項始自戰國時代的古老運動,經歷了秦漢和唐代的蓬勃后,在宋代走向了新的高峰。

宋代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都將蹴鞠作為平日的娛樂活動。根據賽制和參與人群的不同,宋代蹴鞠主要分為“筑球”和“白打”兩種。筑球設球門,中間樹立三丈高的竹竿,上有“風流眼”,雙方隔竿而立,參賽隊員各有12人,以破門多者為勝。白打不設球門,與其說是比賽,不如說是表演更為貼切。它對球員控球能力要求更高,除手外身體各部位均可觸球,變換各種花樣,先落地或違規者輸。相比筑球這種勝負太赤裸裸的打臉玩法,娛樂觀賞性較強的白打明顯更適合達官貴人們親自下場踢兩腳。

宋家天子愛蹴鞠有基因遺傳,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倆就酷愛蹴鞠,而且是著名“球星”。如果再考慮到他們的皇帝身份,“球王”的帽子必不可少。北宋畫家蘇漢臣的《宋太祖蹴鞠圖》就描繪了宋太祖、宋太宗、趙普、石守信等君臣玩“六人場”白打的場面。而且比起現代坐在家里喝啤酒、吃炸雞、看世界杯直播的我等,人家可是文雅甚多。有詩為證:“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笨吹經]有,你看完球賽后頂多罵娘,而皇帝陛下寫詩。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家的喜好歷來引領著社會潮流。宋代繁榮的商業文化也滋養著蹴鞠運動的繁榮昌盛。既然皇帝大人都喜歡下場秀兩腳白打,想在成為“球星”的道路上有所建樹的無數宋代人,自然會不分貧富貴賤井噴出一個又一個“球星”??梢哉f,兩宋是“球星”盛行的時代,專業的有在皇宮宴會上表演的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也有在市井里踢球的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業余的顯赫者也數不勝數,曾官拜宰相的趙普、丁謂、李邦彥等無不是個中好手。當然最聲名卓著的當屬徽宗陛下“慧眼識珠”發現的高俅高太尉了。

蹴鞠

杜菫《仕女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徽”眼識球星

李太白告訴世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的正確性依賴于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譬如北宋末年的高俅。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趙佶先生尚在潛邸時,就結交了一大批興趣相投的朋友,其中有一個關系特別瓷實的朋友叫王詵。王詵是神宗的妹夫,也就是徽宗的姑父,算起來也是實打實的皇親國戚。雖然這位王姑父罔顧公主姑姑溫柔賢淑,偏偏寵愛小妾,甚至在公主生病時當面與小妾尋歡作樂,但在趙佶眼里這無疑是真名士自風流的范兒。這位王姑父可不是肚里空空的草包,他精于丹青,亦能書,善屬文。對于當時的文藝青年,還有更值得交往的朋友嗎?據說,王詵藏有名畫《蜀葵圖》,但只有半幅,他時常在趙內侄面前提及此事,遺憾之情溢于言表。趙內侄竟銘記于心,派人四處尋訪,終于找到另外半幅畫,就把王詵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過去。王詵以為酷愛書畫的趙佶要收藏這幅畫,哪知趙佶卻將兩張半幅畫裱成一幅完整的畫送還給他,兩人關系可見一斑。

王詵對他這位王爺內侄也絕不小氣。某一天,趙佶在皇宮遇到王詵,恰巧因為忘帶篦子,向王詵借篦子梳頭。趙佶見王詵的篦子極為精美,愛不釋手。王詵說:“近日我做了兩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過,過會兒我派人給你送過去?!?/p>

當天下午,王詵差府中小吏高氏去給趙佶送篦子—沒錯,日后著名的球星高俅當時正是那個被王詵派去送篦子的人。他到王府時,正好碰到趙佶在玩蹴鞠,就在旁邊觀看等候。未來的徽宗陛下不僅愛看蹴鞠,還善踢,而高俅自幼喜歡蹴鞠,一直在街頭巷尾苦練基本功,早已練就一身“街球”絕技。

宋代《長春百子圖》之童趣蹴鞠圖

趙佶的球落在他的腳下,高俅偏偏一時技癢,忍不住用“鴛鴦拐”踢了回去。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趙佶頓感酒逢知己、將遇良才,喜問:“你會蹴鞠?”高俅答曰:“略懂?!壁w佶便命他下場一試身手,結果那球兒就像粘在高俅腿上一般,帶球過人如魔術、雜耍,顛球、傳球猶如蝴蝶穿花,或許比今日頂級球星的腳下功夫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花樣百出,極是好看。眾人看得眼花繚亂、瞠目結舌。趙佶也看驚了,馬上吩咐仆人向王詵傳話,說要將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從此成為趙佶的親隨,更為準確地說應該是球伴。

好巧不巧,趙佶的皇帝哥哥駕崩,時為端王的他被向太后選中繼位,成了大宋皇帝。而高俅這個潛邸“舊臣”也鴻運當頭,一下子從一個閑散王爺的玩伴,一躍進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場,并在官場中青云直上,最終成長為聲名遠播的“軍委常務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高太尉。這也應該是球星從政的最高成就了。

強“帝”手下無弱“相”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喜歡玩球的上司手下怎么可能少得了精通球技的下屬呢?

作為世界蹴鞠推廣大使,宋徽宗如果只挖掘了高俅,似乎有點不太能服眾。所以,“浪子宰相”李邦彥的出現很好地鞏固了趙佶“天下第一球探”的地位。

李邦彥,字士美。他老爸李浦是懷州(今河南沁陽)著名的銀匠。由于自幼生長于市井之間,除了琴棋書畫這些文人本行十分精通,吹彈歌舞、踢球唱曲、巧言令色這些北宋末年的官場絕學,李邦彥也習練得十分精熟。

弱冠之年,李邦彥得以“入補太學生”,到汴梁入讀國子監,他來自外地,且出身低微,所以頗受同學歧視。然而,同學的挖苦譏諷成了他學習的動力,李邦彥發憤苦學,成績優異,因“為文敏而工”受皇帝青睞,進入宮廷。但遺憾的是,李邦彥生在了北宋末年,他繁榮文學藝術事業的可能性顯然不大,因為宋徽宗需要的可不是什么賢臣猛將。然而,機會偏愛有準備的人,李邦彥雅可陽春白雪,俗可下里巴人,他爐火純青的市井本領、出神入化的蹴鞠絕技,最終討得徽宗陛下的青睞。因為,除了能做皇帝的好球友,他還可以是文藝知音,這一點可是高俅同志比不了的。

李邦彥不但光明正大地樹立了“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的人生理想,而且業務素質過硬、協調溝通能力非同一般,為了讓領導高興,敢于獻身的精神更是讓人嘆服。比敬業,能在宮廷宴會上大跳“脫衣舞”,只為博君一笑;比專業,能把市井俚語編成“流行歌曲”,讓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他還是趙佶親自組織的皇家足球隊的球員,球技絕對高超。這樣的人給徽宗陛下當臣子,還有不受寵的道理嗎?所以他才能在與王黼爭寵失敗,被短暫降職后又迅速爬到了更高的位置。

如果只是安分守己地做個富貴幸臣也就罷了,可李宰相最終配合徽宗父子皇帝把北宋給玩亡國了。雖然逃脫一死,但宋高宗趙構絕不可能像徽宗那么“惜英雄重英雄”,高宗以“主和誤國”之罪將他謫貶為“建寧軍節度副使,潯州安置”。李邦彥不到一年便抑郁成疾,彌留之際,他喃喃自語:“賞盡了天下花,踢盡了天下球,做盡了天下官,玩兒了一輩子,我玩丟了大宋江山!”不知是悔恨還是自豪,也不知他在人世的最后時光,是否曾憂慮過與他有知遇之恩的徽宗陛下在金人的囚牢里過得好不好。

猜你喜歡
趙佶徽宗蹴鞠
《瑞鶴圖》傳說
《瑞鶴圖》傳說
金馬傳說
歷史上有一個大轉折點是誰決定了古代足球的興衰?
徽宗父子的唱和詞
賜你一張琴
蹴鞠的文化價值
北宋官瓷的傳承和影響
蹦鞠
和高俅蹴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